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结
气结为病机。由于思虑过度、情志抑郁而致气机郁结不舒,痰湿凝滞。《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有气结,痰在喉间吞吐不得,膈痞呕恶者,宜四七汤。”《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
噎膈
疏肝化痰,降逆。瘀血内结/瘀血闭阻:噎膈·瘀血闭阻证(dysphagiawithsyndromeofblockadeofstaticblood)是指瘀血阻膈,升降失常,以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红有瘀点、紫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面浮、足肿、腹胀,则为脾肾俱败,阳气无以化津之象。
-
五噎
《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
噎膈·痰气阻膈证
定义:噎膈·痰气阻膈证(dysphagiawithsyndromeofphlegm-qiblockingdiaphragm)是指痰与气结,阻膈不通,以吞咽梗塞,胸脘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泛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舌偏红,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方中丹参、郁金、砂仁壳化瘀利气以开郁;
-
噎
《医说》卷五:“噎病亦有五种: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详噎膈、五噎等条。②指饮食时猝觉噎塞,移时自愈的症象。《古今医鉴》卷五:“噎者,饮食之际,气卒阻滞,饮食不下,而为噎也。”
-
气结腹痛
《症因脉治·腹痛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痛应背心,气结痰凝者,二陈四七汤。气食相凝,中气郁结者,调气散。郁伤肝脾之络,致败血瘀留,遇劳役动怒,腹痛即发者,宜辛通润血,用桃仁、桂枝、薤白、穿山甲等药。
-
气滞腹痛
气滞腹痛为病证名。指气机结滞所致腹痛。《症因脉治·腹痛论》:“气结腹痛之症,胸腹胀满,痛应心背,矢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服破气之药稍减,服补气之药则愈痛,此气结腹痛之症也。”心腹胀者,枳朴香砂汤、木香调气散。痛应背心,气结痰凝者,二陈四七汤。气食相凝,中气郁结者,调气散。脉迟应下者,煮黄丸。
-
涤饮丸
处方:黑丑3两,枳实1两半(炒),朴消3两,白矾3两,牙皂3两,枳壳1两半(炒)。以胀退、大腹和软为度。各家论述:饮留于中,气结不化,故大腹胀满,大便不通焉。萝卜汁为丸,白汤下,使饮化气行,则肠胃肃清,而大便无不通,胀满无不退矣。此逐饮涤结之剂,为留饮气结胀闭之专方。摘录:《医略六书》卷十九
-
气噎
气噎为病机名。其症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等。治用五噎丸、《深师》七气汤。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五噎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
-
参芍汤
处方:人参、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功能主治: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症瘕。各家论述:纯然虚证,以痢久滑泄太过,下焦阴阳两伤。故以参、茶、炙草守补中焦;参、附固下焦之阳;白芍、五昧收三阴阳之阴,而以少阴为主,盖肾司二便也。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
思则气结
思为九气之一。思则气结为病机。指思虑过度,劳神损脾,而致气机郁结,阻滞脾胃运化功能的病理变化。脾主运化,忧思过度,则脾气不行,运化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
二陈四七汤
概述:二陈四七汤为《症因脉治》卷四方。功能理气化痰。二陈四七汤的处方:茯苓陈皮甘草苏梗厚朴制半夏二陈四七汤功能主治:二陈四七汤有理气化痰之功效。主治忧思郁怒,气结痰凝,胸腹胀痛,痛引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者。二陈四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
气结难产
多因坐草太早,儿未转头,原难骤生,产母见儿不下,心必忧恐,恐则神怯,怯则气下不升,则下焦闭塞,气乃逆上。气即逆则上焦胀满,气阻于上,下而难行,苟不利气而催生,则气愈逆,而胎愈闭,故但利气用舒气汤(人参、当归、紫苏、牛膝各三钱,川芎、白芍各五钱,柴胡八分,陈皮一钱,葱白七寸)胎自下矣。”
