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挺
概述:阴挺:1.强中;病因病机:由于饵食金石丹药,火毒内盛,或因肾气衰弱,虚阳妄动所致。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重者则有鹅卵样物脱出于阴道口外,常伴见气短乏力,面色咣白、白带量多及腰酸畏寒、尿频等气虚、肾虚症候。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阴茄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阴脱
概述:阴脱:1.子宫脱垂;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阴挺出下脱候: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维道为足少阳与带脉之会,可维系带脉,固摄胞宫;随证配穴脾虚—足三里,肾虚—太溪。
-
阴痔
妇人阴中突肉,名阴痔。”辨证论治:有因肝郁或湿热者,阴户流黄水,宜解郁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或丹栀逍遥散;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阴挺出下脱候: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肾虚明显者加照海;
-
阴挺下脱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阴挺出下脱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阴菌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阴突
临床多见因素体虚弱,中气不足,因产用力,或劳力过度、抬高负重等致气虚下陷,系胞无力而阴挺下脱,或因产育过多,房事所伤等,致肾气亏虚,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系胞无力;刺灸法:取百会(灸)、气海(灸)、维道、子宫、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为主。
-
升肝舒郁汤
《衷中参西》上册:组成:生黄耆6钱,当归3钱,知母3钱,柴胡1钱5分,生明乳香3钱,生明没药3钱,川芎1钱5分。因忆《傅氏女科》有治阴挺之方,其证得之产后,因平时过怒伤肝,产时又努力太过,自产门下坠一片,似筋非筋,似肉非肉,用升补肝气之药,其证可愈。数剂即见消,十剂痊愈。
-
海底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平翳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神田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屏翳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下阴别
会阴穴主要用于急救及二阴疾患:如癫狂,惊痫,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难,遗尿,阴痒,阴挺,阴部汗湿,阴门肿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阴痛,痔疾,昏迷,脱肛,带下,便秘,疝气,现代又用会阴穴治疗溺水窒息,前列腺炎,子宫脱垂,阴道炎,阴部湿疹,尿道炎,痔疮,闭经,产后昏迷不醒,睾丸炎,阴囊炎等。
-
急脉
急脉穴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少腹疼痛,疝气偏坠,茎中痛,阴挺,股内侧痛,疝气,小腹痛,少腹痛,月经不调,阴茎痛,腿痛,睾丸痛,外阴肿痛,现代又用急脉穴治疗睾丸炎,鞘膜积液,子宫下垂,子宫脱垂,睾丸鞘膜积液,阴部肿痛等。仰卧取穴。一般直刺0.5~急脉乃厥阴之大络,为睾丸之系带,治癫疝可灸之,不可刺。
-
外枢
维道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肌肉)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骨骼、内脏)外枢穴的取法:仰卧或侧卧位,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针刺完毕,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维道针柄,选择疏密波通电30~
-
维道
维道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肌肉)维道穴在侧腹部的位置(骨骼、内脏)维道穴的取法:仰卧或侧卧位,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三阴交以1.5寸毫针直刺1.2寸,行提插捻转泻法。针刺完毕,将电针治疗仪输出导线连接于双侧维道针柄,选择疏密波通电30~
-
子宫脱垂
又名子宫脱出、阴挺、阴脱、阴癫、瘣疾、子宫不收、子肠不收、翻花。若子宫脱垂因摩擦损伤或邪毒感染,而局部有红肿溃烂,黄水淋漓,阴门肿痛,小便赤数等症,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外用熏洗方:苦参、蛇床子、黄柏、乌梅,五倍子水煎,先熏后洗。Ⅰ度重:子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于阴道口即可见到。
-
内筋
概述:内筋为经穴别名,即交信穴。皮肤→皮下组织→ 长屈肌。交信穴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和膝、股、腘内廉痛。单独针刺交信,对正常心律影响不大,但对因针刺内关而引起对心律的作用,可被针刺交信削弱,心律恢复正常的时间也被推迟。
-
交信
皮肤→皮下组织→ 长屈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交信穴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和膝、股、腘内廉痛。单独针刺交信,对正常心律影响不大,但对因针刺内关而引起对心律的作用,可被针刺交信削弱,心律恢复正常的时间也被推迟。
-
五枢
