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脾
健脾为补法之一。又称补脾、益脾。是一种治疗脾虚、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针灸常选脾俞、章门、太白、阴陵泉、足三里等穴。用于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脾气虚弱证候。常用药如党参、莲子、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方如参苓白术散。
-
泄泻
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在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疫软为特点。湿热者加曲池、内庭。方二:治则:除湿导滞,疏调肠胃选穴:天枢阴陵泉上巨虚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肝气乘脾型泄泻的针灸治疗: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止泻。
-
泄泻病
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在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疫软为特点。湿热者加曲池、内庭。方二:治则:除湿导滞,疏调肠胃选穴:天枢阴陵泉上巨虚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肝气乘脾型泄泻的针灸治疗: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止泻。
-
拉肚子
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在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疫软为特点。湿热者加曲池、内庭。方二:治则:除湿导滞,疏调肠胃选穴:天枢阴陵泉上巨虚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肝气乘脾型泄泻的针灸治疗: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止泻。
-
内伤泄泻
概述:内伤泄泻(endogenousdiarrhea)为病证名。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肾泄的症状:肾泄患者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
溃结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多肠壁溃疡化脓的特点,立法选方应特别重视大便中出现的红白脓便,张老认为这是本病外在表现的重要体征,因此常在主方中加六月霜、地锦、铁笕、黄连等药物。通过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早期所习用的清热利湿,苦寒燥湿药物,疗效往往并不甚满意,而采用升阳益胃、温中健脾之法,可明显提高有效率。
-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多肠壁溃疡化脓的特点,立法选方应特别重视大便中出现的红白脓便,张老认为这是本病外在表现的重要体征,因此常在主方中加六月霜、地锦、铁笕、黄连等药物。通过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早期所习用的清热利湿,苦寒燥湿药物,疗效往往并不甚满意,而采用升阳益胃、温中健脾之法,可明显提高有效率。
-
溃疡性结肠炎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多肠壁溃疡化脓的特点,立法选方应特别重视大便中出现的红白脓便,张老认为这是本病外在表现的重要体征,因此常在主方中加六月霜、地锦、铁笕、黄连等药物。通过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早期所习用的清热利湿,苦寒燥湿药物,疗效往往并不甚满意,而采用升阳益胃、温中健脾之法,可明显提高有效率。
-
UC
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多肠壁溃疡化脓的特点,立法选方应特别重视大便中出现的红白脓便,张老认为这是本病外在表现的重要体征,因此常在主方中加六月霜、地锦、铁笕、黄连等药物。通过近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已证明早期所习用的清热利湿,苦寒燥湿药物,疗效往往并不甚满意,而采用升阳益胃、温中健脾之法,可明显提高有效率。
-
五皮散
概述:五皮散同名方剂约有八首,其中《中藏经》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桑白皮、陈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份,具有健脾化湿,理气消肿之功效。本方正是体现了健脾与利水同用这一配伍法度。3.本方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和心脏病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煎,不拘时热服。
-
久泻
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久泻·肾虚证的症状:久泻·肾虚证患者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肾虚者加灸命门、肾俞。方三: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
外用剂型包括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外用溶液剂、胶浆剂、贴膏剂、橡胶膏剂、膏药、酊剂、洗剂、涂剂、散剂、冻干粉。其他剂型包括气雾剂、雾化溶液剂、吸入溶液剂、吸入粉雾剂、喷雾剂、鼻喷雾剂、灌肠剂、滴眼剂、眼膏剂、滴剂、滴鼻剂、滴耳剂、栓剂、阴道片、阴道泡腾片、阴道软胶囊。
-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外用剂型包括软膏剂、乳膏剂、凝胶剂、外用溶液剂、胶浆剂、贴膏剂、橡胶膏剂、膏药、酊剂、洗剂、涂剂、散剂、冻干粉。其他剂型包括气雾剂、雾化溶液剂、吸入溶液剂、吸入粉雾剂、喷雾剂、鼻喷雾剂、灌肠剂、滴眼剂、眼膏剂、滴剂、滴鼻剂、滴耳剂、栓剂、阴道片、阴道泡腾片、阴道软胶囊。
-
虚劳病
虚劳·脾肾阳虚证:虚劳·脾肾阳虚证(consumptivediseasewithsyndromeofyangdeficiencyofspleenandkidney)是指脾肾阳虚,虚寒内生,以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酸,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完谷不化,或浮肿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
-
虚劳
虚劳·脾肾阳虚证:虚劳·脾肾阳虚证(consumptivediseasewithsyndromeofyangdeficiencyofspleenandkidney)是指脾肾阳虚,虚寒内生,以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酸,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完谷不化,或浮肿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
-
肥儿丸
概述:肥儿丸同名方剂约有三十九首,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神曲300g、黄连300g、肉豆蔻150g、使君子150g、麦芽150g、槟榔20个、木香60g,具有健脾消食,清热驱虫之功效。每服三十丸,量岁数加减,熟水下,空心服上为细末,猪胆汁为丸,如粟米大,每服30丸(2g),量岁数加减,热水下,空心服。
