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病
治病即治疗疾病。包括治已病和治未病。采用各种医疗措施消除疾病,使病人恢复并保持心身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移精变气论》:“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
手到病除
《手到病除》为书名。王若东编。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推拿术发展史、治病机理、辨证施治、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同时归纳了100个常用俞穴及100种推拿手法;下篇荟粹了古今中外数十种保健推拿功法,其中有古代秘藏功法,神秘的异国奇术,以及民间早已散佚的许多按摩功法。
-
医
医①古代对医生的称谓,“醫”字,《说文》解释为“治病工”。并提到“古者巫彭初作医”。《后汉书·郭玉传》中也提到“毉”。“醫”字从酒,说明古代治病时多以酒为使。说明巫和医曾在相当长时间内混同。见《周礼·天官冢宰》:“医师掌医之政令”。
-
泥沙疗法
中医认为,脾属土,自然界的泥土敷于人体,皆于人体的脾“同气相召”,凡所脾因引起的疾病,用泥疗疗效明显。用来治病的泥土主要有温泉泥、井泥、河泥、田泥、蚯蚓泥、黄土、白土、灶心土、壁土、燕窝土、蜂窝土等。沙疗中的热沙疗是把人体或患部甚至全身淹埋在沙里,利用热沙的温热和按摩作用来治疗疾病。
-
王三尊
王三尊为清代医学家,字达士,海陵(今江苏泰兴)人。究心医学30余年,擅长内科杂症,治病善于通权达变。撰有《医权初编》2卷(1721),录平素所治奇症之医案、医论而成。书末附“拟黜巫状”,历数巫医害人之状,其书所论医理医事颇多启迪之言。
-
灸法机理研究
灸法机理研究是运用临床观察和实验手段对灸法治病机理的研究。目前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灸能提高白细胞数,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增强人体的防御机能。灸法对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有促进和调整作用,为临床运用艾灸治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
吕晚村
吕晚村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曾因反清言论受文字狱之害。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指宋代针灸家马丹阳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二个治病要穴。《针灸大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这些穴位,具有取用方便,治病效验的特点,为历代针灸家所重视。
-
证治心传
《证治心传》医论著作。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在治病须明阴阳虚实,必审四时用药,辨证订方必先审四诊等方面发挥尤多。后经清·赵双湖加评,收入《三三医书》。
-
耶律敌鲁
耶律敌鲁辽代医生。精通医术,善察形色以知病原,治病多效。统和初(983),官至节度使。治病方法奇特,擅长精神疗法。枢密使耶律斜轸妻有沉疴,数医不效。诊视之,谓心有蓄热,非药石所及,当以意疗之,因其聩,遂大击钲鼓,聒之使狂,叫呼怒骂,力极而止,病愈。治多类此。卒年八十。
-
汪机
汪机治病主张强调辨证论治,诊断需四诊互参,力纠单以脉诊为务断人吉凶;汪机于针灸方面亦有所论述,著作甚丰,有《医学原理》。《本草会编》、《读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校刊戴同文之《脉诀刊误》而作)、《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针灸问对》、《伤寒选录》、《运气易览》、《医读》、《内经补注》。
-
张松
张松南宋医家。字茂之,里贯欠详。尝任承节郎。兼通医术,治病皆认真究其病原;用药必审酌寒温。治病不求己利。曾博采古来之验方,加上家传验方,辑成《究源方》,未见行世。
-
医权初编
《医权初编》医论、医案著作。清·王三尊撰于1721年。上卷医论55条。作者认为“古人创立方书,无非为后人入道之门”,临床所见病情交错,医治应随机应变。医论中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广论辨证施治、各家治法和用药方剂。其治病强调直治病本,却不拘于成方。医案多系外感、时疫,案语简要。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吕庄生
吕庄生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医缓
医缓为春秋时秦国名医。据《左传》载:曾为晋侯治病,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针灸不能,汤药不到,无法治疗。缓为之治,谓:疾不可为也。其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是早期对病情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世常把和缓并称,作为当时名医之代表。
-
祝由
祝由祝说病由。古代以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王冰注:“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巫医一类。现代研究认为,祝由法具有一定的心理疗法作用。
-
张锐
张锐宋代医家。字子刚,蜀人,后徙居郑州(今属河南)。尝任太医局教授,治病有胆识。曾治一伤寒死已半日妇人,以药灌人,使其大泻而愈。治病多有如此奇效。著有《鸡峰普济方》一书,刊行于世。
-
辜大安
