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方
《诸方》指各家方书。《灵枢·病传》:“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
-
小品方
《小品方》为方书名。卷首自序、总目、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十二灸法要穴。提出用茅根汤、葛根桔皮汤治天行温疫,这中间已体出后世温病学派的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等治则。该书对妇产科亦较重视,论述了养胎、胎动不安、子痛、逆产、产后胞衣不下、恶阻、去胎等法。
-
医学三字经
清·陈念祖撰于1840年。卷三-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1949年后有排印本。《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先生所著医学启蒙之作,以《内经》、仲景之书为根本,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以诗赞之:医学启蒙三字经,清源正本圣心明。升堂捷径修园指,理法得来可顺行。
-
证治要诀类方
《证治要诀类方》医方著作。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作者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简要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现存多种明、清刻本。
-
八风防风散
《千金》卷八处方防风42铢,独活42铢,芎42铢,秦椒42铢,干姜42铢,黄耆42铢,附子42铢,天雄36铢,麻黄36铢,石膏36铢,五味子36铢,山茱萸36铢,秦艽30铢,桂心30铢,薯蓣30铢,细辛30铢,当归30铢,防己30铢,人参30铢,杜仲30铢,甘草11铢,贯众2枚,甘菊24铢,紫菀24铢。
-
江氏伤科学
概述:《江氏伤科学》又称《伤科方书》、《江氏伤科方书》,清代医家江考卿(又名祥,字国兴,号瑞屏)著。“左乳下一分名中气穴”;再以“十三味加减汤”为基本方临证加减,并配合七厘散、夺命丹、紫金丹进行跌损治疗。江氏为晚清伤科医家,学术上宗少林伤科,先辨穴位伤、辨脏腑伤,然后施以不同治法,精于诊疗跌打损伤。
-
肺病
肺脏的各种病证。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又《太平圣惠方·治肺实泻肺诸方》:“夫肺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胸膈烦满,口赤鼻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体背生疮,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诊其脉滑实者,是脉实之候也。”治有祛风宣肺、清热润燥、肃肺化痰、温肺化饮、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
-
张文仲
张文仲为唐代医学家。医著不多,且已散佚,《太平圣惠方》曾载有张文仲救妇人横产手先出,诸般药符不效,文仲以灸右足小趾尖三壮立产,可见他对针灸之道颇有造诣。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与当时名医李虔纵、韦慈藏为当时之三大名医。所撰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随身备急方》等,均佚。
-
同寿录
《同寿录》为方书。刊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卷一为养生法、修养法、培养方、药酒方、种子方、通治方。四,分为杂症、急症、奇症、妇科、胎产、幼科、外科诸门,门下分头疾、目疾、耳疾、口病等证,及产后十忌、初生保护等项,以下再详分为头痛、头风、脑漏等证,每证具方。卷末为杂录诸方、膏药方及补遗,后附续集。
-
先醒斋笔记
《先醒斋笔记》为《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原名。明·缪希雍撰。初名《先醒斋笔记》,乃丁元荐取缪氏所搜集临证所用诸方刊行于世,后经缪氏本人增订改用今名。前三卷介绍作者临床心得及其验案、效方,并能从中总结一些病症的治疗规律和大法。卷四列述常用药及其炮炙大法等。本书反映了缪氏的学术经验,语简法备。
-
医林改错
