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疮疡
反之,如果人体抗病能力较差,正不胜邪,热毒深壅,滞而不散,久则热胜肉腐,肉腐而成脓,导致脓肿形成,即为疮疡中期(成脓期)阶段,此时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脓液畅泄,毒从外解,形成溃疡,腐肉逐渐脱落,新肉生长,最后疮口结痂愈合;溃疡时疮口胬肉外翻,经久不愈,脓出带臭,以纸捻探之有锯齿感,多为损骨。
-
乳香
花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2.鲍达乳香树小乔木,枝条被白毛或无毛。性状:性状鉴别本品呈类球形或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小块状,长0.5-2cm,有的粘连成团块,淡黄色,微带蓝绿色或棕红色,半透明。经闭痛经;同索马里乳香鉴别方法试验,供试品溶液色谱中应呈现与对照品溶液色谱峰保留时间相一致的色谱峰。
-
疮疡辨经络
疮疡辨经络疮疡诊法之一。见《外科启玄》卷一。如阳明经多气少血,如疮生手、足阳明经部位,则易收口;太阳、厥阴经多血少气,如疮生手、足太阳经和厥阴经部位,则易下陷,治疗时应注意托里;少阳、少阴及太阴经多气少血,如疮生于手、足少阳、少阴、及太阴经部位上,不易收口,应着重补阴养血。详见疮疡随经用药条。
-
膏药
《秘传大麻疯方》之膏药:方名:膏药组成:荆芥3两,防风3两,白芷3两,羌活3两,黄芩3两,阿魏3两,大黄3两,生地3两,水龙骨(即船上的油灰)3两,僵蚕3两,乳香5钱,没药5钱,血竭5钱,雄黄5钱,轻粉5钱,全蝎5钱,川山甲1两,蝉退1两,蜈蚣1两,宫粉5钱。一切无名肿毒,疔、臁、发背、流注、疖毒、疮疡。
-
三陷变局
火陷者,气不能引血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渐致神迷发痉发厥;干陷的辨证治疗:证见应成脓而局部化脓未透,疮疡部根盘紫滞,疮顶部渐现干枯、腐烂,脓汁渐少而稀薄,色泽晦暗无光,肿势渐趋平塌下陷,自觉闷胀疼痛或微痛,发烧或觉恶寒,自汗神疲,脉虚数,甚则热盛渐致神识不爽,肢厥、脉微,出现脱证。
-
内陷
火陷者,气不能引血外腐成脓,火毒反陷入营,渐致神迷发痉发厥;干陷的辨证治疗:证见应成脓而局部化脓未透,疮疡部根盘紫滞,疮顶部渐现干枯、腐烂,脓汁渐少而稀薄,色泽晦暗无光,肿势渐趋平塌下陷,自觉闷胀疼痛或微痛,发烧或觉恶寒,自汗神疲,脉虚数,甚则热盛渐致神识不爽,肢厥、脉微,出现脱证。
-
切开疗法
概述:切开疗法(incisingtherapy)为治法。是指切开脓肿,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之毒随脓泄出,逐渐向愈目的的外治法。应用切开疗法之前,须辨清脓成的程度、脓之深浅、患部的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囊;一般切口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
-
白芷
性味归经:辛,温。2.治痈疽疮疡,煎服并研末调敷;白芷为眼科常用祛风散寒药,具有祛风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1)用于外感风邪,头目疼痛。常与升麻、葛根配伍,如升麻芷葛汤。2.对症治疗有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和呼吸兴奋剂。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欧前胡素(C16H1404)不得少于0.080%。浸出物、含量测定:同药材。
-
疔毒
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而疔疮走黄则类似这些感染扩散引起的败血症。疔疮的辨证分型:火毒蕴结:疔疮·火毒蕴结证(dingwithfire-toxi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
-
疔肿
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而疔疮走黄则类似这些感染扩散引起的败血症。疔疮的辨证分型:火毒蕴结:疔疮·火毒蕴结证(dingwithfire-toxi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
