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圣惠方
概述:《太平圣惠方》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简称《圣惠方》。卷100,明堂灸经及小儿灸经。其中第九十九卷载针经十二人形图,并介绍290个穴位的位置、主治、针法等;每一病证,皆冠以《诸病源候论》的有关论述。其中外科的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之详细过程等,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记录。
-
手足抽掣
手足抽掣为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五卷。婴儿手足抽掣,多因妊母被风邪所袭;儿出生后,邪留脏腑,不得宣通,复感风邪,因而发病。其症多伴有壮热呕吐,睡时多惊,心神不安,身体强直,眼目反张。治宜祛风解痉。用羚角钩藤汤。
-
脾实热
脾实热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以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为主证。《太平圣惠方》卷五:“夫脾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心胸烦闷,唇口干焦,身体颊疼,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肿强,口内生疮,腹胁胀满,不能安卧…”宜泻脾清热,选用泻脾大黄汤、泻脾赤茯苓汤等方加减。
-
手拳
手拳为症状名。即手指挛缩不展。《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夫小儿手拳者,由在胎之时,其母脏腑气虚,为风冷所乘,儿生之后,肝气不足,致筋脉挛缩,不能伸展,故令手拳不展。”治宜养肝柔筋,和血祛风之剂。
-
湿脚气
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
尸疰
尸疰为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即尸注。为九注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尸注候》。主要表现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腹痛胀满,喘息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挛引腰脊,举身沉重,精神杂错,恒觉惛谬,每逢节气改变,辄致大恶,积月累年,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易旁人,乃至灭门。可用五尸丸治之。
-
三消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丹溪心法》分三消为上消、中消、下消,《景岳全书·杂证谟》谓: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膈消也。《圣济总录》称消肾,《医学纲目》称肾消。见《幼科铁镜》。
-
肾虚耳聋
肾虚耳聋证名。因肾虚精气耗伤所致的耳聋。《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若劳伤血气,气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者则耳聋。《医林绳墨·耳》:“耳属少阴肾经,肾之窍也。肾气实,则耳聪;肾气虚,则耳聋。”治宜补益肾气,用益智散、苁蓉丸,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远志肉、石菖蒲等。
-
肾黄
肾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外台秘要》卷四:“肾黄,小便不通,气急,心闷。”《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肾黄者,面色青黄,腰背疼痛,耳中飕飕百般声响,腰膝无力,多唾呕逆,不能下食,悲而不乐。若两脚浮肿,齿黑,如大豆者难治。”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
身面卒浮肿
身体头面突然浮肿者。多因脾肾虚弱,水气泛滥所致。《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身面卒浮肿者,亦水病之候也。肾主水也,今肾虚,故水妄行,脾主于土,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流溢散入皮肤,全身面卒然浮肿也。”常伴见上气喘息,大小便不利等。治用鲤鱼汤、甜葶苈圆、甘遂圆等方。
-
舌卒肿
舌卒肿为病证名。治宜清心泻火,祛痰消肿。参见泡舌、脬舌:泡舌为病证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火上冲,痰随火上注,舌忽胀满口中,软如猪尿泡形,不疼痛,口中流涎,妨言语。”治宜清热泻火,祛痰消肿。后《重纂包氏喉证家宝》释为:脬舌,痰火犯心经,舌忽胀满,软如猪尿脬,不痛流涎,妨言语。
-
伤食后发搐
伤食后发搐为病证名。明·丁凤《医方集宜》描述其典型症状及其形成机制为“急惊之症,其发猛恶,忽然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抽搦摇头,口中热气,颊赤唇红,纹青脉数,小便涩黄,盖因内有积热,外受风寒,心受热而积惊,肝生风而发搐,以致痰涎壅塞,口噤无知…”牙关紧闭加承浆、下关或中冲,以三棱针速刺出血。
-
伤寒兼惊
伤寒兼惊为病证名。明·丁凤《医方集宜》描述其典型症状及其形成机制为“急惊之症,其发猛恶,忽然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抽搦摇头,口中热气,颊赤唇红,纹青脉数,小便涩黄,盖因内有积热,外受风寒,心受热而积惊,肝生风而发搐,以致痰涎壅塞,口噤无知…”牙关紧闭加承浆、下关或中冲,以三棱针速刺出血。
-
三痟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丹溪心法》分三消为上消、中消、下消,《景岳全书·杂证谟》谓: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膈消也。
-
肾脏中风
主证腰痛不得俯仰、耳鸣、面肿、骨节酸痛、健忘、色黑等。《太平圣惠方·治肾脏中风诸方》:“夫肾气虚弱,风邪所侵,则踞而腰疼,不得俯仰,或则冷痹,或则偏枯,两耳虚鸣,语声浑浊,面多浮肿,骨节酸疼,志意沉昏,喜恐好忘,肌色黧黑,身体沉重,多汗恶风,隐曲不利,此是肾中风之候也。”
