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行
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在相互联系方面,肾水养肝木,肝血济心,心火温脾土,脾化生水谷精微上充于肺,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脾主运化制止肾水泛溢(土克水);脾病及肝为土侮木;
-
五常
五常即五行。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庄子·天运》:“天有六极五常。”《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
-
木
3.六气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脏,金木水火土也。”五运之一·木:木为五运之一,指木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木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
-
土生金
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脾属土,肺属金,脾土旺盛,能散精上输于肺,以滋生、助长肺金。相生意味着相互滋生或促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胜又称相克,意味着互相排斥或抑制,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等。
-
土
概述:土:1.五行之一;4.六气之一;7.中药炮制的一种辅料。故有“土载四行”、“万物上中生,万物上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五运之一·土运:土为五运之一,指土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有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宫五种类型。土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之一种。
-
五运
五运为运气学说术语,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合称。古人认为自然气候的转变是由于阴阳五行 转运动、往来不息、周而复始的结果。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体与天地之间的一切变化,特别是季节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如《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
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出《周易·系辞上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构成了五行运化。《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中将九宫配八卦,各有专名、数字和八方来风,中医理论以此预测疾病的流行和预防治疗。后世针灸医家又根据九宫数的变化,结合八脉八穴,形成灵龟八法。
-
金生水
金生水为五行理论之一。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五行之中,肺属金,肾属水,金有资生、助长水的作用,用金生水说明肺对肾的资助关系。
-
木生火
木生火为五行理论之一。用五行相生理论来解释内脏之间相互滋生或促进作用的关系。肝木能滋生、助长心火,肝主疏泄情志而藏血,心主神明而行血,肝木功能正常,有助于心的功能活动。由于肝火过旺,耗灼肺阴,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易怒、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均属肝木化火而加剧肺金病证的变化。
-
火生土
说明自然界的火对土的生成有滋生和促进作用。在五行之中,火有资生、助长土的作用,火生土用以说明心对脾的资助关系。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是指脾土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心火的温煦。临床应用较多推演于肾阳命门火助脾胃腐熟水谷的作用,故肾阳衰、命门火不足会出现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的病证。
-
水克火
水克火为五行理论。水克火指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水气凌心为病机。指水气上逆,引起心脏的病变。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膈影响心阳时,可致心阳不振,心气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治宜温阳益气、宁心涤饮。
-
内经运气表
《内经运气表》为运气著作。清·陆懋修(九芝)撰,刊于1866年。故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为29图,张介宾《类经》为48图。陆氏则认为图说愈多,卒业愈难,且有不宜于图而宜于表者。全书仅“五气经天”、“五行化为六气”、“五运合五行太少相生”、“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等13表。现存《世补斋医书》本等。
-
五位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谓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布在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位,因而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的变化。