-
疔疮
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而疔疮走黄则类似这些感染扩散引起的败血症。疔疮的辨证分型:火毒蕴结:疔疮·火毒蕴结证(dingwithfire-toxiamassmentpattern)是指火毒蕴结,以疮头如粟粒,或痒或麻,红肿热痛,肿势3~
-
生肌散
制法:上药为细末,加冰片五分,再研细。方三:组成:红升丹一钱,乌贼骨、象皮(焙焦)、黄丹、轻粉各三钱,赤石脂、儿茶、紫河车各五钱,乳香、没药各二钱。主治一般痈疽疮疡溃后,腐肉已脱,脓水将尽;生肌散5号是以珍珠母、象皮生肌长肉为主药,血余益阴生肌,煅石膏、炉甘石、血竭、儿茶祛湿敛疮,冰片为引。
-
疮疡补法
疮疡补法(sore-ulcer-tonifyingtherapy)为治法。见《集验背疽方》。指用具有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生肌作用的方药以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促使疮口愈合,治疗毒势已去,元气虚损之疮疡后期的治法。如气虚者用四君子汤,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
-
疮疡随经用药
疮疡随经用药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在疮疡治疗中,常根据疮疡所生部位,辨其属何经络,在内治方药中加用引经药物,促使药力直达病所,为传统用药经验之一。临床中根据疮疡在人体发生部位的不同,各经用药如下:太阳经,上加羌活,下加黄柏;阳明经:上加白芷、升麻,下加石膏;少阳经,上加柴胡,下加青皮;
-
紫草膏
方名:紫草膏组成:乳香、没药各30g,当归60g,白芷、寒水石、牡丹皮、大黄、冰片各45g,生地黄90g,紫草、黄柏各21g,黄蜡250g,麻油2500g。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紫草膏药品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紫草膏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化腐生肌。
-
有腐生肌散
《外科集腋》卷一:组成:生石膏(甘草汤泡,飞5次)1两,月石5钱,辰砂3钱,冰片2分。疮疡胬肉凸出,用乌梅煅存性,研末掺之;疮疡冷不收口,以干姜末掺之;不生皮者,五倍子末掺之;疮疡见风即成僵肉者,用寒水石研末敷疮上,再用铜绿盖之,即不成僵矣。制备方法:上为末。
-
验膜
验膜疮疡诊法之一。即用以检查胸背部疮疡溃后是否穿透胸膜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见《千金要方》。其法可概括为三:①用薄纸或竹内膜封贴疮疡患处,静观其动,如纸不动者膜尚未透,若纸随患者呼吸而呈规律摇动者,即说明膜已透。②用纸蘸麻油,以火点燃,向疮疡患处照之,如火焰向外动者,亦说明膜已破,不动者未破。
-
外科解表法
概述:外科解表法(exterior-relievingmethod)是指用解表发汗的方药达邪外出,使外证得以消散的外科治法。再配以连翘散结清热解毒,山栀清热泻火,丹皮凉血清热,石斛清热生津,玄参泻火解毒,夏枯草清肝泻火、软坚散结。所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
浸渍法
概述:浸渍法古称溻渍法(externalmedicinalliquidapplication)。雷诺氏病:回阳止痛洗药(《熏洗疗法》)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9g。斑秃:海艾汤(《外科正宗》)海艾、菊花、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穗各6g。
-
溻渍法
概述:溻渍法(externalmedicinalliquidapplication)又称浸渍法。雷诺氏病:回阳止痛洗药(《熏洗疗法》)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木各15g,生南星、生半夏、生甘草、川牛膝、白芷、海桐皮各9g。斑秃:海艾汤(《外科正宗》)海艾、菊花、薄荷、防风、藁本、藿香、甘松、蔓荆子、荆芥穗各6g。
-
托里散
