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经
概述:《类经》为注释类书。明·张介宾(景岳)撰。主要内容: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黄帝内经素问》和《黄帝内经灵枢》二书的全部内容,以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重新加以组合,并予注解诠释,每类又分若干小类。成为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
节之会处
节之会处指骨节之交,缝隙之会,系指穴位部位。节之会与节之交同义;处:处所。《类经》:“凡病邪久留不遗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
兑针
兑针即锐针。锐针指锐利的针,或释作镵针。《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类经》张介宾注:“刺而肿不退者,复刺之。当用锐针,即镵针也。”
-
张会卿
张会卿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胃系
胃系指食管。见《类经》。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现指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分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是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共同通路。见《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
-
通一子
通一子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蒸灸
蒸灸是指用艾于蒜上燃烧施灸之法谓之蒸灸。蒸,热也。《类经·针刺类·刺有三变营卫寒痹》:“布衣气血涩浊,故当以火淬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针及艾蒜蒸灸之类。”
-
天和
“天和”的天,指天地自然,长养万物的规律;和,和合之意。亦是说,人所赖以生存,必须顺应天地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类经》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人气应之以生长收藏,即天和也。”
-
不仁
不仁为症状名,即麻木不仁,指皮肤的感觉功能迟钝或丧失。《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类经》十五卷注:“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
-
不用
不用为症状名,指肢体的屈伸举动等活动功能减弱或丧失。《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卫气虚则不用。”《类经》十五卷注:“不用,不能举动也。”
-
内漏
内漏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类经》卷二十二解释为:“脓生耳底,是为内漏伤其经气,故致聋也。”系指耳内流脓。类今之化脓性中耳炎。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虫瘕
是指以虫积肠道,腹部结块,阻碍气机,聚散不定为主要表现的虫病。病因病机:寄生虫结聚肠中所致的瘕病。症状:《黄帝内经灵枢·厥病》:“肠中有虫瘕及蛟蛕,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懊 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蛕也。”
-
岁气
岁气指一年的气候情况。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类经》注:“五运有纪,六气有序,四时有令,阴阳有节,皆岁气也。”
-
医经原旨
概述:《医经原旨》为医经著作。清·薛雪撰注。刊于1754年。主要内容:《医经原旨》选录《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注释。作者十分推崇张景岳,故主要参酌《类经》中的注释,也吸收了其它各家学说。书中共分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和疾病等类,共14篇。注文简要,但全书略于针灸的记述。
-
类经图翼
概述:《类经图翼》为书名。2卷为“运气”,为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图表,共80余篇,阐释《内经》运气学说最为详彻;11卷为“针灸”,系统论说穴位、主治、操作等,首论经络俞穴,次载针灸要穴歌及诸证灸法要穴。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并附刊张介宾《类经附翼》四卷。2卷主要介绍“易理”在医学上的应用;
-
五气
概述:五气:1.五种气味;2.五运之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色之气·五气:五气指五色之气,即青气、白气、赤气、黑气、黄气。《素问遗篇·刺法论》:“五气护声之华。”《类经》卷十六:“五气,五味之所化也。”
-
虚脉
2.实热证用刺络法,以泄其热;指寸关尺三部脉象中取均无力,重按有空虚感的脉象。虚脉是无力脉的总称,主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脉经》:“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痛豁豁然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类经》卷二十一:“当视其在下虚陷之经,取而补之。”
-
心系
心系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组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类经》注:“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十四经发挥》:“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
-
心合脉
心合脉指五脏与五体相合,心主要是联系脉。《类经》:“心主血,血行脉中,故合于脉。”参见心主血脉:心主血脉为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皆属于心,”《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心风疝
即心疝之因风热邪盛而发者。不足病心痹;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足厥阴肝经逆气所致的疝。《医学入门·疝气》:“风疝者,非外风也,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儒门事亲》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云:厥阴滑为狐疝,少阳滑为肺气疝,太阴滑为脾气疝,阳明滑为心风疝,太阳滑为肾风疝,少阴滑为肝风疝。
-
约束
概述:约束:1.眼胞;《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肌肉之精为约束。”张景岳《类经》卷十八注:“约束,眼胞也。”眼睑、眶筋膜、眼外肌·约束:约束为人体部位名。约束泛指眼睑、眶筋膜、眼外肌等。脾主肌肉,眼睑的病变与脾胃有一定的联系。
-
缨脉
缨脉指足阳明经近颌下系冠带处。《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王冰注:“缨脉,亦足阳明脉也,近缨之脉,故曰缨脉,缨谓冠带也。”《类经》释作水突、气舍穴。
-
子门
子门为人体部位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子门当指子宫颈口。《类经》:“子门,即子宫之门。”
-
针灸集成
《针灸集成》为书名。清·廖润鸿撰。卷一论针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针灸禁忌时日等;卷三-四为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但多系转录自张介宾《类经·图翼》一书。元·佚名氏撰,明·佚名氏补注节抄,黄龙祥、黄幼民整理,与《窦太师针经》《磐石金直刺秘传》一同收编,名为《元代珍稀针灸三种》。
-
张介宾
