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诊法
概述:诊法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临床收集病变资料,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判断疾病,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方法。专指四诊:诊法诊察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
脉诊
主寒证,痛证及宿食。由于描记仪器的性能不同,测量参数的标准不同,结果不太统一,但据现在描出的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洪脉、弦脉、滑脉、涩脉、细脉、大脉、紧脉等不同脉象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与切脉所得基本一致。细脉可能与心功能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脉压小等因素有关。
-
切脉
切脉为诊查脉象的方法。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前人有二十四脉(《脉经》)、二十七脉(《濒湖脉学》)、二十八脉(《诊家正眼》)、三十脉(《诊家枢要》)、三十二脉(《诊宗三昧》)等诊法,现多沿用二十八脉。即十二经脉左右相加,并任脉、督脉、阴蹻、阳蹻共二十八脉。
-
脉
《黄帝内经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五不女之一·脉:脉为五不女之一。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五种不宜:一曰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
-
脉法
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1.《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脉法》日:天地之变,无以脉诊。”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竹简本《脉书》,经对比,马王堆帛书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与张家山《脉书》的第二部分内容大体相同,可以互相校勘。
-
诊脉
诊脉即切脉。切脉为诊查脉象的方法。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是我国最早创用的诊断技术。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并从脉的位置、次数、性状、形势等,分为二十八种脉象。
-
全息生物医学
中国医学所强调的整体观、天人合一论等反映着生物全息的客观规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脉诊、舌诊、面诊等诊法及耳针、面针、头皮针、足针等微针系统疗法,都是典型的生物全息诊疗法。全息生物医学实际上是全息生物学与中医学相交叉并分化发展的现代医学分支学科,属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范畴。
-
寸关尺
寸关尺是寸口脉诊法中三个诊脉部位:桡骨茎突内侧处为关;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总的来说,两寸部诊察人体上部,两关部诊察人体中部,两尺部诊察人体的下部。《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
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诊断学著作。宋·施发撰于宋·淳祐年间(13世纪40年代)。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著参互考订,将其中明白易晓、切于实用的脉诊脉象等脉学理论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分类法,书中还列有审诸病生死脉法。
-
疮疡辨经络
疮疡辨经络疮疡诊法之一。见《外科启玄》卷一。如阳明经多气少血,如疮生手、足阳明经部位,则易收口;太阳、厥阴经多血少气,如疮生手、足太阳经和厥阴经部位,则易下陷,治疗时应注意托里;少阳、少阴及太阴经多气少血,如疮生于手、足少阳、少阴、及太阴经部位上,不易收口,应着重补阴养血。详见疮疡随经用药条。
-
弓反外形
弓反外形为小儿指纹诊法十三指形之一。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小儿脉法
概述:小儿脉法为诊小儿脉的方法。2.脉象主病。指法:指法:一指三部诊法,用左手握小儿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儿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脉诊之外,更应注意形色、声音和诊指纹,按胸腹、头额等诊法。数为热,迟为寒,沉滑为痰食,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为滞。
-
长针形
长针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长珠形
长珠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弓反里形
弓反里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主感冒寒邪。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水字形
