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元
补元为经穴别名。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一般直刺0.5~实验研究发现:①针刺本穴可使正常人呼吸和代谢均趋降低,并使多数溃疡病急性穿孔患者,腹胸式呼吸运动曲线即刻改善,腹直肌肌电发放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
补水益元汤
用法用量:若怔忡恍惚,夜卧不安,加枣仁3钱,茯神1钱;若胸中有痰不舒,减熟地去五味,加瓜蒌、贝母、姜汁、竹沥;若腰疼骨酸,加杜仲、补骨脂、生地黄;厥加附子;如禀气壮盛,可用知母者,酌而加之,使火邪无犯元阳;归、芍补血坚志,安魂定魄,与熟地同用,峻补真阴,此四味大补元阴之圣药也;摘录:《慎斋遗书》卷七
-
人参鹿肉汤
概述:人参鹿肉汤以人参、黄芪、白术、芡实、枸杞子、茯苓、熟地、肉苁蓉、肉桂、白芍、益智仁、仙茅、泽泻、枣仁、淮山药、远志、当归、菟丝子、怀牛膝3、淫羊藿、鹿肉等为主要原料,具有填精补肾,大补元阳的作用,适用于体虚瘦弱、腰膝酸痛、阳痿、早泄等人群。
-
内经类编
《内经类编》为医经著作。元·罗天益编。全名《内经类编试效方》(见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本书系罗氏在其师李杲授意下,将病症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而成,是《内经》分类的作品之一。
-
加味四神丸
处方:补骨脂(酒炒)6两,吴茱萸(盐炒)3两,五味子(炒)4两,肉豆蔻(面裹,煨)4两,花椒(微焙)1两,生硫黄6钱,大枣81枚,生姜(切片)6两。制法:先煮生姜10余沸,入大枣同煮至烂熟,去姜,余药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黎明腹痛泄泻。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
四补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组成:柏子仁3两(生绢袋盛),何首鸟3两(切作小片),肉苁蓉3两(切作小片),牛膝(细切,生绢袋盛)3两。功效:益气血,补元脏,悦颜色。制备方法:上药用酒3升,春、夏浸7日,秋、冬浸14日,取牛膝、柏子仁先捣如泥,次将何首乌、苁蓉同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
四圣朝元丹
《济阳纲目》卷六十四:组成:人参1两,熟地1两(砂仁炒),肉桂各1两,川椒4两(去目炒),小茴香(炒)4两,茯苓1两,何首乌1两(黑豆蒸),牛膝1两(酒浸),干山药1两,杜仲1两(酥炙),枸杞子1两,当归(酒洗)1两,沉香5钱,木香(不见火)5钱,苍术1斤(酒、醋、盐、水各浸4两,春5、夏3、秋7、冬10日,焙干)。
-
人参生化汤
《会约》卷十五:组成:人参(少者,以蜜炙黄耆1-2两略可代之),当归5钱,川芎1钱半,甘草(炙)8分,干姜(炒黑)5-7分,熟地2-3钱。《杂症会心录》卷下:组成:人参3钱,当归5钱,川芎2钱,炮姜1钱,甘草5分(炙),桃仁10粒(去皮尖)。功效:补元逐瘀。主治:产后恶露未尽,败血停凝,上熏肺金,令人喘者。
-
驻世金丹
《鲁府禁方》卷二:方名:驻世金丹组成:红铅(要13-14岁清秀女子首经,阴干)2分5厘,人乳(要壮盛妇女初生男子乳汁,晒干)2分5厘,乳香2厘半(要透明者),朱砂2厘半(要有神者),秋石(用新小乌盆1个,入童便于内令满,放净去处阴地上,倾此童便在地下,乌盆坐于上,将布围,日久盆外生出秋石,扫下用少许)。
-
神仙五子丸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常服强阴气,补元肾,益子息。主治:男子失精,肌肉陷下,形色俱脱,骨蒸虚劳,诸风变易,脾胃久虚,全不思食,四肢怠情,夜梦泄精,阴囊肿痛,湿润瘙痒。服至1月,气力俱壮,皮肤滑润,冬不至冷,夏不至热。
-
益神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方名:益神丸组成:硫黄(洒甘草水研1日)1两,木香1两,肉豆蔻(去壳)1两,槟榔(锉)1两,桂(去粗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干姜(炮)1两。功效:补元脏。制备方法:上为末,和匀,用糯米粥为丸,如梧桐子大。
-
芸豆
概述芸豆分大白芸豆,大黑花芸豆,黄芸豆,红芸豆等品种,前两种尤为著名。60克芸豆的营养价值芸豆含有皂苷,尿毒酶和多种球蛋白,能有效提高免疫力,激活淋巴T细胞,而尿毒酶更是对肝昏迷患者有较好疗效。对治疗虚寒呃逆,胃寒呕吐,跌打损伤,喘息咳嗽,腰痛,神经痛均有一定疗效。
-
内经类编试效方
《内经类编试效方》为《内经类编》的全名。元·罗天益编。全名《内经类编试效方》(见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本书系罗氏在他的老师李呆的授意下,将病证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是《内经》分类的作品之一。
-
五虚
五脏精气虚损的综合证候。《素问·玉机真藏论》:“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王冰注:“虚谓真气不足也。病程中,五虚并见,反映五脏功能严重衰退,预后不良,急当培补元阳,维护胃气,如经治疗后饮食能进,泻利能止,乃元阳、胃气已恢复,是病情趋向好转的标志。