-
黄瘕
八瘕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黄瘕,左胁下有气,牢结不可抑,其苦腰背相引痛,小腹常急,下引阴中如刺,不和小便,或溺黄赤,时发寒热。”《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黄瘕,经行不利,左胁气结,阴中刺痛,淋露黄汁,用坐导皂荚散。”
-
利膈豁痰汤
《杂病广要》引《证治大还》:利膈豁痰汤:处方:半夏橘红枳实槟榔沉香桔梗栝楼黄连(炒)栀子(炒)香附(制)细茶白芥子石膏功能主治:治噎膈。气结痰壅,郁而化热,饮食不下。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气结痰壅,膈噎饮食不下。
-
虫瘤
虫瘤为病名。瘤体内之有虫者。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多因忧思气结,湿热瘀浊不化酿成。症为瘤体内有虫,生于胁下,宜外治为主。此证较罕见。
-
二车丸
《医心方》卷十引华佗方:二车丸:处方:蜀椒1斤,干姜(大小相称)20枚,粳米1升,朗陵乌头(大小相称)20枚,煅灶中灰1升。功能主治:忧恚喜怒,或劳倦气结,膈上积聚,寒热,饮食衰少,不生肌肉;女子积寒,风入子道,或月经未绝而合阴阳,或急欲溺而合阴阳,以致绝产,少腹苦痛,得阳亦痛,痛引胸中。勿用浆水。
-
二陈竹沥胆星汤
处方:熟半夏、白茯苓、陈皮、甘草、胆星、竹沥。功能主治:挟痰发狂。中脘有痰,胸膈痞满,迷塞包络,口出无伦语,症似阳狂,但唇不焦,口不渴,舌有滑胎,关脉洪滑。用法用量:寒凉凝结,加生姜;内有积热,加栀、连;湿郁,合平胃散;气结,加枳壳、香附、石菖蒲。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和肝饮
《玉案》卷五:和肝饮:处方:当归1钱5分,白芍1钱5分,三棱1钱5分,青皮1钱5分,大茴香8分,木香8分,枳壳8分,柴胡8分,砂仁8分。主治:胁痛。右胁痛者,气逆夹痰也,加桔梗、白芥子;左右胁俱痛者,肝火盛而痰气结也,加龙胆草、香附、贝母、白芥子;两胁走注痛而有声者,是痰饮也,加苍术、白芥子、胆星、瓜蒌仁。
-
甲瘤汤
处方:柴胡10克,青皮6克,甲珠10克,当归12克,夏枯草12克,皂刺10克,僵蚕6克,海藻12克,浙贝10克,法半夏6克。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和血散结。主痰气结聚。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冠泽方
-
开膈利痰汤
处方:半夏1钱半,茯苓1钱半,陈皮1钱半,枳实1钱2分,桔梗1钱,瓜蒌仁(去油)1钱,黄连1钱,香附1钱,甘草3分。功能主治:气结痰壅膈噎,饮食不下。用法用量:上用水2钟,煎8分,加竹沥半盏,姜汁2-3匙,食前服。摘录:《济阳纲目》卷三十六
-
开郁散
《洞天奥旨》卷八:开郁散:处方:白芍15克当归6克白芥子9克柴胡3克炙甘草2.4克全蝎3个白术9克茯苓9克郁金6克香附9克天葵草9克功能主治:治肝胆郁结之瘰疬。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洞天奥旨》卷八《穷乡便方》:开郁散:处方:羌活、陈皮、半夏、木通、大腹皮、槟榔、茯苓、抚芎、连翘、甘草、栀子仁、香附米各等分。
-
三灵汤
处方:当归6克白芍3克羚羊角4.5克龙齿6克石决18克半夏曲9克柴胡3克葛根6克茯神6克白术3克青皮3克功能主治:治肝痹,夜卧则惊,口渴多饮,小便频数,脾虚作胀,腹大如怀。妇人、小儿风热解后,余热不除者,有属虫者,加柴胡、葛根、陈皮、茯苓、水煎服,痫症气逆冲上,眩晕恶心者,加沉香,沸汤用。
-
舒肝破瘀通脉汤
处方:紫丹参15克,白芍9克,赤芍9克,银柴胡9克,羌活9克,防风9克,木贼9克,蝉蜕9克,当归9克,白术9克,云苓9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舒肝破瘀通脉。主肝气郁滞,气结血凝。(视网膜静脉阻塞)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庞赞襄方
-
舒肝饮
处方:鳖甲16克,丹参13克,茯苓13克,白术10克,当归身10克,白芍10克,泽泻10克,郁金9克,青皮6克,枳壳7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功能主治:疏肝理脾,行气活血。摘录:李聪甫方《医学集成》卷一:方名:舒肝饮组成:炒芍、当归、柴胡、白芥、莱菔、丹皮、炒枝、枳壳、桂心。主治:杂证初起,肝郁气结,胸膈胀痛。
-
四海舒郁丸
概述:四海舒郁丸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十八方。主治肝脾气郁,致患气瘿,结喉之间,气结如胞,随喜怒消长,甚则妨碍饮食。方解:方中青木香、陈皮理气化痰;海蛤粉、海带、海藻、昆布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螵蛸破血消瘿。黄药子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煮酒内服,能治瘿瘤结气,在愈后继服,可以根除气瘿。
