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血解毒
凉血解毒治疗学术语。属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瘟疫、温毒等热毒炽盛之证。症见高热烦躁、头痛如劈、昏狂谵语、发斑吐衄、口渴口臭,或咽喉溃烂,或头面肿大等。代表方剂如清瘟败毒饮。
-
火炭母草
化学成分:全草含山柰酚-7-葡萄糖苷、山柰酚-3-葡萄糖醛酸苷、山柰酚、槲皮素、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等。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7~①《本草图经》:"味酸,平,无毒。(《岭南采药录》)⑧治痈肿:鲜火炭母草一两,水煎,调酒服;⑤治疗角膜云翳、斑翳、白斑用100%火炭母滴眼剂,每隔1~
-
牙齿交痈
或素食肥甘厚味,湿热蓄于胃肠,加上外感风热侵袭,引动胃火,风火相煽,循经搏聚于尽牙处龈肉,灼腐肌膜,则化脓成痈,形成牙齿交痈,本病的发生为秽毒积聚日久,风热邪毒引动阳明胃火上冲,内外合邪所致,故总的治疗原则是以疏风清热,清胃泻火,消肿排脓为主。口噤不开者,针刺颊车、合谷、内庭、听会、下关等穴。
-
火毒流窜证
火毒流窜证为证候名。参见火丹疮、蝼蛄疖:火丹疮为病名。由肺经热盛,热入营血,蕴蒸肌肤所致。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内服清营汤加减,外用清凉散麻油调敷。本证类于丹毒。常见头皮疮疡之一。又名曲蟮拱头,蝼蛄窜穴。外治宜进行扩创,将串空头皮剪通,使无藏脓之处,用菊花煎水日洗一次,外贴千锤膏或生肌玉红膏收口。
-
兔肉
兔肉性凉味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被称之为“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百味肉”等等。可治热气湿痹、止渴健脾、凉血、解热毒、利大肠。以上几种动物的皮毛(兔皮毛)、血(兔血)、骨(兔骨)、头骨(兔头骨)、脑(兔脑)、肝(兔肝)亦供药用,各详专条。"⑤《本经逢原》:"治胃热呕逆,肠红下血。
-
小龙胆草
《中华本草》·小龙胆草: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拼音名:XiǎoLónɡDǎnCǎo别名:青鱼胆草、雪里梅、小内消、细龙胆、凤凰花、小雪里梅、寒风草、小青鱼胆、小酒药花根、星秀花、血龙胆、青鱼胆、疔药、小龙胆、傍雪开、龙胆草、胆草、穿山七、九月花、草龙胆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红花龙胆的根及全草。
-
凉血解毒汤
白鲜皮、土茯苓清热利湿。该方是凉血解毒之重剂,适应于血热炽盛者。摘录:《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赤水玄珠》卷二十八:凉血解毒汤:别名:凉血化毒汤处方:紫草1钱,生地8分,柴胡8分,牡丹皮7分,赤芍3分,苏木3分,防风3分,荆芥3分,黄连3分,木通3分,牛子4分,天麻2分,红花2分,甘草2分。用药禁忌:重身者禁之。
-
囊距翠雀
《全国中草药汇编》:囊距翠雀:拼音名:N nɡJ Cu Qu 别名:囊距飞燕草来源:毛茛科囊距翠雀DelphiniumbrunnonianumRoyle,以全草入药。主治流行性感冒,皮肤痒疹,蛇咬伤等症。茎高10-34cm,被白色短柔毛和黄色腺毛。性味:苦;寒归经:肝经功能主治:祛风止痒;各家论述:《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血解毒,祛风止痒。
-
野兔肉
2.经常食用可保护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有益处,并增强体质,健美肌肉,它还能保护皮肤细胞活性,维护皮肤弹性;具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等作用;可治热气湿痹、止渴健脾、凉血、解热毒、利大肠。与野兔肉相克的食物兔肉不能与鸭肉、鸡蛋、鸡肉、甲鱼、芹菜、桔皮、半夏、苦参、甘草同食。
-
化瘀消斑汤
组成:青黛6g,紫草9g,生地12g,桃仁(打)15g,生甘草3g,炙没药4g,炒白及15g,仙鹤草15g,茜草4g,玄参9g,丹皮4.5g。功能:化瘀消斑,凉血解毒。用法:药物浸泡30min,煮沸后再煎15~20min取汁,1日2服。方用生地、丹皮、玄参、桃仁凉血化瘀消斑,没药、茜草活血止血,青黛、紫草清热解毒,白及、仙鹤草止血。
-
一朵芙蓉花
一朵芙蓉花为中药名,是锦地罗的别名。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茅膏菜科植物锦地罗DroseraburmanniiVahl去花茎的全草。又名一朵芙蓉花、落地金钱、文钱红、金线吊芙蓉。分布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清热除湿,凉血解毒。1.治流行性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咳血,衄血,痢疾,肠炎腹泻,疟疾,小儿疳积。
-
小青鱼胆
概述:小青鱼胆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云南中草药》记载的小龙胆草之别名。性味:苦,寒。1.治虚热劳咳,痰中带血,支气管炎,实热哮喘,淋巴结结核,黄疸型肝炎,痢疾,小儿肺炎,小儿惊风,煎服:9~化学成分:本品含当药苦苷、当药苷、齐墩果酸、正卅一烷、正卅二烷酸及其乙醇酯、β-谷甾醇。
-
飞痘
飞痘为病名,指牛痘接种部位以外发生的痘泡。多由种痘后搔抓,致痘毒传播或入营血所致。初起丘疹,继成水泡,逐渐扩大,中凹如脐,泡周掀红,泡液逐渐变成脓液,溃后结痂而愈。重者宜清热凉血解毒,内服清瘟败毒饮,糜烂者外搽青黛膏。相当于牛痘疹。
-
火焰
