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导
消导为消食化滞的简称。适用于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而黄、脉滑者。消导法是治疗食积痞块的方法。如食滞脾虚者,宜消食健脾,方如枳术丸、健脾丸等。此法多为攻补兼施,常用方如枳实消痞丸、木香槟榔丸等。常用药如上类消导药及厚朴、槟榔、大黄、三棱、莪术等。
-
伤食腹胀
伤食腹胀为病证名。多由脾胃功能失常,消化障碍所致。《幼科发挥》:“有食饱伤胃而胀,法宜消导之,不可攻下也;有脾虚不能消食,食饱则胀者,此宜补脾,以助其传化可也。”消导用保和丸加枳壳、厚朴;补脾用香砂六君子汤。
-
不能食
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有虚痰者,六君子汤。”
-
伤积治法
伤积治法即乳滞、食积的治疗方法。初得之时,乳食不消,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幼科类萃》:“小儿胃气有虚有实,虚则吐泻不食之证,实则痞满内热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小儿脾常不足,倘贻误病情,则会长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使精血化源匮乏,气血俱虚,终将形成疳疾。
-
伤食泄泻
《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证候分析:《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
-
食积泻
概述:食积泻为病证名。《症因脉治》卷四:“腹痛即泻,泻后即减,少顷复痛泻,腹皮扛起,或成块或成条,泻下臭如败卵,此食积泄泻之症也。”证候分析:《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
-
胃泻
胃泄·胃泻:胃泻为病名,又称胃泄(《难经·五十七难》)。《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伤食泻治宜消食化滞。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
-
食喘
食喘证名。因饮食不节引起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一。又名食积喘逆。证见胸满,胃痛腹痛,恶食饱闷,大便或结或溏,上气喘逆,喘呕嗳气等。治宜消导为主,方用保和丸、资生丸、枳术丸等。寒积宜下者,用煮黄丸;热积用承气汤,消导攻下(《症因脉治》卷二)。
-
化气
概述:化气:1.运气学说术语;2.生化功能;《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参见理气、消导:理气为治法。运用具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气滞宜疏、气逆宜降,其中又分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消食导滞的简称。
-
伤食泻
概述:伤食泻为病证名。《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
-
不食
不食为症状名,指食欲减退,甚则不欲饮食。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或有实火,或有寒痰,或有湿饮,而元气未衰,邪气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导,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功散、香砂枳术丸。上焦湿热阻气者,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证治汇补》:“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口苦,宜消导。
-
长生活命丹
《女科指掌》卷一:长生活命丹:处方:人参2钱,生姜2片,莲子8个,麦芽(炒)5分。主产后脾虚伤食,或误服消导,大伤脾胃,不进饮食者。摘录:《女科指掌》卷一《傅青主男女科》(女科)卷上:别名:长生活命饮组成:人参3钱。主治:产后伤食,消导过多,绝谷难治。用药禁忌:煎参汤,用新罐或铜杓,恐闻药气要呕也。
-
食积泄泻
《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证候分析:《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
-
泄泻·伤食证
