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处
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惊风,癫痫,半身不遂,脊强反折,抽搐,目不明,现代又多用五处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视力减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衄血,鼻息肉,感冒等。快速取穴:前发际正中直上1横指,再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五处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眶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
-
巨处
概述:巨处即五处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眶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布有额神经外侧支和额动、静脉。巨处穴主治病证:五处穴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惊风,癫痫,半身不遂,脊强反折,抽搐,目不明,现代又多用五处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视力减退,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衄血,鼻息肉,感冒等。灸法:可灸。
-
热病五十九穴
热病五十九穴即热病五十九俞。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
-
承光
快速取穴:先取百会(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再取百会至前发际的中点,再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承光穴。帽状腱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厚而坚韧,通过皮下筋膜内的纤维束与皮下筋膜、皮肤紧密相连。承光穴主治头痛、目眩、呕吐烦心、目视不明、鼻塞多涕、癫痫。承光配解溪、丰隆,治眩晕。
-
五十九痏
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张景岳等注:即少泽、关冲、商阳、少商、中冲、少冲、后溪、中渚、三间、少府、束骨、足临泣、陷谷、太白、五处、承光、通天、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听会、完骨、承浆、哑门、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廉泉、风池、天柱等59穴。
-
五十九刺
张景岳等注:即少泽、关冲、商阳、少商、中冲、少冲、后溪、中渚、三间、少府、束骨、足临泣、陷谷、太白、五处、承光、通天、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听会、完骨、承浆、哑门、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廉泉、风池、天柱等59穴。对此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黄帝内经灵枢》所言多在四肢,意在泻热之本;
-
热病五十九俞
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据《黄帝内经灵枢·热病》载,五十九刺的穴位是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哑门、廉泉、承浆等7穴;
-
脊背五穴
脊背五穴为经外奇穴名。《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高点l穴,尾骨端1穴;主治癫症、惊痫等。《备急千金要方》:“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
-
热俞五十九穴
据《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载,这59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等5穴;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
-
白头翁酒
《医心方》卷八引陶氏方:白头翁酒:处方:白头翁2两,甘草1两,牛膝2两,海藻2两,石斛1两,干地黄1两,土瓜根1两,附子3两,葛根1两,麻黄2两。19岁时,右侧颈部又发现瘰核,自溃后逐渐愈合。腋窝及上臂处疮面宽约1寸,长3寸,粉紫色肉芽组织凹凸不平,脓液浸润,有特腥气,舌苔薄白,脉沉而无力。
-
热病五十九腧
据《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载,这59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等5穴;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
-
卒腹痛穴
卒腹痛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卒腹痛皮青黑方……又灸脐上下左右去脐半寸,并鸠尾骨下一寸,凡五处,各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前者列作经外穴。名卒腹痛。
-
足太阳膀胱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
头第一侧线
头第一侧线经穴定位线。为曲差至天柱间连线,足太阳膀胱经经过处。分布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各穴。
-
迴发五处
迴发五处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卷十四引徐嗣伯灸治风眩:“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先用绳量患者两口角间长度,再量两鼻孔外缘间长度,以其全长的中点置于头顶旋毛正中,前后与头正中线合,两端是穴;灸随年壮,每年三次。
-
祛痰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方名:祛痰丸组成:姜制皂角1两,半夏1两,大黄(酒浸,纸包煨,再浸煨3次)2两,橘红5钱,桔梗5钱,天麻5钱,片芩7钱,薄荷3钱,青礞石1钱,白芷1钱,甘草1钱。
-
侵脑疽
侵脑疽病名。即生于透脑疽之旁五处穴者。出《外科大成》卷二。详透脑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