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肉
亦可选用三黄枳术丸、三棱煎。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
紫菀丸
伤肉,肉汤下;伤面,面汤下;方出《外台》卷九引《古今录验》,名见《圣惠》卷四十六:方名:紫菀丸组成:紫菀5分,贝母5分,百部根5分,款冬花5分,五味子5分,半夏(洗)5分,射干10分,芫花根皮4分(切,熬令焦),干姜4分,橘皮4分,杏仁8分(去皮尖双仁,熬),苏子4分,白石英8分(研),钟乳10分(研)。
-
射罔
《*辞典》:射罔:出处:《本经》拼音名:Sh Wǎnɡ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草乌头汁制成的膏剂。性味:苦,热,有毒。①《药对》:温。②《本草经集注》:大热。 ③《别录》:味苦,有大毒。②《本草拾遗》:主瘘疮疮根结核,瘰疬毒肿及蛇咬。(《范汪方》)③治疟病:巴豆二枚(去心皮),射罔如巴豆大,枣一枚(去皮)。
-
仙传膏
《奇方类编》卷下:组成:乳香1钱5分(去油),没药(制如上)1钱5分,轻粉3钱,血竭3钱,冰片3分,麝香1分,樟脑2钱。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猪板油1两2钱,黄蜡1两,同化调药成膏。《疡医大全》卷三十七:组成:滑石、大黄、赤石脂各等分。主治:杖后重伤,死血郁结,呃逆不食,并夹伤肉烂。
-
栀豉枳黄汤
《医学入门》卷四:方名:栀豉枳黄汤组成:山栀1钱,枳壳1钱,柴胡1钱,香豉5钱,大黄3钱(人壮积坚者5钱)。主治:食复发热。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加减:如内热,加黄芩;腹胀,加厚朴;伤肉,加山楂;伤面饭,加神曲。
-
上海市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经查验符合规定的,道口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应当在生猪检疫证明上加盖道口检查签章、注明通过道口的时间;第四十五条生猪屠宰厂(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或者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以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按规定进行生猪违禁药物检测的;(三)未按规定出具肉品品质检验证明的。
-
纳呆
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脾失健运指脾运化功能失常的病机。轻则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胃阴虚又称胃阴不足,指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多由胃热、胃火炽盛,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治宜养阴益胃。
-
五味过伤
五味过伤为伤食之一。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其治疗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因势利导或吐或下或消或补,其中以健脾消导之法最为常用。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伤面
伤面为病证名。伤面:莱菔子,姜,酒煎。”《不知医必要·不思食》治用平胃散加谷芽、麦芽、神曲。《证治准绳·伤饮食》选用三黄枳术丸、除湿益气丸等。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积气养荣汤
处方:川芎2钱,当归4钱,炙草4分,人参2钱,炮姜4分,黄耆1钱,白术1钱,陈皮4分。功能主治:产后血崩,血亡气脱,言语不接续,似喘非喘,无血块者。用法用量:手足冷,加熟附5分,麦冬1钱,五味子10粒;伤食,加神曲、麦芽;伤肉,加山楂、砂仁各5分。
-
伤谷
伤谷为病证名。《古今医鉴》卷四:“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其次莫如消导,重者宜吐宜下,枳术丸、保和丸、备急丹之类,量轻重择用。”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三黄枳术丸
概述:三黄枳术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黄芩60克黄连(酒洗)大黄(湿纸裹煨)神曲(炒)橘皮白术各30克枳实(麸炒)15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一倍。功能主治:《保婴撮要》卷九方之三黄枳术丸主治伤肉湿面辛辣味厚之物,致填塞闷乱不快。制备方法: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
续气回阳汤
《胎产指南》卷七:方名:续气回阳汤组成:川芎2钱,当归4钱,炙甘草4分,人参3钱,黄耆1钱,白术2钱,陈皮4分,熟地2钱。主治:产后气短促,无血块痛者。汗出,加麻黄根1钱,浮麦2钱;渴,加麦冬1钱,五味子10粒;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钱,麻仁1撮;伤食,加神曲1钱,麦芽5分;伤肉,加山楂5粒,砂仁5分。
-
半剌
半剌为古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纳)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是五刺之一。为浅刺皮肤、快速出针的刺法,与九刺中的毛刺相仿。近代应用的皮肤针即由此发展而来。以“刺浮痹于皮肤”,这是一种浅刺皮肤的方法,用来治疗皮肤麻木不仁等病症。
-
五劳
3.情志劳伤。即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五种虚劳病症。《证治要诀》:“五劳者,五脏之劳也。”五劳见《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治法当调心补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剂,惟用温养滋补,以久取效。《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
伤蟹
伤蟹为病证名。《证治要诀·伤食泻》:“食蟹太过致伤,一味丁香足以治之。”《世医得效方》卷四:“鱼蟹积,香苏散多加生姜陈皮煎。”因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所致。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一般取用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庭等穴。
-
伤茶
伤茶为病证名。《世医得效方》卷四:“茶积,磨积丸治茶积饮食减少,面黄腹痛。”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伤饮为病证名。以茶茗自供,往往至后面黄肌瘦,脾泄中满,烦渴肿胀。治宜发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五苓散之类主之。
-
消导平胃散
《鲁府禁方》卷一:方名:消导平胃散组成:苍术(米泔制)、陈皮、厚朴(姜汁炒)、神曲(炒)、麦芽(炒)、枳实(麸炒)、香附米、甘草。主治:饮食所伤,胸膈痞闷,肚腹疼痛。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加减:伤肉,加山楂;腹痛,加莪术;恶心,加砂仁;有痰,加半夏;伤酒,加姜炒黄连、干葛。
-
半刺
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是指浅刺及皮,并迅速出针的针刺方法。本法与九刺中的毛刺相似。半刺的临床应用:半刺的主要作用为宣泄浅表部邪气,适用于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等与肺脏有关疾病及某些皮肤病,近代用皮肤针刺小儿时多用此法。
-
五劳所伤
五劳所伤为病证名。指因劳逸不当,气、血、筋、骨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类劳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
伤鱼鳖
见《丹溪心法·伤食》,一名食伤。因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所致。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一般取用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庭等穴。
-
伤蛋
《张氏医通》卷二:“伤蛋满闷,姜汁蒜泥。”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其治疗应根据病情的虚实缓急,因势利导或吐或下或消或补,其中以健脾消导之法最为常用。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
-
伤食
因饮食不节,或脾虚不运所致。伤食的症状:症见胸脘痞闷,嗳气腐臭,厌食,恶心呕吐,泄泻,苔腻,脉滑。方如保和丸、平胃散之类。伤食有伤谷、伤面、伤肉、伤鱼鳖、伤蟹、伤蛋、伤生冷果菜、伤酒、伤茶、宿食、食滞、五味过食等。一般取用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庭等穴。见《丹溪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