-
木香消痞丸
《玉机微义》卷二十七引《秘藏》:组成:木香半两,柴胡4钱,橘皮3钱,甘草1两(炙),半夏1两,干姜半两,当归尾2钱,红花半钱。主治:因忧,气结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主治:宿食痞满。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宿蒸饼丸,如梧桐子大。
-
清金化痰丸
《活人方》卷一:方名:清金化痰丸组成:紫菀5钱,茯苓5钱,杏仁4两,陈皮4两,苏子4两,黄芩3两,花粉3两,桑皮3两,黄连2两,蒌仁2两,半夏2两,桔梗2两,甘草1两。功效:润燥清咽,化痰缓嗽,和血止血。主治:金为火烁,水枯津燥,咽嗌不润而干咳;胃火熏蒸,气结痰凝,上焦不利而嗽喘;制备方法:水叠为丸。
-
散滞气汤
《脾胃论》卷下:方名:散滞气汤组成:当归身2分,陈皮3分,柴胡4分,炙甘草1钱,半夏1钱5分,生姜5片,红花少许。主治:忧气结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虽食不散,常常有痞气。用法用量: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稍热服。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都作1服。
-
小解毒汤
《名家方选》:方名:小解毒汤组成:山归来(土茯苓)2钱,滑石7分5厘,泽泻7分5厘,阿胶7分5厘,茯苓7分5厘,木通7分5厘,忍冬7分5厘,大黄3钱。功效:解毒利水,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主治:气结于内之淋疾,小便涩,疼痛甚,下脓血。用法用量:水煎服。
-
舒郁汤
《竹林女科》卷三:方名:舒郁汤组成:紫苏1钱,当归3钱。主治:少妇向来难产,临期恐惧,以致气结不行,儿不能下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漆燕散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漆燕散组成:漆燕1枚(入瓦瓶子内,用盐泥固济,阴干,炭火烧令通赤为度,放冷,研令细),续随子(去皮)1分。主治:小儿阴核,气结肿大,或偏肿疼痛。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米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中医心理疗法
可惜,太子和他的母后并没有保住他的性命,齐闵王还是把他杀了。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却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怡悦疗法: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享有崇高威信。
-
结代
结代①经脉之气结止不行。代,止也。《灵枢·岁露论》:“此两邪相传,经气结代者矣。”②脉学名。系结脉和代脉的总称。泛指缓而不整的间歇脉。详结脉、代脉条。
-
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为病机。是指气机运行不畅,以致血液运行障碍,形成气滞与血瘀并存的病理变化。《寿世保元》:“…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血证论》亦谓:“气结则血凝。”多由情志郁结或跌仆闪挫而致。治宜行气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类。
-
急劳
急劳病名。虚劳病兼有心肺壅热者。见《太平圣惠方·治急劳诸方》。《圣济总录·急劳》:“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藏气传克,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疼,久则肌肤销铄,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选用乌梅散、退热汤、前胡饮等方。参见虚劳条。
-
攻坚
攻坚治疗学术语。系消法之一。用软坚散结或消瘀的药物,消散或破削坚硬积块的治法。适用于血瘀、气结,或湿痰凝聚所致的癥块、肿核等。如肝脾肿大,用鳖甲煎丸之类。
-
膈痰
膈痰病证名。即痰结实。指痰气结于膈上而致痞满、短气,甚则晕、吐等证。《圣济总录》卷六四:“膈痰者,气不升降,津液否涩,水饮之气聚于膈上,久而结实,故令气道奔迫,痞满、短气不能卧,甚者头目旋运,常欲呕吐。”宜降气涤痰为大法。
-
