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
衰㈠(shuāi,音摔)衰老;《灵枢·本脏》:“有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灵枢·寿夭刚柔》:“病九日者三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
衰之以属
衰(cuī,音崔)之以属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则。根据病气属性治疗,使病邪消退。《素问·至真要大论》:“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
藏厥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张氏医通·伤寒诸论》:“藏厥者,胃中阳虚不能生化脾土,则脾藏气衰不运,不运则水谷不化,胃气不行,经脉不通,故周身皆冷而厥也。”又:“藏厥者,其人阳气素虚,肾藏之真阳衰极。”治疗宜用附子理中汤及灸法。
-
青娥丸加黄柏知母方
《医方考》卷五:方名:青娥丸加黄柏知母方组成:破故纸(酒浸少时,略炒)4两,川萆薢(童便浸1宿)4两,杜仲(姜汁炒断丝)4两,黄柏(盐水炒)4两,知母(酒炒)4两,牛膝(去芦)4两,胡桃肉(去皮,炮)8两。主治:肾虚腰痛。火衰则阴翳袭之,而令肾寒;水火俱衰,则土气乘之,而邪实于肾,均令人腰痛也。
-
岁露
《岁露》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今岁有贼风暴雨,以衰万物,比秋风露,故曰岁露焉。”本篇主要论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文中首先介绍疟疾的病机和症状。同时论述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所以人体在遇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的三虚时容易发病的道理,特别是遇到四时八节气候反常时往往会造成疾病的流行。
-
少阴病证
少阴病证(Shaoyinsyndrome、Shaoyindisease)为证候名。《中医药学名词》(2004):少阴病证是指外感病衰竭期,正气严重虚衰,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致的严重证候。《中医药学名词》(2010):少阴病证是指外感风寒入于少阴心肾,正气虚衰,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致的严重证候。
-
长生秘诀
《长生秘诀》为养生类著作。清·石成金著,1卷。主张延缓衰老必须从少壮之时开始,“日后年至老耄,尚然耳目聪明,手足利便。”指出老年人“如日已衔山”,精神气血已衰,凡事均节俭为宜,尤其房事更当节之。书中有“卫生必读歌”,把全书主要观点进行了综合概括,并提出具体措施,对研究养生防老抗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面焦
面焦证名。面部泛现干枯焦黑之色。出《素问·上古天真论》。由阳明气衰,气血失荣所致。见于久病及老衰患者。《医碥·面》治面焦、胃脉虚者,用人参、黄芪、甘草、白芍、升麻、葛根、白芷等药以健脾益气。
-
失强
见《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因五脏精气衰败而致相应的身体部位失去正常的强健状态。五脏各与身体的一定部位相通应,五脏精气充沛则形体强健,若脏气虚衰则相应部位失养而呈现失强体征。由于各种失强征象是相应内脏脏气衰败的反映,久病见之,常示预后不良,故谓“失强则死”。
-
肝合筋
肝合筋生理学名词。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肝之合为筋。《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筋膜有赖肝之精气濡养,肝之气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肢体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之气血亏虚则筋力衰惫,肢体关节屈伸困难。《素问·上古天真论》:“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参肝主筋条。
-
视瞻昏眇证
视瞻昏眇证病证名。系指眼内外无症状,但有视昏眇矇眛不清的病证。又名瞻视昏渺症。见《证治准绳·杂病》。本症常见于两种情况。一是本证为多种内障疾患的常见症状之一。二是因年老所致,相当于今之老视。《审视瑶函》:“若人五十以外而(目)昏者,虽治不复光明,其时犹月之过望,天真日衰,自然目光渐衰。”
-
运气盛衰
运气盛衰是根据运和气的五行生克关系来测定运和气的盛衰。运生气或者运克气为运盛气衰;气生运或者气克运为气盛运衰。
-
洪脉
洪脉为脉象之一。《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洪脉多主热邪亢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
