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色
概述:五色:1.反映五脏病变及各种证候的五种病色;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照五行学说,青属木属肝,赤属火属心,黄属土属脾,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本文以讨论五色主病为主,故名。
-
望诊
概述:望诊为四诊之一。根据上述证象可以确定五脏盛衰。经脉挛急则因于寒,是故青色主寒、主痛。若见巩膜及其周身发黄,是胆液从少阳三焦外溢肌表,病名黄疽,黄色鲜明者属阳黄,晦暗者属阴黄。舌色浓淡,可窥营血变化;舌质紫暗,则为血瘀现象,一言蔽之,舌可洞察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白苔之所以为寒,是气未化热之象;
-
五色主病
概述:五色主病是5种面色与疾病之相关性的中医望诊理论,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所主的病证。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临证需结合四诊,全面分析。白主血虚、主寒;黑主痛、主血瘀、主劳伤。
-
五气
概述:五气:1.五种气味;2.五运之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色之气·五气:五气指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遗篇·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
五阅五使
《五阅五使》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张景岳注:“阅,外候也。五脏藏于中,五官见于外,内外相应,故为五藏之阅。”本篇主要论述五脏与五官、五色内外相应的关系。外察五官五色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而内在脏腑的病变也可以在五官五色方面反映出来,故名。
-
部骨陷
部骨陷病状名。指五脏所分属面部的各个部位出现的病色深陷入骨的征象。《灵枢·五色》:“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
-
色部
色部指脏腑及肢体分布于面部的色诊部位。分法很不一致。《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面部中央部位(自眉心至鼻端)分属五脏,六腑则分挟于两旁,其余头面、咽喉、四肢等各向上下内外依次排列。《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又以左颊配肝,右颊配肺,额以配心,颐以配肾,鼻居中央配脾。
-
淳于意
淳于意为西汉时著名医家,撰中医医案"诊籍"。因任齐太仓长之职,故又称仓公或太仓公。学医于公孙光、公乘阳庆等医家。治法多重药物,兼施刺法、灸法、敷法等。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就有宋邑(临淄人)、冯信(临淄人)、唐安(临淄人)、高期、王禹、杜信等6人。当齐王刘将闾为阳虚侯是(公元前176~
-
林檎
《*辞典》:林檎:出处:《千令 食物》拼音名:L nQ n别名:来禽(《王右军帖》),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联珠果(《治闻记》),花红果(《滇南本草》),花红、沙果(《品汇精要》),林禽(宁原《食鉴本草》),蜜果(《群芳谱》),五色柰(《医神纂要》)。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积痞块,中气不足,似疟非疟。
-
别乡
别乡指其它部位。《灵枢·五色》:“色者,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指五色不见于本脏分布的部位,而见于其它部位。
-
红娘子
具有活血化瘀、通瘀破积、解毒散结、攻毒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腰痛,不孕瘰疬,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后翅淡褐色,透明,翅脉黑褐色,腹部朱红色。注意事项:红娘子能分泌毒液,刺激皮肤发泡,炮制后的米宜妥善处理,避免人畜中毒。味苦、辛,平。2.治瘰疬,癣疮研末作饼敷贴。
-
崩中五色俱下
崩中五色俱下病证名。指阴道流出之血杂有五色。《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五脏皆禀血气,五脏之色,随脏不同,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临床少见。
-
太一神精丹
主治:客忤霍乱,腹痛胀满,尸疰恶风,癫狂鬼语,蛊毒妖魅,温疟,一切恶毒。但作黍米大服之为始,渐加,以知为度,药力验壮,勿并多服。若有患久不愈在床,羸瘦,并腹胀满及肿,或下痢者,多死,但与药救之,10人中或愈3-4人也。曾青主风痹,利关节,通九窍,破癥瘕积聚;与空、曾二青同。上取碱醋,以足为度。
