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肛门痒痛
又称肛头痒痛。或湿或热下注肛门所致痒痛之证。因于湿多痒,因于热多痛。《杂病源流犀烛·脱肛源流》:“肛门痒痛,湿与火病也。大肠有湿,流注于肛门,则作痒。宜秦艽羌活汤。甚或生虫,其痒难当,治法与虫痔相同,宜神应黑玉丹、扁蓄汤,外以苦楝根煎汤熏洗。宜七圣丸、艽白丸。”
-
祛湿
祛湿为祛除湿邪的统称。分化湿、燥湿、利湿等法。湿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脾主运化水湿,治湿应注意健脾。
-
壮骨去温丹
《石室秘录》卷三:组成:薏仁1两,芡实半两,茯苓3钱,肉桂1钱,牛膝2钱,萆薢1钱。主治:湿气入于骨中,两腿酸痛。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妙在薏仁能入骨而去水,加芡实健脾以去湿,不使湿以增湿;又加肉桂,引经直入于骨中,湿有不去,酸疼有不止者乎?故此方必须多服久服,正是此意。
-
利湿
利湿指用具有利湿作用的穴位,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针灸临床上常分为: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及清热利湿等。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癃闭、淋浊、水肿等证。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湿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
-
脾虚带下
脾虚带下病证名。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用完带汤,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
静兼
静兼安定能兼容。指湿土之性。《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性静兼,其德为濡。”
-
脾恶湿
脾恶湿生理学术语。指脾畏恶湿邪,并易受湿邪困扰。《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恶;脾恶湿。”脾主运化水湿,湿盛则易伤脾阳,影响健运而产生泄泻、四肢困乏等症,故称恶湿。
-
目眦溃烂
目眦溃烂为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系指目无别病,唯眦部赤烂。眦赤烂又名眦帷赤烂、目眦溃烂、目眦赤烂。《张氏医通》卷八:“眦赤烂证,谓目烂帷眦有之,目无别病也。赤胜烂者多火…病属心络,甚则火盛水不清而生疮于眦边也。”类今眦部性睑缘炎。湿偏盛者,宜用除湿汤加减;
-
黄带
黄带为病证名,亦名带下黄候。见《傅青主女科》卷上。指妇女阴道中排出的黄色黏液,黏稠而淋漓不断,或有腥臭味,甚至如脓样色深如茶汁。多因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恣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或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横克脾土而致肝热脾湿,均能导致湿热下注,损及任带二脉而带下色黄。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用易黄汤。
-
(皮达)皮疮
(皮达)皮疮病名。指发生于皮肤之一种湿性疮疡。见《医门补要》上卷。该病由于湿热郁于肌肤所致。症见初起患处皮肤红亮焮肿,继起细小黄水泡,痒痛相兼,甚者破后可延及全身各处。治疗宜清热利湿,可用草薢渗湿汤加减。外用黄柏、大黄、生石膏、青黛、芙蓉叶各等分研末,白蜜、米醋调和外敷,两日一换。
-
悦脾汤
《医醇剩义》卷四:方名:悦脾汤组成:白术1钱,茅术1钱,茯苓2钱,附子8分,砂仁1钱,木香5分,乌药1钱,苡仁4钱,青皮1钱,神曲3钱(炒),姜3片。主治:脾湿胀痛。脾本湿土,寒邪乘之,寒与湿凝,是为重阴,脘下至当脐胀满作痛。
-
复方健脾术苓汤
朱仁康方:复方健脾术苓汤:处方:苍术9克,白术9克,赤芍9克,猪苓9克,泽泻9克,陈皮9克,淮山药9克,扁豆衣9克,炒薏仁9克,匾蓄9克,萆9克,六一散(包)9克。功能主治:健脾理湿。主治:淋巴管瘤,脾经湿盛,水湿外溢。用法用量:水煎服。
-
二陈加黄连栀子汤
