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心
概述:足心:1.人体部位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
-
涌泉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针刺涌泉穴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
地冲
概述:地冲为经穴别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涌泉穴配五行属木,木应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易升,易动,化火生风,足少阴肾经脉“从肾上贯肝膈”、“络心”,心主神明,涌泉乃阴阳交接之处,取之可调节阴阳治疗神志病。
-
手足心热
《不居集·手掌中热》:“掌中劳宫穴也,手厥阴心包所主,是经少气而多血,是动则病掌中热。”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证治准绳·杂病》:“五心烦热,是火郁于地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三才
概述:三才:1.指三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对肾脏的抗利尿作用:将速尿静脉注射于深度麻醉的狗,则引起持续而强的利尿,针刺一侧“涌泉”可引起对侧肾脏速尿利尿作用的深度抑制,而针刺“肾俞”则能对抗针刺“涌泉”穴的这种反应。
-
手足烦热
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地卫
地卫为涌泉之别名。地冲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仰卧取穴。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复泉
复泉为涌泉之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甬泉
甬泉即涌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地衢
地衢为穴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实验研究: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
-
振击疗法
另一类是振击头棒(按于所击部位),有钱形头棒(用于筋聚处)、鸭嘴头棒(用于脊柱两侧)、马鞍形头棒(用于指、趾缝间)、锯齿形头棒(用于髋关节凹陷处)、豆形头棒(用于脊柱、肋、膝、踝等关节凹陷处)、锥形头棒(用于关节间缝处)等6种。百会之沉麻重感;头顶痛配长棒击足心、涌泉;偏头痛配豆形头棒击列缺,钱形头棒击太阳;
-
“药指”疗法
另一类是振击头棒(按于所击部位),有钱形头棒(用于筋聚处)、鸭嘴头棒(用于脊柱两侧)、马鞍形头棒(用于指、趾缝间)、锯齿形头棒(用于髋关节凹陷处)、豆形头棒(用于脊柱、肋、膝、踝等关节凹陷处)、锥形头棒(用于关节间缝处)等6种。百会之沉麻重感;头顶痛配长棒击足心、涌泉;偏头痛配豆形头棒击列缺,钱形头棒击太阳;
-
足底疔
又名井泉疽、足心痈、足心发、脚心痈、脚心毒、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脚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龟、穿窟天蛇。足底疔的病因病机:足底疔因肾经虚损,湿热下注而成。临床较为常见的有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手指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等。
-
穿心疔
井疽局部肿痛躁热者·穿心疔:穿心疔为病证名。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参见疔疮治法: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久则穿溃成瘘,食少倦怠,精神恍惚,乃毒邪积久,犯心及肾,属无头疽范畴。如溃后仍焮肿而痛者,为热毒未尽,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
丹疽
即涌泉疽。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又名涌泉痈、井泉疽、足心痈、足心发、脚心痈、脚心毒、足底疔、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脚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龟、穿窟天蛇。因肾经虚损,湿热下注而成。脓深溃迟者为重,应兼服桂附地黄丸以益肾,均应加清热利湿之品。余证治同外痈。
-
涌泉疽
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又名涌泉痈、井泉疽、足心痈、足心发、脚心痈、脚心毒、足底疔、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脚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龟、穿窟天蛇。因肾经虚损,湿热下注而成。脓深溃迟者为重,应兼服桂附地黄丸以益肾,均应加清热利湿之品。余证治同外痈。生于尾骨下长强穴之痈:涌泉疽为病名。
-
敷贴法
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功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
-
吴萸熨