证见:疮色紫黯,疮口干枯无脓,根盘散漫,壮热、口渴、便秘、尿短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绛脉数等。治宜清营凉血解毒为主,补养为辅,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人参、生黄芪,或清营汤,配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外治法见有头疽。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
-
妊娠风疹
概述:妊娠风疹(rubelladuringpregnancy、gestationalrubella)为病名。症状:孕妇因感受风疹病毒而出现皮肤发红起团块或癍疹、丘疹的病变,常伴发热、头痛。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多属外有风热之邪蕴郁肌肤血络,内有早孕机体自身的热毒所致。辨证论治:风热蕴肤者,宜疏风清热,方用加味消毒饮。
-
锁口疔
是指生于口角的疔疮。锁口疔的病因病机:锁口疔是心脾二经火毒凝聚所致。关于唇疔:唇疔生于上、下唇或口角处,初起如粟如芥,形小根深,周围有红而坚硬的根盘,可有白色疮头,自觉麻木痒痛,甚则红肿剧痛,壮热烦渴,二便不利。内治:宜凉血解毒泻火,用五味消毒饮及犀角地黄汤加减;疔疮走黄者,服紫雪丹解毒清心开窍。
-
天疱疮·热毒炽盛证
定义:天疱疮·热毒炽盛证(pemphigusandpemphigoidwithblazingheat-toxin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蕴于肌肤,以发病急骤,水疱迅速扩展或增多,糜烂面鲜红,身热口渴,便干溲赤,舌质红绛,舌苔少或黄,脉弦滑或数为常见症的天疱疮证候。大便秘结,加生大黄通腑泄热。中医文献中又称火赤疮、天疱等。
-
小儿瘀热发黄
小儿瘀热发黄为病证名,小儿瘀热在里而发生的黄疸。《圣济总录》卷一百七十四:“小儿瘀热在胃,或湿热相搏,熏在肌肉,其证目黄,身或疼痛,肌肉如橘色。皆脾胃气虚,邪热与谷气相搏所为也。”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用《证治准绳》记载的地黄汤(茵陈、生地、川芎、赤芍、当归、花粉、茯苓、泽泻、甘草)加减。
-
紫陷
紫陷五陷之一。《痘疹精详》:“痘出稠密,晕红紫而顶陷下者,紫陷也。”症见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治宜凉血解毒,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
痧痢
痧痢为古病名。《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
-
目疡
目疡为病名。系指眼睑生疮的病证。见《审视瑶函》。系由火毒郁结,邪热上攻于目所致。初起肿痛微痒,渐致赤烂成脓,甚则寒热交作,饮食减少。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服用加减四物汤,并可外用眼疮药掺患处。
-
目风肿
目风肿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为肝之外候,肝虚不足,为冷热之气所干,故气上冲于目,外复遇风冷所击,冷热相搏而令睑内结肿,或如杏核大,或如酸枣之状,肿而因风所发,故谓之风肿”。方用一贯煎与银翘散加减化裁。参见目疡:目疡为病名。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服用加减四物汤,并可外用眼疮药掺患处。
-
龙口含珠风
龙口含珠风为病名。发生于悬雍垂下端的叫悬旗风;发生于上腭的叫飞扬喉。《喉科心法》卷上:“帝丁两旁,或大舌尽根,或喉关上腭,发一紫血小泡,顷刻肿大,妨碍呼吸。”方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胃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此由胃火郁盛而发。方宜加味黄连解毒汤、加味甘桔汤等。外吹朱黄散或冰射散等。即悬旗小舌。
-
解毒
泛指解除体内或体表的毒素。通常包括:①血分热毒,宜凉血解毒。②阴寒凝滞成毒,常用温中散寒而祛之。③解除蛇虫犬兽螫咬所致的毒害。④排除误食或接触的毒物,或解除所致的毒害。⑤按特定的炮制方法减除药物的毒性,或通过药物的配伍协调而缓和药物的毒性。
-
火丹疮
火丹疮为病名。见《洞天奥旨》卷十一。由肺经热盛,热入营血,蕴蒸肌肤所致。其症发无定处,皮肤焮红或紫,肿胀疼痛,上起丘疹脓疱,常伴身热口渴等。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内服清营汤加减,外用清凉散麻油调敷。本证类于丹毒。
-
翻花痔
翻花痔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本病因患痔夹感热毒,气血壅滞所致。症见肛肠痔脱出,其形如翻花状,肉色紫黑,痛流血水。出血者:治宜凉血解毒。内服犀角地黄汤;脱出者:可补益升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外治用荆芥、防风、朴硝煎汤熏洗,或配合擦万忆膏及结扎疗法;热毒炽盛者可服中黄丸。相当于三期环状内痔。
-
唇疔
唇疔的治疗:内治:宜凉血解毒泻火,用五味消毒饮及犀角地黄汤加减;疔疮走黄者,服紫雪丹解毒清心开窍。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赤炎疮
赤炎疮病名。多因心火白炽,风热入于血分,郁结蕴蒸肌肤而发;证见:初起时,皮肌灼热,继则可见红色点斑,甚则蔓延遍身,疼痛剧烈,或如火燎,不治则赤烂成疮。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内服可用防风通圣散,或凉血地黄汤。外用多选二黄散(黄连、黄柏、赤小豆、寒水石、紫草,共研细末),以麻油调匀涂敷患处。
-
肠澼
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
