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天
别名天臼、天伯。是穴主治肺窍不利、鼻塞鼻衄、不闻香臭,因名通天。快速取穴:先取承光(先取百会,再取百会至前发际的中点,再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承光穴),其直上2横指处即是通天穴。灸法:可灸。通天穴的配伍:通天配风池、昆仑,有祛风清热镇痛的作用,主治头重眩晕。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头项痛重,通天主之。
-
通
《灵枢·营卫生会》:“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素问·上古天真论》:“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②指药物的宣发、疏散作用。见“通天”。⑥涌泄、宣发、疏散、祛瘀等治疗方法的统称。《素问·热论》:“治之各通其脏脉。”见“通因通用”。⑧指泻下法。
-
天、地、人配穴法
天、地、人配穴法即三部配穴法。三部配穴法是按部配穴方法之一,即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包括天、人、地三才配穴法和上中下三部配穴等。临床应用广泛,如卒中昏倒,不省人事者,可取百会(天)、涌泉(地),人中(人);鼻疾可取迎香、上星、通天、风池、合谷等,均是。
-
四维
概述:四维:1.四肢;2.运气术语;4.筋、骨、血、肉。《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谨按四维,斥候皆归。”(见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
-
邻近取穴
邻近取穴(nearbypointselection)为取穴法之一。属近部取穴。指在靠近病变部位的周围选取腧穴。其范围较局部取穴为广。如眼病取风池、太阳;鼻病取上星、通天;膝痛取阳陵泉、阴市等。
-
顶旁一线
顶旁一线为头针刺激区名。位于顶中线外侧,两线相距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自通天穴起沿经线往后针2寸。主治腰腿痛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
刺灸
刺灸为针刺和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连称。参见针艾:针艾即针灸。《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
太阳之人
太阳之人为“五态之人”的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外貌特征是“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性格特征是“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其体质特点是“多阳而少阴”,治疗时“必谨而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
-
太阴之人
太阴之人为“五态之人”的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其外貌特征是“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性格特征是“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抑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其体质特点是“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
-
少阳之人
少阳之人为“五态之人”的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性格特征是“諟谛好自贵,…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体质特征是“多阳而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治疗时应“实阴而虚阳”,但“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
少阴之人
少阴之人为“五态之人”的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性格特征是“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体质特点是“多阴而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针刺治疗“必审而调之”,不能过泻其气血。
-
内经素问校正
《内经素问校正》为医经类著作。清·于鬯(醴尊)撰。此书着重将《黄帝内经素问》之疑难及误注加以校正,共97则,每能披聋醒瞶,径得旨蕴。如释《生气通天论》“溃溃乎若坏都”句之“都”字曰:“都字盖本作‘陼’,二者并谐‘者’声,论假借之例亦无不通。此书统收《香草续校书》中。1963年中华书局出影印本。
-
气立
气立是指人体之气正常运行,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气立”之气,谓生气,在人体则指真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王冰注:“根于外者,生源系地,故其所生长化成收藏,皆为造化之气所成立。”
-
生之本
生之本即生命的源泉与根本,指阴阳。《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天地之道,所以生命的发生及其全过程,都由天地阴阳相反相成的作用所支配,故人的生命,亦以阴阳为根本。
-
顶旁1线
顶旁1线(dǐngpángxiànⅠMS8lateralline1ofvertex)为头皮针穴线。在顶中线旁1.5寸,从通天沿经络向后,长1.5寸。
-
血菀
血菀(yù郁)为病机。即血液郁积。《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
阳人
概述:阳人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阳盛者。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关于五态:五态是指五种不同体质类型的人。根据人的不同形态,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并据以论治。《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
五宫
2.中央土位;《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杵木,扬沙石。”《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藏精神的五脏·五宫:五宫指藏精神的五脏。《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张志聪注:“五宫,五脏神之所舍也。”
-
委委
概述:委委:1.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大腿屈侧正中线,腘窝横纹中点直上4寸。主治下肢瘫痪。一般直刺1~壅容自得貌·委委:委委是指壅容自得貌。《黄帝内经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
-
瞎眼
概述:瞎眼为病证名。见《银海精微》。目盲(blindness)为病名。见《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的表现。《难经·二十难》:“脱阴者目盲。”瞎眼的症状:瞎眼患者目茫茫无所见。瞎眼的病因病机:瞎眼的病因较多,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凡严重的内、外障眼病及外伤等,均可致盲。
-
吸
吸①气从口鼻引入体内。《素问·生气通天论》:“把握阴阳,呼吸精气。”②指吸气一次的时间。《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本草纲目·石部·慈石》引苏颂曰:“磁卅者岁贡最佳,能吸铁虚连十数针。”④喝,饮。《本草纲目·鳞部·乌贼》:“乌贼能吸波噀墨。”
-
愉愉
愉愉和悦貌。《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愉愉然。”
-
阴阳离决
是指阴阳分离,失其维系,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病因病机: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人体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损耗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继续保持阴阳两者能动的相互平衡关系。
-
阴人