吴萸熨外治疗法。见《保赤存真》。用吴茱萸,酒拌湿,纱布袋包蒸极热,互熨胸、腹部及两足心,候气透其痛即止。适宜于阴寒胸腹疼痛,四肢厥冷。《仙拈集》卷一:别名:吴茱萸熨组成:吴萸1升。主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附注:吴茱萸熨(《绛囊撮要》)。
-
面团揉疗法
以面和团揉或擦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功能益阴泄热,去心窍之血。面团揉疗法主治病症:羊毛疹(羊毛疔):先将鸡蛋1枚搅拌200下(捣烂)后,再将养麦面(豆面、绿豆面亦可)100g、热黄酒100g加在~面肌痉挛:取瓜蒌1kg绞汁,大麦面300g合作饼(或和为团),炙熟爨之。鬼箭风:用桃吁与乱发和团后推擦患部。
-
足底内侧皮瓣移位修复术
手术名称: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别名:足底内侧皮瓣移位修复术分类:骨科/手外科手术/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手术治疗/手部创面早期修复及皮肤移植/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ICD编码:86.73概述:足底内侧皮瓣是以胫后动脉的分支足底内侧动脉提供血供的足心组织瓣。2.皮瓣的设计不能超过负重区,故皮瓣切取面积受到限制。
-
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
手术名称:足底内侧皮瓣移植术别名:足底内侧皮瓣移位修复术分类:骨科/手外科手术/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手术治疗/手部创面早期修复及皮肤移植/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ICD编码:86.73概述:足底内侧皮瓣是以胫后动脉的分支足底内侧动脉提供血供的足心组织瓣。2.皮瓣的设计不能超过负重区,故皮瓣切取面积受到限制。
-
脚汗
脚汗证名。见《医学纲目》卷十七。因脾胃湿热而致者,足心热而不时汗出。脾胃虚寒者,足心冷汗时出。参见手足汗条。
-
足少阴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阴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腹侧经筋拘急,则身体不能后仰。
-
茱萸散
偏枯不遂,筋脉拘急,肢节疼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空心热酒调下。《千金》卷七:方名:茱萸散组成:吴茱萸半两,干姜半两,白蔹半两,牡荆半两,附子半两,天雄半两,狗脊半两,干漆半两,薯蓣半两,秦艽半两,防风半两。《玉机微义》卷十:方名:茱萸散组成:吴茱萸2钱半,芎半两,木通4钱,半夏1钱。
-
小儿热证
小儿热证为病证名。《幼幼集成》:“小儿热证有七:面腮红,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上气急,足心热,眼红赤。此皆实热证,忌用温补。”《儿科醒》:“小儿属热之症,脉必洪数而实,色赤作渴,烦躁饮冷,声音雄壮,二便秘结。”可供临床辨证参考。
-
手足心汗
手足心汗为症状名。指仅手心、足心部位多汗潮湿的表现。多由阴虚内热,或阳明热盛,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至于素体手汗或脚汗偏多者,不属本症。手足心汗的机制与治法,与五心烦热有类同之处。
-
幼儿积聚
幼儿积聚为病证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疳积聚。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健脾佐消导清热;若湿热内郁,虫积腹痛,导滞祛虫,微下之。缓调用肥儿丸之属。”
-
五心烦热
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邪
概述:邪:1.邪气;泛指损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肌体组织的致病因素。外来之邪,多指自然界和社会因素对机能活动的干扰或对防卫机能的破坏;王冰注:“邪,谓风邪之气。《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
-
热结小便不利
热结小便不利病名。热在肺与胃肠者,小便不利兼见喘咳面肿,气逆胸满,脉数,用清肺饮、黄芩泻白散、黄连枳壳汤、清胃汤等方。热在心与小肠者,小便不利兼见烦热闷躁,舌赤便秘,脉细数或大数,用泻心汤、导赤各半汤等方。热在肾与膀胱者,小便不利兼见腰痛骨蒸,两足心热,脉细数或大数,用知柏地黄丸、车前木通汤等方。
-
解烦法
解烦法小儿敷贴疗法。《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实热之证,及麻疹毒盛热极,其候面赤口渴、五心烦热、啼哭焦扰、身热如火、上气喘急,扬水掷足,一时药不能及。复以酿酒小曲十数枚研烂,热酒和作二饼,贴两足心,布扎之。少顷,其热散于四肢,心内清凉,不复啼扰。”
-
吊筋药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DiaojinYao标准编号:WS3-B-0923-91处方:桅子480g红花60g苦杏仁120g桃仁150g芥子120g制法:以上五味,取桅子、红花粉碎成粗粉;检查:除细度不检查外,其他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用法与用量:外用,用白酒和面粉或鸡蛋清调敷患处,或敷于手心和足心处,每次用15g。
-
穿板疽
穿板疽病名。指痈疽生于足心处者。出《外科真诠》卷上。即涌泉。详见该条。
-
鼎足方
处方:生姜1两半,白矾1两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脚跟喉风。用法用量:醋调,敷两足心。摘录:《喉科种福》卷四
-
釜底抽薪散