甘疽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发于膺,名曰甘疽。”多由忧思气结而成。生于胸部中府穴下。初起如谷粒,色青,逐渐长大形如瓜蒌,色转紫红,坚硬疼痛,憎寒壮热。若过十天、半月,不成脓,寒热不解,脉见浮数者为逆。初宜服荆防败毒散以疏解,次服内托黄芪散以托毒,应期不溃者,急服十全大补汤。
-
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为病机,指火热痰浊扰乱心神而导致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心在病主惊,小儿受到惊恐刺激,气结湿生,化为痰火,阻遏心窍。多因精神刺激,或思虑郁怒,气郁化火扰心,或外感热邪,以致热灼炼液为痰,热痰内扰于心所致。临床表现为心烦口渴、不寐多梦、面赤气粗、便秘尿赤;治宜清心豁痰。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
水癖
《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水癖由水浆不消,水气结聚而成癖,在于两胁之侧,转动便痛,不耐风寒,不欲食而短气是也。”又称支饮。《医学传灯·积聚癥瘕痃癖痞块》:“癖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
-
石疽
多因寒凝气滞所致。服没药丸或阳和汤加减,外敷捣烂之商陆或外贴阳和解凝膏,并配合针灸;溃后及体虚者宜托里透发,服千金内托散与阳和汤化裁,或十全大补汤以温补气血。蠹疽又名缺盆疽、锁骨疽、发历疽、石疽、历疮。初宜艾炷隔蒜灸,内服夺命丹汗之;次服六一散通利小便,脓将成,宜服内托黄芪散;余内、外治法同外痈。
-
气中
概述:气中:1.类中风之一;2.经外奇穴名。又称中气。是指七情气结,或怒动肝气,气逆上行,以突然仆倒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手足拘挛,但口内无痰涎声等为常见症的类中风。急以苏合香丸灌之,候醒,以八味顺气散加香附,或木香调气散。”位于脐下1.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5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1.0~
-
气乳
气乳为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乳母忧思气结哺儿,令儿致病。因思则伤脾,儿饮其乳,则病吐泻腹胀,面黄而啼(《证治准绳》)。宜乳母与病儿同治,乳母服逍遥散以解肝郁,病儿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消胀。
-
气病
气病为病证名。虚由精气内夺,实由邪气偏盛。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并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劳损可致元气虚衰,积聚可使气机壅阻。古有七气、九气等名。
-
气痹
《中藏经·论气痹》:“气痹者,愁忧(一本无“忧”字)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则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溺,壅而不散则痛,流而不聚则麻。”不能食者,用异功散加郁金、香附;
-
气闭
概述:气闭:1.癃闭之一;4.病机名称。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宜以破气行气为主,如香附、枳壳、乌药、沉香、茴香之属,兼四苓散而用之。内热不堪温补者,宜补阴化阳,用化阴煎等方。是指由情志抑郁,或外邪、痰浊等阻碍气机,使气机闭阻不通的病理变化。
-
七气
七气指指七情之气所伤的病证。指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郁、气乱、气逆等。《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
癖
又称癖气。多由饮食不节,寒痰凝聚,气血瘀阻所致。《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医学传灯·积聚癥瘕痃僻痞块》:“僻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根据病因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水癖、饮癖、痰癖、酒癖、寒癖等。
-
募
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与膜通·募:募与膜通。《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林木,人有募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