-
安斑散
功能主治:《证治准绳·幼科》集四方之安斑散功能解毒凉血,生肌宽肠。《幼幼新书》卷十八引张涣方之安斑散:处方:川升麻1两,赤茯苓1两,羌活1两,绵黄耆(锉)1两(去芦须),人参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桔梗半两,甘草(炙)半两。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盏,加紫草、薄荷各少许,煎5分,去滓温服。
-
羚羊清肺散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碎块无色,稍有光泽,均匀分布裂缝状或圆形孔隙。种皮石细胞黄色或淡棕色,多破碎,完整者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壁厚,有大的圆形纹孔,胞腔棕红色。功能与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化痰息风。用于温热病,高热神昏,烦燥口渴,痉厥抽搐及小儿肺热咳嗽。
-
大青根
《中医大辞典》·大青根:大青根为中药名,出自《福建民间草药》。别名:臭根、土地骨皮来源及产地: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ClerodendrumcyrtophyUumTurcz.的根。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1.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冒头痛,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腮腺炎,咽喉肿痛,癍疹,肠炎,痢疾,黄疸,鼻衄。
-
天水涤肠汤
概述:天水涤肠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处方:生山药、滑石各30g,生白芍药18g,党参、白头翁各9g,甘草6g。功能主治:功能健脾利湿,凉血解毒。用法用量:水煎服。病人自谓下焦凉甚,若用热药温之疼当甚。附注:河间天水散(即六一散),原为治热痢之妙药,此方中重用滑石、甘草,故名“天水涤肠汤”。
-
半柱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柱花:别名:出泡草、白泡草来源:爵床科半柱花Hemigraphisprocumbens(Lour.生境分布:广西。性味:微辛,凉。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痢疾:全草3~5钱,水煎服。跌打肿痛:鲜全草捣烂酒炒外敷。疮疡溃烂,湿疹,皮肤瘙痒。全草适量,水煎外洗,并取鲜全草捣烂取汁外涂。
-
川滇桤木
拼音名:ChuānDiānQīMù别名:滇赤杨来源:药材基源:为桦木科植物川滇桤木的嫩茎叶或树皮。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宽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长5-14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上面中脉凹下,下面沿中脉侧脉及近脉腋处被须毛或微被毛,密被树脂点,侧脉12-17对,粗锯齿具小尖头。性凉功能主治:凉血解毒。
-
大青木
别名:路边青、臭叶树、羊咪青、青心草、臭大青、鸭公青、淡婆婆、大叶青、木本大青来源:为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大青木ClerodendroncyrtophyllumTurcz.,以根、叶入药。根切片晒干;用于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治感冒头痛,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痢疾,尿路感染。
-
复叶披麻草根
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拼音名:F Y PīM CǎoGēn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复叶披麻草的根。秋、冬采收,洗净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治烦热口渴,胸闷呕吐,吐血衄血,湿热泻痢,目赤口疮,痈肿疔毒,湿热发黄。
-
铺地草
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铺地草的全草。杯状聚伞花序胶生;蒴果三棱状球形,果柄长,伸出总苞外,仅果棱上有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旷野、路旁、田畔等处。性味:味淡;性凉归经:入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缠腰火丹;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叶:催乳。
-
下草
别名:筋骨草、散血草、苦地胆来源:唇形科下草AjugagenevensisL.,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湖南、广西。性味:苦,寒。功能主治:凉血解毒,散瘀止痛。主治跌打肿痛,骨折,热毒,痈疮。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下果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下果藤:拼音名:Xi GuǒT nɡ别名:亚泵礴来源:为鼠李科嘴签属植物大苞嘴签GouanialeptostachyaDC.var.tonkinensisPitard.,以茎、叶入药。单叶互生,革质,卵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4~功能主治:凉血解毒,舒筋活络。外用治烧烫伤,疮疡。性味:涩;性凉归经:脾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向天蜈蚣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原野。韧皮纤维含氮0.27%、灰分4.03%、戊聚糖13.69%、纤维素52.48%、木质素13.10%。归经:《泉州本草)):入心、肾、膀胱三经。叶:治尿血,毒蛇咬伤。《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凉血解毒。附方:①治男人下消,妇女赤白带:向天蜈蚣鲜根一两,银杏十四粒,冰糖一两。水煎,饭前服。
