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经大成
《目经大成》为中医眼科学著作。9年后被黄庭镜之孙发现,遂以家藏旧本相校后,于嘉庆二十二年(1818)以原貌刊印。卷2考证,按病因分12类,共89证。每证之下,列表现,述病机,论治法,或附案例;卷3类方,共收载眼科方剂229首,更收外治方19首。该书有清代嘉庆同治年间多种版本,198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有点校本出版。
-
内急外弛
内急外弛为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多因眼部不洁,受风热毒邪侵袭,加之脾胃素有湿热,致眼睑脉络壅滞,气血失和而发。严重者可发生眼睑内卷、睫毛倒入、赤膜下垂、黑睛生翳等多种并发症,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讲求卫生可以避免传染,预防本病的发生。又名倒睫、拳毛倒睫、倒睫拳挛、拳毛倒插、拳毛倒睫。
-
风引㖞斜
见《银海精微》。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风牵㖞僻
见《银海精微》。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风牵㖞偏外障
^^偏外障为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水疡
水疡为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忽然一珠,生于睥眦气 之间者多,若在风 ,目必破损。有虚实大小之殊,实者小而痛甚,虚者大而痛缓,状如黑豆,亦有横长而圆者,头风人多有此患,清空膏选用。”据诸家记载,本病“与木疳相似,但部分稍异,色亦不同,黑者属水”(《审视瑶函》)。
-
目血
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目出血,曰目衄。”唐容川《血证论》卷二:“泪窍出血,乃阳明燥热所攻发,犀角地黄汤加归尾、赤芍、银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治之。目中流血泪·目血:目血指目中流血泪。多属风热毒邪为害,治宜祛风清热,解毒凉血,可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
-
目𥆧
心脾两虚:胞 振跳·心脾两虚证(twitchingeyelidwithheart-spleendeficiencypattern)是指心脾两虚,以眼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或失眠时加重,可伴心烦眠差,怔忡健忘,食少体倦,舌质淡,脉细弱为常见症的胞 振跳证候。其它疗法:针刺可用攒竹、承泣、四白、丝竹空、风池、地仓、颊车、足三里、昆仑等穴。
-
黄液上冲
重者可导致全眼珠灌脓而失明。黄液上冲多因素嗜辛热炙赙,膏粱厚味,酿成脾胃积热,再加感受风热邪毒,内外合邪,以致三焦火毒上燔,灼伤黄仁,煎熬神水,脓液内聚而成。黄液上冲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可用通脾泻胃汤或羚羊角饮子、犀角地黄汤,酌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物。
-
离火廓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离火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胞轮振跳·心脾两虚证
定义:胞 振跳·心脾两虚证(twitchingeyelidwithheart-spleendeficiencypattern)是指心脾两虚,以眼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或失眠时加重,可伴心烦眠差,怔忡健忘,食少体倦,舌质淡,脉细弱为常见症的胞 振跳证候。证候分析:心脾血虚,血不养筋,筋肉拘挛目困,劳累后气血亏耗,故困动加重。
-
椒疮·风热客睑证
定义:椒疮·风热客睑证(prickly-ash-likesorewithpatternofwind-heatlodgingineyelid)是指风热客睑,以眼痒涩不适,羞明流泪,睑内微红,有少量红赤颗粒为常见症的椒疮证候。治法:椒疮·风热客睑证治宜疏风清热。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椒疡(见《目经大成》卷二)、沙眼。
-
粟疮·脾虚湿困证
定义:粟疮·脾虚湿困证(milletsore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dampnessretention)是指脾虚湿重,以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涩痒不适;眵少或眵稀色白,睑内颗粒丛生,色黄而软,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或濡为常见症的粟疮证候。又名粟疡(见《目经大成》卷二)、睑生粟(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
-
损翳
损翳的症状:损翳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治法:清肝泻火方药治疗:用泻青丸加减。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蝇头蟹眼
蝇头蟹眼的症状:蝇头蟹眼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治法:清肝泻火方药治疗:用泻青丸加减。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混睛障·脾气虚证
定义:混睛障·脾气虚证(murky-eyenebulawith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虚气弱,以黑睛灰白色混浊增厚,抱 微红,视物模糊,肢楚乏力,纳呆便溏,舌淡有齿痕,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是指以黑睛深层起灰白色翳障一片,混浊如雾,漫掩黑睛,妨碍视力,且羞明流泪,眼珠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眼病。
-