水字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第二掌骨侧全息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第二掌骨侧诊法主要采用压痛法,依据中医学的藏象原理和经络原理,体表穴位和体内的宏观部位存在信息双向通路,当机体某器官病变时,在体表对应穴位有压痛反射或其他生物学特性的改变。第二掌骨侧治法:在治法上,可以通过给该有特异性反射的穴位以刺激信号,来调理其在身体上对应部位的病理变化。
-
去蛇形
去蛇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辨证过程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才能确切地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正确地指导治疗。要防止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以一诊代替四诊。
-
藏府性鉴
《藏府性鉴》为书名。清·尤乘补辑。本书以《人镜经·附录》为蓝本,经贾诠附入《灵》《素》要义后改名《藏府性鉴》,复经尤乘补辑而成。书述藏府见证、诊法、治法、针灸穴法等。
-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为儿科专著,2卷,明·万全(密斋)撰于16世纪中叶。又名《幼科指南秘传方》、《幼科指南家传秘方》。首列指南赋、儆心赋等,并论儿科诊法,次列儿科疾病26种之证治,末附祖传方剂13首,反映出万氏独具心得。现存两种清刻本。1984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改为《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
-
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发微赋
《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发微赋》为儿科著作,即《育婴秘诀》的别名,又名《育婴家秘》。明·万全撰。约刊于1549年。本书首载幼科发微赋一篇,论儿科诊治要点;卷1叙述有关保胎、养胎、小儿诊法及五脏症治;卷2论胎疾、脐风、变蒸及惊痫等症;4论述儿科的四时感冒及内伤杂症;末附医案问答。现有《万密斋医书十种》本。
-
小儿推拿活婴会通
《小儿推拿活婴会通》即《小儿推拿秘旨》,为推拿专著,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卷上首叙蒸变、惊风、诸疳、吐泻四病,其次为儿科诊法、推拿手法、穴位及图,其他外治法;卷下分别将多种儿科疾病编成歌诀,并介绍其药物处方治疗。195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校订排印本。
-
无应
无应为证名,出自《疡医准绳》卷二。疔若旁无小疮者为无应候,亦称无应。应候为疮疡诊法。出《外科启玄》卷二。即疔疮旁再生一小疮,谓之应候。可用针挑破小疮,以泄其毒。疔疮有应候者易治;
-
五度
五度为古诊法。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度(duó夺),衡量测度。古代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用针前,先辨别十度,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
-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为中医学著作。1.秦伯未著。“法则之部”包括辨证、诊法与治法;“方剂之部”重点介绍方剂、基本方剂和处方;秦氏强调学习中医离不开理法方药,只要循序渐进,就可由入门而提高,书中多能结合临床心得予以阐述。2.王静山编。此书设中医诊断撮要、中医简要理论与杂病诊治提要、药物撮要、汤头歌诀择要四章。
-
内经释义
《内经释义》为医经著作。北京中医学院主编。其总论分导论、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六篇。其原文部分则是选取重要而又有代表意义的《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及《难经》原文若干篇予以注释,间附按语,是《内经》教材中较好而影响较大的版本。1964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平人
平人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古代诊法上利用健康人平静的呼吸和脉象等,与病人进行对比,作为判别病证的依据之一。《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一平人。
-
外科秘录
《外科秘录》为书名。清·陈士铎述。刊于1694年。本书托名“岐伯天师”所传,故以《洞天奥旨》为书名。4统论疮疡病候,诊法及用药;13记述外科、皮肤科及金刃、跌打、虫兽伤等150余种病证的治法;16选录各家外科治疗方剂。作者治疗外科病证十分重视辨明经络、阴阳,内容比较丰富,用药颇有独到之处。
-
有应
有应为病证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应候为疮疡诊法。出《外科启玄》卷二。即疔疮旁再生一小疮,谓之应候。可用针挑破小疮,以泄其毒。疔疮有应候者易治;若旁无小疮者为无应候,亦称无应。
-
仲景三部九候诊法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古方订补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解结
“解结”的指导思想是经络辨证:“解结”的临床应用是以《内经》中的经络、脏腑学说为基础,以经络辨证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整体辨病辨证论治。
-
生物全息诊疗法
生物全息诊疗法是遵循生物全息规律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中医学的脉诊、舌诊、手诊等诊法,以及耳针、面针、头皮针,鼻针、足针等微针系统,都是典型的全息诊疗法,至今仍是全息诊疗法的主体内容。
-
小儿推拿辑要