《医学心悟·泄泻》:“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证候分析:《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针灸治疗:方一: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横擦两胁,以两胁微热为度。
-
伤食恶寒
伤食恶寒为病证名。又:“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内伤者,有阳虚恶寒、痰饮恶寒、郁火恶寒等。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伤谷
伤谷为病证名。《古今医鉴》卷四:“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如消导,重者宜吐宜下,枳术丸、保和丸、备急丹之类,量轻重择用。”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内伤喘逆
包括内火喘逆、痰饮喘逆、食积喘逆、气虚喘逆、阴虚喘逆、伤损喘逆等。症见喘逆自汗,五心烦热,口燥唇焦,得食稍减,少顷复发,时作时止,面赤便秘等。症见胸满,胃痛腹痛,恶食饱闷,大便或结或溏,上气喘逆,喘呕暖气等。热积用承气汤消导攻下。又如人参平肺散、参橘煎、四君子汤、参冬饮、理中汤等均可随证选用。
-
消导药
英文翻译digestantmedicinal解释:amedicinalthataidsdigestiontoeliminateaccumulatedundigestedfood中文解释凡能消化饮食导行积滞的药物均称消导药,由消导药组成的方剂叫消导方。本法适用于伤食,食滞证,证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或泄泻,或下痢等。同时,也适用于痰食气血积聚或痞块症瘕等证。
-
助消化药
概述及分类助消化药是指一类能促进胃肠道消化过程的药物。(4)中成药的消导剂与泻下剂都是消除有形实邪的作用。相关出处新编药物学相关药品淀粉酶、多酶片、复方淀粉酶、复方胃蛋白酶、复方消化酶、复方消化酶(Ⅱ)、复方胰酶散、含糖胃蛋白酶、康胃素胶囊、乳酶生、胃蛋白酶、胰酶、胰酶肠溶胶囊
-
萝卜缨
萝卜缨的别名萝卜叶、莱菔叶、萝卜秆、莱菔菜、莱菔甲萝卜缨使用提示每餐50~将白萝卜叶捣烂取汁,用开水送服。消导下气,开胃止泻。主治伤食积滞引起的胸隔痛满、打呃、呕吐酸水、泄泻等症。将食醋和干萝卜缨放入锅中煮沸(下次再用时加热至70℃即可),将醋和萝卜缨倒入搪瓷盆,稍冷却后,病人即可蹲在盆上进行熏蒸清洗。
-
养胃舒胶囊
概述:养胃舒胶囊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党参、白术(炒)、黄精(蒸)、山药、干姜、菟丝子、陈皮、玄参、乌梅、山楂(炒)、北沙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消瘦等症。功能与主治:扶正固体,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用于慢性胃炎,胃脘灼热,隐隐作痛。
-
经前乳房胀痛
疾病科属:妇科疾病概述: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出现乳房胀满疼痛,或乳头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诊断要点:1、乳房胀痛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为本病诊断依据。胀痛多在经前2~如兼见乳房有块,或乳腺增生者,主方可加软坚散结之品,如天冬、猫爪草、王不留行、穿山甲、两头尖、浙贝母。
-
白凤膏
一切劳证,形体虚惫,咳嗽吐痰咯血,日晡潮热,肌肉消瘦,气衰言微者。摘录:《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白凤膏:处方:黑嘴白鸭1只,大京枣2升,参苓平胃散1升,陈煮酒1大瓶。主治虚劳,内热骨蒸,咳嗽痰白。
-
丸散膏丹集成
《丸散膏丹集成》为方书。郑显庭编。郑氏搜集古今著名丸散膏丹成方2700余首,分为补养、发散、和解、消导等62类,每方下分列发明、功用、药品、制法、用法、参考诸项。1958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
火䜊
治宜清火,可用和中汤、三圣丸、左金丸等方。若系痰火,可用软石膏丸,或三补丸加半夏、苍术。酸水浸心作嘈者,多因脾胃虚寒,水谷不化,故停饮作酸,症见泛吐酸水,治宜温中和胃,可用温胃饮、六君子汤。气郁胸膈作嘈者,症见胸膈痞闷,脉沉而濇,治宜理气宽胸,可用气郁汤、逍遥丸。蛔虫作嘈者,驱虫自愈。
-
伤寒挟实
伤寒挟实为病证名。感受寒邪,蕴积成实而成壮热证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痛而壮热,其人本脏气实者则气与实气相搏,而成壮热,谓之夹实。治热实宜清泄,如大小承气汤加减;治冷实宜消导化食,如保和丸加减。
