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俞
大杼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大杼穴的取法: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心即心脏,俞即输注,本穴是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故名心俞。
-
气街
意指四肢末端是阴阳经会合之处,也是经气通行的大络脉,而头、胸、腹、胫四气街,是经气循行的径路,若气阻塞了小络脉,则四街径路就会开通,促使经气运行如常。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胫气街—聚于少腹气冲穴、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王冰注:“气街,穴名,在毛际两旁归来下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脉动应手。”
-
十二经标本
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标在背俞,即心俞穴。该经本在肘骨中,当曲池等穴处;标在颜下合钳上,约当人迎等穴处。其标部在腋下3寸,约当天池穴部位。即该经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约当内关穴处;行间上五寸所,指中封穴,标在肝俞。
-
标本
足三阳标部在头面部:足三阴标部在背俞及舌部:手三阳标部在头面,与足三阳标部相通:手三阴标部在胸部及背俞:各经对背俞和募穴虽然举得不完全,但可以看出:各阳经都是以头面部之标,而各阴经主要以俞募穴为标;都是本部腧穴的具体应用。胸腹背标部穴:以俞募穴为代表,对诊治胸腹内脏疾病有特殊重要意义。
-
背俞穴
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背俞穴:背俞穴专指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五脏之背俞穴(见《黄帝内经灵枢·背腧》)。
-
俞
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俞穴
概述:俞穴:1.所有穴位;输穴·俞穴:俞穴是指五输穴之一。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可以用来治疗本脏腑及与本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也可辅助诊断。十二背俞穴表六脏背俞六腑背俞肺肺俞大肠大肠俞肾肾俞膀胱膀胱俞肝肝俞胆胆俞心心俞小肠小肠俞脾脾俞胃胃俞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
手少阴标本
手少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马莳注:“手少阴心经之本,在锐骨之端,即神门穴,标在背之心俞穴。”标在背俞,即心俞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足太阴标本
足太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太阴脾经的本部,在中封穴前上方4寸之中,约为三阴交穴;其标部在背俞和舌根部,约为脾俞、廉泉穴部。即手、足六经各有标部和本部,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俞募穴
概念: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
-
足厥阴标本
足厥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足厥阴肝经的本部,在行间穴上5寸许的中封穴部;其标部在其背俞(肝俞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足少阴标本
足少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少阴肾经的本部,在内踝之下1寸,再由此上3寸(即内踝上2寸)的复溜、交信穴(张景岳和丹波元简等同意上述观点);其标部在其背俞(肾俞穴)以及舌下两脉(夹)廉泉穴。即手、足六经各有标部和本部,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
-
手厥阴标本
手厥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手厥阴心包经的本部,在掌内上腕2寸,两筋之间的内关穴;其标部在腋下3寸,约当天池穴部位。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足太阳标本
足太阳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太阳膀胱经的本部,在足跟外侧以上5寸中,约当跗阳穴部;其标部在左右两络命门,约为睛明穴部。即手、足六经各有标部和本部,大体上本在四肢,标在头面躯干。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
-
手太阳标本
手太阳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马莳注:“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踝之后,疑养老穴,标在命门之上一寸,疑是督脉经命门上十三椎悬枢。”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足阳明标本
足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阳明胃经本部,在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其标部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部。本标与根结相仿,但其范围较根结广。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足少阳标本
足少阳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足少阳胆经的本部,在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之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窗笼之前,约当听宫、听会之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手太阴标本
手太阴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马莳注:“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中府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四街
四街即四气街。《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头气有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胫气有街。气在腹者,止之于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踝上以下。”说明经络在头面、胸、腹、胫的分部联系。经气至腹部的(足三阴)均联系背俞(肝、脾、肾)和腹部冲脉;经气下抵胫部都联系气冲部。
-
五十九痏
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张景岳等注:即少泽、关冲、商阳、少商、中冲、少冲、后溪、中渚、三间、少府、束骨、足临泣、陷谷、太白、五处、承光、通天、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听会、完骨、承浆、哑门、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廉泉、风池、天柱等59穴。
-
艾灸补泻
艾灸补泻是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
-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进行选穴。它属辨证取穴的范畴。常用的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如对内脏疾病多取背俞、募穴治疗;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治疗等均是。
-
中针
中针指中等长短粗细的针具。《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中针”,高士宗注:“不大不小之针也。”
-
心包络
心包络为心脏外围的包膜,有络,可通行气血,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与三焦相为表里。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它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并能代君(心)行事、受邪。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
-
胸中大腧
胸中大腧指大杼穴。为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
-
热心痛
