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介宾
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又曾从戎,游于北方,因成就不丰而弃戎就医,悉心钻研,尤其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有深入精研,经三十载而著成《类经》三十二卷,将《内经》加以分门别类,详加阐释,亦多所发明,后代医家誉之。
-
金梦石
金梦石即金英。参见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金英
金英为明代医学家。张介宾之师。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五十九刺
张景岳等注:即少泽、关冲、商阳、少商、中冲、少冲、后溪、中渚、三间、少府、束骨、足临泣、陷谷、太白、五处、承光、通天、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听会、完骨、承浆、哑门、百会、囟会、神庭、风府、廉泉、风池、天柱等59穴。对此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黄帝内经灵枢》所言多在四肢,意在泻热之本;
-
张会卿
张会卿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张景岳
简介:张景岳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学术贡献: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通一子
通一子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张惠卿
张惠卿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类经图翼
概述:《类经图翼》为书名。2卷为“运气”,为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图表,共80余篇,阐释《内经》运气学说最为详彻;11卷为“针灸”,系统论说穴位、主治、操作等,首论经络俞穴,次载针灸要穴歌及诸证灸法要穴。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并附刊张介宾《类经附翼》四卷。2卷主要介绍“易理”在医学上的应用;
-
燔针
2.针刺术语。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又称焠针。《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论经筋痹症“治在燔针(去刃)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燔针(去刃)刺其下及与急者。”吴崑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
-
辟
《素问·调经论》:“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块然而不痛。”《灵枢·根结》:“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见“辟积”。《素问·气交变大论》:“筋骨并辟,肉瞤瘛,”张介宾注:“并,拘挛也。《三国志·华佗传》:“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
燔针劫刺
燔针劫刺为刺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指针刺入穴以后,用火烧针使暖以劫夺寒邪的一种刺法。法与温针相似。吴崑曰:“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耳,不必赤也。”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
-
外科钤古方
《外科钤古方》为《景岳全书》第64卷的单行本。1卷。明·张介宾撰。
-
外科钤
《外科钤》为书名。明·张介宾撰。本书为《景岳全书》第四十七卷及四十八卷的单行本。上卷为总论部分,包括经义、脉候、论证等41篇;下卷分别记述发背、脑疽、耳疮等39种病证的治疗。此外,又有《外科钤古方》一卷,为《景岳全书》第六十四卷。
-
行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度者,怕以制日月之行也。”《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精并行。”《灵枢·五变》:“夫天之生风也,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素问·至真要大论》:“逸者行之。”《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
小儿则
《小儿则》为儿科著作。此书即《景岳全书》的一部分(卷四十至卷四十一),二卷,明·张介宾撰。内容主要论述小儿杂病(不包括痘疹、麻疹)的证治。此外又有《小儿则古方》1卷,为《景岳全书》第62卷;《麻疹诠》1卷,为第42卷;《痘疹诠》3卷,为第43~
-
婴筋
婴筋为人体部位名。又作缨筋。指颈侧之大筋,即胸锁乳突肌的前面部分。《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张介宾曰:“颈侧之筋曰婴筋。”
-
质疑录
《质疑录》医论著作。明·张介宾撰,撰年不详。共收医论四十五篇,专就金、元诸家论医的偏执处“辨论之,以正其失”故题曰“质疑录”。全书重点论述多种病证的治则,在其重阳气学术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发挥了温补学说。对作者本人早年著作中立言未当之处,也作了辨析和纠正。本书收入《医林指月》中。
-
杂证谟
《杂证谟》为内科杂病专著。29卷(即《景岳全书》卷9~明·张介宾撰。内容为内科杂病(共70余种,不包括伤寒病)证治,对每种病证均引录古说,参以己见。作者长于温补,其温补学说的见解,在本书多种病证的论述和治疗中均有较充分的体现。
-
杂症会心录
《杂症会心录》为医论著作。清·汪蕴谷撰于1754年。本书为作者数十年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的汇辑。其中有三篇医学总论,五十余篇有关内科、妇科、杂症症治的论述,辨证析因细致,不乏独特见解,并列医方、医案。治法宗张介宾,以扶阳养心为主。此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
妇人规
《妇人规》为书名。明·张介宾撰。内容共分总论、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梦遗、乳病、子嗣、癥瘕及前阴10类,论述妇科诊治法则。另有《妇人规古方》1卷(即《景岳全书》第61卷),与本书互参。现存清刻《景岳全书》本。
-
(月真)胀
《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张介宾《类经》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月真)胀。”多因脾虚失于健运,气机失于和降所致,当予健脾调中。②指气胀。尤怡谓:“(月真)胀,即气胀。”
-
实
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灵枢·玉机真脏论》:“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
失气
《类经》张介宾注:“不知所禁,妄为刺之,则阴阳错乱,真气消亡,是谓失气也。”《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伤寒阳明腑实也见矢气,腹满。《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
-
官
②官职,职位。《灵枢·通天》:“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宜。”《灵枢·五色》:“五官之辨奈何?”④法定的,公认的。《灵枢·官针》:“知官九针,刺道毕矣。”张介宾:“官,任也。”
-
高骨
概述:高骨: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山石,人有高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王冰曰:“高骨,谓腰高之骨也。”解剖名桡骨茎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腕骨…出《针灸大成》。位于手腕掌侧桡侧缘,桡骨茎突部。一般沿皮刺0.3~
-
肺系