概述:阴人是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阴盛者。关于五态:五态为生理学名词。指五种不同体质类型的人。根据人的不同形态,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区别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阳明和平之人,并据以论治。《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针艾者,视人五态,仍治之。”
-
因时之序
因时之序养生学术语。指顺应春夏秋冬四时次序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
阳强不密
阳强不密为病机。指阳气亢盛而不能固密。《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盖阳气过亢,又失其固守之位,则在内的阴分自受损耗,且蒸迫而使其外泄,致真阴亏损。说明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乎阳气的固密而护卫于外。
-
央
央①正中间。《灵枢·师传》:“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②中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通“殃”。《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
-
头第一侧线
头第一侧线经穴定位线。为曲差至天柱间连线,足太阳膀胱经经过处。分布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各穴。
-
首
概述:首:1.头;指人体颈项以上的部位。手足三阳经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任脉、督脉、冲脉、阴蹻脉、阳蹻脉均上行至头。《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
食
食①通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食气。”《素问·上古天真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③吃,吃饭。《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④音寺(sì)。供给、依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食气”,“形食味”。
-
失明
概述:失明为病证名。见《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视力丧失,盲无所见。见《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即失明,俗称瞎眼。《难经·二十难》:“脱阴者目盲。”失明的症状:失明患者目茫茫无所见。失明的病因病机:失明的病因较多,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凡严重的内、外障眼病及外伤等,均可致盲。
-
柔
《灵枢·痈疽》:“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需其柔,乃石之者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素问·气交变大论》:“嫩脆草木焦槁。”《灵枢·五变》:“柔者易伤也。”⑤指作用温和的方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
起亟
起亟快速地向上、向外(输送)。亟,急迫、快速。《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
沮弛
沮(jǔ举)弛败坏松弛。《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筋脉沮弛
筋脉沮弛指筋脉败坏而弛缓。《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筋脉横解
筋脉横解筋脉横满解裂。《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
筋脉和同
筋脉和同即筋脉舒和。《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
筋脉
筋脉①即筋。《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详见“筋①”。②指经筋血脉。见“筋脉和同”。③指局部血络。见“筋脉横解。”④指宗筋,即作用于房室用力的筋脉。“筋脉懈惰”。
-
寒湿头痛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因于湿,首如裹”之载述。《兰室秘藏·头痛门》:“如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下虚上实也,过在足少阳巨阳,甚则入肾,寒湿头痛也。”《医钞类编》卷五:“寒湿头痛,首如裹,面如蒙,恶风恶寒,拘急不仁,…寒湿头痛,眩运,渗湿汤;湿气在表,头重,羌活胜湿汤。”
-
腘然未偻
腘然未偻假作屈膝之态而实无佝偻之病。《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张介宾注:“腘然未偻,言膝腘若屈而实非伛偻之疾也。”
-
顾
顾①回头看。《素问·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②看视,了望。《灵枢·大惑论》:“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③考虑,顾虑。《灵枢·通天》:“太阳之人…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
膏粱之变
膏粱之变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所引起的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粱)之变,足生大丁(疔)。”
-
膏粱厚味
膏粱即膏脂与粱米,泛指肥甘美味食物。膏粱厚味是指油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长期多食此类食物,不但损伤脾胃,还易发生痰热和疮疡等病证。如膏粱之变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使体内湿热蕴积生毒,好发疔疮痈肿等疾患。《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粱)之变,足生大丁(疔)。”
-
烦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烦,虚烦,皆以烦为热。”《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烦谓烦躁。”《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内热心烦曰烦。参见烦热、虚烦、心烦、烦躁条。
-
代
代①脉象名。乍数乍疏,或断而复起的脉象。②指脉搏间断。《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绝。”《素问·王冰序》:“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
-
五态性格测验表
五态性格测验表是根据《内经》阴阳五态人学说编制的个性测验表。包括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五个分量表,及一个考查受试者朴实与对测验态度的“掩饰”量表,共103题。测验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其应用范围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个别施测,也可集体施测。1987年研制,属我国首创。
-
并
概述:并:1.偏胜;5.筋骨挛束不收。《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医方集解》:“邪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即阴气不能胜阳,阳气加重就发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上下不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繇(音义同摇)并。”繇并,形容筋骨振摇强直。
-
陷脉
陷脉①寒邪陷于经脉,使气血凝滞在肌肉腠理之间,久则成瘘疮。《素问·生气通天论》:“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②指筋骨肌肉凹陷处的俞穴。《灵枢·小针解》:“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
-
于于
于于洋洋自得貌。《灵枢·通天》:“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
-
淫气
淫气①指逆乱妄行之气。《素问·经脉别论》:“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②渐侵而致伤害元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③输布精气。《素问·经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