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邪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气从子脏传向母脏为实邪,从母脏传向子脏为虚邪,从所不胜传所胜为贼邪,从所胜传所不胜为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为正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檗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
中湿
4.五邪之一。《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症也。胸满闷,茯苓汤;湿热,苍柏二妙丸。”
-
虚邪
2.五邪之一,从母脏传向子脏的邪气。《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王冰:“八正之虚邪,谓八节之虚邪。以从虚之乡来,袭虚而入为病,故谓之八正虚邪。”见《难经·五十难》。
-
实邪
概述:实邪为病因病理学名词。1.亢盛的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五邪之一·实邪:实邪为五邪之一。指从子脏传向母脏的邪气。《难经·五十难》:“从前来者为实邪。”吕广注:“今心王未必,是脾来逆夺其王,故言从前来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为实邪。”
-
阴出之阳
是指深伏内脏的病邪,损伤脏真,而反映于外在的脉象及精神的变化。《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是谓五邪。”张志聪注:“内为阴,外为阳,在内五脏为阴,在外皮肉络脉为阳,在内所伤之脏气而见于脉,故名曰阴出之阳。”
-
正邪
正邪为五邪之一。五邪指五脏各自对五种病因的反应。《难经·五十难》:“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所指的五种邪,均与五脏的五行属性联系。
-
伤暑
《医方简义》卷二:“伤暑者,因受暑而伤,暑热伤气,一受暑邪,不急调治,渐入营分,阳已外泄,阴气更被耗散,阴阳两虚,形若虚劳,内热外寒,脉必虚数,东垣清暑益气汤最妙,如胃中痞满者,去黄芪甘草可也。”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
-
五邪刺
五邪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刺有五邪。”五邪为痛邪(疮疡)、大邪(病邪实盛)、小邪(正气亏虚)、热邪及寒邪。(“刺痈者用铍针”,以消散排脓;“刺寒者用毫针”,徐往徐来刺之,以温益阳气。刺大邪(实邪)用锋针以泻其有余;刺小邪(虚邪)用员利针以补其不足;
-
肾邪
肾邪病因学名词。指位于肾脏的病邪。五邪之一。《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难经·十难》:“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
-
五邪汤
《外台》卷十五引《深师方》:方名:五邪汤别名:禹余粮饮组成:禹余粮(研)1两,防风1两,桂心1两,芍药1两,远志(去心)1两,独活1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石膏(碎,绵裹)1两,牡蛎(熬)1两,秦艽1两,白术1两,防己1两,菖蒲1两,黄丹1两,茯神1两,蛇蜕皮(炙)1两。附注:禹余粮饮(《圣济总录》卷十四)。
-
悲
悲哀痛,伤心。“五志”之一。《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
-
五脏刺
详见下表:刺法名刺法应五藏半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肺(主皮毛)豹文刺左右前后散刺出血心(主血脉)关刺刺四肢关节附近肌腱肝(主筋)合谷刺一针多向斜刺肌肉脾(主肌肉)输刺直入直出深刺至骨肾(主骨)半刺:半刺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
温白圆
处方:川乌(炮.姜汁制)、皂荚(去皮.功能主治:治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呕吐,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傍攻两胁。及疗一切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不遂,或眉发堕落。或妇人诸疾,断续不生,带下淋沥,五邪失心,愁忧思虑,意思不乐,饮食无味,月水不调。
-
鼍甲
《*辞典》:鼍甲: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Tu Jiǎ别名:鮀鱼甲(《本经》)。功能主治:逐瘀,消积,杀虫,治症瘕积聚,崩中带下,疮疥,恶疮。②《别录》:主五邪涕泣时惊,腰中重痛,小儿气癃,眦溃。⑦《本草图经》:皮及骨,烧灰研末,米饮服,主肠风痔疾。畏狗胆、甘遂、芫花。《千金方》治风癞有鼍甲汤;
-
定风饼子
《本事》卷一:定风饼子:处方:天麻、川乌(去皮尖)、南星、半夏、川姜、川芎、白茯苓、甘草各等分(并生)。主风客阳经,邪伤腠理,背膂强直,口眼斜,体热恶寒;痰厥头痛,肉瞤筋惕,辛(安页)鼻渊;主治:头风头痛。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为丸,如龙眼大,捏饼子。
-
热中
见《灵枢·五邪》。《证治要诀》列为脾消之一。《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谓热中即消瘅。《素问·风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脾胃论》以饮食劳倦所伤,始得为热中,证见身热而烦,气喘,头痛,或口渴,脉洪大,兼见代脉或虚脉。