-
三十六黄
概述:三十六黄病证名,指三十六种黄病证候。所载三十六黄为心黄、肝黄、脾黄、肺黄、肾黄、鬼黄、奸黄、血黄、人黄、髓黄、癊黄、急黄、气黄、痫黄、白黄、阴黄、胆黄、惊黄、风黄、走精黄、酒黄、鸡黄、蚰蜒黄、火黄、走马黄、房黄、黑黄、厌黄、水黄、爪黄、肠黄、犊黄、气黄、猪黄、土黄、虾蟆黄。
-
三虫病
三虫病为病名,指长虫病、赤虫病、蛲虫病三种虫病的合称。《诸病源候论·三虫候》:“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治宜白蔹丸等方(见《太平圣惠方》)。九虫病为各种人体寄生虫病的统称。又有神志不舒,精魄失守,及五脏劳热,又病余毒气血积郁而生,或食瓜果,与畜兽内脏遗留诸虫子类而生。”治宜健脾、驱虫。
-
三虫
概述:三虫指小儿三种常见的肠寄生虫病,即长虫、赤虫、蛲虫。肠蛔虫病时,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流涎,腹痛,易激怒,梦惊,夜间磨牙,鼻痒,偶有惊厥等症。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健脾用异功散加减。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肛门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
-
妊娠心腹胀满
妊娠心腹胀满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多因孕妇脾胃素虚,孕后感受寒邪,或内伤饮食,以致胃气壅滞,浊邪内阻,升降失调。症见心腹胀满,脘闷不思食。因感受寒邪者,兼见食后胀甚,喜热喜按。治宜温中散寒,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伤食者,兼见食后胀痛,嗳腐吞酸,治宜消食化滞,方用保和丸。
-
热痫
热痫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指内有积热所致的痫证,多见于小儿。症见口眼相牵,手足抽掣,腰背强直,口中吐沫,鼻里作声,颈项反张,壮热啼哭。多由乳食伤胃,胃肠积热,热甚则风盛痰壅所致。治宜退热除痫,用紫金锭、钩藤饮(人参、全蝎、羚羊角、天麻、钩藤、甘草)加减。
-
热疖
热疖又称疖(furuncle;boil)、石疖,俗称疖子,为病名。俗称以夏日所生之小肿为热疖。即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炎症。出《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因感受暑毒之气而成。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疽第二则云:“凡肿根广一寸已下名疖,一寸已上名小痈…”
-
拳尖穴
拳尖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风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如小麦大。左手亦如之。”《太平圣惠方》定名拳尖。在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之高点,握拳取之。主治目痛,目翳,癜风,赘疣等。艾炷灸3-5壮。
-
气劳
气劳为病证名。症见胸膈噎塞,呕逆,脘腹胀气,饮食不下,大便时泄,面色萎黄,四肢无力,日渐消瘦等。治宜补中行气,可选用丁香散、荜茇丸、前胡丸等方。参见虚劳:虚劳为病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又作虚痨。后世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名尸劳(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气黄
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气黄者,上气心闷,腹胁胀痛,两脚冷疼,睡卧不安,小便淋涩,状似脾黄。”《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气黄,病人初得,先从两脚黄肿,大小便难,心中战悸,面目虚黄,不能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岐伯灸
岐伯灸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位于外阴部,脐下6寸,正中线两侧外开1.6寸处。《太平圣惠方》:“岐伯灸膀胱气攻冲两胁下,脐下鸣,阴卵入腹,灸脐下六寸,两旁各一寸六分(《神应针》作一寸),各三七壮。”《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名为“脐下六一”;
-
七恶
概述:七恶(sevencriticalconditions)为证候名。是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的总称。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四恶也;脏腑败坏:脏腑败坏(corruptionofzang-fuorgans),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等预后险恶的征象。
-
偏结
偏结病名。指小儿单侧阴囊肿大之病证。见《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即小儿偏(疒颓)。详见该条。
-
癖气
癖气病名。癖的别称。见《太平圣惠方·癖气》。详见癖条。
-
癖黄
《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气水饮停滞结聚成癖,因热气相搏,则郁蒸不散,故胁下满痛,而身发黄,名为癖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脾脏中风
脾脏中风古病名。《素问·风论》有脾风(参见脾风条)的记述。《太平圣惠方·治脾脏中风诸方》:“夫脾气虚弱,肌肉不实,则腠理开疏,风邪乘虚入于足太阴之经,则令身体怠惰,多汗恶风,舌本强直,言语蹇涩,口面僻,肌肤不仁,腹胀心烦,翕翕发热,神思如醉,手足不能动摇,诊其脉浮缓者,是脾中风之候也。”
-
手热
手热为症状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脾热多涎
脾热多涎病证名。指脾经风热上壅而多涎。《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儿多涎者,风热壅结,在于脾脏,积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结实,而生壮热也。”治宜清脾泄热,方用泻黄散。
