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酒沥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新加酒沥汤组成:细生地4钱,白归身1钱半,广橘白8分,苏薄荷3分,生白芍3钱,清炙草6分,川柴胡4分(蜜炙),玫瑰花3朵(冲),陈绍酒2匙(分冲),淡竹沥2瓢(与酒和匀同冲)。功效:滋阴养血,调气疏郁。主治:阴虚血亏,气滞郁结。佐以竹沥、绍酒涤痰和血,以肝性刚,宜柔宜疏是也;
-
风性开泄
风性开泄为风邪致病的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善动,最易伤人肌肤腠理卫分,卫气受伤则失其固护肌肤腠理之功能,因而出现腠理开疏、汗液外泄等病理变化。故《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有“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之说,如伤寒太阳病中风证也以汗出恶风为主要病候。
-
医林指月
《医林指月》医学丛书。清·王琦辑。刊于1767年。共辑集宋、元、明、清时医著十二种(另附一种)。计有《医学真传》、《质疑录》、《医家心法》、《易氏医案》、《芷园臆草存案》、《伤寒金镜录》、《痎疟论疏》、(附《痎疟疏方》)、《达生篇》、《扁鹊心书》、《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学古诊则》。
-
铺地还阳
铺地还阳此药为石松科植物杉蔓石松(小9F4l咖MM腻小M)的带根全草,因其成片钢旬于地面生长,故得此名。各小枝顶端均生有圆柱形袍子囊穗,叶绿有疏锯齿,叶疏而张开。分和于大九湖、板仓、红河、小于家坪等地。该药具合祛风散寒、舒筋活络、除湿消肿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筋骨疼痛、水肿等。
-
牡荆汤
处方:牡荆子白术各15克芒消7.5克(研,后下)制法:上三味,牡荆子白术二味细锉。功能主治:治面青身黄,心中烦乱,起卧不安,唇里生疮,目视疏疏,名日惊黄。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下芒消搅匀,食后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
阿利氏规律
阿利氏规律指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下图概括了阿利氏规律:(A)表示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对某些种群来说是这样的);(B)表示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过疏过密都有害。还可指导人类社会,如城市人口密度要适宜,过疏、过密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
螺旋-环-螺旋基元
螺旋-环-螺旋基元这种结构是由一个环将两个螺旋结构分隔开来,与螺旋-转角-螺旋结构的差别在于∶它的两个螺旋的一侧还有一段疏水链,这样,当螺旋-环-螺旋结构位于两个多肽之间时,这两个疏水的侧链就会将两个多肽链连在一起形成类似亮氨酸拉链的结构。
-
齿缘草属
中文名齿缘草属拼音名chiyuancaoshu拉丁名Eritrichium中国植物志64(2):116属下物种阿克陶齿缘草、矮齿缘草、半球齿缘草、北齿缘草、篦毛齿缘草、长梗齿缘草、长毛齿缘草、匙叶齿缘草、垂果齿缘草、大叶假鹤虱、东北齿缘草、对叶齿缘草、钝叶齿缘草、反折假鹤虱、灰毛齿缘草、假鹤虱、假鹤虱(原亚种)、具柄齿缘草、具柄齿缘
-
上寿
上寿养生学术语。谓最高的年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孔颖达疏与《太平经·解承负诀》均指一百二十岁。又《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另外,上寿也用作祝寿之意的动词用。《史记·滑稽列传》:“奉觞上寿。”
-
肝阳
概述:肝阳:1.肝的阳气;2.耳穴名。肝的阳气·肝阳:肝阳指肝之阳气,与肝阴相对而言,是肝之温煦、升发、疏泄的一面。与肝阴保持相对的平衡和协调,以维持肝的正常功能。位于耳 结节处。主治头晕、头痛、高血压。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等进行刺激。