处方:二陈汤加炒栀子、姜炒黄连。功能主治:食郁有热之嘈杂。各家论述:痰之生也,本于湿,故用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痰不生;甘草能健脾,脾健则能制湿;陈皮能利气,气行则痰亦行;黄连、栀子之加,取其寒能胜热,苦能降火尔!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考》卷四
-
分湿内化丹
处方:薏仁1两,金银花9钱,茯苓7钱,生甘草5钱,牛膝5钱,萆薢5钱,半夏5钱,肉桂5分。功能主治:脚胫烂疮。用法用量:水煎服。盖意仁去两足之湿,茯苓能分消脾胃中之湿气,生甘草、金银花能解郁热之毒,而萆薢又善走足,且能祛湿健胫,又加牛膝以助其筋力,则烂湿之疮,有不去之如失者乎?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燥湿
燥湿治疗学术语。指用苦燥药祛除湿邪的方法。适用于中焦湿证。据临证寒湿与湿热的不同,有苦温燥湿、苦寒燥湿等。各详该条。
-
湿癣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色赤湿痒,搔之多汁成疮…该病多因风湿热邪侵入肌肤而成。证见患处皮肤潮红,糜烂,瘙痒不止,搔破滋水淋漓,浸淫面不断扩大,皮内似虫行。治宜清热除湿杀虫。外用蛇床子散麻油调敷;或用芦荟30克、炙甘草15克研细末外撒。相当于急性湿疹、皮炎之类。
-
湿腰痛
湿腰痛病证名。指雨露水湿之邪侵袭腰部所致之腰痛。其临证特点为腰际冷痛,腰以下沉重,或见身肿,其脉多见濡缓。每值阴雨天则可加味重。宜以温化水湿为大法,小便不利则宜渗利,用不换金正气散、肾著汤。湿腰痛每有兼邪,与风相兼为风湿腰痛;与寒相兼为寒湿腰痛;与热相兼则为湿热腰痛,症状有所不同,施治各异。
-
目胎赤
目胎赤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渍于眦,使睑赤烂,至大不瘥,故云胎赤。”属胎风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乳儿眼生湿烂,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汤或小菊花膏丸等加减。
-
俞主体重节痛
俞主体重节痛指输穴善于治疗身体倦怠困重和关节疼痛。俞,指五输穴中的“输穴”。阴经俞穴属土,土主湿应肉;阳经俞穴属木,木主风应筋。身体困重多与湿有关,关节痛多与风和湿有关,故身重节痛多取输穴治疗。出《难经·六十八难》。
-
茶叶袋纸
茶叶袋纸是一种低定量的薄页纸。结构疏松多孔。吸收性强。通常用马尼拉麻浆及长纤维化学木浆制浆,高游离打浆。浆内添加湿强剂或通过特殊处理以获得高的湿强度。用于制作小包茶叶袋。
-
湿火
湿火病证名。指湿伤脾胃之阴。症见口渴不饥、大便坚结,苔先灰滑,后反黄燥。《温病条辨·中焦篇》:“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
-
前阴漫肿
见徐大椿《女科指要》。多因孕妇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或肝经湿热下注,以致前阴漫肿、疼痛,若因脾虚者,兼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带下清稀,治宜健脾利湿,方用四苓汤;因肝经湿热者,兼见烦躁易怒,口苦胁痛,带多色黄,治宜舒肝解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或龙胆泻肝汤。
-
餐泄
《证治准绳·杂病》:“戴云,餐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张氏医通·大小府门》:“餐泄者,《史记》名回(迥)风,水谷不化,湿兼风也。风邪干胃,木来贼土,清气在下,升阳除湿汤。”《医略六书·杂病证治》:“餐泄,完谷不化,是火不生土也。”“餐泄,食不化,四神丸加木香、诃子。”参见迥风、飧泄条。
-
胎风赤烂
是指初生婴儿洗眼不净,秽汁浸渍于眼,以眼睑红赤湿烂,眵黏,多泪为主要表现的眼病。胎风赤烂的病因病机:《银海精微》谓本证有三:初生时血露入眼,以致眼生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胎风赤烂的治疗:胎风赤烂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汤或小菊花膏丸等加减。
-
平泻汤
《辨证录》卷七:组成:芍药2两,茯苓1两,白术2两。功效:平肝泻水。主治:脏腑不调,肝乘脾土,湿气下行,久泻不愈。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芍药以平肝,用白术、茯苓健脾以去湿。肝气既平,不去刑土,而脾得养,无畏于木气之克。