概述:《医林改错》为中医脏象著作。主要内容:《医林改错》上卷以论脏腑为主,其所绘改正脏腑图及对脏腑的见解,纠正了前人脏腑论述方面的一些错误。但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还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恰当之处;下卷以论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瘀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诸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
-
医方论
清·费伯雄撰。主要内容:《医方论》系根据汪昂《医方集解》中的方剂次序,删去原书各方的主治与注文,然后逐方予以评述。作者评述诸方大多能评得其纲纪,具有较强说服力,除临床上肯定的方剂外,对原书中一些选用不当的方剂明确地阐述了个人看法,颇多可取之处。现存版本: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等。
-
心脏中风
心脏中风为病证名。泛指风邪中于心而发生的证候。《太平圣惠方·治心脏中风诸方》:“夫体虚之人,腠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翕翕发热,胸背拘急,手心热盛,但多偃卧,不得倾侧,忪悸汗出,恍惚不安,此皆风邪伤于心经,致有斯候,故曰心中风也。”
-
仲景存真集
《仲景存真集》为伤寒著作。清·吴蓬莱编撰(书商曾托名陈修园著)。刊于1864年。上卷以张仲景伤寒六经诸方及其主治病证为主干,并揉合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有关注文,编成较浅近的歌诀。自谓得仲景《伤寒论》之真谛。下卷类似杂论,包括主病、运气、方、脉等多方面论述,内容较为芜杂凌乱,缺乏条理。
-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为书名。清·王有忠撰。刊于1906年。本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参照西医解剖图,绘出各脏分合图,标明十二经穴位置,论述各脏腑的结构功能、病理及治法。并附备用诸方,以资临床参考。现存光绪及民国时期三种石印本及《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本。
-
天花精言
《天花精言》为痘疹专著。六卷。清·袁句撰。刊于1755年。卷一~三专论痘疹的治疗;卷四为痘疹图说;卷五论药性;卷六备用诸方,共录验方11首。此书又有四卷本,名《痘症精言》,内容略有增补。
-
寿亲养老新书
《寿亲养老新书》为养生著作。宋·陈直原撰,元·邹铉续增。刊于1307年。卷一即《养老奉亲书》原文;4属新增部分,邹氏从其他各种著作中收集并阐述有关养生、老年保健与食治诸方。所收资料较为广泛,切于实用。现存元、明、清多种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痢证汇参
《痢证汇参》痢疾专著。清·吴道源纂辑。卷一诸贤总论,并辑录《临证指南》中痢疾治案;卷二-四论述外感痢、内伤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等多种痢疾的主证和一些痢疾兼夹病证的证治,卷五-七介绍胎产及产后痢、小儿诸痢;卷八-十列痢证主治诸方,这些方剂多属临床经验之方。内容较丰富,是一部研究痢疾的临床专著。
-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验方著作。清·奇克唐阿辑。刊于1865年。本书将各种疾病分为头面、目鼻、口、耳、痿痹、咳嗽、中暑、妇科、小儿、疮毒、折伤、解毒等门,每门之前冠以总论(小引),然后列述大量验方。除治病诸方外,尚有药疗结合食疗的补益门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
调疾饮食辩
《调疾饮食辩》食疗著作。清·章穆撰。刊于1813年。分总类(包括水、火、油、代茶)、谷类(包括饭、粥、酒等)、菜类、果类、鸟兽类、鱼虫类等六大类,约600余种。每种均以《本草纲目》为主,采摘诸说。“书中所录诸方,皆极平稳,且极应验…书后附有《诸方针线》一卷,是按照不同病证编写的本书药方索引。
-
手热
手热为症状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脾脏中风
脾脏中风古病名。《素问·风论》有脾风(参见脾风条)的记述。《太平圣惠方·治脾脏中风诸方》:“夫脾气虚弱,肌肉不实,则腠理开疏,风邪乘虚入于足太阴之经,则令身体怠惰,多汗恶风,舌本强直,言语蹇涩,口面僻,肌肤不仁,腹胀心烦,翕翕发热,神思如醉,手足不能动摇,诊其脉浮缓者,是脾中风之候也。”
-
急劳
