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石
五石为古代炼丹所用的五种矿物原料。出自《抱朴子内篇·金丹》。五石为: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
-
外丹
与内丹相对而论的外丹,是指古代炼丹家用“五石”、“八石”等矿物原料配制后,放入炉鼎中烧炼而成的化合物,即道教所谓的“仙丹”或“金丹”。服饵长生,莫过于内外丹。”外丹术源于先秦以来的神仙方术,至秦汉时因统治阶级的狂热推奉而十分盛行,迄至隋唐,仍风行不衰,并成为道教尤其是丹鼎派道教的主要道术之一。
-
王遂
王遂为西汉时医家。为齐王侍医,讲究服食之道,后因服食致死。履贯欠详。尝任齐王侍御医。因体孱弱而自炼“五石”之药服食,后因中毒发疽而死。名医淳于意尝劝其停服未果,事见《史记·仓公传》。
-
白礜
白礜为中药名。即硫化砷铁(FeAsS)。为八石之一。在天然矿中,色白如银。《抱朴子·金丹》:“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也。”古代炼制外丹的常用矿物原料。
-
黄石脂
据古本草所述黄石脂与赤石脂、白石脂性状相同,性味功效亦相类似(见“赤石脂”条),仅颜色不同而已,这是因五石脂的主矿物组分均为硅酸盐类拼音名:HuánɡShíZhī别名:黄符来源:药材基源:为硅酸盐类水云母族矿物水云母 伊利石(含氢氧化铁)或(和)高岭石族矿物高岭石一多水高岭石为主要组分的细分散多矿物集合体。
-
真料重明散
《医方类聚》卷六十七引《修月鲁般经后录》:方名:真料重明散组成:炉甘石1两(黄连3钱,童便浸3日,滤出黄连,为末,汁碎石),井泉石4钱(山栀5钱,捶碎,浸水1盏,淬干;又用乳汁1蛤蜊许淬),石燕子2钱(用好醋2蛤壳许淬干),金星石2钱,银星石2钱。功效:明目。制备方法:上五石别制后,共为极细末。
-
鸭通汤
《千金翼》卷十五:方名:鸭通汤组成:白鸭通(新者)1两,大黄2两,石膏(碎)1两,知母1两,豉1升,麻黄3两(去节),葱白2-7茎,栀子仁2-7枚,黄芩1两半,甘草3分(炙)。热攻胸背,呕逆烦闷,卧辄大睡,乘热觉四肢不快,寒热往来,大小便难。以鸭通汁煮6升,去滓,纳豉3沸,分服5合。佐以冷石、石膏清解里热;
-
石黄
概述:石黄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雄黄的别名。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燥湿,解毒,杀虫。疥癣,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黄水疮,研末调涂。2.治惊痫,疟疾,虫积腹痛。《抱朴子·金丹》:“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也。”使用注意:本品内服宜水飞,不可火制。
-
齐王侍医遂
齐王侍医遂为汉代医家。习经方,学识精博,为齐王侍医。因病,自炼五石散服之。曾问于淳于意,意诊其病中热,嘱不可服五石,否则将发痈。遂不以为然,发疽而死。
-
黑三棱
《*辞典》:黑三棱:拼音名:HēiSānL nɡ别名:京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来源: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又方:荆三棱、青皮、陈皮、木香各半两,肉豆蔻、槟榔各一两,硇砂二钱,共研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用荆三棱(炮)一两、川大黄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熬成膏。
-
五石汤
《千金》卷三:方名:五石汤组成:紫石英2两,钟乳2两,白石英2两,赤石脂2两,石膏2两,茯苓2两,白术2两,桂心2两,芎2两,甘草2两,薤白6两,人参3两,当归3两,生姜8两,大枣20枚。加减:若中风,加葛根、独活各2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于风引汤中除去滑石之伤津,易赤石脂以固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