-
掣节
掣节证名。属于肝风或痹证所表现的一种症候。《灵枢·五邪》:“邪在肝……行善掣节。”掣,抽掣、牵引;节,骨节。行善掣节,指行动时,四肢不自觉地有骨节抽掣感。
-
掣
《素问·阴阳别论》:“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行”即“胻”。胻,指小腿肚。“胻善掣”谓小腿部筋肉抽掣。
-
大温白丹
处方:紫菀、吴茱萸、菖蒲、枇杷叶、桔梗、茯苓、皂角、厚朴、姜、连翘、椒巴豆各等分(1方无枇杷叶,有柴胡、人参、桂、川乌头)。黄疸宿食,朝起呕吐,支满上气,心腹胀满,心下坚结,气攻胃胁连背,痛无常处,心痛状如虫咬;十种水气,八种痞塞,反胃吐呕,饮食噎食,五淋;九种心痛,七十二种风,三十六遁尸注;
-
脾邪
脾邪五脏病邪之一。《难经·十难》:“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
五乱
概述:五乱:1.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倪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
引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收引:引意指收引。《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之引针,即针刺完毕,慢慢地拔出针。即导引气下行而缓解胁痛。又中药方剂中称所谓引经药或起调和作用的药为引子、引药,也就是使药。
-
阴痹
指发于阴分的痹症,如骨痹之类。《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指阴邪所致的痹证,如寒痹之类。病因病机:感受阴寒之邪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王冰生:“阴,谓寒也。
-
正经
概述:正经:1.十二经脉;2.本经脉。十二经脉·正经:正经指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对而言。《针经指南》:“正经十二。”本经脉·正经:正经指本经脉的意思。《难经·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
-
寒中
2.邪在脾胃而见里寒的病证。病因病机:由于暴中寒邪所致。症状:《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见《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及《内外伤辨惑论》等。病因病机:多因脾胃虚寒,邪从寒化,或由劳倦内伤传变而成。症状:症见脘腹疼痛,肠鸣泄泻等。
-
肝邪
肝邪病因学名词。五脏病邪之一。《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素问·气交变大论》:“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难经·十难》:“心脉急甚者,肝邪于心也。”
-
肺邪
肺邪五脏病邪之一。即肺脏病邪。《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难经·十难》:“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
-
九针论
《九针论》为《黄帝内经灵枢》的篇名。本篇主要论述九针的产生、命名、形状、性能和在临床上的应用,故名。同时讨论了五脏气、六腑气、五味、五并、五恶、五液、五劳、五走、五裁、五发、五邪、五脏、五主等有关脏腑生理病理治疗和十二经血气多少等问题。从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用比类取象的方法,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
-
病
又:“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寒热病》:“角孙…方病之时,其脉盛。”《灵枢·论勇》:“四时之风,病人何如?”《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⑥特指女子月事不潮。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
皮肤痛
皮肤痛为症状名。指皮肤有疼痛的感觉。《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皮也者,所以包涵肌肉,防卫筋骨者也…心实之痛,深至肉间,宜导赤散加减;火灼之痛,如欲炙手,宜加减凉膈散;风热之痛,痒痛相间,宜上清散;肺经火郁之痛,不可抚按,宜泻肺汤。”
-
心邪
心邪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五脏病邪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难经·十难》:“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
-
夏脉
夏脉夏季当见的相应脉象。其脉洪大方正,是阳气隆盛之象。《素问·宣明五气》:“五邪所见:……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
喜悲
喜悲证名。出《灵枢·五邪》。即善悲。详该条。
-
膺中外俞
膺中外俞指云门、中府穴。《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类经》注:“膺中外俞,云门、中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