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又曾从戎,游于北方,因成就不丰而弃戎就医,悉心钻研,尤其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有深入精研,经三十载而著成《类经》三十二卷,将《内经》加以分门别类,详加阐释,亦多所发明,后代医家誉之。
-
类经纂要
《类经纂要》医经著作。三卷。清·虞庠辑,王庭俊增注。刊于1867年。本书节录《类经》的重要原文,并增以简要注释。虽然易于普及,但却不够系统。现存清刻本。
-
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为治则。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应采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瘀血停积引起的血崩应采用破血行瘀的方法治疗。《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寒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例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大黄泻热祛积,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
首如裹
首如裹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多因外感湿邪、疫气或湿痰壅阻所致。《张氏医通》卷五:“湿热上攻,所以头重,秋、冬、春,俱宜羌活胜湿汤;若时行疫疠之时患头重者,败毒散加苍术、藁本;《古今医统·头重》:“精滑脱,肾气竭而阴微,不能与胃气上升,以接清阳之气,故病多头重。”
-
十二节
《灵枢·邪客》:“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又称十二节刺。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
-
十二从
十二从指十二经脉的顺序、走向。《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类经》卷六张介宾注:“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以应十二月之气,而在人则应十二经之脉也。此说可与《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相印证。
-
失气
《类经》张介宾注:“不知所禁,妄为刺之,则阴阳错乱,真气消亡,是谓失气也。”《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伤寒阳明腑实也见矢气,腹满。《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
-
胜复
《类经》:“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有所复也。”一年中,若上半年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古人用胜复之说说明自然气候的相胜相制的现象,进而探讨疾病流行、病机、预后以及治疗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上渍
上渍为证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王冰注:“上渍,谓皮上湿如水渍也,以多汗出故尔。”《类经》卷十五:“上渍者,身半以上,汗多如渍也。”
-
锐针
锐针指锐利的针,或释作镵针。《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类经》张介宾注:“刺而肿不退者,复刺之。当用锐针,即镵针也。”
-
气缓
气缓为病机。但大喜则使心神荡散,气机缓纵散涣而出现歌笑无常,甚则狂言多语等神志症状以及肢体缓纵等病候,治疗除调适情志外,可用镇心安神等法。《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
魄
《素问·宣明五气》:“肺藏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衄衊
衄衊病证名。出《素问·气厥论》。衄指鼻血,衊指汗孔出血。《圣济总录·鼻衄门》:“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乃移于脑,盖阳络溢则血妄行,在鼻为衄,在汗孔为衊。二者不同,皆热厥血溢之过也。”张景岳谓衄、衊皆指鼻出血,二者有轻重之别。《类经·疾病类》:“衄衊皆为鼻血,但甚者为衄,微者为衊。”参见衄血有关各条。
-
六入
指一年之中,风、火、湿、暑、燥、寒六气互相出入以生化万物。《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张介宾注:“凡寒暑再更而气入者六,非虚无以寓气,非气无以化生,故曰令虚以化生也”(《类经》卷二十三)。
-
急则治标
急则治标为治则。例如长期阴虚发热的病人,忽然喉头肿痛,水浆难下,这时阴虚发热是本,喉头肿痛是标,如果喉头肿痛严重,有窒息的危险,便成为主要矛盾,就要先治喉痛的标证,标病解除之后,再治疗阴虚发热的本病。再如《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小大不利治其标。”
-
后泄
概述:后泄为病证名。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或元气不足,脾肾虚衰,皆可引起泄泻。分类:由于病因、证候不同,有风泄、寒泄、暑泻、湿泻、热泻、伤食泻、溢饮滑泄、酒泄,七情泻、积瘀泄、虚泻、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肠泄、大肠泄等。
-
灌汗
灌汗证名。指汗多如灌水之状。《素问·脉要精微论》:“肺脉……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类经》卷六:“汗出如水,故云灌汗。”《脉经》作漏汗。参见漏汗条。
-
鬲偏枯
鬲偏枯病名。鬲,否鬲之意。因气血俱病,否鬲不通,而致半身不遂。《素问·大奇论》:“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类经·脉色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
骭厥
是足阳明胃经的病症。指足胫部经脉所过处发生逆冷、麻木、酸楚等症。骭厥为足阳明经经气逆乱所致的病证,又可称为“阳明厥证”。《类经·十二经病》:“贲响,肠胃雷鸣也;阳明之脉自膝膑下胫骨外廉,故为胫骭厥逆。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
-
伏冲之脉
伏冲之脉又称伏膂之脉。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冲脉循行于脊柱附近的分支,以其深伏于脊内,故称“伏冲”。有充养女子的月经和胞胎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
飞阳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作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类经》张介宾注:“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也”。意指从外踝上七寸飞阳穴处走向足少阴经复溜之前,上方与阴维郄穴筑宾会合。上胸膈夹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
-
大厥
大厥为病证名,厥证之一。《类经·疾病类》:“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所以暴死。《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焠针
焠针即火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病在骨,焠针、药熨。”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
-
焠刺
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焠字原意是火入水,焯刺当指烧针后刺。即将针烧红,迅入速出的针刺方法,以治疗痹症。《类经》张介宾注:“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燔针似后来所称的温针,焠针即火针。多用治风寒湿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