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厥阴心包经
胸中支脉:②沿胸内出胁部,③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④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⑤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⑥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
-
手三阴经
概述:手三阴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包经
心包经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简称。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
-
少阴
手少阴心经·少阴: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HT。《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注引《黄帝内经灵枢》文作“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
心包络经
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主手厥阴之脉
心主手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手厥阴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手心主之正
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经别的原称(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经别)。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厥阴心包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手厥阴经别
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手厥阴心包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语译】手厥阴经别:在腋下三寸处(天池)分出,进入胸腹,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沿喉咙,浅出于耳后,与手少阳经会合于完骨下方。
-
心主手厥阴经病证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
-
足少阴
足少阴为足少阴肾经的简称。五行属水。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肾足少阴之脉
肾足少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即足少阴肾经。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营房
营房为经穴别名。有清心安神、除湿和胃、凉血熄风作用。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本穴配人中、合谷透劳宫治癔病;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3~
-
手阴阳
手阴阳指循行经过上肢的六条经脉,包括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出《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
-
太陵
概述:太陵为经穴别名。位于掌后腕横纹上,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功能主治:有清心宁神,和胃宽胸、清营凉血作用。如心痛、心悸、心烦、心肌炎、失眠、精神病、癫狂、胃炎、骨痛、呕吐、呕血、胸中热痛、身热头痛、目黄、目赤痛、喉痹、咽干及腕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配上脘、足三里治呕吐胃痛;
-
手少阳之别
手少阳之别即手少阳络脉的原称(手少阳之别即手少阳络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手少阳经脉别出的络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处的外关穴,绕行于臂部的外侧,沿本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脉从腕后2寸的外关穴处分出,绕行臂膊外侧,向上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合)。本络脉病变:实证见肘关节拘挛;
-
手少阳络脉
手少阳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手少阳经脉别出的络脉,起于腕关节后2寸处的外关穴,绕行于臂部的外侧,沿本经进入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会合。本络脉病变: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弛缓不能收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实,则肘挛;
-
手厥阴心包经病
手厥阴心包经病为手厥阴心包经所发生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载:“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本经主要病证为:心动悸,心烦,心痛,胸胁胀闷,面赤,喜笑无常,经脉所过部不利等。
-
手厥阴标本
手厥阴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手厥阴心包经的本部,在掌内上腕2寸,两筋之间的内关穴;其标部在腋下3寸,约当天池穴部位。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三焦经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
清心和疟饮
《慈航集》卷下:方名:清心和疟饮组成:茯神5钱,麦冬3钱(去心),人参1钱,草蔻仁1钱(研),制半夏2钱,青皮1钱5分,柴胡5分,炙甘草5分。主治:手少阴心经之疟与手厥阴心包经之疟。初病心烦内热,欲得清水,饮之反寒多,外不甚热。加减:舌红赤,苔黄不燥,加生姜汁炒黄连2分;舌下起刺,加鲜首乌5钱、当归5钱;
-
鬼营
概述:鬼营为经穴别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备急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为劳宫穴。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
-
十二经脉流注
十二经脉流注指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贯注。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
五星
五星为穴名。劳宫为经穴名(LáogōngPC8)。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有清心安神、除湿和胃、凉血熄风作用。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
-
内门
内门为经穴别名。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
-
五脉
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小针解》注:“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洪),脾脉代(缓),肺脉毛(浮),肾脉石(沉)。《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
小心
概述:小心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吴鹤皋注:“下部之第七节也(指从尾椎上数的第七椎),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
-
逐月养胎
出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千金要方》卷二引)。是古人按脏腑、经络理论对胚胎发育的认识。如妊娠一月名始胚,足厥阴肝经养;妊娠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胆经养;妊娠三月名始胎,手厥阴心包经养;妊娠四月受水精,以成血脉,由手少阳三焦经养;妊娠五月足太阴脾经养;并以此作为调养胎元、治疗用药及针灸宜忌的参考。
-
手厥阴心包经穴
手厥阴心包经穴指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单侧共9穴。
-
十二经动脉
《针灸甲乙经》所载十二经动脉为: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经渠;手少阴心经的极泉、少海;手厥阴心包经的劳宫;足少阳胆经的听会、上关;足太阴脾经的箕门、冲门;足少阴肾经的太溪、阴谷;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阳溪;足阳明胃经的大迎、人迎、气街、冲阳;足厥阴肝经的太冲、五里、阴廉;
-
肾经
概述:肾经:1.足少阴肾经;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见《幼科推拿秘书》。或指后溪穴。常用推法,能清脏腑之热,治小便热涩,大便秘结等。
-
鬼窟
鬼窟为经穴别名。《针灸大成》易名为鬼窟,《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大陵、内关治急性胃炎;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一般直刺0.3~
-
臂少阳脉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二十八脉
即左右手足十二经脉共二十四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加任脉,督脉,阴蹻脉、阳蹻脉等共二十八脉。《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
心手少阴之脉
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
-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两关
两关指手厥阴经的内关与手少阳经的外关二穴。仰掌取穴。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③针刺内关和足三里可使白细胞吞噬能力增强。
-
邃穴
邃穴指经穴。至《针灸甲乙经》已有系统记载,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手阳明大肠经20,手少阳三焦经23,手太阳小肠经1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心
心主血脉,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的推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主汗,某些自汗、盗汗病证与心病有关。手厥阴心包经“内络于心肺”,足三阴、足三阳经别均通于心。其背俞为心俞,募穴为巨阙。《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凡心火动,口疮弄舌,眼大小眦赤红,小水不通,皆宜推而清之。
-
一阴
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厥阴,指阴气最微。本经多血少气。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
手心
如心痛、心悸、胸胁支满、癫、狂、痫证、烦渴、饮食不下、呕哕、吐血、大便下血、中暑、口腔炎、小儿龈烂、溺赤及黄疸、掌中热、手掌多汗症、鹅掌风等。配少泽、三间、太冲治口腔炎;劳宫(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经外奇穴名·手心:手心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或艾条灸5~诊察掌中可知腹中的寒痛或热痛。
-
手少阳
手少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十四经
十四经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的合称。十四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
-
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为穴位分类名,简称“经穴”。穴位的分经,《黄帝内经》中有分散记述,至《针灸甲乙经》已较系统,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伤寒阴证
伤寒阴证为病证名。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与阳明经互为表里。本经多血少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因位于太阴与厥阴之间,起着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阴为枢”之说。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故云“两阴交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
三焦手少阳之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
-
三焦
2.温病学作为辨证纲领;三焦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其背俞为三焦俞,募穴为石门,下合穴为委阳。《温病条辨》:“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③位于中指中节的腹面(《幼科铁镜》)。
-
外腑
外腑为人体器官名。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