-
积痢
积痢病名。由食积内阻所致的痢疾。见《普济本事方·脏腑泄滑及诸痢》。又称饮食内伤痢。证见下痢赤白,或色黄如脓,或如鱼肠,或鹜溏鲊臭,脐腹撮痛,痛则痢下,痢下则痛减。治宜化积消导。《医宗必读·痢疾》:“积者,湿热食痰也,法当下之。方用灵砂丹、胃苓散、保和丸、通元二八丹,治脾汤等。参见痢疾、寒积痢等条。
-
脾热病
脾热病的病因病机:脾受邪热所致。脾热病的症状:《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关于脾热:脾热泛指脾的各种热证。病因病机:可由外感热邪深伏,或胃肠积热,或嗜酒,或过食肥甘燥热等所致。治疗:治宜清热结合行气消导。
-
消法
消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指具有消食行气散积作用的治疗大法。消法有消散和消导两层含义。常用于食积、痞块、肿瘤、瘰疬等病症。消法用消散导滞破积药,以消除食滞及气血痰湿瘀滞而产生痞积。有消食化滞、消痞化积等法。
-
(声殳^禾)(gǔ,音谷)气
(声殳^禾)(gǔ,音谷)气病名。(声殳^禾)通谷。《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声殳^禾)气者,胁下痛。”《金匮要略心典》:“谷((声殳^禾))气者,食气也,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病在胁下。”治宜疏肝运脾,理气消导为主。参见食积胁痛条。
-
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为治则。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应采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瘀血停积引起的血崩应采用破血行瘀的方法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寒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例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大黄泻热祛积,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
实则泻之
实则泻之为针灸治疗原则之一,“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实则泻之”。是指实证的治疗原则应用泻法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以达到清泻实邪的目的。如实火、燥屎、食滞、痰积、瘀血、水饮等实证,可用泻火、攻下、消导、豁痰、祛痰、逐水等泻法,包括针刺中的泻法。
-
伤鱼鳖
见《丹溪心法·伤食》,一名食伤。因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所致。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一般取用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庭等穴。
-
伤食发热
《证治汇补·发热章》:“伤食发热,必气口紧盛或沉伏,头疼,呕恶,噫气吞酸,胸口饱闷,或胀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热,明知其热在内也,消导则已。”其热先见于腹部,以后手足俱热,而以腹背较甚,嗳气吐腐,大便酸臭,腹痛多啼,肌瘦腹膨,或肠鸣泄泻,痛随泻减,不思饮食,面色晦暗,眼胞浮肿。
-
恶食
《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劳役所伤及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三者俱恶食,口不知五味,亦不知五谷之味。”证见胸腹痞满,恶心咽酸,噫败卵臭,恶食,头痛,发热恶寒而身不痛。轻则消导,重则吐下(《医碥》卷二)。虚者乃因脾胃气虚,兼见身体倦怠,面色萎黄诸证,用异功散,大剂参术以健脾和中。有伤食恶者,宜消化以助脾。
-
胃炎宁冲剂
68g木香(煨)136g细辛68g肉桂68g赤小豆136g鸡内金34g甘草(蜜炙)204g山楂900g乌梅204g薏苡仁(炒)204g制法:以上十味,鸡内金、薏苡仁粉碎成细粉,檀香、木香、细辛、肉桂提取挥发油后,加入赤小豆、乌梅、山楂、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
-
保和平胃散