急劳病名。虚劳病兼有心肺壅热者。见《太平圣惠方·治急劳诸方》。《圣济总录·急劳》:“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藏气传克,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疼,久则肌肤销铄,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选用乌梅散、退热汤、前胡饮等方。参见虚劳条。
-
郭思
郭思宋代官吏。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元丰(1078-1085年)年间进士。在华州(今陕西华县等)任官时,热心于普及医药验方,曾节取《千金方》诸方论说,附入所录自己和他人经用有效之方,集为《千金宝要》六卷(或作八卷、十七卷)。宣和六年(1124年)将全文刻于石碑上。该碑现存孙思邈故乡耀县药王山。
-
骨蒸劳
骨蒸劳病名。肾虚而骨弱髓枯所致腰脊不举,足不任身之证。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劳诸方》。骨蒸病的总称。详该条。
-
肝脏中风
肝脏中风病证名。体虚风邪入中于肝的症候。《太平圣惠方·治肝脏中风诸方》:“夫肝中风者,是体虚之人,腠理开疏,肝气不足,风邪所伤也。”证见筋脉拘挛,手足不收,坐踞不得,胸背强直,两胁胀满,目眩心烦,言语謇涩。
-
保生散
《赤水玄珠》卷二十八处方紫河车1具(焙,为末),龟版(酥炙)5钱(一方有鹿茸5钱)。《产宝诸方》处方神曲(炒)、大麦糵(炒)、陈皮(去瓤)、人参、诃子(煨,去核)、白术各等分。功能主治临产令子母气顺。功能主治新生儿胎惊,心神不宁,睡卧不醒,壮热躁烦,啼哭无时,面青赤,腰直身冷,搐缩口撮,或粪青黄水。
-
樗皮丸
《医学纲目》卷三十四:樗皮丸:别名:樗树根丸(《摄生众妙方》卷七)、椿根皮丸(《饲鹤亭集方》)。功能主治:主赤白带有湿热者。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五《女科指掌》卷一:方名:樗皮丸组成:樗根白皮(向东南者,米泔水洗,去黑皮,晒干,酒炒)、陈皮、茯苓、半夏、香附、川芎、苍术、黄柏、炮姜、地榆、牡蛎。
-
催生萆豆膏
处方:萆麻4粒(去皮),巴豆2粒(去皮)。制法:上烂研。功能主治:难产,救不可者。用法用量:贴脐中。才产后便去之,以蛤粉扑脐中。摘录:《产宝诸方》
-
木贼饮子
《产宝诸方》:组成:木贼草(去节)、川芎(锉)各等分。主治:胎动不安,坐卧不得。用法用量:每用末1钱,水1盏,入金、银同煎6分,去滓,空心服,1日2-3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当归续断丸
处方:当归(去芦)4两,川芎4两,续断4两,干姜(炮)4两,阿胶(炒焦,碎)4两,甘草(炙)4两,白术3两,吴茱萸(汤洗7遍)3两,附子(炮裂去皮)3两,白芷3两,桂心(不见火)2两,白芍药2两,熟干地黄10两。功能主治:产后虚乏少气,腹痛引腰背,多血不止,昼夜不得眠,崩中漏下,唇口干,面无色。摘录:《产宝诸方》
-
小儿药证真诀
《小儿药证真诀》为书名,即《小儿药证直诀》的别名,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共载小儿脉法、诊断、儿科五脏病、急慢惊风、疮疹、伤风、吐泻、咳嗽、疳积、虫癖、杂证等常见小儿疾病的诊候及方论81篇;将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去附桂成六味地黄丸而作为培补小儿阴精的第一方剂;
-
小儿急慢惊风
小儿急慢惊风为病证名,即小儿急惊风和慢惊风的统称。《太平圣惠方》第八十六卷载有治小儿急惊风与治小儿慢惊风诸方,谓:“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也。”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风乃言其病因,《内经》所谓“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
东垣试效方
《东垣试效方》为书名。金·李杲撰于1266年。计24门,分述药象及各种病证,包括饮食劳倦、心下痞、中满、腹胀、反胃,及妇人、小儿、眼鼻耳齿等病证。每门先设总论,以证候为主,详论病源、治法,后列诸方。书中收医论29篇,医方240余首,医案医话20余则。选方大多切于实用,所录普济消毒饮、益气聪明汤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
甘豆散
处方:黑豆3升,生姜3两(炒),甘草1寸。功能主治:易产,治风。主难产3日,子母不相见。用法用量:上用水5升,煎豆熟为度。取汁缓缓服。才觉产便服之。摘录:《产宝诸方》
-
甘芎散
处方:甘草(炙)、白芍药、白术(焙)、川芎、阿胶(糯米炒,却去米)各等分。功能主治:安胎,清膈,进食。主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个,同煎7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嗽,用五味子;如腹痛下痢,入干姜;白痢常服,入姜、枣。摘录:《产宝诸方》