《小儿推拿辑要》为推拿专著,三卷,周松龄撰,刊于1843年。作者自幼随父习推拿之术,得览栖霞(今南京)李芹所授《福婴指掌》一卷,又研习《推拿秘授》、《推拿真诀》诸书,尽得其要而医技益精。治婴儿险证,多立见功效。上卷为儿科诸病诊法及歌诀;中卷述儿科各病的推拿手法;下卷列推拿穴位及手法图说。
-
小儿推拿秘旨
《小儿推拿秘旨》为推拿专著,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作者在总结前人有关小儿推拿疗法成就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经验心得编成本书,是现有记述小儿推拿疗法较早的一种著作。卷上首叙蒸变、惊风、诸疳、吐泻四病,其次为儿科诊法、推拿手法、穴位及图,其他外治法;
-
幼幼新书
概述:《幼幼新书》为中医儿科著作。宋·刘昉等编撰。主要内容: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3为综述部分,包括求子、方书叙例、小儿调理、用药及诊法;17论风寒时气、咳、疟诸病;22论热痰、汗、疸、寒逆、癥积诸病;30论霍乱、泄痢、血证、痔、淋等;32论虫病、疝瘕、水饮;39论痈疽、疮疥、丹毒、外伤;
-
小儿指纹
概述:小儿指纹又名虎口纹、虎口三关脉纹。属小儿指诊法。是儿科独特的诊病方法。出唐·王超《水镜图诀》。《中医药学名词》(2010):小儿指纹(infantilevenuleofindexfinger)是指3岁以下小儿食指桡侧的浅表络脉。观察法:观察三岁以下小儿食指掌侧靠拇指一侧的浅表静脉,以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
些悟子
些悟子近代医家。石阳(今江西吉水)人。谓《瘟疫明辨》乃“渡迷津之宝筏。”故所编《备急医方要旨》(1922年),多取其书,删繁就简,录其辨证及诸症诊法。
-
幼幼集成
概述:《幼幼集成》为中医儿科著作。清·陈复正撰。卷1论小儿赋禀、诊法、初生儿疾病的防治等;4分述儿科多种病证(包括内科杂证及外科疮疡),每病除辨证立法外,并附有正方、验方及外治法等;作者还对指纹的临床意义,惊风和伤寒痉病,杂病诸搐等证治的鉴别,儿科用药特别是寒凉药的应用等理论问题,阐述了个人见解。
-
素问
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黄帝内经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
医旨绪余
《医旨绪余》医论著作。明·孙一奎撰于万历年间。本书汇集作者学医体会与见解,并择要节录部分《内经》原文。内容杂论脉象、诊法、病机、药性及医案等共60篇,多有超人见解。其中有关咳、喘、哮等病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对张仲景等医家及其著述的评价等,内容颇多可取。现有两种明刻《赤水玄珠》本。
-
医宗必读
《医宗必读》综合性医书。图说部分根据《内经》列述人体骨度部位及脏腑、生理等。卷二为新著四言脉诀、脉法心参及色诊三篇,提纲挈领地阐述中医的脉学、诊法。卷三-四本草征要,系选录《本草纲目》部分药物的有关内容,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详予注释。卷五-十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3种病证的因证及治疗,并附医案。
-
外科启玄
《外科启玄》为外科著作。明·申斗垣撰。刊于1604年。卷一~三总论疮疡的病候、诊法及治则,共72论;卷四~九分论外科的各种病证约200病,每病除简述其证治外,均绘有图形;卷10附入《痘科珍宝》1卷。9卷病证的治疗方剂。解放后有影印本。现存初刻本等四种明刻本。
-
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为书名。首载“子午八法”及“杂病穴法”,依次为“针法”“灸法”“炼脐法”及各种禁忌。本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参考诸家学说,分类编纂而成。内容包括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穴图说、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外感病、内伤病、内科杂病、妇人病、小儿病、外科病、各科用药及急救方等。
-
医学六要
《医学六要》医学丛书。明·张三锡纂。作者认为医学要旨有六个方面,即诊法、经络、病机、药性、治法、运气。遂采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历代医著与六要有关内容分别予以汇编,内容有四诊法一卷,经络考一卷、病机部二卷、本草选六卷、治法汇八卷、运气略一卷;现存明刻本,日刻本。
-
医学精要
《医学精要》儿科著作。清·黄岩撰。约成书于1800年。卷一-五论儿科用药、诊法及灯火燋法,并分述儿科的多种杂病;卷六-八专论痘科及麻科。本书充分发挥了作者本人的见解,并附一些验案。还摘录了历代文献中的一些资料。现存初刻本等几种清刻本,以及上海萃英书局石印本。
-
医学集成
《医学集成》综合性医书。清·刘仕廉纂辑。作者采集历代医家的医学论述、各科临证证治以及医案等加以分类编纂而为此书。卷一医学总论,论述阴阳、脏腑、诊法等;卷二-三介绍伤寒、瘟疫、内科杂病、妇产、小儿及疮症;卷四医案、十四经脉图及经穴歌、程钟龄医门八法等。全书分类清楚,内容精要,唯少个人发挥。
-
医说
《医说》为书名。南宋·张杲(季明)撰。本书广泛集录宋以前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汇集医事文献。分历代名医、医书、本草、针灸及治疗奇疾的医案等。本书广泛集录南宋以前的各种文史著作中有关医学典故、传说等史料,分为历代医家、医书、本草、针灸、诊法以及多种病证、养生、修养调摄等共49类。
-
医门棒喝
《医门棒喝》医论著作。收章氏“天气阴阳论”、“太极五行发挥”等30余篇论文。杂论医学理论、诊法及内、儿等科疾病的证治,并附医案。对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诸家亦能择善而从。在温病的辨证施治方面有不少新的见解和发挥。此书另有一种刊本,将医论部分为初集,将其《伤寒论本旨》九卷为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