概述:五枢为经穴名(WǔshūGB22)。五枢穴主治腰腹、前阴等疾患:如男子寒疝,妇人带下,腹胀腹痛,腰脊酸痛,痃癖,便秘,瘛疭,腹痛,疝气,带下,阴挺,月经不调,现代又多用五枢穴治疗子宫下垂,子宫内膜炎,睾丸炎,小腹痛,腰髋痛,子宫脱垂,阴道炎,疝痛,腰痛等。五为中数。或带脉下3寸处,横平关元取穴。
-
侠玉泉
概述:侠玉泉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子宫。子宫穴位于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3寸处。深层有髂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侠玉泉穴主治病证:子宫穴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睾丸炎,阑尾炎,疝气,腰痛,尿频等。子宫配关元、气海、三阴交,治子宫脱垂。
-
肖必
拼音:zǐgōng代号:EX-CA1子宫穴的别名:侠玉泉(《奇穴图谱》)肖必(《福州民间针灸经验录》)出处:《针灸大成》: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开三寸。肖必穴主治病证:子宫穴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睾丸炎,阑尾炎,疝气,腰痛,尿频等。一般直刺1.0~
-
少府
横平劳宫。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掌腱膜,在指浅、深屈肌尺侧两根肌腱之间,经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的尺侧,深进第四蚓状肌,再入第四掌骨间隙内的骨间肌。主烦满少气,悲恐畏人,臂酸,肘腋挛急,胸中痛,手卷不伸,痃疟久不愈,振寒,阴挺出,阴痒,阴痛,遗尿,偏坠,太息。
-
中极
中极穴穴位解剖:中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中极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遗尿、尿闭、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
-
膀胱募
膀胱募穴穴位解剖:中极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对膀胱张力有双向调节作用:中极对有神经系统疾病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调整作用,用泻法针刺中极、曲骨等,可使紧张性膀胱张力下降,而对松弛性膀胱却引起张力增高。
-
大赫
大赫穴主治肝肾,前阴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阴挺,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泄泻,少腹痛,阳痿,疝气,现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疗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经痛,性机能障碍,慢性阴道炎,膀胱炎,早泄,睾丸炎,盆腔炎等。取大赫穴,配中极、血海,于两次月经中间开始针刺,每日1次。
-
下脱
概述:下脱:1.脱证之一;《张氏医通·脱》:“下脱者,多缘房劳伤精。其人翕翕少气,不能饮食,大便滑泄无度,小便清利倍常,或梦寐走泄,昼夜遗精,或精血并脱,不能自主。”子宫脱出·下脱:下脱指子宫脱出。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胞络损伤,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
-
(疒颓)疝
概述: 疝:1.经外奇穴名;《类证治裁》卷七:“传为(疒颓)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山栀、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厥阴所谓(疒颓)疝,女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气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疒颓)疝。”
-
茄子疾
茄子疾病名。见《证治准绳·女科》。属阴挺范畴。指阴道中突出一物如茄子,故俗名茄子疾。参见阴挺条。
-
血愁
概述:血愁:1.经外奇穴别名;主治病症:命门穴主要用于腰脊、肝肾疾患等:如腰脊神经痛、脊柱炎、急性腰扭伤、小儿麻痹后遗症、前列腺炎、遗精、阳痿、早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肾炎、肾盂肾炎、小便不利、遗尿、白浊及贫血、神经衰弱、头晕耳鸣、小儿惊痫、瘈疭等。腰痛:取命门,针刺得气后留针10~
-
竹杖
概述:竹杖为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葛氏治卒腰痛诸方,不得倪仰方,正立倚小竹,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及以度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所载之血愁穴,位于“第十四椎骨上”,位与本穴近似。主治腰痛、便血、吐血、衄血、痔疮、脱肛、阴挺、小便不利;刺灸法:艾炷灸3~
-
子宫穴
子宫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取穴: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子宫穴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睾丸炎、阑尾炎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配伍:子宫配足三里,有培补中气,固摄胞宫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
㿗疝
概述: 疝:1.经外奇穴名;《类证治裁》卷七:“传为(疒颓)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山栀、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篇》:“厥阴所谓(疒颓)疝,女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气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疒颓)疝。”