主治无论毒之阴阳,溃后气血虚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酒调下。《外科发挥》卷一方之托里散:组成:人参1钱,黄耆(盐水拌炒)1钱,当归(酒拌)1钱,川芎1钱,白术(炒)1钱,茯苓1钱,芍药1钱,厚朴(姜制)5分,白芷5分,甘草5分。如不饮酒,水1盏,加生姜3片,薄荷5叶,同煎至8分,日3-5次。
-
疮疡行气法
疮疡行气法外科疮疡内治法则之一。见《疡科选粹》卷一。疮疡初起,多因气滞血瘀所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据此,疮疡内治多重行气之法。常用方如逍遥散、舒肝溃坚汤,药物有青皮、陈皮、枳壳、香附等均可随证选用。
-
清凉膏
主治:疮疡已溃破。主治:发背。《丸丹膏散集成》:方名:清凉膏组成:大黄6钱,防风6钱,玄参6钱,黄芩6钱,羌活6钱,生地6钱,白芷6钱,当归6钱,木鳖子3钱,乌药6钱,荆芥6钱,麻黄(去节)6钱,丹皮3钱,官桂4钱,黄柏6钱,赤芍6钱,棉子油11斤,东丹(炒)3斤8两,独活6钱,申姜(去毛)6钱。主治:痈疽疮疖。
-
四念癀
《全国中草药汇编》:四念癀:拼音名:S Ni nHu nɡ别名:龙吐珠、琉璃繁缕来源:报春花科四念癀AnagallisarvensisL.var.coerulea(Schreb.)Gren.etGodr.,以全草入药。花冠辐状,长4-6mm,淡红色,裂片倒卵形,全缘或先端具啮蚀状小齿,具腺状小缘毛;花萼常深裂达基部,裂片5,披针形或钻形,花冠淡红色,5深裂。
-
毛麝香
2.治跌打损伤,疮疡,捣敷;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宽卵形,长2-8cm,先端钝,基部浑圆或阔楔尖,边缘有钝锯齿,两面均被茸毛,叶背面、苞片、小苞片、萼片均肯黄色透明腺点,腺点脱落后留下褐色窝孔。跌打伤痛;治小儿麻痹,风湿骨痛,风寒腹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疮疖肿毒。6.《广东中草药》:治皮肤湿疹,黄蜂螫伤。
-
疮疡疏通法
疮疡疏通法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今称通里法。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指应用泻下药物,使蓄积于脏腑的毒邪得以疏通排泄,以促进疮疡治愈的方法。该法适用于疮疡初、中期,内蕴热毒较盛者,方剂可选用内疏黄连汤等。若阴虚火旺,胃肠失于濡润者,则用润肠汤。
-
疮疡灸法
疮疡灸法疮疡外治法之一。该法即借助直接艾灸或隔药艾灸热力及药物作用以达疏通经络,散结拔毒之目的。凡属疮疡不论阴证、阳证,在初期均可使用之。⑵隔物灸:将药物(如豆豉、附子、姜、蒜等)捣成饼或切片放置疮上,在其药物上方用艾炷灸之;⑶用药、艾卷置患处适当距离燃灸,古人又称此灸法为雷火神针。
-
外科清热法
概述:外科清热法(heat-clearingmethod)是指用寒凉的方药,使内蕴之热得以清解的外科治法。清热泻火方,如黄连解毒汤;外科通里法的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红肿热痛的阳证,如疮疡中的疔疮、疖、痈、有头疽等。以上三法在热毒炽盛时可同时运用。养阴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
-
疮疡解表法
疮疡解表法疮疡的内治法则之一。《素问·五常政大论》:“汗之则疮已”。即在疮疡初起之时,约七日之内,如尚未成脓破溃,正气未虚而兼有表证者,可应用解表药物,使毒邪随汗而泄,疮疡得以消散。临床应辨寒热,分别采用辛凉解表或辛温解表法。辛凉方剂有蟾酥丸、银翘散、万灵丹等,辛温方剂则有荆防败毒散等。
-
外科补法
是运用补益药物,以扶助正气,帮助疮面长出新肉,使疮口迅速愈合的方法。2.助阳:患者阳气不足,脓疡溃后,肉色灰暗,新肉难以生长,手足发凉,自汗,脉微细,可用肾气丸。3.补阴:患者体质阴虚,疮疡不论已溃未溃,体瘦,容颜憔悴,口干咽燥,目眩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可用六味地黄丸。阴阳互伤者,当阴阳并补。
-
外科枢要
概述:《外科枢要》为外科著作。明·薛己撰。刊于1571年。主要内容:卷一载疮疡诊候辨证共21论;三以病证为纲,分论全身各部疮疡共30余病的证治,并附验案;卷四总列疮疡各证治疗方剂。现存版本:现存三种明刻本等。现有《薛氏医案》本。
-
疮疡内消法
疮疡内消法疮疡内治法中“消、托、补”三大法则之一。《外科精义》卷上:“《内经》谓治病必求于本,盖疮疽本乎中热之郁结不通也,其风邪寒气所聚也,治之宜温热之剂和血令内消也”,“夫痈疽丹肿,结核瘰疬,初觉有之,即用内消之法”。