混睛障·湿热上攻证
定义:混睛障·湿热上攻证(murky-eyenebula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attackingupward)是指湿热上攻,以黑睛漫珠混浊,赤脉自周边伸入,呈毛刷状,黑睛后壁有沉着物,白睛混赤,眼痛,畏光,流泪,头痛而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见《审视瑶函》。混睛障相当于西医的角膜基质炎。
-
远视·气血两虚证
定义:远视·气血两虚证(hyperopia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气血两虚,以视远较视近清楚,不耐久视,两目隐痛,甚则连及前额,全身可兼见面色少华,心悸怔忡,头晕失眠,气短神疲,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远视证候。远视轻者视远较视近清楚,故古称能远怯近症,至《目经大成》始名远视。
-
五色疡
古人以五行配五色,将发于眼部的木疡、火疡、土疡、金疡、水疡统称为五色疡。木疳出自《证治准绳·杂病》。治法:实证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虚证宜养阴清热,可用养阴清肺汤加石决明、青葙子、赤芍、木贼等。又名土疳、土疡、偷针、偷针眼、偷针窝。本病胞睑边缘生小疖,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而赤痛拒按。
-
完壁
完壁眼科手术术语。系金针开内障八法名称之一。即手术后出针的手法和要求。《目经大成》卷二:“回针将障送至护睛水内尽处,迟迟出针之半,少息再出,恐障复还原位。”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
巽廓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巽廓、巽风廓、养化廓。巽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配心胞”。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巽风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巽廓、巽风廓、养化廓。巽风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配心胞”。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行健廓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乾为白珠,络通大肠之腑,脏属于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主分泾渭,上运清纯,下输糟粕,曰行健廓。”历代命名繁多,一般多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或八卦名称来命名。《银海精微》认为八廓“有位无名”;《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小儿雀目
《世医得效方》小儿雀目多“疳而得之”,以肝虚为主,故又称“肝虚雀目内障”,与成人阳虚高风雀目内障不同。参见肝疳:肝疳为病证名,五疳之一。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
瞎子
瞎子盲人之俗称。见《目经大成》卷三。
-
阴阳圈
概述:阴阳圈为病证名。指目睛生翳两相对映者。出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分类:本书认为:“此症黑睛上生二翳,一中虚,一中实,两翳连环如阴阳之圈,故名。有白中略带焦黄,及细细赤脉绊住,而光滑深沉者,皆不能去。寻其源流,耐心治之,或稍见效。详阴阳翳条。上述两种皆属宿翳。治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用药。
-
资生廓
资生廓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据相应脏腑的功能予以命名。由于脾胃具有腐熟水谷,吸收运送营养物质,增补元气的功能,人体赖以生存,故名资生廓。《目经大成》卷一有:“脾胃相为表里,主腐熟水谷,保合太和,司培元气,曰资生廓。”
-
天旋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通睛偏昃,白眼斜觇,盖乾廓下倾,幼时所患者也,故曰天旋。属目偏视。《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人腑藏虚而风邪入于目…多由婴幼儿时脾气虚,约束失权所致,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由风热、风痰等所致,宜平肝清热,祛风涤痰,用正容汤或通肝散加减;
-
水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坎廓、坎水廓、津液廓。水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①《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坎正北方,络通膀胱之腑,脏属肾。”③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坎为神膏,络通膀胱三腑,脏属于肾。”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视惑
定义:视惑(disturbedvision)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张氏医通》卷八又认为:以长为短、以白为黑、神光自见、黑夜精明、视正反邪、视定反动、视物颠倒、视一为二、视瞻有色、视赤如白、光华晕大等视觉异常的病患亦属此证范畴。
-
目妄见
目妄见(heteroptics)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类似今之玻璃体混浊或角膜翳。2.《张氏医通》卷八又认为:以长为短、以白为黑、神光自见、黑夜精明、视正反邪、视定反动、视物颠倒、视一为二、视瞻有色、视赤如白、光华晕大等视觉异常的病患亦属此证范畴。3.目妄见为狂证证候之一。
-
目瞤