辜大安清代医家。四川简州(今简阳)人。年少时聪颖,熟识经史,后改业医,遍读《内经》、《难经》,尤于《伤寒论》有深究,治病灵活机变,有异于当时医流,并擅针灸。其治病甚重视人体质之异,尝曰:“温病用凉药,愈者十之八九,用凉药佐热药,愈者十之二三,是因人之脏腑阴阳不同,气禀虚实各异。”
-
汤液醪醴论篇
《汤液醪醴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汤液,五谷之液;古人用汤液醪醴治病,今之煎剂、酒剂,即由此发展而来。本篇首先讨论了汤液醪醴的制法及治疗作用,故名。下文提示患者的精神状态与抗病机能的密切关系,指出养生防病重于治病的道理。篇末论述了水肿病的病机及“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的治疗原则。
-
保寿粹和馆
保寿粹和馆宋代医疗机构名。唐时曾在太医署中设“患坊”,为宫廷中的当差人员治病。宋代又专设为宫人治病的医院——保寿粹和馆。此机构始置于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馆内配备有若干良医。
-
严用和
严用和(1206-1268年)南宋医家。少而聪颖,攻读医学始于十二岁,受学于名医刘开(复真),言传身教,尽得其传。严氏病当时医家多以温燥治病,认为古今之方土气候与今不尽统一,治病亦不能泥于古,因以其治验之方,参以古人之说,著成《济生方》十卷,后又撰成《济生续方》八卷,于后世有一定影响。
-
耳穴模压疗法
耳穴模压疗法是根据病人的耳廓制成塑料模具,在相应的穴位上开孔后安置各种刺激物进行按压治病的方法,是近年来在耳压疗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制模方法与古代耳穴治病相结合创立的一种新法。根据病情需要,在耳模上开穴孔,穴孔内安置各种刺激物,如王不留行子、磁珠、电极、药物等,进行按压或刺激治疗。5日更换一侧。
-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的基本概念:药膳与药膳学: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故食疗不必…药学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但因其是药食结合之膳,故它有药食结合的理论系统;人体的不同情况需要不同的膳方,而众多的药膳原料在几千年中组合了无数的药膳方,研究不同的药膳组方,也成为药膳学的基本内容,等等。
-
吕东庄
吕东庄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吕光伦
吕光伦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吕留良
吕留良(1629~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曾因反清言论受文字狱之害。
-
吕用晦
吕用晦即吕留良。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败,曾剪发为僧。雍正时,因曾静案,竟被剖棺戮尸,并株亲族。留良宗程、朱理论,32岁时,与名医高鼓峰交往,共论医术,研读医书,并曾为人治病,但不以医名,治病重温补,曾评注《医贯》,并撰有《东庄医案》1卷。
-
百草膏
《万氏家抄方》卷四:百草膏:处方:百草。每油2斤,入黄、白蜡各2两,飞丹8两,松香4两溶化,用铅粉半斤收成膏,加乳香、没药、樟脑各5钱,槐枝搅匀收用。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四《囊秘喉书》卷下:百草膏:处方:薄荷8分,玉丹5分,川贝1钱,灯草灰5厘,柿霜8分,甘草1分5厘,天花粉1钱,冰片2分,草霜1分。
-
针灸调整作用
针灸的作用不同于药物,既不直接针对病原,也不直接作用于患病的组织器官,而是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刺激,刺激体表一定穴位,调动本身固有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病目的。整体性是指针灸对神经、内分泌、血液、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等各系统的功能均能发挥多方面、多环节、多种水平以及多种途径的调节作用。
-
广惠司
《元史·仁宗本纪》载:“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广惠司是一种阿拉伯式医院。到1290年(至元二十七年),又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多伦)各设回回药物院,其职能同于广惠司。元朝军队西征后。总之,广惠司是回回医药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关。
-
御医
御医,有些皇朝称为太医,是古代专门为皇帝及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虽说在古代御医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但是,皇帝礼贤下士,特殊时期或危机时刻,比如皇亲国戚、老臣、重臣或宫女生命垂危之际,会命御医医治,皇帝也会将御医赠予功劳勋著的大臣,对其进行短期或者永久贴身保健治疗。
-
俞跗
俞跗一作俞柎。据《韩诗外传》记载:他能采用外科手术割肌剖腹。《史记·扁鹊传》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鑱石蹻引,案扤毒熨,一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炼精易形。这位上古良医的医术之高超,几乎已到达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
-
砭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砭石以针刺治病·砭:砭指以针刺治病。《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伸、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