-
安肾圆
去刺)、巴戟(去心)、山药、茯苓(去皮)、肉苁蓉(酒浸.炙)、石斛(去根.功能主治治肾经久积阴寒,膀胱虚冷,下元衰惫,耳重唇焦,腰腿肿疼,脐腹撮痛,两胁刺胀,小腹坚疼,下部湿痒,夜梦遗精,恍惚多惊,皮肤干燥,面无光泽,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溏泄,小便滑数,精神不爽,事多健忘。常服补元阳,益肾气。
-
大补元煎丸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水蜜丸;大补元煎丸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大补元煎丸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用于肝肾不足,气血两亏,精神疲惫,心悸健忘,头晕目眩,四肢酸软。2.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炽盛,肺有痰热,外感风寒或风热者慎服。
-
百花散
《扁鹊心书·神方》:百花散:处方:川乌5两。如大,即入白及,更别抄桃奴1钱(正名桃枭,乃是桃实,着枝不落,经冬不凋者,正月采),用麻油调,量疮口大小,煎成新熟青绢,早晚蘸药贴疮上,候疮平即止,治小儿软疖尤妙,如患臁疮,只用5味药,新汲水调,摊连纸上,临卧时贴,2-3次见效。本方方名,原书人卫本作 白花散。
-
沉香永寿丸
处方:莲肉1斤(先用酒浸1日后,装入雄猪肚内,缝合,将浸莲肉酒添水煮;春秋5日,夏3日,冬7日),白茯苓4两,沉香1两,木香1两,熟地黄1两,五味子2两,小茴香2两,川楝子(炮)2两,西枸杞子2两,山药2两,柏子仁2两,破故纸(用芝麻同纸一处炒香,去芝麻)2两(以上同研细末)。
-
地仙丸
制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六《圣济总录》卷一八七:组成:枸杞子2两,陈曲(炒)2两,甘菊2两,熟干地黄(焙)2两,桂(去粗皮)2两,肉苁蓉(切,酒浸1宿,焙干)1两半。功效:安神延年,乌髭黑发,令身体轻健,耳目聪明,宽膈进食,除寒热,调荣卫。
-
升降饮
《医林纂要》卷十:组成:韭菜汁、童便。功效:祛瘀血。主治: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和酒少许饮之。各家论述:韭菜汁能补元阳,滋阴血,鼓舞生气,自下而升;童便能补少阴,决三焦,涤荡瘀热,自上而降。阴阳理而瘀血自行,且能滋补正气而至易至简,勿以贱忽之。
-
茸珠丸
别名:斑龙丸(《医方类聚》卷一五二引《澹寮方》)。功能主治:补元阳,益精血。治元阳不足,精亏血虚,形体羸瘦,阳痿早泄,头目眩晕,腰膝冷痛。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温酒或盐汤下。
-
琼瑶真人八法神针
《琼瑶真人八法神针》为书名。又名《琼瑶真人八法神针紫芝春谷全书》。题作峨眉山人(元)黄士真序传。见清《读书敏求记》,二卷。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载此。
-
保真广嗣丹
《仙拈集》卷三处方鹿角胶3两,鳔胶(各炒成珠)3两,熟地3两,山药2两,茯苓2两,山萸2两,五味2两,杜仲2两,远志2两,益智仁2两,川楝子2两,巴戟2两,故纸2两,胡芦巴2两,沉香(另为末)5钱。制法上为末,和匀,用苁蓉净肉2两,好酒煮,烂捣如糊,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培补元阳。主肾气虚寒,不能生育。
-
补天丸
《摄生众妙方》卷十一:补天丸:别名:补元丸处方:紫河车(男用女胎,女用男胎,俱以初胎为佳,若不可得,即壮盛妇人者亦可)3两,黄柏(酒炒)3两,龟版(炙)3两,杜仲(酥炙)2两,牛膝(酒浸)2两,陈皮1两。主治:痿证及虚劳,气血俱虚,骨蒸发热,羸瘦神疲。各家论述:《医方考》:此方即补肾丸加人胞也。
-
大补元煎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大补元煎:别名:补元煎处方: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一至二两,炒山药、杜仲各二钱,熟地黄(补精,补阴以此为主)二钱至三两,当归(泻者不用),枸杞子各二至三钱,山茱萸(畏酸、吞酸者不用)一钱,炙甘草一至二钱。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
-
凉补风
处方:肉苁蓉(薄切,用酒浸1宿,火焙干)半两,泽泻(切,焙干)半两,石菖蒲半两,菟丝子(用酒浸1宿,研烂,焙干)半两,黄耆(火炙,细锉为末)半两,川楝子(细锉)半两,山茱萸半两,熟干地黄1两(净洗,焙干,为末)。主心经积热,思虑过多,一切漏精白浊,久则饮食减少,转成劳伤;如五淋病,用豆淋酒送服。
-
戊戌酒
处方:黄狗1只曲米适量制法:用1只黄狗肉煮糜,连汁和曲米,酿酒。功能主治:大补元阳。适用于阳痿、精液清冷症、腰膝冷痛、小便清。注意:本品大热,阴虚及无冷病人,不宜饮服。摘录:《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卷五十引《养老方》:组成:黄犬肉1只。功效:补元气。主治: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