-
红娘虫
概述:红娘虫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本草图经》记载的红娘子之别名。具有活血化瘀、通瘀破积、解毒散结、攻毒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腰痛,不孕瘰疬,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注意事项:红娘子能分泌毒液,刺激皮肤发泡,炮制后的米宜妥善处理,避免人畜中毒。味苦、辛,平。2.治瘰疬,癣疮研末作饼敷贴。
-
四炭阿胶汤
方出《时病论》卷三,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组成:银花、生地、白芍、黄芩(4者均炒为炭)、阿胶(炒珠)、山药(炒黄)、陈皮、石莲。主治:阴虚之体患五色痢。附注:《湿温时疫治疗法》本方用银花炭、条芩炭、白芍炭各一钱半,生地炭三钱,真阿胶一钱半,炒黄淮药三钱,广陈皮、甜石莲各一钱半。
-
五色命脏
指五色与五脏相配。《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五脏有病,常见其相应的病色。例如,青色可见于肝风,黄色多见于脾湿。临证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
-
牡蛎汤
温服75毫升。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此方中牡蛎即蜀漆散中龙骨之意,蜀漆得云母专升阳邪陷阴,故以纯阳之龙骨为佐;《鸡峰》卷十六:方名:牡蛎汤组成:乌贼鱼骨1两,牡蛎1两,桂心1两,干姜3分,黄耆3分,白芷3分,五色龙骨1两半,熟干地黄1两半。主治:女劳疸,额上汗出,四肢虚烦,日晡发热,小便自利。
-
龙骨丸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方之龙骨丸:组成:龙骨5分,柏子仁5分,甘草5分,防风5分,干地黄5分,桂心7分,禹余粮7分,黄耆7分,茯苓7分,白石英7分,人参6分,附子6分,羌活6分,五味子6分,玄参4分,芎藭4分,山茱萸4分,磁石8分,杜仲8分,干姜8分。
-
司外揣内
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四诊的理论依据。因此,观察病人神色的荣枯、五色的明晦、声音的清浊,以及形态、舌象、脉象等变化,成为探求疾病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顺逆的征象。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
司内揣外
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诊辨疾病的重要方法,是四诊的理论依据。因此,观察病人神色的荣枯、五色的明晦、声音的清浊,以及形态、舌象、脉象等变化,成为探求疾病性质、部位和病情轻重顺逆的征象。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
红娘
具有活血化瘀、通瘀破积、解毒散结、攻毒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腰痛,不孕瘰疬,淋巴结结核,狂犬咬伤;后翅淡褐色,透明,翅脉黑褐色,腹部朱红色。注意事项:红娘子能分泌毒液,刺激皮肤发泡,炮制后的米宜妥善处理,避免人畜中毒。味苦、辛,平。2.治瘰疬,癣疮研末作饼敷贴。
-
远近
远近①指距离的长短。《灵枢·经水》:“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素问·汤液醪醴论》:“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以经络脏腑言,则经络近脏腑远;《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治所为故也。”察其散抟,以适远近。”
-
五官
概述:五官:1.人体器官名;2.病理学名词。人体器官名·五官:五官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黄帝内经灵枢·五阅五使》:“鼻者,肺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内经灵枢·五色》:“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
青黑为痛
青黑为痛诊断学名词,为五色主痛之一。出《灵枢·五色》。青色和黑色多主痛证。血脉凝滞,寒邪凝结,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其色青黑。《望诊遵经》:“鼻头色青,腹中痛,青黑甚者,痛甚为挛。面青唇口撮者,疼痛方殷也,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心肝痛。”
-
官
②官职,职位。《灵枢·通天》:“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宜。”《灵枢·五色》:“五官之辨奈何?”④法定的,公认的。《灵枢·官针》:“知官九针,刺道毕矣。”张介宾:“官,任也。”