-
砭针
概述:砭针:1.针刺;2.用碎瓷片刺血治病;针刺·砭针:砭针指针刺。《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因古代砭石与针刺并用,后世虽废砭而用针,仍称针刺为针砭。明·万密斋《片玉心书·丹毒门》:“砭针法: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连刺,令出恶血。”杨继洲注:“砭针者,砭石是也。”
-
西昌老人
西昌老人即喻昌。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学术上特别推崇《伤寒论》,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对伤寒论条文进一步分类归纳。强调“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辨证论治思想,以及书写病案的重要性等。晚年著《尚论篇》(1648)、《医门法律》(1658)、《寓意草》(1643年)等书。
-
陶钦臣
陶钦臣为明代针灸家。彭泽(今属江西)人。据《彭泽县志》载:善用“八法针”治病。
-
常毒
常毒指中品药毒,毒性中等的药物。《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
韩贻丰
韩贻丰为清代针灸家。工诗文,善书法,旁通医学,尤赏识“雷火针”治病,并对之加以改进,名“太乙神针”,所治多效,乃有医名。此法名为针,实乃以药物施灸。后又于崆峒山获无名道人传《铜人穴道图》十四幅,遂于康熙五十六年撰成《太乙神针心法》二卷,从而推广了太乙神针之传播。上卷为证治法;下卷有针治医案。
-
医宗备要
《医宗备要》诊断学著作。刊于1814年,作者认为“治病定症,务在诊脉为主”,故此书着重阐述脉学。上、中卷论切脉的重要性、切脉法,并以自身体会和独到见解阐发《濒湖脉学》、《四言举要》脉学义理,确实给人以启发。下卷以问答形式论述伤寒五法大旨。现有初刊本等多种清刻本,又本书为《曾氏医书四种》中的一种。
-
周壅和
周壅和为清代医家。与范毓䭲一起编成了《太乙神针附方》一书。范毓䭲为清代针灸家。字培兰。履贯不详。倡用“太乙针”治病。后同周雍和编成《太乙神针附方》一书。此法由是推广。
-
易氏医案
《易氏医案》医案著作。明·易大艮撰于1644年。作者认为“治病贵先识病性”,故每证必据脉求因,审因辨证,推究传变,定方用药。治法以开郁为先,补益随后,案末附有自制经验方11首。现存清刻本,又本书收入《医林指月》丛书中。
-
范培兰
范培兰即范毓䭲。范毓䭲为清代针灸家。字培兰。履贯不详。倡用“太乙针”治病。后同周雍和编成《太乙神针附方》一书。此法由是推广。
-
范毓䭲
范毓䭲为清代针灸家。字培兰。履贯不详。倡用“太乙针”治病。后同周雍和编成《太乙神针附方》一书。此法由是推广。
-
鸡嗉子花
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JīS ZǐHuā别名:牛舌片来源:为兰科植物细毛火烧兰的全草。茎直立,全体具细毛。苞片叶状;生境分布:生于土山杂草中。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补中益气,舒郁,和中。附方:①治病后虚弱:鸡嗉子花一两,炖猪肉吃。③治膀胱疝气(睾丸肿大):鸡嗉子花一两,虎杖、小木通各五钱。
-
调神
调神即“治神”。《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日:“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提示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将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宣告知病人,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安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者完成治疗。
-
捻法
概述:捻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参见左右转:左右转为刺法术语。《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酸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
-
五常政大论篇
《五常政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张志聪注:“此篇论五运主岁,有平气、有太过、有不及,各主果、谷、虫、畜、草木、生物数、声、色、味、生长收藏,皆五行政令之常,故曰五常政大论。”文中还提出了热药凉服、凉药热服、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以及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
指捻
指捻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指捻者: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针灸大成》列作十二手法之一。参见捻法条。
-
地学
地学是“地球科学”的简称。研究内容包括地球内部(地核、地幔、地壳、矿床、古生物)、地球表面的水体(河海、湖泊、冰川、沼泽)、陆地(沙漠、平原、山脉、高原)和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化学和物理性质、形成和演化、经济意义,以及生物自然地理及生物经济地理等.它是人类活动的环境科学。
-
王克明
王克明为南宋医家(11-12世纪)(1069~自幼体弱多病,读《难经》、《黄帝内经素问》,专心研究医学,以医术闻名江浙一带,尤擅长针灸。治疗风痿、气秘腹胀、风噤不语等,每多良效。后尝任医官,并升迁翰林医官。其治病理论多宗法《内经》、《难经》,立方有据,尤擅长治疗痿痹、中风不语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