目瞤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盖足太阴、厥阴荣卫不调,不调则郁,久郁生风,久风变热而致。主以全真一气汤、十味益荣煎、艾人理血汤,不移时立住。”也可配合针灸治疗。
-
辘轳自转
辘轳自转病证名。指因患某些眼疾或全身性疾病而出现目直视、上视、紧闭、频眨等症状者。《目经大成》卷二:“为脏气乖蹇,阴阳不和,中风中痰,并脱血脱气,至目直视、上视、紧闭、频眨、翻腾动摇(目珠震颤)而作也。夫翻腾动摇,乃目不能心使,而自募然察上,募然察下,倏左倏右,或瞤或摇。”
-
离廓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离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雷廓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震(雷廓)为青睛,络通胆之府。”《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坤廓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地廓即肉 也,肉 属脾,脾与胃为表里,故 主藏为脾病,廓主府为胃病。”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坤地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地廓即肉 也,肉 属脾,脾与胃为表里,故 主藏为脾病,廓主府为胃病。”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坎水廓
坎水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①《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坎正北方,络通膀胱之腑,脏属肾。”③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坎为神膏,络通膀胱三腑,脏属于肾。”④《张氏医通》卷八:“肾之府为水廓”,有名无位。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火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见《银海精微》。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火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黑珠翳
黑珠翳的症状:黑珠翳患者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翳,眼痛剧烈,羞明泪出,愈后黑睛遗留瘢痕,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如钉翳遗留似钉样带根脚之白翳,影响视力;治法:清肝泻火方药治疗:用泻青丸加减。可选服肥儿丸或猪肝散等方加减,并配合捏脊,针刺四缝,灸足三里、肝俞、肾俞等疗法。
-
黑翳如珠
黑翳如珠的病因病机:黑翳如珠常由肝肾虚热,复感风邪所致。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风 上浮起一翳,黑而圆,其高低大小不等,状如蟹睛”患者目赤羞明,痛极难睁。黑翳如珠的治疗:黑翳如珠患者如虚热夹风,宜养阴清热,祛风明目,用通明补肾丸加减;如肝经实热,宜祛风清热泻火,用羚羊角饮子加减。
-
光华晕大证
光华晕大证为眼科病证。治虽外证已退,目视尚有晕者,阳邪未平,阴精未盛,犹宜滋养化源而克制其火耳。”多见于绿风内障或眵泪黏稠之外障眼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肝藏血,血气不足,则肝虚,致受风邪,风邪搏于精气,故精气聚生于白睛之上,绕于黑睛之际,精彩昏浊,黑白不明审,谓之目晕。”
-
覆杯
覆杯病证名。系指眼目肿胀如杯的病证。《目经大成》卷二:“此证目先赤痛多泪,后睑渐肿硬,如覆一酒杯于眶上者。”详见肿胀如杯条。
-
唇睑相邀
唇睑相邀病证名。指中风后出现口唇歪斜、眼睑下垂,并同时出现抽动的病证。出《目经大成》卷二。参见风牵斜条。
-
传送廓
又名乾廓,乾天廓、传道廓、传送廓、传导廓。传送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乾居西北,络通大肠,脏属于肺”。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及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认为:此廓位于白睛,属大肠。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赤觑
赤觑(qù去)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上。为白膜蔽睛之俗称。本病类似今之沙眼角膜血管翳。病由俭啬劳役残弊肌骨,或纵欲嗜味耗损真元,荏苒无形燥火,深潜在经,乃患本病。医宜应机投药,非若有形风热之可散可攻。参见白膜弊睛条。
-
长虹贯日
长虹贯日为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乃赤脉虬丝,纵横粗细,上气 而缠风 ,最不宜治。参见赤脉贯睛,赤丝乱脉证:赤脉贯睛为病证名。治宜清热泻火,可选用黄连天花粉丸或洗心散加减。又名赤丝虬脉、白睛乱脉。宜审因论治,一般以散邪祛瘀为主,可选服退赤散或归芍红花散加减。
-
彩云捧日
系指风 赤障,血翳包睛的病证。《目经大成》卷二:“此症满风 生障赤色,厚薄高低不等,痛涩莫敢开视,见人则两眉紧斗,眵泪并流,且丝脉纵横,白睛亦红紫相映,故曰彩云捧日。”
-
白障
白障为病证名。指宿翳之色白而厚者。《审视瑶函》卷三:“(凝脂翳症)待长大而蔽满黑睛者,虽救得珠完,亦带疾矣。用四顺清凉饮子加减治疗。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为黑睛病赤痛、羞明等症消退后遗留之翳痕。内治宜细审脉症,补虚泻实,明目退翳,可选用开明丸、石决明散加减;外治点七宝散。
-
冶金煎
《目经大成》卷三:组成:玄参、桑皮、枳壳、黄连、杏仁、旋覆花、防风、黄芩、白菊、葶苈子。主治:白晴肿胀,日夜疼痛。各家论述:白睛肿胀,肺气中塞也;日夜疼痛,肺火上攻也。中塞者,须散而决,故用枳壳、杏仁、旋覆花、防风、白菊;上攻者,当寒而下,故用桑皮、黄连、玄参、黄芩、葶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