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府
是肺的募穴;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头静脉经过和锁骨上神经中间支、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前神经内侧支和外侧支、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分布。肺居上焦,但手太阴却起于中焦,实为中焦水谷精微上输所必需。
-
膺俞
2.胸部各经穴;3.中府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见《针灸资生经》。《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
-
募穴
募穴(alarmpoint)为经穴分类名。指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
云门
布有锁骨上神经中、后支,胸前神经分支,臂丛外侧束和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下方有腋动脉。主治病症:云门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哮喘,胸中烦闷,胸痛,胸胁彻背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疼痛不举,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内侧痛,喉痹,瘿气,暴心腹痛,引缺盆中痛,胁痛引背,四肢逆冷,伤寒四肢热不已,脉代不至等。
-
肺募
概述:肺募:1.经穴别名;《难经》:“肺俞在背第三椎,募在中府。”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主治小儿暴痫、腹满胀气肠鸣、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
-
肺
相邻肺泡之间的组织称为肺泡隔,其中含有极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网状纤维等结缔组织。c)叩诊:在左右两侧胸部对称部位进行对比叩诊,前胸叩诊板指平贴肋间隙与肋骨平行,背部叩诊时,在肩胛间区板指与脊柱平行,肩胛下区板指平贴于肋间隙与肋骨平行。其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
周营
概述:周营为经穴别名。分布着胸前神经肌支,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治病症:周荣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炎,胁痛,胸痛引背,咳逆上气,咳唾脓血,饮食不下,呃逆,食道狭窄,不思饮食,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支满,胸胁胀满疼痛,膈肌痉挛等。内为肺脏,禁深刺。
-
肺痨·肺阴虚证
定义:肺痨·肺阴虚证(lung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lungyindeficiency)是指肺阴不足,以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兼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痨证候。针灸治疗: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
-
肺痨·阴虚火旺证
定义:肺痨·阴虚火旺证(lung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精亏损,虚火亢旺,以咳呛气急,咯血,痰少黏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形体消瘦,口鼻干燥,舌边尖红,苔薄,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痨证候。取太渊、肺俞、中府、鱼际、孔最、阴郄、太溪。
-
膺命
膺命即膺俞,为中府穴之别名。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中:中气;仰卧取穴。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
-
膺中俞
膺中俞为经穴别名。中府为经穴名(ZhōngfǔLU1)。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
-
五十九痏
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张景岳等注:即少泽、关冲、商阳、少商、中冲、少冲、后溪、中渚、三间、少府、束骨、足临泣、陷谷、太白、五处、承光、通天、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听会、完骨、承浆、哑门、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廉泉、风池、天柱等59穴。
-
手太阴经络现象
典型手太阴经络现象:韩某女20岁1975年初诊左肺经皮脂腺痣自幼发病,绒毛状增生或疣状增生性皮损,从胸中至左拇指内侧,沿肺经分布。冯某男9岁1971年初诊右肺经神经性皮炎病期一年,多角形扁平丘疹,从右胸至鱼际部位,沿肺经呈带状分布。在上臂段,有72.9%的隐性感传线偏向内侧半个同身寸;
-
府中俞
府中俞为经穴别名。中府为经穴名(ZhōngfǔLU1)。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如咳嗽、气喘、胸痛、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肺脓疡、嗳气吞酸、不欲饮食、腹胀、喉痹及肩背痛等。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
-
府舍
概述:府舍为经穴名(FǔshèSP13)。仰卧取穴。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有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由上外方向内下方走行。府舍穴主治病证:府舍穴主治腹痛,疝气,结聚,积聚,霍乱,髀中急痛,厥逆,脾肿大,阑尾炎,便秘,附件炎,腹股沟淋巴结炎,痞块,腹胀,霍乱吐泻,月经不调,肠炎,睾丸炎等。一般直刺1.0~
-
周荣
仰卧位,乳中旁开2寸,向上二肋,当第2肋间隙处取穴。分布着胸前神经肌支,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治病症:周荣穴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炎,胁痛,胸痛引背,咳逆上气,咳唾脓血,饮食不下,呃逆,食道狭窄,不思饮食,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支满,胸胁胀满疼痛,膈肌痉挛等。
-
本经配穴法
即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发生病变时,就选取这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应用。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局部),同时取“尺泽”、“太渊”等;胃病选天枢(局部),同时取“足三里“等;督脉病脊强反折者,可取大椎、腰阳关、筋缩、命门诸穴等,均属本经配穴法。
-
肺经
概述:肺经:1.手太阴肺经的简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
-
热病五十九穴
热病五十九穴即热病五十九俞。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
-
中庭
概述:中庭:1.经穴名;穴在蔽骨之上凹隙处。快速取穴: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5肋间,平第5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中庭穴。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中庭穴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呕吐、小儿吐乳。中庭穴配俞府、意舍治呕吐。中庭配中府,有宽胸利膈,行气消积作用,主治噎膈,停食,食反,胸闷。
-
龙颔
概述:龙颔:1.经穴别名;中庭为经穴名(ZhōngtíngCV16)。蔽骨犹屏门,胸部为庭院,包络为宫城正室,心主居之。仰卧取穴。深层有第6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中庭穴主治胸胁胀满、心痛、呕吐、小儿吐乳。中庭穴配俞府、意舍治呕吐。中庭配中府,有宽胸利膈,行气消积作用,主治噎膈,停食,食反,胸闷。