-
功能结构
功能结构即系统内部诸要素按功能关系形成的组织形式。其形态比较复杂,它可以与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时空结构相并行或相交叉而存在;目前关于肾本质的研究显示,中医所论肾脏的虚实变化,是解剖器官下丘脑、垂体,靶腺(甲状腺、性腺、肾上腺)之间的“功能轴”的变化。
-
因形而生病
因形而生病病因学术语。指人体五行与气运五行属性不合,相克或相侮而引发疾病。《灵枢·五变》:“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
-
脾不主时
脾不主时根据五行理论,五脏配五行,肝、心、肺、肾分别主春、夏、秋、冬四季。脾脏属土,旺于每季后十八天,不独主四时之一,故曰脾不主时。《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
阴阳人格体质说
这两种分法实是一个体系,即可归并为太阳—火型人、小阳—金型人、阴阳和平—木型人少阴—土型人、太阴—水型人。每一类型的具体特点都涉及到个性特点与体质特点两方面,个性指人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相当持久的心理特征,体质侧重于反映生理机能及其特点,二者均由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所形成。
-
土爰稼樯
土爰稼樯是形容五行中土的特性。出自《尚书·洪范》。稼樯,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樯。”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生长万物的作用。进而引申为土具有生长、承载、化生、长养的特性。常喻脾胃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
-
五牙
五牙道教炼养术语。亦称五芽。指五行之生气。《黄庭内景经》:“存漱五牙不饥渴。”《悟真篇·自序》:“如炼五芽之气,服七曜之光。”道教认为服食五行真气,可炼养五脏,延年驻寿。
-
动态观念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中医学还用五行生克乘侮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相互资生、幅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在病理过程中相乘、相侮。饮食物化为精微物质,精微物质转变为功能和废物,这一切都是气化的作用,这种气化过程即是运动过程。
-
生长化收藏
生长化收藏指自然万物在年周期中的生态变化规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后人按五行、五脏和五气相配,将四季分作春、夏、长夏、秋、冬五时,分别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气象规律,生物界相应为生、长、化、收、藏的变化。
-
养子时刻注穴法
养子时刻注穴法为子午流注针法之一,首见于金·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养子”指五行母子相生,“时刻”指十二时辰与百刻,“注穴”指十二经气血各至本时注入所括之穴。其开穴规律是先开与本时辰相应经脉的井穴,然后根据“阳时开阳穴”“阴时开阴穴”及“经生经、穴生穴”原则开本时辰其他穴。
-
清毒
清毒病因学名词。指清冷之毒。系自然界致病因素之一。为异常的五行之气所化。《素问·五常政大论》:“厥阴在泉,清毒不生。”王冰注:“毒者,皆五行栗盛暴烈之气所化。”
-
母经
母经与子经对举。经脉分属五行,五行中以生我者为母。例如肺经属金,五行中以土(脾)生金,故脾经为肺经的母经。余此类推。
-
子经
子经与母经对举。经脉分属五行,五行中以我(本经)生者为子。例如脾经属土,五行中以土生金(肺),故肺经为脾经的子经。余此类推。
-
火克金
火克金是指五行学说的一种相克关系。说明自然界的火对金的生成、运动等有排斥和抑制作用。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是指生理上心火对肺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调节作用。临床应用较多推演于病理上肝火过亢,加剧肺的病变。
-
子经子穴
“子经子穴”中的子经是指经脉之间在五行属性上我(本经)生的经脉;“子经子穴”中的子穴是指五行属性上我生的穴位。例如肝(木)经实症,既可以本经上泻火穴行间(属火。木生火);也可以泻心(火为木之子)经的火穴少府。
-
母经母穴
母经母穴:母经:指经脉之间在五行属性上生我的经脉;母穴:指五行属性上生我的穴位。例如肺(金)经虚证,即可以在本经上补土穴太渊(土生金);也可以补脾(土为金之母)经的土穴太白(土生金)。余此类推。
-
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应象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吴崑注:“天地之阴阳,一人身之血气;应象者,应乎天地,而配乎阴阳五行也。”本篇阐发事物的阴阳属性及其运动,并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论述阴阳五行的道理及其运用于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提示阴阳理论的重要性。
-
形气
概述:形气:1.形体与脏腑机能;4.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
-
离左酉南
离左酉南即午后12~18时(未、申二时)。出《标幽赋》。古人本着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气血盛衰与月之盈亏相比,同样有周期性变化。把午后酉前的未、申二时比作下半月,取月廓由盈转亏,喻人之气血由实转虚,针灸治疗应顺其势,用泻不用补。参见午前卯后:午前卯后指时辰。从“辰”到“巳”,为每天上午的7~