-
五色痢
五色痢为病证名。实证多因止涩太早,或下之未净,热毒留滞肠中所致,虚证多因痢证久延,脏气受损,脾肾两伤所致。仲景所谓五液注下,脐筑揪痛,命将难全者是也。《痢证汇参》卷二:“痢有五色之辨,如下痢肠垢之属,无非气之所化也。若浅黄色淡,不甚臭者,此即不化之类,皆寒证也;痢色纯白,姜苓术草汤、理中汤;
-
五色石脂
五色石脂释名本品质似石而性粘,故名五脂。有青石脂、黄石脂、黑石脂、白石脂、赤石脂等不同的类别,总称为“五色五脂”。6、胸中痰饮,反吐不停。7、心痛彻背。8、月经过多。9、小便失禁。附方赤石脂是一种“多水高岭土”,有明显的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的有毒物质,故能涩肠止泻,又能入血分,故有止血的作用。
-
阿胶梅连丸
《宜明论方》卷十:阿胶梅连丸:处方:金井阿胶(净草灰炒透明白,别研,不细者再炒,研细)乌梅肉(去核,炒)黄柏(锉,炒)黄连当归(焙)赤芍药干姜(炮)赤茯苓各15克功能主治:阴虚下痢五色,腹痛,至夜发热。丸以苦酒之敛,下以米饮之和,使阳热顿化则真阴复完,而无液有归,下痢蒸热并瘳矣。
-
丝瓜散
《普济方》卷三十八:丝瓜散:处方:干丝瓜1个(连皮,烧作灰存性)制法:上药为末。主治: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鱼脑五色腥秽者。《梅氏验方新编》:丝瓜近蒂者炙存性,为细末,每一钱配水飞朱砂三分,每服五分,用黑沙糖调服。《疡医大全》卷二十四:组成:芜荑、蛇床子、硫黄、潮脑、枯矾、川椒各等分。
-
兑金丸
摘录:《种福堂方》卷四《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兑金丸:处方:纹军6钱7分,黄芩3钱4分,黄柏3钱4分,山栀2钱,桔梗2钱7分,黄连2钱7分,甘草2钱7分,麝香1分4厘,梅片3分4厘,胆星7分,竺黄3钱4分,紫菀3钱4分,牛黄1分4厘,全蝎1钱3分4厘。主治:痧胀痰厥并卒中寒暑,不省人事,惊风险症,牙关紧闭;
-
归花汤
别名:归杞汤处方:当归、密蒙花、黄连、熟地、楮实子、覆盆子、枸杞子、玄参、连翘、防风、石斛草、陈皮、白芍。五风变五色,不离头痛,或因酒色过度,内伤肾气而致青风内障,不痒不痛,渐失其明,眼目俱不伤损,故无所见,日积月累,瞳仁开大,渐渐变青色。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摘录:《眼科全书》卷三
-
加减太乙金锁丹
处方:莲花蕊4两(未开者,阴干,秤),五色龙骨5两(细研),覆盆子5两,鼓子花3两(5月5日采),鸡头子100颗(生,取肉作饼子,晒干)。制法:上为细末,取金樱子200枚,去毛,木臼内捣烂,水7升,煎取浓汁1升,去渣和药,再入臼内,杵1000杵,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秘精,益髓。主梦遗不禁,小便白浊,日渐羸瘦。
-
健脾化痰丸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煮薄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湿热气熏蒸而成郁结五色有形之痰。摘录:《摄生众妙方》卷六《衷中参西》上册:方名:健脾化痰丸组成:生白术2两,生鸡内金(去净瓦石糟粕)2两。制备方法:上药各为细末,各自用慢火焙熟(不可焙过),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姜连散
《普济方》卷三四○:姜连散:处方:诃黎勒、龙骨、乳香、干姜、芎、白术、盐梅各等分(1方有黄连)。赤白痢,白姜甘草汤下。功能主治:暴赤眼。主治:诸般泻痢,冷热不调,赤白五色。附注:以黄连、甘草治热痢、血痢;《圣济总录》卷七十四:方名:姜连散别名:姜香散组成:生姜4两,黄连(去须)1两。气痢,里急后重。
-
金钩钓积丸
处方:巴豆霜3钱,五色硇砂2钱5分,乳香2钱5分,没药2钱5分,阿魏2钱5分,朱砂2钱,冰片2钱。功能主治:攻症破瘤,消散积聚。主积聚症瘕,坚硬疼痛,腹中胀闷,饮食不消,四肢倦怠,面色萎黄,时痛时止,或聚或散,按之跳动。注意:孕妇忌服。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
菊花丸
《异授眼科》:菊花丸:处方:菊花4两,巴戟1两6钱,五味子2两,肉苁蓉(酒洗)1两,枸杞2两。功能主治:明目。《圣济总录》卷十六:方名:菊花丸组成:甘菊花半两(择去梗),羌活半两(去芦头),枳壳半两(去瓤,麸炒),芎半两,防风半两(去叉),桂(去粗皮)半两,细辛(去苗叶)1两,槟榔(锉)1枚。
-
榉叶散
别名:榉树叶散处方:榉树叶3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麦门冬2两半(去心,焙),干姜1两(炮裂,锉)。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妇人崩中下五色,或赤白不止。用法用量:榉树叶散(《普济方》卷三三○)。摘录:《圣惠》卷七十三
-
