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证
逆证(deteriorativesyndrome)是指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违背自然病程出现不良症状的情况。逆证多为正虚邪盛,或治疗、护理失当所致。如麻疹病风寒闭束,疹粒暗淡不透,咳喘鼻煽;或热毒壅滞,谵语烦躁,疹色紫赤;或气虚神乏,疹粒浅淡稀落难出;或下利不止等均属逆证。
-
麻毒
麻毒是指能引起麻疹的邪气。麻疹又名疳、麻证、瘄子、痧子、肤证、糠疮、粰疮。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小儿药证直诀》:“初起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顺证经过良好,逆证较严重,险证多属危急。末期,当养阴,清解托毒,使其逐渐收没。
-
五逆
概述:五逆:1.针刺宜忌;内证之五逆:五逆为内证之五逆。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因外伤或痈疽疮疡等病因失治误治而出现的五组逆证。
-
重阴
《灵枢·营卫生会》:“夜半而阴陇为重阴。”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女子病色现于面右为重阴。属逆证(《素问·玉版论要》)。脉象之重阴。《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肺、肾俱属阴,肺病传肾亦称重阴,属逆证。⑸病因病理学术语。《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
-
见点
见点为症状名,为痘疮始出的迹象。出《证治准绳·幼科》。即痘疮见形。又名见点、放点、见苗。1.发热三日见点,热减身和,不渴不烦,颗粒稀疏。其痘先自头面渐至周身而出,色红润,顶尖圆者为顺证。3.痘已见形,身仍发热,痘稠密,粘连不分,痘色虽红而滞黯,或痘虽稀疏而色浅淡,隐于皮肤不透出而精神倦怠者为险证。
-
痘疮见形
痘疮见形又名见点、放点、见苗。发热三日见点,热减身和,不渴不烦,颗粒稀疏,其痘先自头面渐至周身而出,色红润,顶尖圆者为顺证。发热一日或半日即见点,一齐涌出,点不分明,平塌不起,出而复隐,痘色紫黑,干枯不润者为逆证。痘色虽红而滞暗,或痘虽稀疏而色浅淡,隐于皮肤不透出而精神倦怠者为险证。
-
病色相克
指病情与面部所现征象相矛盾。病色相克是古人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来分析患者的面色,以判断病情顺逆推测疾病预后的诊断方法。病色相克,一般属逆证。肝病见黄色、心病见白色,脾病见黑色、肺病见青色、肾病见赤色,均是“病克色”。但这种相克临证运用不能过于机械,只能作为临床辨证的参考。
-
见苗
见苗为症状名。即痘疮见形。小儿出痘,一般发热三日后见点,热势较缓,皮肤上即见淡红色的痘疹,光泽稀落深藏于皮肤内,摸之有坚实感。其痘先自头面渐至周身而出,色红润,顶尖圆者为顺证。3.痘已见形,身仍发热,痘稠密,粘连不分,痘色虽红而滞黯,或痘虽稀疏而色浅淡,隐于皮肤不透出而精神倦怠者为险证。
-
心为噫
心为噫指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噫,即嗳气。《类经》十五卷认为:“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认为:“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临床多见于心阳虚衰而心血瘀阻,母病及子,脾胃失运,故胃气上逆而噫气。
-
厉疽
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厉疽破溃则治同敦疽(又名瘙敦疽、足指发):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厉痈
若初起红肿疼痛,溃破有脓,属湿热偏盛,为顺证,易治;厉痈破溃则治同敦疽(又名瘙敦疽、足指发):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外科医镜
《外科医镜》为书名。为《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系列丛书之一。又名《外科全书十种》、《高憩云外科全书》。清·高思敬撰。1917年刊行。本书名虽为10种,实只7种。即《外科医镜》12卷,《外科三字经》1卷,《外科问答》1卷,《逆证汇录》1卷(以上均外科著作);《五脏六腑图说》1卷,《六气感证》1卷及《运气指掌》1卷。
-
外科三字经
《外科三字经》为书名。为《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系列丛书之一。又名《外科全书十种》、《高憩云外科全书》。清·高思敬撰。1917年刊行。本书名虽为10种,实只7种。即《外科医镜》12卷,《外科三字经》1卷,《外科问答》1卷,《逆证汇录》1卷(以上均外科著作);《五脏六腑图说》1卷,《六气感证》1卷及《运气指掌》1卷。
-
外科全书十种
《外科全书十种》即《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为丛书名。清·高思敬撰。1917年刊行。本书名虽为10种,实只7种。即《外科医镜》12卷,《外科三字经》1卷,《外科问答》1卷,《逆证汇录》1卷(以上均外科著作);《五脏六腑图说》1卷,《六气感证》1卷及《运气指掌》1卷。