-
月郭
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一月之中,月的圆缺变化对人体气血运行有一定的影响。认为月生之时,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时,气血充实,肌肉坚盛;月郭亏时,经络空虚,气血衰少。针刺治疗时应参合天时而调血气,“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勿泻,月满勿补,月郭亏气血衰则为难治。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
解烦汤
处方:人参5钱,巴戟天5钱,麦冬5钱,白术1两,炒枣仁3钱,菖蒲5分,神曲1钱,白豆蔻2粒。功能主治:健其脾胃,益其心肾。主春月伤风,邪不尽散,脾胃既衰,肺肾亦衰,心无水养,肾与心不交,身热下利6-7日,咳而呕,心烦不得眠。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五
-
夏脉如钩
夏脉如钩脉象名。指脉应四时之象。夏季阳气旺盛,脉象亦呈现洪大,其势急升缓降,来盛去衰。《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如钩……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
上厥下竭
上厥下竭为病机。上厥指阴阳气不相顺接,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下竭,指下部真阴真阳衰竭。实质上,是指下部真元亏竭引致昏厥的病机。《素问·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
长寿法
长寿法是指为了防止机体的老衰过程而延长寿命的方法。为了实现有效的长寿,阐明老衰的本质和原因是首要的。当前与其说延长人类最大寿命勿宁说更重要的是在寿终之前预防疾病发生,这样到老年后也能过着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以这种内容作为研究平均寿命延长的课题,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
运气不及
运气不及即运气衰而不足。凡阴干之年,如乙、丁、己、辛、癸年分,均属运气不及,不及为本运气衰,则克气大行。
-
虚虚
虚虚使虚衰者更虚衰,使不足者更不足。指虚证误用泻法的情况。后“虚”为名词,虚证。《素问·五常政大论》:“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张景岳注:“盛其盛,是致邪也。虚其虚,是失正也。”
-
甜浆粥
《纲目拾遗》卷八引陈廷庆方:方名:甜浆粥组成:豆腐浆。功效:泻火,通淋浊。主治:年老体衰,营养不良,以及血管硬化症,高血压,冠心病的防治。用法用量:煮粥食。
-
填精益气汤
《医学集成》卷二:方名:填精益气汤组成:熟地2两,枸杞4钱,菟丝4钱,焦术4钱,苁蓉4钱,杜仲3钱,故纸3钱,当归3钱,洋参3钱,北耆3钱,菖蒲1钱,炙草1钱,桂元、大枣。主治:病后耳聋。加减:火衰,加桂、附,或启窍丹。
-
中子
中子也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常用符号n表示。中子单独存在时不稳定,平均寿命约为15.3分,很快衰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中子是在1932年,由英国查德威克(JemesChadwick,1891—1974)用α粒子轰击铍、硼原子的实验中首先发现的。它的发现对核物理和原子核化学起了巨大的作用。故确切地说中子是电中性的微粒。
-
天赋
禀赋是指先天赋予的体质因素。陈造《戏作》诗:"书生禀赋纸样薄,平日扶衰惟粥药。"
-
秋取诸合
秋取诸合为治疗用语。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合,指各经合穴,如尺泽、曲池之类。因秋天阳气衰少为弱,阴气始生为微,针刺时应取相应的合穴。
-
厥阴病证
厥阴病证(Jueyinsyndrome、Jueyin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外感病中,寒热病邪夹杂,机体阳衰阴耗,以四肢厥逆,或厥与热交替,或寒热夹杂,脉无定体为常见症的严重病证(证候)。
-
厥阴寒厥证
厥阴寒厥证为证候名。指外感病末期,机体阳衰,阴寒内盛,以手足厥逆,脉细欲绝或脉促为常见症的证候。
-
心衰
心衰(heartfailure)是指心气虚衰,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尿少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
-
休息痢·缓解期
休息痢·缓解期(remittentstageofintermittentdysentery)是指缓解期的休息痢,常见脾气虚弱证、脾阳虚衰证、寒热错杂证、瘀血内阻证等。
-
绿茶单方
概述:绿茶单方具有绿茶防衰,抗老化,功力较强的功效。原料:绿茶适量。用法:经常用沸水冲饮,不限量。功效:绿茶单方具有绿茶防衰,抗老化,功力较强的功效。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疮疡透托法