-
鹰中外俞
概述:鹰中外俞:1.肺俞;2.云门、中府穴。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仰卧取穴。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
-
近红外线疗法
养生应用1.面瘫翳风、颧修、颊车、下关、阳白。肩部穴位大剂量照射15—20分钟,曲池、合谷小剂量照射15~3.网球肘局部压痛点,曲池、手三里、合谷。4.腰痛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5.痛经关元、气海、三阴交、太溪。9.落枕颈夹脊、阿是穴、身柱、曲垣。10.慢性支气管炎肺俞、中府、膻中、足三里。
-
膺中外俞
膺中外俞指云门、中府穴。《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类经》注:“膺中外俞,云门、中府也。”
-
祛风至宝汤
《金鉴》卷三十九:方名:祛风至宝汤组成:防风通圣散加全蝎、天麻、细辛、白附、羌活、独活、黄柏、黄连、僵蚕。主治:中风热。不论经络脏腑,风邪中府热之人,六脉浮数,身热心烦。
-
臂太阴脉
臂太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腋内动脉
腋内动脉指手太阴肺经天府穴。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坐位或卧位取穴。有调肺气,清上焦,疏经络作用。如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及哮喘、目眩、远视、口鼻出血、多睡、恍惚善忘及瘿气、上臂外侧前廉痛。配膈会、气舍治瘿气、咽肿;配肩髑、天宗治肩臂痛。一般直刺0.5~
-
膺俞十二穴
膺俞十二穴指胸两旁的十二个穴位。即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12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
经穴诊断法
经穴诊断法是指通过四诊及其他科学仪器对经络、穴位进行检查以发现病变部位,明确诊断的一种诊病方法。如呼吸系统有疾时,常在肺俞、中府、孔最等穴出现反应。这些具有诊断作用的反应点在治疗时可作为针灸选穴参考。
-
泻肺
泻肺是一种清泻肺内蕴热的方法。肺中伏热,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身热不退、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等。针灸常选肺俞、中府、尺泽、鱼际等穴,针用泻法。若痰阻胸膈、喘不得卧者,宜选中府、太渊、天突、膻中、丰隆、内关等穴,针用泻法。
-
肺手太阴之脉
肺手太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腹募穴
五脏六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腹募穴与背俞穴对举,即募穴。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
-
肋间
肋间指肋骨与肋骨之间。《针灸甲乙经》:“中府……乳上三肋间陷者中。”
-
臂钜(巨)阴脉
臂钜(巨)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手太阴肺经穴
手太阴肺经穴指归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单侧共11穴。手太阴肺经
-
手太阴
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十二经脉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手太阴标本
手太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十二经动脉
《针灸甲乙经》所载十二经动脉为: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经渠;手少阴心经的极泉、少海;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足少阳胆经的听会、上关;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足阳明胃经的大迎、人迎、气街、冲阳;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
-
热病五十九俞
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据《黄帝内经灵枢·热病》载,五十九刺的穴位是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哑门、廉泉、承浆等7穴;
-
臂泰阴脉
臂泰阴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太阴经类似。《足臂十一脉灸经》:“臂泰阴脉:循筋上廉,以走臑内,出腋内廉,之心。其病:心痛,心烦而噫。手太阴为手太阴肺经的简称。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
-
宣肺
宣肺是一种宣通肺气的方法。肺气不利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等症。针灸常选肺俞、中府、列缺、合谷、尺泽、风门等穴为主。根据疾病性质,采用不同补泻手法。宣肺又称宣白。肺主宣散,肺气不宣则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胸闷。宜用麻黄、北杏仁、桔梗、紫菀、紫苏之类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
俞募配穴法
俞募配穴法(back-shupointsandfront-mupointscombinationback-shupointsandfront-mupoints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如肺病取肺俞配中府;俞募配穴表俞穴肺俞大肠俞胃俞脾俞心俞小肠俞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募穴中府天枢中脘章门巨阙关元膀胱俞肾俞厥阴俞三焦俞胆俞肝俞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中极京门膻中石门日月期门
-
臂厥
是手太阴肺经及手少阴心经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臂厥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而致的厥证。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类经·十二经病》:“瞀,木痛不仁也。
-
胸第三侧线
胸第三侧线为经穴定位线。距胸骨中线6寸的纵线,为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经过处。分布有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各穴。
-
消痰平喘
用于痰饮伏于肺脏。针灸常选用丰隆、天突、中府、膻中等穴为主。针用泻法。消痰平喘是指治疗痰多气逆的方法。症见喘嗽痰多,胸痞食少,舌苔粘腻,脉滑。常用三子养亲汤之类。
-
募
以后《脉经》《针灸甲乙经》等逐步补出。募穴表两侧募穴正中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小肠——关元肝——期门心——巨阙肾——京门三焦——石门大肠——天枢膀胱——中极与膜通·募:募与膜通。《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
甘疽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发于膺,名曰甘疽。”多由忧思气结而成。生于胸部中府穴下。初起如谷粒,色青,逐渐长大形如瓜蒌,色转紫红,坚硬疼痛,憎寒壮热。若过十天、半月,不成脓,寒热不解,脉见浮数者为逆。初宜服荆防败毒散以疏解,次服内托黄芪散以托毒,应期不溃者,急服十全大补汤。
-
肺胀嗽
肺胀嗽病名。日久可致肺痈肺痿。《证治汇补·咳嗽章》:“肺胀嗽者,喘急气粗,或左或右,则眠不得,有嗽久而成肺痈肺痿者,必云门中府引痛,咯吐脓血,腥秽异常。”《松崖医径·咳嗽》:“肺胀嗽,用桔梗香薷汤。”参见肺胀条。
-
肺实咳嗽
肺实咳嗽病名。肺胀气逆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肺实咳嗽,肺胀者,肺统周身之气,因虚不能宣布于外,而反逆归本经,诸窍闭塞,不通而发胀,则中府、云门两胁间之经络,皆不能利,所以气高而似喘,实非喘症。其脉左则人迎弦急,右则气口弦紧而滑数,此为气实咳嗽,宜疏散。”参见咳嗽、肺胀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