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髃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肩髃穴主治病证: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扁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偏肩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尚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髃骨
2.经穴别名。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偏骨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中肩井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主治病症: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
肩三针
概述:肩三针指肩关节周围治疗肩凝症、肩背痛的三个常用穴位,即肩髃、肩前、肩后,左右共6穴。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主治肩臂痛、上肢关节痛、瘫痪等。
-
肩尖
概述:肩尖:1.经穴别名;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肩髃奇穴名·肩尖:肩尖为奇穴名。出《医说》。
-
头冲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坐位或卧位,在腋前皱壁上端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取穴。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头静脉,肱动、静脉肌支。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或肘部放散。天府配合谷、迎香,治鼻衄。
-
颈冲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
臂臑
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别阳。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臂臑穴主治病证: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
臂脑
概述:臂脑即臂臑。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一般直刺0.5~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
背臑
概述:背臑即臂臑。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一般直刺0.5~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
肩髎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经旋肱后动、静脉及腋神经等形成的血管神经和肱骨外科颈之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腱。向下斜刺2~
-
肩隅
肩隅即肩髃。出《灸法图残卷》。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扁肩
扁肩为经穴别名。出《经穴汇解》。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肩穴
肩穴为经穴别名。出《理瀹骈文》。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手阳明经别
手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经别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
-
手阳明之正
手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经别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
-
手阳明经筋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的桡侧端,结于腕背桡侧,沿前臂上行结于肘的外侧,上行臑部(上臂外侧)结于肩髃(肩峰端);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手阳明经筋(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
-
肩骨
肩骨为穴名。见《东医宝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扭伤
肩部扭伤多取肩髃、肩贞等穴;治则:活血止痛、祛瘀消肿处方:肩部——肩髃肩髎肩贞,肘部——曲池小海天井,腕部——阳池阳溪阳谷,腰部——肾俞腰阳关委中,髋部——环跳秩边居髎,膝部——膝阳关梁丘血海膝眼,踝部——解溪昆仑丘墟方义:扭伤主要由气血壅滞而致局部肿胀疼痛,治疗当取近部腧穴以行气血、通经络。
-
手太阳之别
手太阳之别即手太阳络脉的原称。手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自腕关节后5寸处的支正穴分出,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上行经肘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取手太阳络穴支正治疗。
-
十二经别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
巨骨
巨骨位于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巨骨穴主治病证: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
手阳明之别
手阳明之别即手阳明络脉。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脉从腕上3寸的偏历穴处分出,走入手太阴肺经;它的支络,从偏历向上,沿臂膊经肩髎,到达下颌角,遍布于齿;它的另一条支路,从下颌角处进入耳部,与在耳部聚集的许多主要经脉(宗脉)相结合。均可取手阳明络穴偏历治疗。虚证可见齿冷,经气痹阻则胸膈痞闷。
-
肩头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骨友)与臑骨合缝处也。《医说》:“灸牙痛法,随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据以列作经外穴,名肩头。
-
对侧取穴
对侧取穴即交叉取穴法。它是根据《内经》中的“巨刺”“缪刺”法而来。它们在临床应用时皆可再分两个方面:一是取病变经脉对侧经脉上的经穴。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或足三里;二是取与病变部相对应的腧穴。如左肩髃处压痛,取右侧肩髃治之,或取右侧髀关穴治之。此法尤适宜扭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部局限性疼痛症。
-
手阳明经络现象
如果针刺一侧手三里或合谷,同时测定两侧大肠经各穴的痛阈,痛阈提高最显著的仍然是本经各穴,对侧大肠经穴及对照穴的痛阈提高很少。并观察到,大肠经在肘髎穴处向外偏曲,在头面部走向对侧迎香,商阳穴与肺经的列缺穴、迎香穴与胃经的承泣穴连接,巨骨穴与小肠经的秉风穴及督脉的大椎穴交会。
-
五十九痏