处方:吴茱萸15g,胡黄连9g,大黄9g,生南星15g。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口炎,虚火者。口色淡红,满口白斑微点,轻度溃烂,显露裂纹,夜间潮热,不渴,便溏尿数,舌质红无苔,脉虚。用法用量:外用,1岁以下每次3g,1岁以上每次6g,用醋调,涂两足心。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
换腿圆
处方:薏苡仁(炒)、石南叶、石斛(去苗.微炙)、川牛膝(去苗.酒浸)、天南星(炮)、羌活(去芦)、防风(去芦.炮制:上为末,酒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足三阴经虚,为风、寒、暑、湿进袭,挛痹缓弱,上攻胸胁肩背,下注脚膝疼痛,渐成风湿脚气,行步艰辛,足心如火,上气喘急,食不思食。
-
浸洗药
处方:赤梗、红花、蜈蚣。功能主治:足心痈。用法用量:水煎,浸洗之。摘录:《准绳·疡医》卷四《准绳 疡医》卷四:方名:浸洗药组成:赤梗、红花、蜈蚣。主治:足心痈。用法用量:水煎,浸洗之。
-
引龙归海散
《白喉全生集》:组成:制附片4钱,吴萸3钱。主治:寒性白喉急证。用法用量:白酒调作2饼,贴两足心涌泉穴;若天气寒,用火微烘。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神应丹
《医方类聚》卷一五二引《居家必用》:方名:神应丹组成:绵纹大黄半斤(酽米醋1斗,于银石器内,以木炭文武火煮1昼夜,醋干为度,晒干,如无白色,慢火焙干),血竭半两。主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怔,日晚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减食多渴,咳唾稠粘,时有脓血,及传尸劳。
-
王师雨饮
《喉科种福》卷四:组成:玉竹4钱,天冬2钱,麦冬2钱,生地3钱,阿胶2钱,桔梗钱半,甘草1钱。主治:嗜酒积热,致咽痛微嗽,口烧而不渴,足心如烙,久乃咽烂。用法用量:煎汤,鸡子白冲服。
-
石碱膏
《经验良方》:组成:石碱72钱,密陀僧72钱,黄蜡12钱。主治:癞疾,足心等腐蚀者。用法用量:贴患部。制备方法:上文火炼和,下火而俟稍冷,加龙脑1钱,麻油少许,研和为膏。
-
血结膏
《理瀹》:组成:槐枝27寸,柳枝27寸,香油10两,当归5钱,白芷5钱,细辛5钱,知母5钱,木鳖仁5钱,五倍子5钱,松香10两,乳香5钱,没药5钱,明雄4钱,真血竭3钱,轻粉2钱,麝1钱。主治:痛痹血结及痈疽等。用法用量:臂痛贴臂,腿痛贴腿。制备方法:搅匀,摊贴。
-
稀痘膏
方出《万氏女科》卷一,名见《仙拈集》卷三:方名:稀痘膏组成:大麻子(去壳,取肉,拣肥者)36粒,朱砂1钱(为极细末,须逗红劈砂为妙),麝香5厘。再次年端午遇时又搽1次,痘永不出。如未过周岁儿,于7月7日,9月9日亦依前法搽之更妙。制备方法:将朱砂、麝香2味共为细末,然后入大麻,3味共研一处极细成膏子。
-
摩药
《医述》卷十四:方名:摩药组成:豆豉数合。主治:小儿客忤。用法用量:水拌令湿,捣熟,丸如鸡子大。先摩儿囟顶、足心各5-6遍;再摩心口及脐。摩之食顷,破视丸中有细毛为验,掷丸道中,痛即止。
-
蛋推法
以青壳鸭蛋数枚,连壳置锅中,放入冷水,煮熟后取出,用净布拭干,趁热在全身各部滚动和推摩,直至蛋凉为度,称为蛋推法。蛋推法主治病症:眼睑跳动:以荆芥穗6g、杭菊花5g、杭芎6g、明天麻5g、香白芷5g、霜桑叶12g,煮熟鸡子2枚,去皮,与上药同煮多时,必令药味入里,取鸡子热熨,微凉即换另一枚熨之。
-
飞蛾叶
概述:飞蛾叶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为《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的白果叶之别名。功能主治:敛肺平喘,止泻,活血止痛。化学成分:本品含芸香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白果双黄酮等黄酮类和白果苦内酯(Ginkgolide)、白果新内酯(Bilobalide)等苦味质,还含白果酸、白果醇、白果酮、白果素、儿茶精等。
-
劳疸
是指肾气虚衰,以发热恶寒,身黄,额黑,腹胀,小腹满,小便不利,大便或黑或溏等为主要表现的黄疸病。女劳疸的症状:《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疽。”方用减黄丹、小菟丝子丸、硝石矾石散等。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足发背·湿热下注证
定义:足发背·湿热下注证(cellulitisoffootdorsum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diffusingdownward)是指湿热下注,以足背红肿弥漫,灼热疼痛,化脓溃破,伴寒战高热,纳呆,或泛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出《疡科选粹》卷五。即脚发,又名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为急性化脓性疾病。
-
足发背·虚火灼筋证
定义:足发背·虚火灼筋证(cellulitisoffootdorsumwithpatternofdeficiency-firescorchingtendon)是指虚火灼筋,以足背微赤肿痛,或疮色紫暗,成脓迟缓,日久溃脓清稀,疮腐色暗难收敛,伴头晕目眩,午后低热,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足发背证候。其特点是全足背高肿掀红疼痛,足心不肿。
-
囟填陷
概述:囟填陷为病证名。囟填、囟陷的合称。《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三:“囟肿为热,以黄柏膏涂足心涌泉穴;因热上冲者,宜疏风清热解毒,用大连翘饮;或因胎禀不足,或因泻痢,或小便频数,加之病久伤阴,或过服寒凉损伤脾胃之阳,故令囟门下陷,并见面色萎黄,神疲气短,食少便溏,四肢不温,脉沉缓无力,指纹淡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