-
下𤺏
子宫脱垂又名子宫脱出、阴挺、阴脱、阴癫、瘣疾、子宫不收、子肠不收、翻花。与阴痔等病相似。若子宫脱垂因摩擦损伤或邪毒感染,而局部有红肿溃烂,黄水淋漓,阴门肿痛,小便赤数等症,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外用熏洗方:苦参、蛇床子、黄柏、乌梅,五倍子水煎,先熏后洗。针灸可刺维胞、子宫、三阴交等穴。
-
浸洗疗法
浸洗疗法为治法。指用药物煎汤,浸洗患部,以治疗各种癣病、跌损肿痛、脱肛、阴挺等病证的方法。
-
带脉失约
带脉失约(beltchanneldysfunction)是指正气不足,带脉失于约束,导致带下、胎元失固、阴挺等病证的病理变化。
-
阴挺·脾虚气陷证
阴挺·脾虚气陷证(uterineorvaginalprolapsewithsyndromeofspleendeficiencyandqicollapse)是指脾气素弱,或劳产损伤,中气下陷,以子宫脱垂,或阴道前后壁膨出,劳则加剧,卧则消失,小腹坠胀,面白少华,四肢乏力,少气懒言,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舌淡,苔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阴挺证候。
-
阴挺·肾气不固证
阴挺·肾气不固证(uterineorvaginalprolapsewithsyndromeofunconsolidatedkidneyqi)是指肾气亏虚,固摄失职,以子宫脱垂,或阴道前后壁膨出,少腹下坠,腰脊酸楚,头晕目眩,耳鸣,神疲乏力,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为常见症的阴挺证候。
-
阴挺·湿热下注证
阴挺·湿热下注证(uterineorvaginalprolapsewithsyndromeofdownwarddiffusionofdamp-heat)是指肝经湿热,下注胞宫,以子宫脱出日久,或阴道前后壁膨出,表面溃烂,黄水淋漓或小便灼热,或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阴挺证候。
-
阴中生核
阴中生核为病证名。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妇人阴中生核,肿大不消,此亦阴挺之类,用蚌蛤肉塞阴中,日换数次,早服补中益气汤,晚服龙胆泻肝汤,连服数日即消;消后再用四物汤加柴胡、山栀、龙胆草调理。”
-
窈漏
窈漏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女性外生殖器,尿道外口上缘是穴。主治阴挺、阴疮、阴痒、阴中诸疾。一般只灸不针。《身经通考·身经问答》:“下极之前,男为阴廷,女为窈漏。”
-
子肠不收
参见子宫脱垂:子宫脱垂为病名,又名子宫脱出、阴挺、阴脱、阴癫、瘣疾、子宫不收、子肠不收、翻花。若子宫脱垂因摩擦损伤或邪毒感染,而局部有红肿溃烂,黄水淋漓,阴门肿痛,小便赤数等症,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外用熏洗方:苦参、蛇床子、黄柏、乌梅,五倍子水煎,先熏后洗。针灸可刺维胞、子宫、三阴交等穴。
-
(疒番)(fān番)
(疒番)(fān番)病名。《女科入门》:“阴挺,时医名之曰(疒番)。”即子宫脱垂。详该条。
-
茄叶
《*辞典》:茄叶: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Qi Y 来源:为茄科植物茄的叶片。全植物含胡芦巴碱、胆碱、腺嘌呤、咪唑乙胺、澳洲茄胺、龙葵碱、精氨酸葡萄糖甙、咖啡酸等。治血淋,下血,血痢,阴挺,齿匿,口蕈。(《纲目》)③治钩虫初感染:茄茎叶煎浓洗。换药时可用淡茶水或生理盐水洗去刨面污物,再行上药。
-
加减龙胆泻肝汤
《外科发挥》卷七:加减龙胆泻肝汤:别名:加味龙胆汤、龙胆泻肝汤处方:龙胆草(酒拌炒黄)1钱,泽泻1钱,车前子(炒)5分,木通5分,生地黄(酒拌)5分,当归尾(酒拌)5分,山栀(炒)5分,黄芩5分,甘草5分。功能主治:肝经湿热,阴部生疮,阴囊肿痛,小便赤涩,便毒悬痈,妇人阴挺。生地、丹皮凉血解毒;
-
山陀螺
拼音名:ShānTuóLuó别名:黄金梢、山暗赤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异形木的带根全株。叶片卵形、宽卵形或椭圆形,稀披针形,先端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长6.5-19cm,宽2.5-9cm,近全缘或具极微的疏锯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物海拔420-1500m的林下潮湿处。性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主风湿骨痛;
-
小叶榕
拼音名:XiǎoYèRónɡ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小叶榕的根。单叶互生;隐头花序,花序托球形,直径5-8mm,顶部有脐状突起,成对腋生,或簇生于叶痕处;雄花、瘿花、雌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雄花少数,生于内壁近口部,花被片2,雄蕊1;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溪边或山地疏林中。性味:微苦;行气活血。
-
银紫丹参
拼音名:YínZǐDānShēn别名:白背丹参、丹参、白元参、紫丹参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毛地黄鼠尾草的根。苞片倒卵圆形,被长柔毛;花冠黄色,有淡紫色斑点,冠筒伸出萼外,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下唇较大,中裂片倒心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3600m的山地松林下及荒坡草地。利湿解毒。阴挺崩漏;
-
石脂散
《圣惠》卷十八:组成:白石脂1两(烧过),乌梅肉半两(微炒),黄连半两(去须,微炒),胡粉半两(炒令微黄),槟榔半两,诃黎勒半两(炒,用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主治:白冷精带下,阴挺脱出,或青黑黄白,腹下攻痛,胸闷,头旋眼晕,耳聋啾啾,痰上壅。附注:方中干姜用量原缺。主治:妊娠泻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