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行为
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主体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违法的、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对于犯罪行为的研究,除了包括严格的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行为以外,还包括:(1)虽然主体不是出自故意或过失,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
-
合主逆气而泄
“合主逆气而泄”出自《难经·六十八难》。合:合穴;主:主治。合穴五行属水,水应肾。邪在肾则肾气不足而气逆,肾开窍于二阴,如气逆则不禁而下泄。治之于合(土)穴者,不令土刑水也。
-
补阴泻阳
“补阴泻阳”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补阴:补五脏之不足;泻阳:泻六腑之有余。张志聪:“补阴者,补五脏之衰阴;泻阳者,导六气之外出。”
-
经穴部位
“经穴部位”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1990)》。该标准中穴位名称的著录方式参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科学组会议审定通过的《标准针灸穴名》,规定了人体腧穴定位的方法和361个经穴、48个经外穴的标准定位。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
-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养生术语。“起居有常”即人应该有固定的起居和生活规律,这是因为天地阴阳的变化有固定的规律。生活的规律是跟着太阳的变化而定的,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起居有常”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作息有时、活动中节、劳逸适度及顺应天时等环节。
-
上渍
上渍为证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王冰注:“上渍,谓皮上湿如水渍也,以多汗出故尔。”《类经》卷十五:“上渍者,身半以上,汗多如渍也。”
-
六甲
六甲指怀孕。谓妇女怀孕为“身怀六甲”。出自《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有《六甲贯胎书》
-
夹
夹为古代中医眼科手术器械名称。见《目科正宗》。多用老竹制成(见图48)。用以治疗睑废、倒睫拳毛等。图48(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肝系
肝系出自《黄帝内经灵枢·论勇》。《音义》引《说文》:“系,细丝也。”义与本篇“怯士……肝系(细)缓”;“勇士……肝大坚”相合。或作维系肝脏的系带解释。
-
飞蝇散乱
飞蝇散乱为证名,出自《银海精微》。亦作蝇影飞越。指眼外观正常,自视眼前有黑影如蚊蝇飞舞缭乱的病证。云雾移睛证,能近怯远症等病可出现此证。治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用药。
-
车前木通汤
概述:车前木通汤为中药名,出自《症因脉治》卷四方。处方:车前子三钱,木通二钱。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利尿通淋。主治膀胱结热,小便不利。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
芎归四君子汤
概述:芎归四君子汤为方剂名,出自《类证治裁》卷八方。组成:川芎、当归、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加川芎、当归。功能主治:主治食癥,脾气虚,血不行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八脉隶乎肝肾
八脉隶乎肝肾指主要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强调奇经八脉与肝肾的联系的论点。这种论点在临床上有一定指导意义。出自清·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
-
三十六腧
三十六腧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腧,则六六三十六腧也。
-
上屏
概述:上屏(shàngpíngTG1uppertragus)为耳穴名。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标准定位:耳穴·上屏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耳穴·上屏位于耳屏外侧面上1/2处。主治病症:耳穴·上屏主治咽炎、单纯性肥胖症等。刺激方法:一般用埋针、压籽、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出自《灵枢-口问》。杨上善:“手足六阳及手少阴、足厥阴等诸脉凑目,故曰宗脉所聚。”又张景岳:“宗,总也。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为宗脉之所聚。”二说可互参。
-
灸二十二种骨蒸法
《灸二十二种骨蒸法》出自《骨蒸病灸方》。《骨蒸病灸方》为书名。唐·崔知悌撰。专论骨蒸痨病的灸法。原书佚。《外台秘要》载其文,称《灸骨蒸方图》。《苏沈良方》称作《灸二十二种骨蒸法》《崔丞相灸痨法》。
-
三焦积热
三焦积热为病证名。出自《幼科释谜》。临床表现眼目赤肿,头顶肿痛,心膈烦躁,口疮,二便秘涩。宜三黄丸,清泻积热。
-
大戊己丸
概述:大戊己丸为方剂名,出自《证治要诀类方》卷四方。处方:荜茇、肉桂各四两,炮姜、良姜各六两。制法:为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功能主治:主治湿泻。
-
山栀子
山栀子为中药名,出自《药性论》,即栀子。
-
及柏散
概述:及柏散即芨柏散。出自《外科真诠》方。处方:白及三钱,黄柏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用法用量:葱汁调敷患处。功能主治:主治飞灶丹,症见头顶红肿。
-
开胸阴阳
开胸阴阳为小儿推拿手法,出自《小儿按摩经·婴童杂症》,即指胸部的分阴阳法。参见分阴阳:分阴阳指分推胸口法:用两手大指在胸口处向两旁分推。有宽胸利气,止咳平喘,发表解热等作用。