-
脾黄
脾黄三十六黄之一。②《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指出脾黄患者“两颊生青脉起,目黄,齿齘皆青,唇黑生疮,通身黄色,鼻中煤生,心腹胀满,不下饮食,大便不通。”治宜猪苓汤、盐蜜煎等方加减,亦可灸法配合治疗。
-
脾风多涎
脾风多涎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指小儿口涎多,乳汁不下,甚则昏昏多睡。由风邪袭入脾胃所致。治宜调和脾胃,疏风豁痰。用防风散(防风、羚羊角、人参、枳壳、甘草、半夏)。
-
脬转
脬转病名。即转胞。《太平圣惠方·治脬转诸方》:“夫脬转者,是脬屈辟,小便不通。”详转胞条。
-
脬舌
脬舌病名。系指舌头卒然肿胀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舌卒肿起,如吹脬满口塞喉。”本病成因为痰火侵犯心经而致。又名泡舌,详见该条。
-
怕日羞明
又名羞明畏日(《兰室秘藏》卷上)、怕日羞明(《秘传眼科龙木论》、清·康维恂《眼科菁华录》)、畏日(《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恶日(《兰室秘藏》卷上)、畏明(《证治准绳·杂病》)、畏光。本病可分虚实二证,实证多由气滞经络,火炽脾燥所致,畏光多兼有目赤肿痛,治宜清热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疟黄
疟黄病名。因患疟疾所致的发黄。即疟疾反复发作所致的贫血。亦称疟后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疟黄者,面色萎黄,憎寒壮热,头痛不止,口干多渴,四肢羸瘦,不能饮食,或好或恶,进退不定。”治宜截疟为先,用恒山散等方。
-
脑热
脑热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该书卷八十四:“夫小儿肺脏壅滞有热,上攻于脑,则令脑热也。”脑热则引起鼻干,口渴,心烦,不寐等。治宜清热养液,用黄芩、葛根、淡竹叶之类。
-
脑长头大
指头大畸形。《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小儿脑长头大,囟开不合,臂胫小,不能胜头。”常伴有智力发育不全,视力和听力障碍,约有半数病儿发生惊厥。内服地黄丸;外用南星、白敛为末,醋调,摊纱布上,烘热贴敷囟门,且以纱布包紧;亦可用熨药方(半夏、川芎、细辛、桂心、川乌,研末,煮热)温熨囟门。
-
奶癖
乳痈癖多由乳食太过,郁于肠胃,积热熏蒸而成。壅乳·奶癖:《证治准绳·幼科》:“壅乳成奶癖。”参见壅乳:壅乳指乳母气机壅滞时,以乳哺儿,损儿脾胃,而生诸疾。又吐逆生痰。”乳癖为癖疾之一。因乳积损伤脾胃,肝气横逆,气血瘀阻,遂成癖疾。临床表现为身瘦肌热,面黄腹大,腹壁青筋怒张,胁下痞块结硬。
-
内障
概述:内障(internalophthalmopathy)为病证名。而广义的内障是泛指发生在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
-
目偏视
3.风热、风痰。治法:健脾益气。风邪中络、风痰阻络:目偏视·风邪中络证(squintwithpatternofwindstrikingcollateral)是指风邪中络,以骤然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为常见症的目偏视证候。方药治疗:用正容汤或通肝散选加红花、桃仁、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
-
目(目巟)(目巟)
目(目巟)(目巟)证名。《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视物昏暗,故谓之(目巟)(目巟)也。”《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虚则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又《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治宜补肝明目,滋补肝肾。方用青羊肝散、一贯煎加减。参见目昏条。
-
木舌胀
木舌胀为病证名。《儒门事亲》:“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肿。又名舌黄鹅口、死舌。舌体肿大,板硬如木。《医学纲目》:“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热毒深重。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加减。并可于舌刺去恶血,冲服紫雪丹,外吹冰硼散,或用芒硝、百草霜、滑石,酒调敷舌上。
-
面(黑干)(黑曾)
又名皯(黑曾)、面(黑干)疱、面黑皯、面皯、(黑干)(黑曾)、面皯黯、黧黑斑、面尘、黧黑皯(黑曾)等。该病的病因、病机较复杂,多与七情内伤、肝郁气滞、饮食劳倦、妇人经血不调等有关,总以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劳伤脾土者宜温阳健脾,方选苓桂术甘汤或四君子汤化裁;
-
眯目
眯目①病证名。系指异物入眼,存留在角膜、结膜之上而产生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眯目者,是飞飏诸物、尘埃之类,入于眼中,粘睛不出。”其证法宜及时取出异物。②系指上下眼睑微合之状。
-
盲肠气
盲肠气病名。因肾虚寒邪内侵,小肠牵引阴部疼痛之证。亦称小肠气,即疝气。《太平圣惠方》卷七:“肾气虚微,为邪冷之气所侵,传注于小肠,则令小肠连阴疼痛,故号盲肠气也。”治宜温经散寒,用荜澄茄散。见手足逆冷者,用绿云丸。
-
麻痹
麻痹证名。肢体或局部肌肤麻木,不知痛痒。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医学正传·麻木》:“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
-
双目睛通
《证治准绳·杂病》:“谓幼时所患目珠偏斜,视亦不正,至长不能愈者。3.风热、风痰。治法:健脾益气。风邪中络、风痰阻络:目偏视·风邪中络证(squintwithpatternofwindstrikingcollateral)是指风邪中络,以骤然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起病多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为常见症的目偏视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