-
疮疡辨痛
疮疡辨痛疮疡诊法之一。见《外科启玄》卷一。该法可用以判断疮疡的深浅、轻重、虚实。疮疡疼痛的发生,为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不通所致。痛而喜按,按则痛减者为虚痛;痛而拒按,皮色青紫者为实痛;皮色不变,痛有定处,酸痛而不热,得暖则痛减者为寒痛;皮色焮赤,灼热疼痛,遇凉则痛减者为热痛。
-
疮疡辨脉
疮疡辨脉疮疡诊法之一。论述疮疡脉诊较详细者应推元·齐德之《外科精义》及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浮脉:未溃见之为表证,溃后见之为气泄;数脉:未溃见之为病进,为热盛,若兼洪脉为脓成,溃后见之难愈;滑脉:未溃见之为热,溃后见之为虚热,邪未退;涩脉:未溃见之为气滞,溃后见之为血虚;小脉:主气血两虚。
-
蜂蜜
蜂蜜的功效与主治:蜂蜜具有滋养,润燥,解毒的功效:蜂蜜治肺燥干咳,肠燥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解乌头毒:温开水冲服,15~淀粉和糊精:取本品2g,加水10ml,加热煮沸,放冷,加碘试液1滴,不得显蓝色、绿色或红褐色。再另精密量取碱性酒石酸铜试液20ml,自滴定管中加上述葡萄糖溶液滴定至终点前约剩1ml。
-
疮疡辨痒
疮疡辨痒疮疡诊法之一。痒是指发生在皮肤上一种不适的感觉。根据疮疡发展的不同阶段古代医籍记载疮疡见痒可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凡肿疡初起,皮肤患处即见作痒者,为风热相搏;②如溃后作痒者,轻由脓沤,甚则由疮口感受风邪所致;④如病势近愈,疮口将敛作痒者,为血气渐充,以示肌肉生长,其痒如虫行者为善。
-
去毒生肌
去毒生肌为治法。是运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方法。适用于正气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以溃破,或溃后脓汁稀少,坚肿不消,出现身热、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脉数无力等症,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炙草、当归、白芍、皂角刺、白芷、金银花、连翘、桔梗、陈皮等药。
-
鹿角胶
鹿角胶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的功效,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阳痿遗精,虚劳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鹿角胶为鹿角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治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阴疽,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
活络效灵丹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活络效灵丹:处方:当归15克丹参15克生明乳香15克生明没药15克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乳香、没药行气止痛,活血祛瘀。本方祛瘀止痛之力颇强,为治疗血瘀所致心腹诸痛,癥瘕积聚,以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之有效方剂。
-
白玉膏
功能主治:功能润肤生肌收敛。《奇方类编》卷下方之白玉膏:别名:秘传白玉膏处方:白芷5钱,甘松5钱,炉甘石(煅)5钱,乳香(去油)5钱,山奈5钱,归尾5钱,樟脑5钱,五灵脂5钱,细辛5钱,没药(去油)3钱,象皮3钱,白蜡3钱,松香1钱,冰片1钱,麝香1钱,铅粉13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拣净板油1块,同研成膏。
-
十三科
概述:十三科是我国古代官方卫生机构的医学分科的合称。明代医学十三科为: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科、口齿、咽喉、接骨、伤寒、金镞、按摩、祝由。风科:宋代始设风科。咽喉科:宋代未独立设咽喉科,元、明代医学分十三科,始独立设咽喉科。元代始设金疮肿科,明代设金镞科。禁科:禁科系以迷信方法治病。