-
阴邪
概述:阴邪:1.六淫病邪中的寒、湿等;2.侵犯阴经的邪气。具有阴属性的病邪·阴邪:阴邪指六淫病邪中的寒和湿,与风、暑、燥、火等阳邪相对而言。其性质属阴,致病多损伤阳气,阻碍气化,故名。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阴邪:阴邪指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
-
下(疒番)锭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下(疒番)锭组成:蛇床子5钱,枯矾1两,川椒3钱,樟脑3钱,雄黄4钱,芥穗3钱,五倍子3钱,硇砂3钱。主治:阴门刺痒,湿热下注,溃流黄水。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过罗,炼老蜜为锭,重4钱。用丝棉包裹,长绳捆好。
-
刀癣
刀癣为病名。一种皮生于皮肤的一种瘙痒性疾患。《诸病源候论》称其病因为用磨刀水或牛狗所饮余水洗面手而感染者。如此之癣,初得或因风湿于肌肤,折于血气所生”。治宜消风清热利湿,内服方用消风散(《医宗金鉴》卷七十四)加减,外用必效散涂擦。本病类似今之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等疾患。
-
解疠神丹
处方:茯苓3钱,白术5钱,薏仁5钱,黄连1钱,玄参1两,金银花3两,柞木枝3钱。功能主治:健脾去湿,化毒解酒。主感酒湿之毒而成大麻风者。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10剂,未烂者可愈,已烂者再服20剂可愈也。摘录:《辨证录》卷十
-
疳气入阴
疳气入阴病证名。出《幼科证治准绳》。症见小儿阴囊水肿呈黄亮色,局部肿痛,小便不利,或瘙痒等。多由疳疾脾胃虚弱,水湿下注阴部所致。治宜化气利湿,用五苓散。外用蛇床子煎水淋洗。
-
黄蜡灸法
黄蜡灸法外治法之一。属于灸法之一种。见《外科大成》卷一。该法适用于疮疡未溃或已溃难敛者。具体方法为:用湿面糊随疮肿根盘作圈,高寸余,紧贴皮上,使其状如井口,勿令渗漏。圈外再围布数重,以防火气烘肤;圈内铺黄蜡屑三、四分厚,以铜漏杓盛桑木炭火,悬蜡上烘之,待蜡溶化再续蜡屑;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
-
脆脚
脆脚病名。指妊娠期下肢浮肿。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多因孕妇平素脾阳不振,健运失职,由于胎体生长发育,更阻碍脾阳敷布,以致水湿下注,症见脚踝浮肿,皮薄光亮,有压痕,无其他不适,经休息后不能恢复者,治以健脾胜湿,方用全生白术散。
-
毛瓣绿绒蒿
拼音名:M oB nLǜR nɡHāo来源: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全缘绿绒蒿Meconopsisintegrifolia(Maxim.)Franch.,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除去毛刺,洗净晒干。性味:甘、涩,寒。功能主治:清肺热,除湿利尿。用于咳嗽,肺炎,肝炎,湿热水肿。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集成三仙丹
别名:三仙丹处方:五灵脂1钱,南木香5钱,巴豆仁40粒。制法:上将灵脂、木香研为细末听用,以巴豆剥去壳,取净肉40粒,去其肉上嫩皮,纸包水湿,入慢火中煨极熟,取起,另以绵纸包之,缓缓捶去其油,纸湿则另换,以成白粉为度,谓之巴霜,与前2味和匀,醋打面糊为丸,如绿豆大,以朱砂为衣,晒干收贮。
-
加减十皮饮
处方:茯苓皮5钱,大腹皮3钱,川朴1钱,制茅术2钱,蒲种壳1两,天仙藤3钱,冬瓜皮4钱,陈皮1钱,丝瓜络1钱5分,炒苡仁6钱,地骷髅1两。功能主治:久泻伤脾,脾虚不能运湿,湿滞气阻,一身浮肿。摘录:《镐京直指》
-
茵陈治疸汤
《顾松园医镜》卷十:方名:茵陈治疸汤组成:茵陈、黄芩、黑山栀、滑石、茯苓、车前、橘红。功效:清热除湿,化气利水。主治:诸黄疸,因湿得之。用法用量:用茅根为引。加减:热甚,加黄连;渴,加麦冬、花粉;因食伤,加山楂、麦芽;因酒伤,加煨葛根、甘蔗浆。
-
湿家
湿家是平素湿重患者的古称。多有身疼肢重,发热、头汗出,胸满,小便不利等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湿家之为病,一身尽,发热,身色如熏黄也。”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当以利湿为大法。结合兼证情况予以辨证论治。