-
上羽
上羽为运气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角、徵、宫、商、羽五音分别配属木、火、土、金、水五行,故上羽指太阳寒水司天。
-
木曰曲直
木曰曲直形容五行中木的特性。木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凡具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出《尚书·洪范》。“曲直”是说树木的主干挺直向上生长,树枝曲折向外舒展,生长繁茂,随风招摇,故说木有升发、生长、条达舒畅等特性。如肝属木,有疏泄升发的特性和功能。
-
水曰润下
水曰润下为五行术语。出自《尚书·洪范》。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性,凡具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征。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
石芾南
石芾南(芾音fu福)为晚清医家。字寿棠,又字湛棠。安东(属江苏)人。举孝廉,世医,撰有《医源》一书(1861),总论人身脏腑、五行、阴阳、四诊、内、妇、儿等科,以及用药等。另辑有《温病全编》(1867)一书。
-
岁位
岁位为运气术语。岁会是指岁运与岁支的五行属性相同。岁会指中运与岁支之气相同,同时又当五方之正位,即土居中央,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则为岁会年。《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
阳土
阳土即胃。胃与脾同属五行之土,胃为六腑属阳,故称胃为阳土。《脾胃论·卷下》:“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
-
孙东宿
孙东宿即孙一奎。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其《医旨绪余》一书,论太极阴阳五行,评议过去医家的医理,较为平正,但其中论述《黄庭经》的养生理论,掺有唯心论成分。其《痘疹心印》一书,综合过去医家不少关于痘疹方论。其子孙泰来、明来,及其门人余煌,将其医案编辑成书,名为《孙文垣医案》。
-
咸生肾
咸生肾生理学名词。指咸与肾五行皆属水,故咸味具有补肾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
-
医法心传
《医法心传》医论著作。清·程芝田撰。刊于1885年。全书共有医论十二篇,包括五行、伤寒、温疫、痢疾、痘科及损伤等病证辨治要旨,以作者学验俱丰,而又有革新思想,故论述多有新意,又强调“医宜通变”,随证处方,但又认为诸家之方多为化裁而来,总不出古方范围。现存几种清刻本及上海三星书屋石印本等。
-
脏气
脏气①指五脏的机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参“脏气法时论”。②指五脏之五行属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
开痰顺气汤
处方:枳壳1钱,青皮1钱,木香1钱,沉香1钱,槟榔1钱。功能主治:五行有犯,四气有触,日夜不眠,喘息咳嗽,痰涎流沫。用法用量:俱不咀捣,用分葱泡水,各磨浓汁1匙,外用神金3张,入汁内拌匀,沸汤兑服。摘录:《点点经》卷三
-
十干
十干是十天干的简称。商代便已用十天干记天日,其顺序,取义于种子的萌芽、生长、发育、繁殖以至衰老、死亡、新生的全过程。《汉书·律历志》解释:“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丙于丙,大盛于丁,丰懋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妊于壬,陈揆于癸。”在运气学说中,十干主要用以代表五行、五运。
-
九六数
九六数为针刺补泻手法之一。补法以九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阳数(7×7=49)和老阳数(9×9=81);泻法以六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阴数(6×6=36)和老阴数(8×8=64)。阴爻皆用六,是因为六为五数中偶数二、四之合。因五生数是一切数的基本数,古人以五行类属万物万事,皆本此数理而来。
-
王相死囚休
“王相死囚休”指古时为五脏生克关系结合时令的运用方法之一。五脏配合五行,各有所合的时令,当令者王,先王者为相,克王者为死,被克者为囚,过令者为休(或称废)。出《普济方》。脏\时春夏长夏秋冬肝王休囚死相心相王休囚死脾死相王休囚肺囚死相王休肾休囚死相王
-
少阴数
少阴数指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泻法,泻法以六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阴数(6×6=36)和老阴数(8×8=64)。参见九六数:九六数为针刺补泻手法之一。补法以九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阳数(7×7=49)和老阳数(9×9=81);因五生数是一切数的基本数,古人以五行类属万物万事,皆本此数理而来。
-
生成补泻
生成补泻为针刺补泻方法之一。指根据脏腑经脉的五行之生效、成数而规定补泻时的呼吸频率,或针刺深度的补泻方法。
-
足少阴
足少阴为足少阴肾经的简称。五行属水。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八节
概述:八节:1.人体部位名;指两侧的膝、踝、肘、腕八个大关节。《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马莳注:“人之手足,各有股肱关节计八,故谓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刺法启玄歌》:“细推十干五行,谨按四时八节。”
-
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