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针
概述:行针:1.针刺运针手法;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针刺过程中运用捻转、提插等法来维持和增强针感。行针,即运针。该篇主要介绍针刺操作的有关问题,说明人的体质不同,血气阴阳有盛衰,得气反应也不同,并且论述了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但出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
-
五变
概述:五变:1.与五脏相应的色、时、音、味、日等五种变化;由于形体与岁运之间五行相克的关系,以致成为发病的因素。《黄帝内经灵枢·五变》:“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文中举出五种不同的病变,说明疾病的发生,也由于人体骨节、皮肤、腠理的坚固与脆弱等情况来决定。
-
阴阳二十五人
概述:阴阳二十五人: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土形之人,应“宫”。有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宫五种类型。有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种类型。按五行属性的人格分类实际上与阴阳五态人格分类是一个体系,即可归并为太阳—火型人、少阳—金型人、阴阳和平—土型人、少阴—木型人、太阴—水型人。
-
五邪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邪气从子脏传向母脏为实邪,从母脏传向子脏为虚邪,从所不胜传所胜为贼邪,从所胜传所不胜为微邪,感五行中同行之邪为正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檗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
水胀
胀病之一。《辨证录·臌胀门》:“人有水肿既久,遍身手足俱胀,面目亦浮,口不渴而皮毛出水,手按其肤如泥,此真水鼓也。”宜用决水汤或用决流汤逐水,续用五苓散、六君子汤等方调理。本病可见于肝硬变腹水,肾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出现腹水者。《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水胀》:水胀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
-
周痹
《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用蠲痹汤等方。亦可用针法及其他外治法综合治疗。本篇主要叙述周痹的症状、治法及其与众痹的区别,故名。
-
动输
概述:动输: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阐述了十二经脉中,唯手太阴、足阳明、足少阴三经独动不休的道理,以及在邪气阻塞四肢的情况下,十二经气如何保持输转循环的问题。位于动脉部位的腧穴·动输:动输指位于动脉部位的腧穴。《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
-
五色
概述:五色:1.反映五脏病变及各种证候的五种病色;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照五行学说,青属木属肝,赤属火属心,黄属土属脾,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本文以讨论五色主病为主,故名。
-
五十营
概述:五十营:1.生理学名词;指经脉之气在人体内按一定规律运行,一昼一夜间循行全身五十周,使五脏的精气得以畅行,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张景岳注:“五十营者,即营气运行之数,昼夜凡五十度也。”本篇主要阐述营气在人体内昼夜运行的规律。
-
骨度
概述:骨度:1.五度之一;五度之一·骨度:骨度为五度之一。骨度是指古代以骨节为主要标志,定出一定度数,用以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广狭等。后世依其尺寸比例结合临床实践,略作改动,作为定穴标准尺寸,则称骨度法。《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最早论及这一内容。
-
五乱
概述:五乱:1.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倪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
五禁
即甲乙日,无刺头;主要论述针刺治疗中五禁、五夺、五逆、五过、九宜的意义。《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咸味善走血分,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苦味善走骨,因其能助心运行水液的作用,故又称“决渎之宫”(见《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