-
迎风赤烂
迎风赤烂病名。《证治准绳·杂病》:“谓目不论何风,见之则赤烂,无风则否,与风弦赤烂入脾络之深者不同。夫风属木,木强土弱,弱则易侵,…赤者,木中火证;若痰、若湿盛者,烂胜赤;属今之睑缘炎。治宜疏风、清热、祛湿之剂。参见眼眩赤烂条。
-
霖溃
霖溃久雨及泥泞。《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变骤注,其灾霖溃。”
-
足胫胕肿
足胫胕肿证名。两脚小腿部浮肿。多因脾虚湿胜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头重,足胫胕肿。”《类经·六气相胜病治》:“脾胃不能胜湿,则足胫胕肿。”见于水肿、脚气等证。
-
暑月水泻
暑月水泻病证名。见《验方新编》卷五。婴幼儿夏暑季节腹泻,排出物如水样,多兼小便赤涩或小便不通。因感受暑湿之邪,内侵肠胃所致。治宜清暑利湿,用四苓散加木瓜、木通、车前子。
-
马齿苋洗方
处方:马齿苋2两(鲜马齿苋半斤)。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主急性湿疹,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湿毒疡),丹毒,脓疽病(黄水疮)。用法用量:净水洗净后,用水4斤煎煮20分钟,过滤去滓。(鲜药煮10分钟)用净纱布6-7层沾药水湿敷患处,每日3至3次,每次20~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
黄龙须
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Hu nɡL nɡXū别名:红龙须(《分类草药性》)。来源: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气根。性味:《重庆草药》:味苦湿,性热,无毒。功能主治:《重庆草药》:行气,除风,除寒,除湿。治风湿麻木,筋骨痛,跌打损伤,痨伤腰背酸痛,湿肿,虚弱,外伤痨伤吐血。
-
太阳经脚气
太阳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太阳膀胱经而成的脚气。症见头痛,目脱,项强,腰脊连体枢、循髀外出外踝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皆痛。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暑胜者,热烦;治宜发散,用麻黄左经汤等方。
-
泡络突睛
泡络突睛病证名。系指胞肿睛突的病证。《眼科百问》:“泡肿者脾湿也,当消其湿。丝络红者心热也,当清其热。突睛者肝实也,宜疏其肝。”参见突起睛高条。
-
腰尻痛
腰尻痛证名。出《灵枢·本脏》。指腰、尻(尾骶部)部均痛。病因以肾与督脉虚寒最为多见。治宜补其虚、温其寒。如兼有血瘀者,当化瘀;兼有湿痰者,宜温化痰湿。参见肾虚腰痛、瘀血腰痛、湿痰腰痛条。
-
偏沮
汗出偏于半身,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张志聪注:“沮,湿也。”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一偏,气阻一边,故云偏沮。”
-
月饮疮
月饮疮为病证名。即旋耳疮。指发生于耳廓根部的湿疮。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又名月蚀疮,月镟疮。初起在耳后折缝间皮肤潮红,久则黄水淋漓,湿烂作痒,搔破则津血水,甚者耳后折缝裂开,状如刀割,缠绵难愈。治宜清热除湿,内服龙胆泻肝汤。外用穿粉散或解毒丹麻油调搽。亦可用黄连、枯矾各等份研末敷之。即外耳湿疹。
-
脾为生痰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为病机,指痰饮证的病机。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致使津液代谢失调,是痰饮生成的主要原因。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医宗必读·痰饮》:“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
-
热烂
热烂证名。指眼弦于春夏之际溃烂的疾病。多由脾胃积热生湿上薰所致。宜清热化湿。方选藿香正气汤合三黄汤加减。外用棉裹散薰洗。久者宜佐化瘀之品,亦可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