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荥穴
概述:荥穴为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荥者,小水也。十二经各有1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
荥
概述:荥穴为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荥者,小水也。十二经各有1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行间(肝)。《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
五输配穴法
如肝经配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
-
五输穴
概述: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
-
子午八法
子午八法指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的合称。流注,表示气血的运行。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针灸大全》载《八法歌》:“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
-
井荥
井荥为五输穴名。指五输穴中的井穴和荥穴。见《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张隐庵注:“夫井,木也,木生于水,故取井木以下阴气,易使其发生而上逆也;荥,火也,故取荥穴以实阳气,乃助其伏藏也。盖冬令闭藏,以奉春生之气,故冬取井荥。”
-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pointselectionbymidday-midnightflowingofqi-bloodpointmidnight-noonebb-flowacupointselection)是古代关于针灸取穴方法的一种学说。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又如乙日于乙酉时开取肝经井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穴少府等。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
-
子午流注针法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
-
荥主身热
荥主身热是指荥穴,五行属火,火应心,邪在心,心火灼于肺(火克金),故身热。荥,荥穴;主,主治。治之于荥者,不令火乘金也。(治之于腑之荥(水)穴者,不令水克火也。)出《难经·六十八难》。
-
前谷
所属部位:指前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前谷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前谷主要用于外感热病、头面五官疾患等: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项强、痄腮、耳聋、耳鸣、目痛、目翳、鼻衄、扁桃体炎及咳嗽胸满、指痛不能握、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前谷穴主治癫狂,痫证;
-
针眼·热毒壅盛证
定义:针眼·热毒壅盛证(styewithpatternofheat-toxincongestionandexcessiveness)是指热毒壅盛,以眼睑局部红肿灼热,硬结渐大,疼痛拒按,或白睛红赤肿胀嵌于睑裂,或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针眼证候。方义:取手阳明经合穴曲池,足阳明经荥穴内庭,足厥阴经荥穴行间,旨在泻热解毒。
-
手心
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劳宫(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经外奇穴名·手心:手心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或艾条灸5~诊察掌中可知腹中的寒痛或热痛。
-
荥输治外经
指治疗外经病,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荥穴和输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内经太素》注:“五藏六府荥输未至于内,故但疗外经之病”;《类经》注:“荥输气脉浮浅,故可治外经之病。”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
间谷
概述:间谷:1.运气术语;成熟于主岁左右间气的谷物,与岁谷相对而言。二间为经穴名(ErjiānL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般直刺0.2~
-
俞穴
概述:俞穴:1.所有穴位;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五腧穴
五腧穴即五输穴。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内廷
内廷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正坐取穴。如目痛、齿痛、鼻衄、喉痹、口噤、耳鸣、腹痛、腹胀、吞酸、纳呆、泄泻、痢疾、肠痈、便血、大小便不利、胫骨痛、脚气、足趾肿痛。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肠疝痛、跖趾关节痛等。一般直刺或斜刺0.3~
-
血纳包络
血纳包络为子午流注针法用语,又称血归包络,与气纳三焦相对。《针灸大全》论子午流注之法:“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如乙日乙酉时开肝经井穴,丁亥时取心经荥穴,己丑时取脾经输穴,辛卯时取肺经经穴,癸巳时取肾经合穴,至乙未时重见乙,取心包经荥(火)穴。乙属木,为木生火的关系。
-
阴日阴时开阴穴
阴日阴时开阴穴为子午流注用语。子午流注的开穴规律,逢阴日,必在属阴的时辰内开阴经的穴位。如乙日乙酉时开足厥阴肝经的井穴大敦;丁亥时开手少阴心经的荥穴少府等。《针灸大全》中所说的:“阴日无阳时”即指此而言。
-
俞
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通谷
概述:通谷为经穴名。有二:一为足通谷,一为腹通谷。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穴在足部本节前凹陷处,脉气由此通过,故名。伸足取穴。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一般直刺0.3~为冲脉、足少阴经的交会穴。谷:水谷。有补脾和胃、宽胸理气的作用。
-
营房
营房为经穴别名。有清心安神、除湿和胃、凉血熄风作用。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本穴配人中、合谷透劳宫治癔病;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3~
-
鬼窟
鬼窟为经穴别名。《针灸大成》易名为鬼窟,《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3~
-
夹溪
夹溪即侠溪。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溪:沟溪。伸足取穴。如头痛目眩、颌痛、外眦红肿、迎风流泪、耳鸣耳聋、颊肿、腋下肿、胸胁痛、瘰疬、乳痈、气喘、咳逆、疟疾、偏风、狂疾、足背红肿、五趾拘急、趾隙湿烂、足心发热、四肢浮肿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偏头痛、高血压、咯血、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下肢麻痹等。
-
阳日阳时开阳穴
阳日阳时开阳穴为子午流注用语。子午流注的开穴规律,逢阳日,必在属阳的时辰内开阳经的穴位。例如甲日甲戌时开足少阳胆经的井穴窍阴;丙子时开手太阳小肠经的荥穴前谷等。《针灸大全》中所说的“阳日无阴时”即指此而言。
-
五输
五输即五输穴。《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刺有五变,以主五输。”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
-
五输穴主症配穴
五输穴主症配穴为配穴法之一。《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后人根据上述文献,以五行生克关系为依据,将五输穴主治作用总结如下:井穴主治肝之疾患,荥穴主治心之疾患,输穴主治脾之疾患,经穴主治肺之疾患,合穴主治肾之疾患等。
-
周谷
周谷见《针灸学》(南京)。“周”,疑“间”之误,即间谷,二间之别名。间谷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太冲、涌泉治三叉神经痛;
-
闻谷
闻谷为穴名。间谷为经穴别名。二间为经穴名(ErjiānL1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如头昏、目赤、鼻衄、齿痛、喉炎、扁桃体炎、颔肿、三叉神经痛、面瘫、肩臂手指痛麻及热病、嗜睡等。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太冲、涌泉治三叉神经痛;—般直刺0.2~
-
返本还原
返本还原是指子午流注纳干法开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其中本是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因为“原”穴是十二经出入的门户,故逢输必开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甲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丙子时取小肠经荥穴前谷,戊寅时取胃经输穴陷谷,同时取胆经原穴丘墟。
-
前骨
前骨即前谷。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在手指,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有清热解表、调气通络作用。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项强、痄腮、耳聋、耳鸣、目痛、目翳、鼻衄、扁桃体炎及咳嗽胸满、指痛不能握、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配照海治急性喉炎;配合谷、曲池、外关治手痛、前臂痛。一般直刺0.2~
-
五星
五星为穴名。劳宫为经穴名(LáogōngPC8)。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有清心安神、除湿和胃、凉血熄风作用。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
-
五俞
五俞即五输穴。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