-
小果栀子
拼音名:XiǎoGuǒZhīZi别名:水黄枝、水栀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狭叶栀子的果实及根。秋后采果,晒干。萼筒倒圆锥形,长约1cm,顶部5-7裂,裂片狭披针形,与萼筒等长或更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溪涧旁或河的两岸。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跌打损伤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
-
玉叶金花
拼音名:Y Y JīnHuā别名:白纸扇、野白纸扇、山甘草、土甘草、凉口茶、仙甘藤、蝴蝶藤、蜻蜓翅、生肌藤、黄蜂藤、白叶子、凉藤子、大凉藤、小凉藤来源:为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植物玉叶金花MussaendaPubescensAit.f.,以藤于根入药。用于中毒,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肾炎水肿,肠炎,子宫出血,毒蛇咬伤。
-
博落回肿痒酊
博落回肿痒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博落回肿痒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苗医:中医:凉血解毒,祛风止痒。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皮肤破溃处禁用。6.因糖尿病、肾病、肝病、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不属本品适应范围。
-
金菊五花茶颗粒
金菊五花茶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金菊五花茶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肝明目。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痔血以及肝热目赤,风热咽痛,口舌溃烂。6.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清肤止痒酊
清肤止痒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清肤止痒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苗医:中医:凉血解毒,祛风止痒。用于血热风燥所致的手足癣及皮肤瘙痒。不良反应:本品为含醇制剂,皮损破溃患者用药后可有一过性轻微刺痛感,一般可自行缓解。4.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虎参软膏
虎参软膏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虎参软膏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凉血解毒,化瘀消肿。6.本药使用时应注意全身情况,如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清肝定痛洗目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清肝定痛洗目方组成:炒僵蚕2钱,薄荷6分,赤芍2钱,红花1钱,木贼草1钱,蕤仁1钱5分,秦皮2钱。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法用量:水煎,洗之。各家论述:方中僵蚕祛风散结;薄荷祛风清热;红龙活血止痛,木贼清热明目;秦皮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
四虎饮
概述:四虎饮为方剂名,出自《疫痧草》方。组成:大黄、黄连、犀角、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黄、青黛。大黄、黄连、犀角、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青黛、马勃。功能主治:功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主治烂喉痧,痧点虽透而喉烂极盛,目赤便闭,神烦舌绛,脉象弦数,疫火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清热平肝汤
方出《中医原著选读》引关幼波方,名见《古今名方》:方名:清热平肝汤组成:茵陈5钱,醋柴胡3钱,酒胆草3钱,小蓟5钱,赤芍4钱,丹皮4钱,石见穿5钱,白矾1钱,郁金3钱,泽兰1钱半。症见口干口苦,两胁持续作痛,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身体日见增胖,胃腹作胀,有时烦躁,脉弦滑,舌苔白腻或黄厚,舌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