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阅五使
《五阅五使》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张景岳注:“阅,外候也。五脏藏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藏之阅。”本篇主要论述五脏与五官、五色内外相应的关系。外察五官五色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而内在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在五官五色方面反映出来,故名。
-
五使
指五脏内在变化反映于外表的五种气色。察色是诊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因外表上各种不同色泽的呈现,是内在的五脏所支配的,故名。《灵枢·五阅五使》:“愿闻其五使当安出?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
-
五时
五时即春、夏、长夏(指农历六月)、秋、冬五季。《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
-
五官
概述:五官:1.人体器官名;2.病理学名词。人体器官名·五官:五官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
心之官
2.心的功能。舌·心之官:心之官为人体器官名。《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舌者心之官也。”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舌为心之苗,心病则舌不能转。”
-
心气通于舌
心气通于舌即指心与舌有密切关系。舌功能的正常有赖于心功能的正常;反之,舌象的变化也可反映某些心的功能状况。《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心病者,舌卷短。”
-
阴强舌
概述:阴强舌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直中少阴亦有舌卷囊缩者,急温补。”少阴之脉系舌本、连舌下,厥阴肝经之脉环绕阴器。此外,心火上炎,厥阴伤寒,肝经热甚,温邪内陷心包等皆可导致舌卷。
-
张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灵枢·论勇》:“怒则气盛而胸张。”《灵枢·本输》:“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灵枢·五阅五使》:“五官已辨,阙庭必张。”《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张。”二十八宿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玄天之气经于张翼类胃。”
-
舌尖
概述:舌尖(tongueapex)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舌为心之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心主神明,心经健旺,则舌能辨五味,故《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尖与疾病的关系:舌尖的情况往往反映心脏功能情况,舌尖红赤,往往说明心经有火,宜清心泻火,用导赤散等。
-
颧赤
《灵枢·五阅五使》:“心病者,舌卷短,颧赤。”《景岳全书·杂证谟》:“两颧鲜赤,如脂如缕,而余地不赤者,此阴虚也。”因肝肾阴亏,虚阳上浮所致者,治宜滋阴降火为主,方用八仙长寿丸,大补阴丸等。察其色赤,且诊其脉,病果属心,则急降心火,宜黄连安神丸清之。”本证常见于痨瘵、虚劳等疾病。
-
藩蔽
藩蔽耳屏与面颊之间的部位。《灵枢·五阅五使》:“明堂广大,藩蔽见外。”
-
垂角
垂角垂,耳垂;角,耳上角。《灵枢·五阅五使》:“墙下无基,垂角去外。”
-
壁
壁①星宿名。又称“东壁”,二十八宿之一。《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②指面部肌肉。《灵枢·五阅五使》:“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
-
灵根
灵根的经脉循行: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
肾之官
肾之官人体器官名。指耳。《灵枢·五阅五使》:“耳者肾之官也。”马莳注:“肾在内而耳为之窍,所以听五声也,故为肾之官。”参肾主耳条。
-
肺主鼻
肺主鼻生理学名词。指肺司呼吸,开窍于鼻,鼻为肺之官,其通气及嗅觉功能须赖肺气调和。《素问·金匮真言论》:“西方色白,入通于肺,开窍于鼻。”《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主鼻。”
-
蕃蔽
蕃蔽指两颊外侧和耳门部位。《灵枢·五阅五使》:“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
-
五阅
五阅为诊断学术语。阅,察阅之意。五阅是指观察五官的表象来推断五脏的病变。出《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张景岳注:“五脏主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脏之阅。”
-
心窍
舌的经脉循行: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
阙庭
阙庭人体部位名。即“阙”与“庭”两个部位的合称,即眉之间和额部。《灵枢·五阅五使》:“五官已辨,阙庭必张。”《灵枢·五色》:“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府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
-
耳针法
)、病理(与病理相关的文献记载:《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为孤脏,…《证治准绳》:“肺所虚则少气,…耳薄不坚者肾脆。”耳与经络的关系:《内经》中所记述的经脉循行分布显示:手足六阳六阴经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可见耳与经络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