-
附干藓属
中文名附干藓属拼音名fuganxianshu拉丁名Schwetschkea属下物种东亚附干藓、短枝附干藓、贵州附干藓、华东附干藓、拟疏叶附干藓、缺齿附干藓、疏叶附干藓、台湾附干藓、中华附干藓
-
钱临
钱临清代医家。字淮可,一字北山。浙江嘉兴人。生活于乾隆(1736-1795)年间,先学儒,后习医。纂有《立斋医案疏》四卷、《薛案辨疏》两卷。
-
野青茅属
中文名野青茅属拼音名yeqingmaoshu拉丁名Deyeuxia中国植物志09(3):188描述DeyeuxiaClarionexBeauv.野青茅属,禾本科,约100余种,分布于温带地区,惟多数种类在东亚,我国约有40余种,大都产西部和北部。小穗具柄,有1小花,脱节于颖之上,排成圆锥花序;小穗轴延伸于内稃后,先端有茸毛;颖与外稃等长或近等长;
-
清胃豁痰汤
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杏苑生春》卷四:方名:清胃豁痰汤组成:南星、半夏、软石膏、香附。主治:嗳气,胃中有火有痰。胃中痰饮郁成酸症。用法用量:上为丸,或煎汤服。各家论述:《杏花生春》:南星、半夏、石膏以豁痰,香附以疏郁。
-
郑文焯
郑文焯(1856-1918年)清末医学家。有感于医善治疫者少,乃溯经方之原旨,辨其要义,评述唐以前医籍,并取经籍传注所记杂家言,为之疏证,按治经学之义例,著《医诂》(一作《医故》)两卷(1890年)。书中医史资料颇多,且观点鲜明,切中时弊。另著《千金方辑古经方疏证》八卷、《妇人婴儿方义》两卷,未见传世。
-
铁青树属
中文名铁青树属拼音名tieqingshushu拉丁名Olax中国植物志24:35描述OlaxL.铁青树属,铁青树科,约55种,分布于热带亚洲,其中铁青树O.wightianaWall.和疏花铁青树O.laxifloraMerr.2种,我国南部亦产之。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腋生;萼小,近截平形,结果时扩大;发育雄蕊3,退化雄蕊5-6,2裂;子房上位,下部3室,上部1室;
-
齿豁
概述:齿豁(loosetoothgomphiasis)为症状名。又名齿疏。是指牙齿疏豁,动摇脱落的表现。咀嚼时每有余物嵌入作梗。齿豁的病因病机:齿豁多因肾气不足或餐后挑剔成习所致。《仁斋直指方》:“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或用煅炉甘石、寒水石各等分为末,常以擦牙,并保持口腔清洁。
-
木喜条达
木喜条达系借用五行学说阐述树木生发的特性,来比喻肝胆的生理特点。肝胆主疏泄升发,疏泄则能助脾胃消化吸收;升发则能使气机舒畅。故肝木喜畅达而不宜抑郁,肝郁则产生胁下痛、嗳气不舒等症。
-
方壶外史
收录气功学专著主要有:《无口玉皇心印妙经测疏》、《黄帝阴符经测疏》、《老子道德经玄览》、《周易参同契测疏》、《参同契口义》、《崔公入药镜测疏》、《吕纯阳百字碑测疏》、《张紫阳金丹四百字测疏》、《龙眉子金丹印证诗测疏》、《邱长养青天歌测疏》、《玄肤论》、《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图》、《七破论》等。
-
肋毛蕨属
中文名肋毛蕨属拼音名leimaojueshu拉丁名Ctenitis中国植物志06(1):2属下物种波边肋毛蕨、察隅肋毛蕨、长柄肋毛蕨、粗柄肋毛蕨、顶囊肋毛蕨、耳形肋毛蕨、梵净肋毛蕨、钙岩肋毛蕨、贡山肋毛蕨、贵州肋毛蕨、海南肋毛蕨、红棕肋毛蕨、虹鳞肋毛蕨、尖齿肋毛蕨、截头肋毛蕨、靠脉肋毛蕨、阔鳞肋毛蕨、亮鳞肋毛蕨、密羽肋毛蕨、
-
刺蕨属
中文名刺蕨属拼音名cijueshu拉丁名Egenolfia中国植物志06(1):115属下物种长耳刺蕨、刺蕨、根叶刺蕨、厚叶刺蕨、镰裂刺蕨、墨脱刺蕨、疏裂刺蕨、圆齿刺蕨、云南刺蕨、中华刺蕨
-
假护蒴苔属
中文名假护蒴苔属拼音名jiahushuotaishu拉丁名Metacalypogeia属下物种假护蒴苔、疏叶假护蒴苔
-
石毛藓属
中文名石毛藓属拼音名shimaoxianshu拉丁名Oreoweisia属下物种石毛藓、疏叶石毛藓、四川石毛藓、小石毛藓
-
求米草属