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张景岳等注:即少泽、关冲、商阳、少商、中冲、少冲、后溪、中渚、三间、少府、束骨、足临泣、陷谷、太白、五处、承光、通天、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听会、完骨、承浆、哑门、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廉泉、风池、天柱等59穴。
-
夺命
概述:夺命为经外奇穴名。《医学入门》名惺惺。别名虾蟆、惺惺。出《针灸聚英》。位于肩髃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当肱二头肌中。功能主治:主治头晕,丹毒,上臂痛等。主治昏厥、上臂痛、丹毒等。刺灸法:直刺,0.5~或艾条灸5~
-
交叉取穴
交叉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中的“巨刺”“缪刺”法而来。它们在临床应用时皆可再分两个方面:一是取病变经脉对侧经脉上的经穴。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或足三里;二是取与病变部相对应的腧穴。如左肩髃处压痛,取右侧肩髃治之,或取右侧髀关穴治之。此法尤适宜扭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四肢部局限性疼痛症。
-
手太阳络脉
手太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它的支络,从支正向上,经过肘、臂,网络于肩髃部)。其病:实证,关节弛缓,肘部废痿不用;虚证,皮肤赘生小疣。语译:手太阳络脉:名支正,在腕关节后五寸处,向内侧注入手少阴心经;可取手太阳络穴治疗。
-
手阳明络脉
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它的另一条支路,从下颌角处进入耳部,与在耳部聚集的许多主要经脉(宗脉)相结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语译: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虚证,见齿冷、胸膈痹阻不畅通,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
热病五十九穴
热病五十九穴即热病五十九俞。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
-
手阳明之筋
手阳明之筋即手阳明经筋。手阳明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行面颊,结于頄(鼻旁),上行的出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额角,络头部,下向右侧颔部。
-
肘髎
概述: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LI12)。快速取穴:先找到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踝,两者连线中点处),向上量取1横指处即是。主治病症:肘髎穴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或艾条灸5~
-
足太阳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
肩前
概述:肩前(jiānqián)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临床新编》。肩前与肩髃、肩后三个穴位合称肩三针,用于肩凝症、肩背痛等。深层有腋神经、肌皮神经和胸肩峰动脉分布。肩前穴主治病证:肩前穴主治肩臂痛,臂不能举,上肢关节痛,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肩凝症,肩背痛等。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灸法:可灸。
-
肩风毒
肩风毒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臂风毒。多因风邪袭于肩髃穴之骨缝,与湿稽留而化热所致。证见初起红肿热痛,肿块小者如杏,大者如桃,痛引肩臑,更兼拘急。治宜祛风利湿,化热解毒。初起者可用汗法,内服蠲痛无忧散。肿不消者,法同外痈条。
-
循经感传现象
《内经》中所说针刺时的“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卫生部也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
-
循经感传
《内经》中所说针刺时的“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卫生部也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
-
手太阴之筋
手太阴之筋即手太阴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髃,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出缺盆(锁骨上窝),结于肩髃部前方,再上结于缺盆,下行结于胸里,散布贯穿胃的上口贲门部。
-
单侧擒拿法
另一手拇指按住患者同侧锁骨上缘肩关节处(肩髃穴),食、中、无名指紧握腋窝处,并用力向外拉开,以治疗急性咽喉疾病咽喉肿胀、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口噤难开等病症的治法。单侧擒拿法的操作方法:一手紧按患者鱼际背部(合谷穴),小指扣住腕部,拇指与患者拇指罗纹面相对,并用力向前压紧;
-
感传可阻性
感传可阻性指在机械压迫等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经络感传阻断。循经感传现象特征之一。例如刺激曲池发生感传后,压迫手三里,感传即终止于手三里,不再走向合谷,压迫手五里,感传即终止于手五里,不再走向肩髃。感传延伸的前方如有手术切口、疤痕、肿瘤,脓肿等,感传也可被阻滞。循经感传一旦受阻,针刺效应也立即消失。
-
小儿半身不遂
小儿半身不遂为病证名,指小儿肢体一侧运动障碍或完全丧失。针灸治疗:上肢,取肩髃、曲池、列缺、少商、合谷、手三里;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下肢瘫痪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取中脘、梁门、气海;
-
感传双向性
感传双向性指经络感传过程中所具有的同时向相反两个方向传导的特性。循经感传现象特征之一。除肢端井穴的感传是向心性单向传导外,在躯体部引发的感传,一般多从穴位开始同时循经向上下方双向传导。如刺激肘部曲池穴,一条感传线自曲池走向肩端的肩髃,同时一条感传线自曲池走向手部的合谷。
-
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为病名。多由于甲族链球菌感染后,而致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②发热多汗疲乏,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局部红、热、肿、痛、活动障碍,炎症消退后不留后患。如膝关节取膝眼、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肩关节取肩髎、肩髃、肩内陵等。急性期针刺以泻法为主,慢性则多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
-
肘聊
肘聊即肘谬。见《太平圣惠方》。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LI1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肱肌。有疏筋利节作用。现代多用以治疗瘫痪、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及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本穴配肩髃、臂臑治上臂疼痛不举;配天井、少海治肘关节拘挛疼痛。一般直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