-
内伤头痛
神疲乏力、面色 白、舌淡苔薄、脉弱,均为气血不足之象。痰浊头痛:痰浊头痛即头痛·痰浊上扰清窍证(headachewithsyndromeofphlegm-turbiditydisturbingclearorifices),是指痰浊上扰清窍,以头痛昏蒙重坠,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内伤头痛证候。
-
脾虚泄泻
概述:脾虚泄泻为病证名。指脾气素虚,或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舌淡苔白,脉细弱,乃脾胃虚弱之象。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操作:毫针刺,脾肾虚弱用补法,肝郁泻太冲,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
阴黄
概述:阴黄:1.黄疸病两大类型之一;阴盛寒重,湿从寒化,或素有脾阳不足,或阳黄日久,胆液为湿所遏,渗溢肌肤而成阴黄。舌脉亦为寒凝阳衰之象。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中脘、足三里温运脾胃而化寒湿。湿热留恋型黄疸的饮食疗法:推荐食材:茯苓、泽泻、陈皮、薏苡仁、玉米须、赤小豆、鸡骨草等。
-
消食剂
常用消导剂的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常用方剂药物配伍功用主治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山楂为君,神曲、莱菔子为臣大黄为君,枳实为臣消食导滞清热祛湿化积食积停滞湿热食积内阻健脾消食剂:健脾消食剂,具有消食健脾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内停之证。健脾丸健脾消食,兼有和胃止泻作用,主治脾虚食滞腹泄之证;
-
带下病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以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本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如属脾虚湿郁化热,脾虚证兼见带下色黄腥秽,舌淡胖,苔微黄者,则宜健脾清热利湿止止带,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加减。湿热(毒)型:证见:带下量多,色深,或黄白相兼,或黄绿有泡沫,或色白如豆渣或凝乳状,或如脓似血。
-
六君子汤
摘录:《片玉痘疹》卷八《普济方》卷三十七引《德生堂方》之六君子汤:组成:人参1两半,白术1两半,白茯苓1两半,当归1两半,黄耆1两半,白扁豆1两半,甘草1两半。主治痰饮。六君子汤健脾者也,四神丸暖肾者也,乌梅敛肝者也。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中气不和,时时带下。
-
阴水
阴水的方药治疗:脾阳虚弱,证见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濡缓等,治宜健脾利水,用实脾饮、木香流气饮等方。
-
土炒白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土炒、麸炒等。其中麸炒轻、麸炒黄两种炮制品中白术内酯Ⅲ含量均有增加,这可能是白术中所含的苍术酮不稳定,遇热、见光易分解产生白术内酯Ⅲ。
-
久泻·脾虚证
定义:久泻·脾虚证(chronicdiarrheawithspleendeficiencysyndrome)又称脾虚久泻,是指脾气虚弱,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痿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水分化湿止泻。
-
脾虚久泻
定义:久泻·脾虚证(chronicdiarrheawithspleendeficiencysyndrome)又称脾虚久泻,是指脾气虚弱,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痿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水分化湿止泻。
-
麸炒白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土炒、麸炒等。因此认为,白术炮制后并不单纯是减少挥发油刺激作用,更重要的是改变化学成分。一般认为白术经麸炒或土炒后健脾作用增强,并能缓和燥性。
-
耳眩晕
其特点是眩晕突然发作,自觉天旋地转,身体向一侧倾倒感觉,站立不稳,并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3.寒水上泛肾主一身阳气,故称之元阳,著肾阳虚衰,气弱不能温化水液,寒水停聚,上泛清窍,也可发生眩晕。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可选加首鸟、熟地、白芍等养血之药,或加白蒺藜以平肝息风。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浊之征。
-
不寐病
症状:心烦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此外,若病后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眺白,容易疲劳,舌淡,脉细弱,或老年入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证的,多属气血不足,治宜养血安神,一般可用归脾汤。
-
不能眠
症状:心烦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此外,若病后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眺白,容易疲劳,舌淡,脉细弱,或老年入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证的,多属气血不足,治宜养血安神,一般可用归脾汤。
-
不寐
症状:心烦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胸闷胁痛,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此外,若病后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眺白,容易疲劳,舌淡,脉细弱,或老年入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证的,多属气血不足,治宜养血安神,一般可用归脾汤。
-
癫证
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或脉弱,均为气虚痰结之象。阴虚火旺:癫病·阴虚火旺证(depressivepsychosis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精亏损,虚火亢旺,以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躁,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癫病证候。补心俞以安神定志。
-
癫病
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或脉弱,均为气虚痰结之象。阴虚火旺:癫病·阴虚火旺证(depressivepsychosis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精亏损,虚火亢旺,以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躁,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癫病证候。补心俞以安神定志。