肺系为人体部位名。指与肺相连系的组织,如喉头、气管等。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张介宾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于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
-
飞阳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作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类经》张介宾注:“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也”。意指从外踝上七寸飞阳穴处走向足少阴经复溜之前,上方与阴维郄穴筑宾会合。上胸膈夹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
-
大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灵枢·官针》:“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灵枢·肠胃》:“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素问·六节藏象论》:“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
撮
撮用指爪合取物。亦指一次撮取之量。《素问·病能论》:“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张介宾注:“用三指撮合,以约其数。”
-
储储
储储骄傲自满的样子。《灵枢·通天》:“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张介宾注:“储,蓄积貌,盈盈自得也。”
-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针灸治疗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等篇。意谓对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只须按经取穴治疗。而不必分补泻,与“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并列。张介宾说:“言本无虚实之可据,而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之经以取其病也。”
-
躄
躄挛躄,足不能行之证。《灵枢·热病》:“热病面青脑痛……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张介宾注:“筋躄者,足不能行也。”
-
按蹻
按蹻古代养生与医疗术语,也称按跷。其治宜导引按蹻。”“按”与“蹻”是按摩的两种方法。《素问·金匮真言论》明·吴昆注:“按,手按也;指按摩中的手按法与足踩法。一说“蹻”指经络腧穴,《类经·论治类》张介宾注:“按,捏按也;蹻,即阳蹻、阴蹻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蹻穴以除疾病也。”
-
官针
官针指大家公认的针具和操作方法。张介宾:“官,法也,公也。制有法而公于人,故日官针。”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
-
砭剂
《新唐书·儒学传序》:“武为救世砭剂,文其膏梁与?”或指用砭石调治疾病,张介宾注《黄帝内经灵枢·终始》:“齐,剂同,药曰药剂,针曰砭剂也。春夏阳气在上,故取毫毛皮肤,则浅其针;秋冬阳气在下,故取分肉筋骨,则深其针,是以时为齐也。”
-
膂筋
膂筋为人体部位名。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约当解剖学上所称之骶棘肌分布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张介宾曰:“膂:吕同,脊骨曰吕,象形也。又曰夹脊两旁肉也。”
-
小儿则古方
《小儿则古方》为《景岳全书》的一部分(第62卷),1卷,明·张介宾撰。内容主要论述小儿杂病(不包括痘疹、麻疹)的证治。此外又有《小儿则》2卷,为《景岳全书》(卷四十至卷四十一);《麻疹诠》1卷,为第42卷;《痘疹诠》3卷,为第43~
-
五逆不刺
五逆不刺指临床遇到五种脉证不符的危重病证,禁用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张介宾注:“凡此五逆者,皆阴虚之病。故《本神》篇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皆不可刺者也。”
-
内经运气表
《内经运气表》为运气著作。清·陆懋修(九芝)撰,刊于1866年。故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为29图,张介宾《类经》为48图。陆氏则认为图说愈多,卒业愈难,且有不宜于图而宜于表者。全书仅“五气经天”、“五行化为六气”、“五运合五行太少相生”、“司天在泉左右间气”等13表。现存《世补斋医书》本等。
-
本草正
书中择常用药300种,仿《本草纲目》编述,分山草、隰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菜、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次第介绍其别名、性味厚薄、阴阳主要功效及机理,临床运用范围、注意事项等。相似药物功效比较、药物配伍等阐析甚明。故于书中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作为药之“四维”以扶阳救阴。
-
生长壮老已
生长壮老已指生命活动所表现出的由出生到成熟、由盛壮到衰竭的全过程。张介宾云:“生长壮老已,动物之始终也。”
-
颐颐
颐颐怡然自得的样子。《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张介宾注:“颐颐,自得貌。”
-
医学切要
《医学切要》综合性医书。清·王锡鑫撰于1847年。本书内有经络脉诀、药性弹词、看病歌诀、汤头诸歌。并辑录张介宾的“新方八略”,程国彭的“医门八法”。为中医入门读物。现存《医学切要全集六种》本。
-
四诊抉微
《四诊抉微》为诊断学专著。作者以《内经》色脉并重为据,抉取古今有关四诊名著的精微编纂而成此书。其中望诊包括面部气色、五官、口齿、爪甲、舌诊、体表诸部以及小儿指纹等的辨识;闻诊以听取患者的气息为主,察悉其元气之盛衰及病痛之所在;问诊以阐析张介宾“十问”为主,并问人品起居,嗜欲苦乐,使人知受病之本源;
-
景岳新方砭
《景岳新方砭》医论著作。清·陈念祖撰。刊于1804年。作者对张介宾《新方八阵》所载方剂及有关理论以书评的形式予以阐析辨驳,发表了个人的学术见解。陈氏认为该书所立新方,其配伍、方义多“杂沓模糊”,尤其是补阴、补阳之说,与张仲景立方之旨不合。现有《陈修园医书十六种》等刊本。
-
传忠录
《传忠录》为医论著作。本书是《景岳全书》第一部分,共收医论30余篇,论述辨证、诊法及治则等多方面内容。对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中医理论作了系统论述与分析。重点阐发“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以温补为主,对刘完素、朱震亨重用寒凉攻伐的治法,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见解;是研究张氏医学思想和实践的重要著作。
-
十二从
十二从指十二经脉的顺序、走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类经》卷六张介宾注:“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之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此说可与《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相印证。
-
外维
外维指外眼角的联系组织。指维系目外眦之筋,包括眼外直肌等。为足少阳经筋的分支。《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少阳之筋…张介宾注:“此支者,从颧上斜趋结于目外眦,而为目之外维,凡人能左右盼视者,正以此筋为之伸缩也。”
-
漯漯
《灵枢·癫狂》:“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又:“少气,身漯漯然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张介宾注:“漯漯,寒栗也。”《素问·刺腰痛》:“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③肿大流涎貌。《灵枢·杂病》:“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