热心痛证名。邪热攻心所致的心痛。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医学入门》卷五:“热因心包络暑毒乘心,痛彻背俞,掌热,黄连香薷散加蓼草,或单黄连丸。”《医学心悟·心痛》:“热痛者,舌燥唇焦,溺赤便秘,喜冷畏热,其痛或作或止,脉洪大有力,清中汤主之。”由积热攻心,或暑热入心包也。宜金铃子散、剪红丸。”
-
治脏者治其俞
治脏者治其俞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五脏病症,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疗五藏咳,宜疗藏经第三输也。”张志聪集注解释作五脏背俞。
-
三焦
2.温病学作为辨证纲领;三焦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其背俞为三焦俞,募穴为石门,下合穴为委阳。《温病条辨》:“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③位于中指中节的腹面(《幼科铁镜》)。
-
脬
膀胱为人体器官名。六腑之一。与肾相为表里。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其功能主要是贮尿和排尿。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足少阴肾经络膀胱。其背俞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合穴为委中。
-
净府
净府即膀胱。《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张志聪注:“洁净府,泻膀胱也。”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其功能主要是贮尿和排尿。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足少阴肾经络膀胱。其背俞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合穴为委中。
-
胆
其背俞为胆俞,募穴为日月,合穴为阳陵泉。《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炎等。与其他穴位配伍,治小儿夜啼。
-
大肠
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从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和分泌粘液的机能很强。图2-22盲肠内腔及阑尾炎结肠:结肠(colon)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
心包
中医术语·心包:心包即心包络的简称。心包络为心脏的外卫组织器官。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从发生学来看,围心膜和心外膜均起源于中胚层,心外膜是内脏上皮(splanchnopleure),围心膜接触体腔上皮。
-
包络
概述:包络即胞络。见《厘正按摩要术》。1.分布于胞宫上的脉络;《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围心膜
中医术语·心包:心包即心包络的简称。心包络为心脏的外卫组织器官。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从发生学来看,围心膜和心外膜均起源于中胚层,心外膜是内脏上皮(splanchnopleure),围心膜接触体腔上皮。
-
神经节段相关说
神经节段相关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从胚胎学分析,纵长的消化管最初是与躯干同长并行而且分节,各节皆与本节的皮、肌表里对应且都受本节的神经控制。人体解剖研究认为,俞募穴与相应的内脏以及任脉穴位区域的神经所属节段与其主治内脏的节段也有相当一致性。关元属胸12,主治泌尿生殖系(属胸10~
-
玉海
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足少阴肾经络膀胱。其背俞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合穴为委中。肾主二阴,膀胱的排尿功能与肾阳有密切关系。
-
冬取诸井诸腧
冬取诸井诸腧为治疗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井,指各经井穴,如少商、隐白之类;腧,指脏腑背俞,如肺俞、心俞之类。因冬天阳气深藏于内,用针刺治疗,应取相应的井穴及背俞穴。
-
割治法
割治法为治法。指手术切开某部皮肤,并割取少量皮下组织,对局部进行适当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有背俞部割治、膻中部割治、鱼际部割治等。施术时应注意严格消毒,防止误伤,并注意创口护理。可用于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小儿消化不良、疳积、溃疡病、神经官能症等。
-
臑扁
臑扁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横膈;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大肠侧
概述:大肠侧即大肠。《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功能是主传导消化物的糟粕,排出体外。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手太阴肺经络大肠。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推拿部位名·大肠:大肠为推拿部位名,出陈氏《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
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灵枢·热病》:“舌本烂,热不已者,死。”《温病条辨·汪序》:“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类经·气味类》:“亦犹乱世之甲兵,饥馁之粮饷,所必不容已者,即此药也。”
-
折
系五治法之一。《素问遗篇·刺法论》:“当折其胜,可散其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素问·刺腰痛》:“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
-
六府俞
六府俞指六府背俞穴。《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六府亦各有俞。”王冰注:“六府俞亦谓背俞也。”即胆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
六腑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又称“水谷之海”(《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和“五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背俞为胃俞,募穴为中脘,合穴为足三里。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
膺俞
2.胸部各经穴;3.中府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见《针灸资生经》。《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
-
脏会
脏会为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脏会季胁。”因章门为脾之募穴,脾为生化之源,五脏皆取禀于脾,故名脏会。参见八会: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偶刺
概述:偶刺为古刺法。十二节刺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指治疗心气闭塞,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后世所称的前后配穴法即源于此。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
-
冷心痛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治宜温化为主。外寒治当温散,内寒治当温通,久寒必郁,治当疏解,总宜术附汤。虚寒当温补,宜归脾汤加干姜、肉桂、菖蒲。肾寒乘心,痛则心悬如饥,泄利下重,宜五积散。寒气客背俞之脉。相引而痛,宜桂枝四七汤、神效散(《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参见心痛、寒厥心痛、冷气心痛条。
-
火补火泻
艾灸补泻指艾灸时以火力的大小区分补泻,又称火补火泻。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传”,《黄帝内经太素》作“傅”,“傅”音付,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凡火力由小到大,慢慢深入,待火燃尽,灼伤皮肉者为补法,有温阳补虚的作用。《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法有补泻火:若补火,艾焫至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