-
天泽香
天泽香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乳香之别名。
-
木香调气汤
概述:木香调气汤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七方。组成:木香、藿香、砂仁、豆蔻仁、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胃气不顺,忽然发呕者。
-
木通枳壳汤
概述:木通枳壳汤为方剂名,出自《症因脉治》卷四方。组成:木通、枳壳。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泄泻不止,水谷不分,小便全无,小肠气滞者。
-
牛乳汤
概述:牛乳汤为方剂名,出自《世医得效方》卷六方。组成:荜拨二钱,牛乳半升。用法用量:同煎减半,空腹服。功能主治:主治气痢,泄如蟹渤。
-
水曰润下
水曰润下为五行术语。出自《尚书·洪范》。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特性,凡具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征。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
分湿内化汤
概述:分湿内化汤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二十五方。组成:薏苡仁二两,金银花、茯苓各一两,牛膝、半夏、甘草、萆薢各五钱,肉桂五分。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湿毒流注。
-
丹穴
丹穴即阴道穹窿。出自《医心方》。
-
六柱汤
概述:六柱汤为方剂名,出自《证治要诀类方》卷一方。组成:人参、茯苓、熟附子、木香、肉豆蔻、白术。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溏泄。
-
玉理
玉理指处女膜。出自《洞玄子》。
-
甲己化土汤
概述:甲己化土汤为方剂名,出自《血证论》卷七方。组成:白芍药五钱,甘草三钱。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主治瘀血发热。
-
地部
地部为穴位深浅分部名。亦称“地才”。指深层。参见三部:三部是指穴位自表皮至筋骨分为三个层次,上(浅)层称天部,中层称人部,下(深)层称地部。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血盆骨
血盆骨锁子骨的别名。出自《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柱骨为人体骨骼名。柱骨指锁骨。古时亦名锁子骨、缺盆骨和巨骨。《医宗金鉴》:“柱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
军中一捻金散
概述:军中一捻金散为方剂名,出自《永类钤方》卷七方。组成:金樱叶、芋叶、桑叶各等分。制法:捣烂或阴干研末。用法用量:敷患处。功能主治:主治金疮出血。
-
红棉龙骨散
概述:红棉龙骨散为方剂名,出自《幼科金针》卷下方。组成:枯矾、龙骨各五分,麝香五厘,红棉灰(即干胭脂灰)三分。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先用棉球拭去脓秽,取少许,吹耳。功能主治:主治耳溃。
-
徐安仁
徐安仁履贯欠详。撰《守论纂要》十卷,今佚。出自《秘书省续编列四库阙书目书》。
-
小户
小户为病名,出自《卫生宝鉴》,指女子外阴小于正常及阴道较狭窄。
-
小分
小分是与“大分”相对而言,指较少肌肉会合之处。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分,指肌肉的会合处。大分指较多肌肉会合之处为大分,较少肌肉会合之处为小分。出《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
-
月水汁
月水汁为妇科名词。出自《本草集要》。即月经之血。
-
月候血
月候血为名词。出自《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之血。
-
月斧
月斧为眼科手术器械名称。见《目科正宗》。钢铁制作用以铲除外障之膜、翳等。图37(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子痛
概述:子痛为病名,出自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妊娠腹痛·子痛:子痛指妊娠腹痛。妊娠妇女胃脘痛·子痛:子痛指妊娠妇女胃脘痛。徐灵胎《女科指要》:“妊娠心痛而风痰冷饮交结于胃之上口,名曰子痛。”
-
流注指微赋
《流注指微赋》为针灸歌赋名。金·何若愚作。是一篇关于子午流注法的早期著作。《流注指微赋》出自《子午流注针经》,内称“原夫《指微论》中,賾义成赋”,即何氏先写成《流注指微论》,后又改写为《流注指微赋》。《子午流注针经》刊于窦桂芳所辑《针灸四书》中,后《针灸聚英》等书转载此赋时,误作“窦桂芳撰次”。
-
土轮
土轮为人体部位名,眼科五轮之一。茹十眉《五官病》:“胞睑属脾,为土轮。”土轮即肉轮。肉轮出自《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土轮,即眼睑。《银海精微》:“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故眼睑疾患多与脾胃有关。
-
双胎
双胎(twins)又称骈胎,是指妇女一次妊娠同时怀有两个胎儿的生理现象。亦名双躯。出自《脉经》。
-
石困
石困为病证名。出自《竹林寺产科》:“一生经闭,名曰石困。”即石女。又名实女。指一生无月经的女子(《郑氏女科》)。
-
生后不啼
生后不啼为症状名。指婴儿生后不哭。出自《大生要旨》。即闷气生。闷气生又名闷肠生、梦生、闷脐生、生后不啼。出王伯龙《养儿宝》。包括寤生、草迷。指婴儿生下闷绝不啼,相当于新生儿窒息。
-
上睥
上睥为人体部位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上睑。上睑出自《审视瑶函》。又名上胞、上睥。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其上界为眉,下界为上睑之眼弦。
-
三秽液毒
三秽液毒为古痘疮的病因学名称。出自《小儿痘疹方论》。三秽液毒所指的病因有三:1.五脏六腑秽液之毒,发为水泡疮;2.皮膜筋肉秽液之毒,发为浓水泡疮;3.气血骨髓秽液之毒,发为脓血水泡疮,三毒既出,则发为疹痘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