-
降气剂
降气剂(formulafordescendingqi)为方剂名词。是指以降逆下气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气机上逆证的理气剂。
-
内陷·邪盛热极证
定义:内陷·邪盛热极证(organfailurewithpatternofpathogenexcessivenessandheatextremity)是指邪盛热极,以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全身出现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胁肋偶有隐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舌质红绛,脉洪数、滑数或弦数为常见症的内陷证候。
-
内陷·正虚邪盛证
又称“三陷变局”。是指火毒炽盛,正气内虚,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内传脏腑的危急重症。内陷为火陷、干陷、虚陷的统称。出《外科大成》卷一。内陷为病邪深入所导致的一类逆证。《疡科心得集》卷上:“…干陷者,脓腐未透,营卫已伤,根盘紫滞,头顶干枯,渐致神识不爽,有内闭外脱之象;
-
内陷·脾肾阳衰证
又称“三陷变局”。是指火毒炽盛,正气内虚,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内传脏腑的危急重症。内陷为火陷、干陷、虚陷的统称。出《外科大成》卷一。内陷为病邪深入所导致的一类逆证。《疡科心得集》卷上:“…干陷者,脓腐未透,营卫已伤,根盘紫滞,头顶干枯,渐致神识不爽,有内闭外脱之象;
-
内陷·阴伤胃败证
定义:内陷·阴伤胃败证(organfailurewithpatternofyininjuryandstomachdeclining)是指阴伤胃败,以局部症状同脾肾阳衰证,口舌生糜,纳少口干,舌质红绛,光如镜面,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内陷证候。是指火毒炽盛,正气内虚,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内传脏腑的危急重症。有三陷变局,谓火陷、干陷、虚陷也。
-
鼻疖·火毒内陷证
定义:鼻疖·火毒内陷证(nasalfurunclewithpatternoffire-toxinsinkinginward)是指火毒内陷,以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局部红肿灼痛,头痛如劈,伴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痉厥、口渴、便秘,舌质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鼻疖证候。又称鼻疔(见《外科启玄》)。
-
支秉中
支秉中为明代医生,字改斋。精于儿科,于痘疹一证,研究尤深,认为医者对介乎可治顺证及不可治之逆证之间的痘疹一必赖医者以药力维持。遂根据痘疹患者之气血、病症之寒热与虚实情况、痘之多寡轻重,随证加以论治及处方用药,且附有病案,编撰成书,题为《痘疹玄机》共三卷。据载曾与徐春甫氏组成宅仁医会。
-
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
《高憩云外科全书十种》医学丛书。又名《外科全书十种》。清·高思敬撰。1917年刊行。本书名为十种,实只七种。即《外科医镜》十二卷,《外科三字经》一卷,《外科问答》一卷,《逆证汇录》一卷(以上均外科著作),《五脏六腑图说》一卷,《六气感证》一卷及《运气指掌》一卷。
-
逆从
从证候而治者为从即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医门法律》:“逆从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逆其病而治之;指标本的不同治法。《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④解剖结构名。指人体皮肤浮络的反、正走向分布。
-
面黑
面黑诊断学名词。指一种色诊之一。黑为阴寒之色,属肾。多至寒、主痛、主劳倦、主血瘀。黑而瘦削,多属阴火内伤,肾水枯竭;黑而焦干,为下焦肾热;黑而熏亮,水气支饮;黑而带黄,劳疸蓄血;黑绕口角,胃阴已绝;光明润泽为有胃气,枯槁晦滞多属危重证候。《素问·脉要精微论》:“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
脉证合参
脉证合参指辨证过程中,把脉象和证候互相参照,推断病情的方法。一般脉证相符为顺,预后较好;例如阳热证见浮数脉,虚弱证见细弱脉,属于顺证。若阳热证见沉细脉,虚弱证见洪大脉,为脉证相逆,说明表里正邪错综复杂,病情较重,属于逆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辨别疾病的本质,以确定脉证的从舍。
-
麻疹险证
麻疹险证通常指麻疹患者邪盛正衰、麻毒内陷、证情险恶。主要病变在肺,对肺的危害最大。《疹科纂要》:“麻未出时,发热喘促者,险。”“身体极热,欲出不出,隐伏皮内,不发透快者,险。”参见麻疹逆证、麻毒陷肺条。