中文名求米草属拼音名qiumicaoshu拉丁名Oplismenus中国植物志10(1):241属下物种大叶竹叶草、福建竹叶草、光叶求米草、求米草、求米草(原变种)、日本求米草、疏穗竹叶草、疏穗竹叶草(原变种)、双穗求米草、台湾竹叶草、无芒竹叶草、狭叶求米草、狭叶竹叶草、小叶求米草、云南竹叶草、中间型竹叶草、竹叶草、竹叶草(原变种)
-
鞭苔属
中文名鞭苔属拼音名biantaishu拉丁名Bazzania属下物种白边鞭苔、白叶鞭苔、鞭苔、齿叶鞭苔、刺叶鞭苔、大叶鞭苔、东亚鞭苔、高山鞭苔、厚角鞭苔、卷叶鞭苔、阔叶鞭苔、裂齿鞭苔、裸茎鞭苔、南亚鞭苔、拟三裂鞭苔、日本鞭苔、三齿鞭苔、三裂鞭苔、疏叶鞭苔、双齿鞭苔、台湾鞭苔、弯叶鞭苔、锡金鞭苔、锡兰鞭苔、狭叶鞭苔、
-
丝带藓属
中文名丝带藓属拼音名sidaixianshu拉丁名Floribundaria属下物种橙色丝带藓、粗叶丝带藓、东亚丝带藓、黄色丝带藓、假丝带藓、绿色丝带藓、锐齿丝带藓、散生丝带藓、疏叶丝带藓、丝带藓、四川丝带藓、中形丝带藓
-
梣属
中文名梣属拼音名shu拉丁名Fraxinus中国植物志61:5属下物种白腊树、白枪杆、斑叶梣、齿缘苦枥木、川梣、多花梣、光蜡树、花梣、花曲柳、尖萼梣、尖果梣、尖叶梣、椒叶梣、楷叶梣、苦枥木、苦枥木(原变种)、阔叶梣、庐山梣、绿梣、美国白梣、美国红梣、美国红梣(原变种)、墨西哥梣、欧梣、秦岭梣、绒毛梣、三叶梣、疏花梣、
-
车前属
中文名车前属拼音名cheqianshu拉丁名Plantago中国植物志70:318属下物种北车前、北美车前、长果车前、长叶车前、车前、车前(原亚种)、翅柄车前、大车前、对叶车前、多籽车前、革叶车前、海滨车前、尖萼车前、巨车前、苣叶车前、龙胆状车前、龙胆状车前(原亚种)、芒苞车前、毛瓣车前、毛平车前、平车前、平车前(原亚种)、疏
-
木荷属
中文名木荷属拼音名muheshu拉丁名Schima中国植物志49(3):211属下物种大苞木荷、大萼木荷、大花木荷、独龙木荷、短梗木荷、钝齿木荷、多苞木荷、多脉木荷、广东木荷、尖齿毛木荷、尖齿木荷、尖齿木荷(原变种)、毛木荷、木荷、南洋木荷、拟钝齿木荷、疏齿木荷、西南木荷、小花木荷、信宜木荷、银木荷、中华木荷、竹叶木荷
-
医德
医德是医务工作者在职业活动巾所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疏五过”、“征四失”等论述医德的篇章。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全面而实用地提出了各种医德规范,对后世的医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年世界医学协会通过了新的医德宣言——《日内瓦协议法》。
-
WQ1002韩氏多功能电治疗仪
WQ1002韩氏多功能电治疗仪采用电子集成电路,结构小巧,功能多,可发出多种波形脉冲电,达到不同治疗作用。60V(电针疗法用)脉冲宽度:300μs频率范围:2~100Hz调制方式:连续波2~簇形每移发出2串脉冲,脉冲频率15~疏密波是疏波(2Hz)和密波(15~双路同步刺激或交替刺激,每对电极的输出持续5s。
-
王文禄
王文禄为明代医家,字世廉,号沂阳生,海盐(今属浙江)人。性嗜书,闻人有异书,倾囊购募得必手校。取“盖先未病而医之,不施饵剂砭针,同跻仁寿之域”之义,著《医先》一卷(1550)。另著有儿科医书《胎息经疏略》(1564)及《艺草》等。
-
阴虚齿燥证
阴虚齿燥证为证候名。指阴液亏虚,牙齿失于濡养,以牙齿干燥枯槁,隐痛时作,牙齿疏豁松动,咀嚼无力,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肝气虚证
肝气虚证为证候名。指气虚肝失疏泄,以两胁胀闷,情绪低沉,疲乏气短,头晕眼花,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虚火灼龈证
虚火灼龈证为证候名。指阴液亏虚,龈肉失濡,虚火灼龈,以龈肉干燥萎缩、潮红,齿根宣露,齿牙枯槁、疏豁松动、隐痛,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自控疗法
自控疗法为气功功法。以达到能够控制自身机能稳定在适中程度,从而有益于克服自身疾病的一种气功锻炼。自控疗法为张明武所倡。具有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等强身延年作用。其功法包括:调息补气功、跷步运化功、按头安神功、摩肾益精功以及松静疏泄功等。
-
孙渊如
