-
筋痹
概述:筋痹:1.风寒湿邪入侵于筋所致的痹证;《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肝痹亦可由肺痹传变而来。治疗:可用薏仁汤,人参散,萆薢丸,补肝汤,泻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又名行痹。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
-
肝痹
是指筋痹加重影响到肝而成的痹病。肝痹的治疗:可用薏仁汤,人参散,萆薢丸,补肝汤,泻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
五脏痹
肝痹的治疗:可用薏仁汤,人参散,萆薢丸,补肝汤,泻青丸,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心痹的治疗:治宜茯神汤、赤茯苓汤、秦艽汤、紫石英散、犀角散、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脾痹·五脏痹:脾痹由肌痹发展而成。肺痹的治疗:可用桔皮丸、杏仁丸、当归汤、五味子汤、泻白散、生脉散、人参平肺散等。
-
关刺
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操作方法:多在关节附近肌腱针刺。注意针刺较深,不宜伤脉出血。
-
五痹
五痹为病证名,即五种痹证的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医碥·痹》:“经又分以冬得之为骨痹,春得之为筋痹,夏得之为脉痹,长夏得之为肌痹,秋得之为皮痹,是名五痹。”2.五痹指筋痹、骨痹、血痹、肉痹、气痹。见《中藏经·论痹》。3.五痹指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
-
开刺
开刺即关刺,出自《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曰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五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
-
渊刺
渊刺即关刺。关刺为古刺法名,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日岂刺。”指刺左右四肢关节附近筋的近端,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不可出血,因其刺处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岂刺
岂刺为古刺法。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为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黄帝内经太素》作开刺),一日岂刺。”指在患处两端尽筋上,即关节的肌腱附着部直刺而避免出血的刺法。因肝主筋,故本法应肝而用于治疗与肝有关的筋痹等疾患。
-
五脏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
中渎
《医学纲目》作中犊。中渎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腰膝酸痛,筋痹不仁,半身不遂,脚气,下肢痿痹麻木,现代又用中渎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等。中渎穴位于大腿外侧,胭横纹上5寸,当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或于风市穴直下2寸取穴。《针灸大成》:痿,针中渎、环跳,灸足三里、肺俞。
-
中犊
概述:中犊为经穴别名,即中渎。中渎穴位于大腿外侧,胭横纹上5寸,当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中犊穴主治病证:中渎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腰膝酸痛,筋痹不仁,半身不遂,脚气,下肢痿痹麻木,现代又用中渎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等。中渎配风市、阴市、阳陵泉,治下肢外侧冷麻、疼痛。
-
胁满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由气滞、痰凝或少阳受邪所致。肝气郁结,滞于胁肋,可致胁满。《诸病源候论·诸饮候》以痰饮停积,可致两胁胀满。《类经》卷十七:“少阳之邪有余者,当病筋痹、胁满。”《伤寒明理论》卷一:“胁满者,当半表半里症也…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为实,气郁结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斯可矣。”
-
恢刺
十二刺之一。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患者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治疗筋肉挛急之痹痛,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傍侧,提起针改换方向,或前或后地提插运针,以舒缓筋急的症状,使恢廓通畅。
-
升麻散火汤
《赤水玄珠》卷一:组成:升麻5分,葛根5分,羌活5分,独活5分,防风3分,柴胡8分,甘草(炙)3分,白芍5分,生甘草2分。主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多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用法用量:水煎。
-
恢剌
恢剌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疗筋肉挛急之痹痛,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傍侧,提起针改换方向,或前或后地提插运针,以舒缓筋急的症状,因使恢廓通畅,故名恢刺。
-
多向刺
多向刺即恢刺。十二刺之一。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疗筋肉挛急之痹痛,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傍侧,提起针改换方向,或前或后地提插运针,以舒缓筋急的症状,因使恢廓通畅,故名恢刺。
-
尽筋
尽筋为人体部位名。指筋肉的尽端,约当关节或其上下部。《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
-
放射刺
放射刺即恢刺。恢剌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疗筋肉挛急之痹痛,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傍侧,提起针改换方向,或前或后地提插运针,以舒缓筋急的症状,因使恢廓通畅,故名恢刺。
-
肝风疝
肝风疝病名。《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马莳注:“其脉若滑,则病肝风疝,外感之邪也。”《类经》卷十七:“滑实则风热合邪而为肝风疝;病在筋也。”详风疝条。
-
行气开痹饮
《嵩崖尊生》卷十二:组成:羌活、川芎、防风、苍术、秦艽、红花、肉桂、细辛、续断。主治:风寒湿三气集合成痹。在上加片姜黄、桂枝、威灵仙;在下加牛膝、防己、萆薢、木通。血凝不流,为脉痹,加菖蒲、茯神、当归;肌多不仁,为肉痹,加白茯苓、陈皮、木香、砂仁;重滞不举,为骨痹,加独活、泽泻。
-
风痹
见《黄帝内经灵枢·寿天刚柔》。又名行痹、筋痹。《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虎骨散加减。
-
五刺五应针方
五刺五应针方指应合五脏、五体(皮、肉、脉、筋、骨)的五种针刺方法。见吴崑《针方六集·尊经集》“浅纳而疾发针,无及肌肉。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肝之应也;此法出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的五刺法,浅刺取“皮气”的方法称为半刺,为肺之应;深刺至骨的称为输刺,为肾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