-
砭镰法
又名砭法、飞针。是指用三棱针或刀锋在疮疡患处的皮肤或黏膜上浅刺,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外治法。适应证:砭镰法适用于急性阳证疮疡,如丹毒、红丝疗等。即用砭石之尖锋,或刀锋在疮疡患处,浅浅刺破,使内蕴热毒及脓血得以外泄,以达消肿、排脓、止痛之目的。注意事项:慢性的阴证、虚证禁用。
-
五善
概述:五善(fivefavorableconditions)是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的总称。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五种顺证之出现是判断化脓性感染预后的重要依据,外科文献多与七恶或五逆之证相并论述。肾善:肾善(favorableconditionofkidney),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等预后良好的征象。
-
七恶
概述:七恶(sevencriticalconditions)为证候名。是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的总称。目视不正,黑睛紧小,白睛青赤,瞳子上视者,四恶也;脏腑败坏:脏腑败坏(corruptionofzang-fuorgans),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等预后险恶的征象。
-
痏
瘢痕·痏:痏原指瘢痕,针灸学中指针刺后所留的针眼。《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厥阴之脉,令人腰痛…王冰注:“三刺其处,腰痛乃除。”疮疡·痏:痏指疮疡。《章太炎医论集》:“《本经》言其主治恶疮火疡,则肠中疮痏自除矣。”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疮疡、瘿、瘤、岩(癌)、乳房病及外科杂病的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外治药物和技术弱化:“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外科技术不仅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能治疗慢性难愈性溃疡、糖尿病性足病、手术后窦道等疑难复杂疾病,以及毒蛇咬伤、坏死性筋膜炎等危急重症。
-
肿疡
1.疮疡的一个分类;《周礼·天官》:“疡医上工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无名肿毒者·肿疡:王肯堂《疡科证治准绳》卷五则称:“无名肿毒者…又名肿疡,又名虚疡也。”疮未出脓者·肿疡:肿疡(swollensore)是指尚未成脓或已成脓而未溃的疮疡。《外科发挥》卷一:“肿疡,谓疮未出脓者。”
-
秘传外科方
《秘传外科方》,外科著作。本书继承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的外科学经验,收集了民间治疮疡、杂病的单方和验方,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兼有妇、儿、五官科的论治经验,其中大部分是未见经传的,不少方剂和治法成为后世外科的传统方药和方法。后因兵火,所汇方书多散失,仅存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
-
外科真诠
《外科真诠》为外科著作。清·邹岳撰于1838年。上卷为疮疡总论及身体各部发有定位的疮疡;下卷为发无定处的疮疡、小儿诸疮及奇怪疮毒;末附以经络内景图说、脉学提要、杂症、药品揭要、及吴锦堂、胡俊心二氏的外科医案。解放后有排印本。
-
生肌膏
处方:当归60克甘草30克白芷15克紫草9克血竭12克轻粉12克制法:用麻油500克,浸药三天,久熬去滓,滤清,再熬至滴水成珠,加白蜡60克,溶化,再加血竭、轻粉,最后搅匀成膏。《鬼遗》卷二:别名:生肉膏组成:大黄1两,芎藭1两,芍药1两,黄耆1两,独活1两,当归1两,白芷1两,薤白2两(别方1两),生地黄1两(别方2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