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首先论述上工守神、守机,粗工守形、守关,以及迎、随、徐、疾、补、泻、候气等针刺手法及适应病证。其次讨论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以及五腧的循行趋向和十二原穴的名称及所属之经。最后指出了用针必观色、察脉、视病之剧易以为治,若治反其病,反致为害等注意事项。
-
三十六腧
三十六腧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腧,则六六三十六腧也。
-
上守机
上守机是指技术上高明的医生,能够根据经气的往来盛衰情况,施以虚补实泻的手法。机,指气的动静。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上守神
上守神指技术上高明的医生,能明辨疾病虚实,治疗上辨证论治,以治神为主,补虚泻实,运用自如。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五俞
五俞即五输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
-
五输
五输即五输穴。《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
-
气下乃止
气下乃止是指气至邪退即停止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
-
气至而去之
气至而去之为针刺术语。意谓针刺得气以后,即可起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
右主推之
右主推之为针刺术语。指针刺过程中,右手的作用主要是用力将针进入穴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
四末
概述:四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治之者反取四末。”《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手指和脚趾·四末:四末指手指和脚趾。《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
四关
概述:四关:1.两肘两膝四个关节;《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左右合谷、太冲四穴·四关:四关指左右合谷、行间四穴(《针灸大成》)。合谷主气,太冲主血,四穴合用,称为开四关。五输穴·四关:四关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俞穴(五输穴)。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释《标幽赋》。
-
若得若失
若得若失指针刺效果。使患者感到补者有所得,泻之有所失。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追而济之
追而济之即随而济之。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随而济之为刺法用语。与“迎而夺之”相对,为迎随补法的原则。随,意为顺,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其不足。
-
俞
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神客在门
“神客在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神,指正气;客,指邪气。正气行其经脉,出入有门,邪气亦从这些门户入侵机体,故日“神客在门”。
-
神属勿去
神属勿去意指针刺时应该凝神静气注视患者精神状态的变化,不要精神分散。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
骭鹃
骭鹃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任脉络穴,膏之原穴。有宽胸化痰、和胃降逆、清热熄风作用。如胸满咳逆、胸痛、癫痫、胃痛、呕吐、呕血、食不下等。配内关、中脘治呕吐、呃逆。现代研究:鸠尾穴针刺,可改善心功能及脑循环;
-
满则泄之
满则泄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满”是指邪气盛满。“泄”与“泻”同义。参见盛则泻之:盛则泻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对实证宜用泻法,以祛除邪气,促进疾病向愈。
-
氂
氂是指长、强之毛。《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尖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
箭头针
箭头针即镵针。《针灸大成·卷四》:“镵针…九针之一。后人又称为箭头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其针头部大,针尖锐利如箭头,长一寸六分,主要用于浅刺出血,治疗头身热病及皮肤疾患等。
-
三焦之原
概述:三焦之原:1.“肾间动气”;原,即本原,原气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十二经各有原穴一个,见下表:原穴表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
小针解
《小针解》为《黄帝内经灵枢》的篇名。本篇是对《九针十二原》篇所讨论的有关运用小针(微针)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故名。
-
五脉
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小针解》注:“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洪),脾脉代(缓),肺脉毛(浮),肾脉石(沉)。《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
微针
微针为古针具名。指毫针等微细针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
小针
小针为古针具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和《小针解》,意同微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指毫针等微细针具。《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
原穴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阴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十二原穴表:原穴名称见下表: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原穴的应用: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圆利针
圆利针(round-sharpneedle)为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其针针尖稍大,尖如中尾,圆而且锐,针身略粗,长一寸六分。《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氂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痹者也。”
-
俞穴
概述:俞穴:1.所有穴位;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荥穴
概述:荥穴为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荥者,小水也。十二经各有1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
引针
引针为针刺手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等篇。即针刺完毕,慢慢将针上提,然后退出皮外。《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意指待病人呼气时出针。
-
阳中之少阴
概述:阳中之少阴:1.肺;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肺居膈以上属阳位,五行属金为阴,故为阳部的阴脏,因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少阴,肺也。”两手之三阴经络·阳中之少阴:阳中之少阴指手之三阴经络。《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
阳中之太阳
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心居膈以上,五行属火。膈上属阳位,火亦属阳,故为阳部的阳脏,因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阳中之太阳,心也。”两手之三阳经络·阳中之太阳:阳中之太阳指两手之三阳经络。《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
-
追
《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②追逐邪气的泄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素问·方盛衰论》:“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灵枢·小针解》:“追而济之者,补也。”《三国志·华佗传》:“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
诛
《素问·离合真邪论》:“诛罚无过,命曰大惑。”②指针刺放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必无留血,急取诛之。”《灵枢·大惑论》:“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医学源流论·人参论》:“即使用药不误,病实难治,而医者之罪已不可胜诛矣。”
-
重竭
重竭治疗学名词。指正气已虚,因误治再次耗伤正气,使之枯竭。《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
-
针感
针感(needlingsensation)为针刺感应的简称。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同时患者会在针刺的部位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脏病取原
脏病取原指五脏有病,取其原穴进行治疗的方法。出《灵柩·九针十二原》。脏病取原为针灸取穴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病,当取之十二原。”如肾脏疾患取足少阴肾经的太溪;肝脏疾患取足厥阴肝经的太冲等。
-
死
死①有机体生命活动终止。与“生”相对。《灵枢·九针十二原》:“夺阴者死。”②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部分败坏。《灵枢·经脉》:“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本草正义》:“非可执死法以困活人者也。”
-
腧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之“腧”·腧:腧专指“腧穴”,即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之“腧”。《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
-
铍针
古代九针之一。铍,钢铁制作,针端如剑锋。后人又称剑针、 针、铍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者,末为剑锋,以取大脓。”《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秘传眼科龙木论》:“息肉者,宜钩起,以铍针割取气尽。”
-
排阳
阳,指表阳,体表;排阳,指运转摇大针孔,使邪气随之外泄的刺法。指用针体推运摇动排开体表,使邪气随之外泄的刺法。一说作“推扬”解。孙鼎宜曰:“排阳犹推扬,谓转针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
末
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痿厥为四末束悗。”参见四末:四末指四肢或四肢末梢。《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粉末·末:末指粉末。
-
溜
2.滑动应指、圆转而过的脉象;3.小股水流。《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
揩摩
揩摩按摩;摩擦。《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
-
井穴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井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机关之水
机关之水解剖结构名,指筋骨关节周围聚积的液体。《灵枢·九针十二原》:“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
-
合治内腑
如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
-
毫针
古代九针之一。大凡能刺灸的腧穴,均可使用毫针进行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针灸甲乙经》作‘一寸六分’,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一致)。毫针因毫针针身微细,不伤正气,治疗寒热痛痹各证,应用最广。毫针的构造分针尖(针芒)、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部分。
-
二十七气
人体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共二十七气。这些经络之气,循行人体上下手足之间,从井穴开始,入合于内,流注五腧,最后汇于脏腑,循环不已。《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