孙渊如即孙星衍。乾隆进士,曾任山东督粮道等官职。在医学方面,曾据《证类本草》对《神农本草经》加以考证和辑录,对后世影响较大。又据《外台秘要》校辑出《素女方》。另校刊有《华氏中藏经》、《宋提刑洗冤录》、《千金宝要》等医籍。他的校辑虽也有草率疏略等缺点,但在医药文献的整理、保存等方面作出贡献。
-
望牙齿
望牙齿(inspectionoftooth)是指观察牙齿的排列,色泽有无异常,是否有龋洞及龋洞深浅、大小,牙齿的咬合关系是否对称,牙间隙有无疏豁,牙根有无暴露,牙齿润泽与枯槁等的诊断方法。
-
本草备要
概述:《本草备要》为药物学著作。清·汪昂撰。主要内容:本书取材以《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二书为主,作者予以编选而成。内容首载药性总义,次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及人等八部,共470余种药物。对各药的性味及用途等作了概括性综述,附图400余幅,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
-
吴谦
安徽歙县人。其中《刺灸心法要诀》专论针灸经络。太医院原意欲编修一博一约的医书,最后为能达到早日编成,遂由吴谦与另一太医院院判刘裕铎为总修官,收集天下秘籍及传世良方。吴谦则更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之逐条进行订释,收集各家疏注,订其舛误,加以阐发,撰成《订正伤寒论注》及《订正金匮要略注》。
-
香顿·斯杰巴尔
香顿·斯杰巴尔宋代藏医学家。生于西藏雅隆地区。深究“八支”医理,曾求学于印度。著有《经释月光疏》等。
-
下寿
下寿养生学术语。对上寿、中寿而言,小于中寿的年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孔颖达疏:“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又《庄子·盗跖》与《太平经·解承负诀》等则有“下寿六十”的说法。
-
阴秉旸
阴秉旸为明代医家。自号卫涯居士。太平(今属安徽)人。先为朝官,历任监察御史,平凉同知、陕西佥事参议等。于医理亦颇精通,尝谓“原病有式,针灸有经,医疗有方,诊视有诀。运气则《全书》,药性则《本草》,独始生之说未及闻。”诠次《内经》,条疏图列,化以成章,成《内经类考》(又作《内经始生考》)10卷。
-
佐金平木
佐金平木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气上逆的方法。肝气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出现气喘短息,胁肋窜痛,脉弦等症。用佐金平木法,肺气下降则肝气随之条达疏畅。常用桑白皮、杏仁、枇杷叶、苏梗等药。
-
中正之官
中正之官为人体器官名,是胆的别称,因胆助肝之疏泄,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主要是人的胆量、勇气与胆气的盛衰有关。胆有决断的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惊恐)的不良影响,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有重要作用,故比喻为中正之官。
-
珍珠喉
珍珠喉病名。指咽喉内生点状渗出物的珍珠的喉疾。似今之咽喉炎。多由风热邪毒犯肺,上攻咽喉所致。治以疏外清风,方选防风通圣散加减。
-
邵澍
-1827年)清代医家。字作霖、子雨,浙江平湖人。医术精明,活人无数,求医者甚众。晚年将其所用方剂之有效验者荟为一帙,对药物疏证甚详,以供不谙医术者应用,成《成方辑要》一书;另有《济世外科辑要》,简称《外科辑要》,均有刊本行世。
-
痁疾
痁疾病名。即疟疾。《丹溪心法·疟》:“疟又名痁疾者。”明·卢之颐《痎疟论疏》:“痎疟总名曰痁。痁者,秋时寒热兼作,即痁作而金伏者是也。”
-
气怯
气怯为病证名。指胆虚气怯而出现虚弱而惊慌的病证。由于中气不足,脾虚生痰,痰湿扰胆,阻碍了胆气的疏泄和肝气的生发所致。临床表现为气短、心烦、失眠、惊悸不安、口苦、恶心等。治宜补气安神。
-
脾气不舒
脾气不舒病证名。指脾胃出现消化机能障碍。多由肝失疏泄或湿困脾阳所致,亦有因饮食壅滞而造成者。主要症状有脘腹胀闷、食不消化、厌食、呃逆等。治宜疏肝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