疮疡透托法(directpromotingmethod)是指毒气虽盛,正气未衰,用透脓的方药,促使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的治法。
-
五盲恶候
五盲恶候为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指因病而突然失明的重证。包括“疮豆盲、惊风盲、久渴盲、久痢盲、久泻盲”。为邪毒偏盛,肝肾精衰的危象。
-
五喘恶候
五喘恶候为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即疮痘喘、惊风喘、虚肿喘、吐泻喘、下痢喘。为正衰邪胜,元气将脱的危象。
-
邪正消长
邪正消长为病机。邪气与正气之间此消彼长的斗争过程。正邪相争,正气战胜病邪则疾病痊愈,邪气胜而正气受损则病加重。邪正消长指邪气(致病因素)与正气(抗病因素)交争过程的消耗与增长。邪胜(长)则正虚(消),病日进;正胜(长)则邪衰(消),病日退。
-
夏至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为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阳气至极之时,此后阳气逐渐衰降,阴气逐渐旺盛。《素问·脉要精微论》:“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
息微
息微病状名。呼吸浅表、气息微弱的症状。由于阳虚气衰或肺气将绝所致。
-
饮后即便
饮后即便证名。饮入立觉至脐,即欲小便之证。见《杂病源流犀烛·小便闭癃源流》。因精气衰耗,不能输于脾归于肺所致。宜用补中益气汤等方。
-
阴胜则寒
阴胜则寒为病机。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阴气偏胜,阳气偏衰,则出现寒证。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郑抡
郑抡(1871-?年)近代医家。福建闽候人。四世业医,幼得家传。1932年任福州中医学社教员。常谓医运日衰,乃采录经史、笔记、地志诸书医史资料,按医学发源、医师踵起、医官建设、医政施行、医书流行、名医列传为序,撰成《中国医门小史》(1933年),其中以阐述清以前医药发展史为主。
-
泽夭
泽夭相气十法之一。指诊察患者面部颜色的润泽与枯槁,作为预测疾病转归的依据。《望诊遵经》:“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
-
盛则泻之
盛则泻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又称满则泻之。指对实证宜用泻法,以祛除邪气,促进疾病向愈。盛则泻之为针灸治疗法则。指邪气壅盛,正气未衰,属实证者,针刺时可用泻法治疗。此法则亦适用于方药治疗。
-
善色
善色为病色的一种。指在疾病过程中,面部颜色虽然异常,但光泽正常,表示脏气未衰,病情轻浅,提示预后尚好。《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等,均属善色。以颜色显露而枯槁不泽者称为恶色,亦称夭色,一般表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
-
三戒
三戒养生术语。含意不一。儒家之说,见《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所得。”道教之说,如《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
练功
练功养生术语。通过特定的方法如气功、导引、武术等以锻炼身体、防治疾病、抗衰延寿。
-
冷喘
冷喘病证名。阳气虚衰、内寒偏盛所致的气喘。《古今医鉴》卷四:“冷喘则遇寒而发。”可用止喘丸等方。参见寒喘等条。
-
精髓枯淋症
精髓枯淋症淋证之一。多因气血虚衰,精髓干枯所致(见罗应章《经验医案·溲淋》。多见于老年体弱者,症见小便滴沥不断,其痛难忍。治以干茯汤。参见淋条。
-
筋枯
筋枯病证名。指血虚不能荣筋,影响肢节活动,动则作痛的病证。《丹溪心法·中风》:“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亦可见于中风后遗症及年老体衰之人。
-
解堕
解(xiè,音懈)堕同“懈惰”。倦怠无力。《素问·上古天真论》:“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
钩脉
钩脉脉学名词。指夏季正常的脉象。稍坚洪大,来盛去衰,如钩之状。《素问·阴阳别论》:“鼓一阳曰钩。”《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
得强则生
得强则生如虚弱转为强健有力,则虽病而预后良好。如头不能举、腰不能转、膝不能屈伸、肢不能久立等衰惫之症,渐转为有力,即谓“得强”。《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身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