处方小柴胡汤加竹茹、枳实、藿香、厚朴。功能主治消导和胃止呕。主呕吐有食滞。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
伤面
伤面为病证名。伤面:莱菔子,姜,酒煎。”《不知医必要·不思食》治用平胃散加谷芽、麦芽、神曲。《证治准绳·伤饮食》选用三黄枳术丸、除湿益气丸等。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归芍葛芩汤
处方:当归4钱,白芍3钱,延胡索3钱,山楂(炒)2钱,广木香1钱(炙),葛根2钱,黄芩(炒)1钱半,川连(炒)6分,川朴1钱,枳壳(炙)3钱。功能主治:消导荡涤。主湿热胶固肠胃,伤于气血而致赤白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
鸭肫衣
《*辞典》:鸭肫衣:出处:《纲目》拼音名:YāZhūnYī别名:鸭肫内皮(《本草求原》),鸭肫皮(《药材资料汇编》),鸭内金(《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性状:干燥砂囊内壁,呈类圆形盘片状,如鸡内金而较厚,表面呈黑绿色或紫黑色,稍有皱纹。功能主治:治诸骨鲠,噎膈翻胃。晒干微炒,为末,每早烧酒送下六分,频服。
-
加减调中益气汤
《医部全录》卷二九○:加减调中益气汤:处方:人参、白术、白茯苓、陈皮、槟榔、山楂、青皮、柴胡、苍术、黄芩、升麻、半夏。功能主治:疟疾经消导后仍不止,体倦脉弱,或脉虚大者。摘录:《医部全录》卷二九○《证治宝鉴》卷十一:组成:补中益气汤去白术,加藁本、苍术、川芎、蔓荆、细辛、黄柏。
-
泄泻主方
《红炉点雪》卷二:方名:泄泻主方组成:山药(微炒)1钱,人参(高丽者)5分,黄耆(蜜炒)1钱,白术(土炒)1钱,白茯苓(去皮)1钱,陈皮(留白)1钱,熟地黄1钱,白芍(煨)1钱,甘草(炙)5分,五味子20粒,贝母1钱,麦门冬(去心)1钱。加减:若伤谷食,但加炒麦芽少许,以消导之,然麦芽亦能软便,不可过多;
-
针灸处方学
《针灸处方学》为书名。杜元灏主编。第三章至第十八章分别论述了疏通经络方、协调阴阳方、调神开窍方、安神利眠方、通窍方、止痛方、解表方、通利方、和解方、清热方、补益方、固摄方、理气方、调理经血方、消导化积方及治风方等十六类252个针灸处方的组成、操作、功效、主治、方解、应用及相关的附注。
-
枳实参朴汤
处方:白术20克,人参6克(先煎),茯苓12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半夏曲10克,川厚朴10克,莱菔子10克,槟榔10克,砂仁5克,黄连5克,干姜5克,炒麦芽15克,炙甘草3克。功能主治:补脾益气,理气消导。主脾虚气陷。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四炒丸
《赤水玄珠》卷五:组成:木香1两5钱,槟榔1两5钱(2味锉如芡实大,4制。1份用莱菔子1两同炒深黄色,去莱菔子不用;1份用干漆1两炒烟尽,去漆;1份用茴香1两炒深黄色,去茴香;1两用苍术1两同炒黄,去苍术;功效:宽中快气,消导进食。附注:四炒枳壳丸(《得效》卷六)、四制枳壳丸(《医统》卷四十一)。
-
清脾饮
《痘疹金镜录》卷上:方名:清脾饮组成:青皮、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半夏、柴胡、黄芩、草果、枳壳、川芎、香附。主治:咽干声哑。用法用量:上加竹沥、生姜汁为引,水煎服。《永类钤方》卷二十引《全婴方》:方名:清脾饮组成:人参、白附、南星(炮)、制半夏、全蝎、僵蚕、白术、川芎、羌活、甘草各等分。
-
小儿食滞
小儿食滞为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即小儿食积,其证头温腹热,大便酸臭,嗳气恶食,烦不安眠,口干作渴。滞轻者宜木香大安丸消导之;滞重便秘者宜小承气汤攻下之。
-
心虫
心虫即蛔虫。《内经》称蛟蛕;《金匮要略方论》称蚘虫;《诸病源候论》又称长虫。蛔虫寄生人体中,称蛔虫病。虫痛攻心,相似于胆道蛔虫症;并可有面色 白或黄白相间或有虫斑,消瘦,呕吐清水或蛔虫等。治疗以驱虫为主,脾胃虚弱,或夹积滞者,兼用健脾、消导等法。方用乌梅丸、化虫丸、万应丸等。
-
幼儿积聚
幼儿积聚为病证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疳积聚。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健脾佐消导清热;若湿热内郁,虫积腹痛,导滞祛虫,微下之。缓调用肥儿丸之属。”
-
庄氏慈幼二种
概述:《庄氏慈幼二种》即《遂生福幼合编》的别名。一名《痘疹遂生编》。作者主张治痘“宜温补兼散”、忌用寒凉消导,故引录前人主张温补的有关论述与处方编成本书,并附验案。清·庄一夔撰,刊于1777年。本书专论小儿慢惊风的治法,作者主张以温补为主,反对用寒凉攻伐。书中列述慢惊风证候,并介绍经验方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