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象
表象(representation)广义指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等是单一的表象。如画家的视觉表象常常是十分鲜明、稳定的,他们好像“在内心中看到”当时不在眼前,而过去曾经感知过的熟悉的事物。例如,由于视觉表象而发生微弱的眼肌运动。
-
想象
想象(imagination)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某些情况下,脱离现实的想象也会导致人情绪失调、行为失当。(3)憧憬,即按人的某些愿望对所企求的未来事物的想象,它可以与已有的记忆表象或现实的创造活动,无关,而“凭空”地幻想,但往往成为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
-
语言直观
语言直观即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唤起学生对有关事物表象的重现,并按照描述进行重组,以形成新事物的表象。由于表象具有概括性特点,故有利于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所以,语言直观能力是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创造良好条件。这时语言和实物或模像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这时语言主要起总结概括和强化作用。
-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imaginalthinking)指主要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从发展水平可区分出三种形态:第一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学龄前儿童(3-6、7岁)的思维,它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之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第二种水平的形象思维是一般成人在接触大量事物的基础上,对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
-
形象记忆
它是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滋味、软硬、温冷等具体形象和外貌的记忆,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形象记忆按照主导分析器的不同,可分为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味觉的和嗅觉的等等。人的形象记忆发展的水平受社会实践活动制约,如音乐家擅长听觉形象记忆,画家擅长视觉形象记忆。
-
培哥效应
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
-
甚者从治
甚者从治为治则之一。如热极似寒或寒极似热,应顺其假寒或假热的表象,采用从治的方法。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参见反治: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
-
遗觉象
遗觉象(eideticimage)是一种特别具体清晰的视觉表象。有些儿童在观看了某件东西后,在短时间内(约几分钟),仍保持着异常鲜明、生动、清晰的形象。到青年期,形成遗觉象的能力就衰退了。在成人中,能形成遗觉象的人极度罕见。关于遗觉象的成因、实质和作用等问题尚待探讨。
-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creativeimagination)是想象的一种。它与再造想象不同,这不是依据任何现成的描述或再现记忆表象,而是运用记忆表象,按照自己的创见独立地创造新形象。创造想象是人的创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
情感记忆
情绪记忆(emotionalmemory)又叫情感记忆。当某种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在回忆过程中,只要有关的表象浮现,相应的情绪、情感就会出现。有时经历的事实已有所遗忘,但激动或沮丧的情绪依然留在记忆中。
-
幻想
幻想(fancy)是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类型。正常人总能把自己的想象与幻觉和现实区别开来,假如把幻想与现实相混淆、或者沉湎于幻想中不能自拔,那就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表现。幻想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受正确世界观指导,合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幻想是积极的,又称理想;
-
心理词汇
心理词汇指在人脑中储存着他所掌握的词汇,每一个词好象是词典中的一个词目,其中包含着有关这个词的信息。理解句子时,首先要利用这个词的声音表象,然后在头脑中检索出这个词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的信息。有人认为它也象一般的词典一样,是根据语音排列的。
-
思维反刍
思维反刍指思维是在意识的抵抗下进行的,患者试图加以克服但办不到,他不得不想起某些观念或表象(例如:刀子或淫猥的事),或者对宇宙的意义经常反复思考。
-
诡辩症
诡辩症是思维联想过程中表象和概念在逻辑论证上的联想障碍,它的特点是议论内容空洞,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依据,所议论的课题,常是一些想入非非的事情,病人却无限制地运用一些空洞缺乏意义的词句,长篇大论,侃侃而谈,且拒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这类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
抽象思维
概念是抽象的结果,它通过对表象的概括、联系、综合而行成,反映事物的共同属性和内部联系。这种积于概念的思维称为抽象思维。
-
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养生专著。本书大旨是参合“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而会归于一,能“妙契大道”,故名。后代名家亦多本内丹、外丹、房中等说注释之。在唐代被推为内丹要籍,认为本书借助八卦学说等,论述了阴阳为作丹的根基、大丹乃阴阳的作用、火候是阴阳变化的表象等内丹术的重大理论问题。
-
不完全幻觉
不完全幻觉指幻觉特征不完全齐备的现象,又称类幻觉,表示一些不完全、尚未发展成熟的幻觉,它的构成有感知成分,也有表象成分。常见者如下:假性幻觉、思维鸣响、读心症、思维显形、精神性幻觉、原始性幻觉、阴性幻觉等。
-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指以自我作为认识的对象,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它属于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通过对他人知觉的结果和自我加以对照、比较才使他产生对自己的表象。自我知觉对自身的行为有重要调节作用。正确的自我知觉会使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得体;相反,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常常会使他遭到各种不应有的挫折。
-
概念掌握
概念掌握又称概念获得,指个体借助词语的帮助,把前人已形成的概念,通过个体头脑的思维活动,转变为个体头脑里的概念的过程。二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者认知活动的积极参与。教学中为便于掌握科学概念,必须注意:(1)提供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如实物、表象回忆、表情动作等;
-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cognitivestructure)个人在感知理解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在认识过程中,新的感知同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对当前事物的认识。在学习中,一个新的观念,新的信息或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或是接纳新的经验产生新的知结构。
-
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actionthinking)亦称直观动作思维。动作思维的任务或课题是与当前直接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觉与实际操作。儿童在掌握抽象数学概念之前,用手摆弄物体进行计算活动,就属于动作思维。这是在抽象逻辑思维产生之前的一种思维形式。
-
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emotionalmemory)又叫情感记忆。当某种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在回忆过程中,只要有关的表象浮现,相应的情绪、情感就会出现。有时经历的事实已有所遗忘,但激动或沮丧的情绪依然留在记忆中。
-
模像直观
模像直观即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例如,用动画形式表现植物生长、原子与电子结构等。利用模像直观可以有目的地提供大量实物直观所无法提供的典型感性材料,从而为理解创造有利条件。它对理解教材的知识起很大的作用。
-
教材的直观
教材的直观指利用学生多种感官,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直接感知教材,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等起着良好的作用。小学生应多采用实物直观,初中生应以模像直观为主,高中生可多运用语言直观。
-
五阅
五阅为诊断学术语。阅,察阅之意。五阅是指观察五官的表象来推断五脏的病变。出《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张景岳注:“五脏主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脏之阅。”
-
中国针灸史图鉴
《中国针灸史图鉴》为书名。黄龙祥编。2005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经过这样的总体设计与巧妙编排,本图集不再是集录一幅幅孤立的图片簿,而是由一组组图片(包括辅助图)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列图集——将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成一条条珠链,再将一组组珠链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构成一部复活的中国针灸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