-
太阴
三阴交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下肢痿痹,脚气;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大隐静脉和隐神经分布;
-
阴中之阴
或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有趾背动脉。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现代又多用隐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
-
大阴
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在趾长屈肌(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经过。三阴交穴主治肠鸣泄泻、腹胀、食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经闭、痛经、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早泄、阴茎痛、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不孕。
-
鬼眼
经穴别名·鬼眼:鬼眼为经穴别名,即隐白。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1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土之井穴,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脏,言土气在此已经发生,金隐土中,金气亦已开始隐伏。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膝眼穴主治膝痛、腿脚重痛、脚气、下肢麻痹等。腰眼穴主治腰痛;
-
鬼垒
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
三阴交
在趾长屈肌(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经过。三阴交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下肢痿痹,脚气;
-
阴水·脾虚湿困证
定义:阴水·脾虚湿困证(yinedemawithsyndromeofdampretentionduetospleendeficiency)是指脾气虚弱,水湿内停,以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累或午后加重,食少,腹胀,大便溏泻,尿少色清,身体困重,或有微肿,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阴水证候。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
隐白
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
枳术丸
枳术丸功能健脾消痞。方解:枳术丸白术为君,健脾祛湿,助脾运化;各家论述:白术苦甘温,其甘温补脾胃之元气,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利腰脐间血,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立即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
-
肾泄
《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张氏医通》卷七:“五更泻,是肾虚失其闭藏之职也…肾虚者加灸命门、肾俞。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加鹿肾、肉苁蓉、葱白、胡椒粉、食盐,再煮至粥成。
-
补益剂
概述:补益剂(supplementing[andboosting]formula)是指以补益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方剂的统称。临床上虚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阳虚之不同,因此补益药根据作用不同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5类。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
久泻·肾虚证
《寿世保元·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肾虚者加灸命门、肾俞。方二: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处方:脾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方三: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加鹿肾、肉苁蓉、葱白、胡椒粉、食盐,再煮至粥成。
-
加减逍遥散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疬科全书》方之加减逍遥散:处方:柴胡、牡丹皮、焦栀子、煅牡蛎、陈皮各一钱半,茯苓、白芍药各三钱,白术、当归、半夏、白芥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薄荷叶三分。《丹台玉案》卷五方之加减逍遥散:组成:当归2钱,白芍2钱,白茯苓2钱,丹皮2钱,甘草1钱,山栀1钱。米仁渗湿热以健脾;
-
扁豆
扁豆的食疗功效扁豆味甘、性平,归、胃经,有健脾、和中、益气、化湿、消暑之功效;加热后则毒性作用大见减弱,故凝集素甲是粗制扁豆粉中的部分有毒成分。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千金方》)③治消渴饮水:白扁豆浸去皮,为末,以天花粉汁同蜜和丸梧子大,金箔为衣。
-
鲫鱼
鲫鱼(鲤科)Carassiusauratus鲫鱼又名鲋鱼,别称喜头,为鲤科动物,产于全国各地。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味甘、平、温,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赢、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尤其是活鲫鱼汆汤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比拟的作用。
-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
2013年5月1日起废止。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用文字表述。注释3:目录第36号“青蒿素类药物”是指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修订稿)》中所列的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制剂、联合用药的药物和青蒿素类药物注射剂。注释6:目录第186号“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是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
-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
中药饮片不列具体品种,用文字表述。口服剂型包括片剂(即普通片)、分散片、肠溶片、缓释(含控释)片、口腔崩解片、胶囊(即硬胶囊)、软胶囊、肠溶胶囊、缓释(含控释)胶囊、颗粒剂、混悬液、干混悬剂、口服溶液剂、合剂(含口服液)、糖浆剂、散剂、滴丸剂、丸剂、酊剂、煎膏剂、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