聚仙丸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涩精止遗。用法用量:每服9克,盐汤或黄酒送下。治疗不育者,倍龙骨,加金樱子(熬)60克。主治:遗精。加减:求种子者,龙骨倍量,加金樱子熬2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合一处,同前蒺藜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
痢疾立效饮
处方:川当归4两,罂粟壳(炒黄)4两,炒甘草(水炒)2两,赤芍药1两,酸榴皮1两,炒地榆1两。功能主治:诸般恶痢,或赤或白,或脓血相杂,里急后重,脐腹绞痛,或下五色,或如鱼脑,日夜无度,或噤口不食,诸药不效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煎去滓。空心或饭前温服。注意:忌生冷、油腻、鱼腥。
-
莲肉散
别名:石莲散处方:莲肉、益智仁、龙骨(五色者)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便白浊,梦遗泄精。用法用量:石莲散(《医学入门》卷七)。摘录:《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
内灸散
功能主治:治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气逆呕吐,冷血、冷气凝积,块硬刺痛,泄下青白,或下五色,腹中虚鸣,气满坚胀,沥血腰疼,口吐清水,频产血衰,颜色青黄,劳伤劣弱,月经不调,下血堕胎,血迷、血运、血瘕,时发疼痛,头目眩运,恶血上心,闷绝昏迷,恶露不干,体虚多汗,手足逆冷,并宜服之。
-
参归丸
《女科万金方》:参归丸:处方:人参、熟艾,石蒲3两,白术1两4钱,扁豆2两,白芍2两,川芎2两,山药2两,吴茱萸2两。摘录:《古今医鉴》卷九《普济方》卷三三三:方名:参归丸组成:人参、当归、大黄、瞿麦、赤芍药、苦葶苈(制)、白茯苓、桂心各等分。主治:脾血受病,经水不通,血化黄水,流入肢体浮肿。
-
神效参香散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卷六(续添诸局经验秘方):方名:神效参香散别名:参香散、神效参苓散、神效参术散组成:白扁豆(炒)2两,人参2两,木香2两,茯苓(去皮)4两,肉豆蔻(去皮)4两,陈皮(去白)12两,罂粟壳(去蒂)12两。产后泄泻,及痢疾日久,积秽已去,滑泄不止。
-
五色兑金丸
处方:白丑60克干蟾皮9克飞滑石30克胡黄连六神曲陈胆星各15克川黄连9克黑丑飞青黛大黄(上三味另研为衣)雄黄各60克生石膏30克(上二味另研极细为衣)。制法:各研细末,沸水泛为小丸,每3克约300粒,以黑丑、青黛、大黄、雄黄、石膏五种药末分别为衣,分为五色。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虫痛。
-
五神丸
处方:自然铜15克(火煅,醋淬,研细)川椒8克(去目,炒出汗)当归15克(洗,焙)没药(别研)乳香(别研)各3克制法:上为细末,取青蒿自然汁和丸,如绿豆大。各家论述:《医方考》:是方也,位按五方,药按五色,气按五气,味按五味,月按五月,日按五日,粽用五家,此医流而兼阴阳家之识也。
-
消痰汤
处方:海藻9克半夏9克白芥子9克贝母9克南星3克人参9克茯苓15克昆布3克附子0.3克桔梗9克功能主治:消痰散结。治喉患大肿,忽痛忽不痛,外现五色之纹,中按之半空半实,此乃痰病结成,似瘤非瘤,似瘿非瘿。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疡医大全》卷十八补。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真方圣散子
处方:御米壳3两(捣碎,醋炒黄色),肉豆蔻(面裹煨,去面)1两,赤石脂1两,乌鱼骨(去皮)1两,甘草(炙黄)1两,楝丁香1两,诃子皮1两,干姜(炮)1两。功能主治:固养脾胃,温中,止心腹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水1盏,入乳香少许煎5-7沸调下。
-
鼍甲
《*辞典》:鼍甲: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Tu Jiǎ别名:鮀鱼甲(《本经》)。功能主治:逐瘀,消积,杀虫,治症瘕积聚,崩中带下,疮疥,恶疮。②《别录》:主五邪涕泣时惊,腰中重痛,小儿气癃,眦溃。⑦《本草图经》:皮及骨,烧灰研末,米饮服,主肠风痔疾。畏狗胆、甘遂、芫花。《千金方》治风癞有鼍甲汤;
-
太乙金锁丸
《惠直堂方》卷一:组成:五色龙骨5两,覆盆子5两,莲蕊4两(未开者,阴干),芡实百粒,鼓子花3两(即单叶缠枝牡丹)。主治:男子不育。用法用量:每早服30丸,盐、酒送下。如欲泄,以冷水调车前子末半合服之,即成男孕。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金樱膏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葵菜。
-
仙传化痞丸
《明医指掌》卷四:组成:(卒鸟)(老鸟)1只(用白水煮烂,加酒半斤,阿魏5钱,再煮1滚,捞起,丝内炙干,骨头打碎,炒脆,捣为末),五色糖阿魏2两2钱(另烊入药),水红花子10两,神曲1两6钱,白术1两2钱,当归1两2钱,陈皮1两2钱,急性子7钱,芦荟7钱,蓬术6钱,青皮5钱,甘草4钱,枳壳5钱,雄黄5钱。主治:痞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