-
归魂散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归魂散:处方:石膏8两,寒水石4两,阳起石3两(以上3味捣细,研为末,和入新罐内火煨1复时取出,纸铺地上出火毒,入后药),附子(炮裂,去皮脐)3两,干姜1两(炮),麻黄(去节)1两,杏仁2-7枚(去皮尖双仁,炒,研)。主治:婴孩小儿惊、痫、忤,手足瘛疭,头项强直,状似角弓。
-
极验黄龙散
处方:地龙(钱子者,洗去土,新瓦上焙令微黄)、陈皮、蒲黄各等分。制法:上各为末。功能主治:催生。主用法用量:如经日不产,各揪1钱,新井水调下便产;若2-3日艰难者,只1服即分娩,母子全安。摘录:《产宝诸方》
-
橘芥饮子
处方:橘叶14片,薄荷7叶,荆芥7叶。功能主治:产后乳脉行,作寒热头痛。用法用量:用小便1盏,煎7分,通口服。摘录:《产宝诸方》
-
理中散
《外台》卷六引《必效方》:理中散:处方:青木香6分,桂心8分(炙),厚朴8分(炙),甘草8分(炙),白术8分,干姜10分(炮),附子6分(炮)。摘录:《活幼口议》卷二十《产宝诸方》:理中散:处方:当归2钱,黄连2钱,艾叶1钱半,地榆1钱半,甘草(炙)1钱半,龙骨1钱半,厚朴(姜炙)1钱半,黄芩1钱半,干姜1钱半。
-
刘奇奴汤
别名:刘寄奴饮子处方:刘寄奴、甘草各等分。制法:上锉,如麻豆大。功能主治:产后百病,血运。用法用量:刘寄奴饮子(《产宝诸方》)。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
青黄散
处方:黄柏(蜜炙赤)19克青黛0.3克制法:上药为末。摘录:《仙拈集》卷三《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方名:青黄散组成:青黛1钱,蒲黄1钱。《产宝诸方》:方名:青黄散别名:青黛散组成:青黛、雄黄各等分。《梅氏验方新编》卷一:方名:青黄散组成:青鱼胆1钱,黄瓜霜1钱,梅花、冰片1分。
-
苍术胜湿汤
处方:苍术5钱,羌活3钱,防风3钱,防己3钱,木瓜3钱,怀牛膝3钱,肉桂1钱,茯苓2钱,甘草梢1钱。此用苍术为君,则异于防己饮之平用二术,古人饵术皆以为补养,实补脾君药也。其人服之,果壮热大痛,几不可忍,然其痛自髀走股,自股走膝,自膝下胫下足跗,其痛渐轻,至足大趾痛止汗收,涣然起立,行走如常矣。
-
万灵散
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万灵散主治产后血瘀,少腹疼痛,小便淋沥。《产宝诸方》之万灵散:处方:牡丹芍药当归蓬莪川乌青橘皮官桂牛膝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女科百问》卷上方之万灵散:方名:万灵散组成:当归1两,赤芍1两,乌药1两,青皮1两,白术半两,肉桂半两,黑牵牛2两。
-
燮理汤
主治:下痢赤白,腹疼,里急后重,服化滞汤未全愈者;血痢,加鸦胆子20粒去皮,药汁送服。且痢证之噤口不食者,必是胆火逆冲胃口,后重里急者,必是肝火下迫大肠,白芍能泻肝胆之火,故能治之,蚓肝主藏血,肝胆火戢,则脓血自敛也;单白痢则病在气分,故加生姜以行气;单赤痢则病在血分,故加生地榆以凉血;
-
子母散
处方:蒺藜子贝母各120克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治妇人难产,胞衣不出,子死腹中。用法用量:米饮送下1匙,半小时后再服。摘录:《产宝诸方》
-
人参枳壳散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组成:人参半两,枳壳(去瓤,麸炒)1分。《产宝诸方》引潘适道方:组成:人参1两,枳壳1两半(去瓤,麸炒),白茯苓1两,甘草半两(炙),糯米2合半(炒),干姜1分(炮)。主治:妊娠胸膈气烦闷,时或腹痛。每服用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加减:肚腹实,加枳实、青皮;有痰,加半夏。
-
芍药饮子
《产宝诸方》:组成:赤芍药半两,白茯苓1两,甘草1分半(炙),汉防己1分,槟榔1个。功效:产后调顺心经,开水道,解血结,利小肠。用法用量:每服2钱,加灯心5茎,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热调琥珀散服。
-
十六味流气饮
十六味流气饮的别名:疮科流气饮(《外科发挥》卷五)、流气饮(《痘疹心法》卷十二)、消毒流气饮(《杏苑》卷七)。气毒湿毒,流注遍身攻肿。盖肝主怒,其性条达,郁而不舒,则曲其挺然之质,乳头属厥阴经,其气与痰,时为积累,故成结核,兹以风药从其性,气药行其滞,参,耆、归、芍以补气血,官桂血药以和血脉。
-
一味散
《产宝诸方》:方名:一味散组成:乌梅不以多少(捶碎,以竹杖穿于火上炙)。主治:产后泻不止。用法用量:米饮调服2钱。制备方法:上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