-
麻毒内攻
麻毒内攻病证名。指麻毒不能适发外出的逆证。《古今医鉴》:“麻疹既出,一日而又没者,乃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轻则烦躁谵妄,重则神昏闷乱。治宜透疹清解。内服荆防败毒汤,外用胡荽酒擦全身。重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
-
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为治法之一。又称回阳。救治阳气将脱的方法。指用大剂药性温热,具有大补阳气作用的方药,以恢复阳气,抢救亡阳所致厥逆证的治法。症见汗出不止,吐利,四肢厥逆,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为寒盛阳衰,阳气将亡之候。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
-
灌浆逆证
灌浆逆证痘疮灌浆之时,其色紫黑或灰白,而浆不行者,为枭毒内蕴,锢滞气血,或虚弱不能载毒外出的逆候。此外,痘疮浆未成而腐烂,行浆时痒塌,空壳无浆;或稠密不分颗粒,而复干枯无浆者,均属逆证。宜分清元气盛衰,毒邪之强弱,辨证施治。
-
耳后疽
初起治同天疽;初起治同夭疽: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初宜服柴胡清肝汤,脓将成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已溃治同外痈、有头疽: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锐毒即发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的有头疽。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
-
耳后发
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初宜服柴胡清肝汤,脓将成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夭疽居左锐毒右,经属胆腑生耳后,谋虑太过郁火成,此处肉薄当急救。”
-
疮疡四肢厥逆
疮疡四肢厥逆病证名。《证治准绳·外科》卷三。指疮疡患者出现四肢厥逆证候。如肾阳虚衰,不能温煦四肢者,可导致寒厥。证见四肢逆冷过于肘膝,严重者指甲青紫,脉沉微细,疮亦灰白下陷。热厥多因热毒内盛,阳气郁结所致。其治宜清热解毒,活血疏郁为主,方用托里消毒散合四逆散加减为佳。
-
疫喉自汗
疫喉自汗病证名。指患疫喉后出现的汗出。其一,毒随汗泄者痧透、神清、喉烂渐退,为顺证。其二,汗出而毒不泄则痧隐、神昏、喉烂反剧,多为邪内攻而正气虚,为逆证,治宜疏解透达,佐以扶正,方用粘子解毒汤加减。
-
重阳
重阳两种属阳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多表明阳热亢盛。《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男子病色现于面左有重阳,属逆证。⑸示阳极转阴,热极生寒。《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张志聪注:“重阳之人。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阳,及心肺之脏气有余者也。”
-
逆顺
指疾病的顺证与逆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灵枢·营气》:“此营气之所行也。《灵枢·根结》:“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④《灵枢经》篇名。针刺方法的逆顺包括针刺法的逆顺和时机上的逆顺。
-
乐疽
乐疽为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为无头疽生在肩前侧,腋窝上方,骨缝开合凹陷处者。为手厥阴心包络经血热气郁而成。久不溃破及溃后脓如清水,肿硬不减者为逆证。治法同无头疽,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为主。内服阳和汤、醒消丸、小金丹等;外用阳和解凝膏、冲和膏等。包括附骨疽、流痰、肩疽等多种病证。
-
耳后毒
锐毒即发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的有头疽。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
-
耳后疮
出自《鲍氏验方新编》卷一。锐毒即发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的有头疽。见《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由于此处肌肉不丰,气血不充,故预后欠佳。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初宜服柴胡清肝汤,脓将成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