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惑论
《大惑论》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惑,迷乱眩晕之谓;大,言其甚也。本篇论述了登高俯视则惑的道理,以及善忘、善饥而不嗜食、不得卧、不得视、多卧、少卧等病证。而对于惑的讨论尤为详尽,故名。
-
复视
diplopia)为症状名。又称“复视”、视一为二、目视一物为两候。复视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视歧多由汇聚目中之精气,由于中风、痰、热邪等而使失去协调作用,以致精气散乱,约束失权所致。常出现于风、痰、热邪所致之疾病及外伤等。
-
瞳子
瞳子黑睛中央的圆孔,又称瞳孔。《灵枢·寒热》:“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
-
脑转
脑转病状名。即自觉头目旋转。相当于“旋转性头晕”。《灵枢·大惑论》:“邪中于项……入脑则脑转。”
-
目视一物为两候
目视一物为两候为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指汇聚于目中五脏六腑之精气,中邪而失却协调作用,则精气散乱,致约束失权,出现视一物为两物的现象。此症常出现于风、痰、热邪所致之疾病及外伤等。
-
窠
窠①窝穴。《灵枢·大惑论》:“精之窠为眼。”②指眼窝。见“目窠”。
-
五轮八廓
^^学说渊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八廓为天廓、地廓、风廓、雷廓、泽廓、山廓、火廓、水廓的合称。见《秘传眼科龙木论》。
-
五轮学说
中医眼科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 、血 、气 、风 、水 ,总称五 。如《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
五轮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中医眼科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 、血 、气 、风 、水 ,总称五 。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
消谷
消谷证名。食物入胃肠,很快消化之证。《灵枢·大惑论》:“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为中消主证。参见中消条。
-
约束
概述:约束:1.眼胞;《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肌肉之精为约束。”张景岳《类经》卷十八注:“约束,眼胞也。”眼睑、眶筋膜、眼外肌·约束:约束为人体部位名。约束泛指眼睑、眶筋膜、眼外肌等。脾主肌肉,眼睑的病变与脾胃有一定的联系。
-
眼花
眼花的病因病机:眼花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或肝阳风火、痰浊上扰所致。《诸病源候论·目眩候》:“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也。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系上属于脑,若腑脏虚,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则目眴而眩也。”眼花多因肝肾亏损引起,治宜滋补肝肾明目,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
诛
《素问·离合真邪论》:“诛罚无过,命曰大惑。”②指针刺放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必无留血,急取诛之。”《灵枢·大惑论》:“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医学源流论·人参论》:“即使用药不误,病实难治,而医者之罪已不可胜诛矣。”
-
少瞑
因阴血不足,心失所养者,常兼虚火偏亢,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甚则五心烦热,多汗,口干,舌红,脉细数。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
-
上气
2.肺气上逆喘咳。《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证治准绳·杂病》:“上气者,盖气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满膈中,气道奔迫,喘息有音音是也。”《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
目不瞑
定义:目不瞑(inabilitytocloseeyes)为症状名。指目不能闭的表现。目不瞑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营气…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参见:参见不寐条。
-
目闭
目闭为症状名。指闭目不欲开。《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气盛,阴气盛则阴蹻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治宜补气养肝。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
眊矂
眊矂为症状名。又名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眼阉、目茫茫、目 、目 、视物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风、火、痰、湿等上扰清窍,以及头眼部外伤,均可使眼失去五脏六腑精气的正常濡养,以致目昏。
-
察目
察目为望诊内容之一。察色泽的变化,当结合五色主病,联系目的分部,以判断脏腑病的寒热虚实。《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气衰则目无神,白睛暗浊,黑睛晦滞,视物不清。形态的改变如眼胞浮肿多为水肿病,眼窝内陷多是津亏液耗,精气衰败;目眦赤烂,多属湿热;
-
不得卧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度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迫而为喘也。”《丹溪心法·喘》:“喘病,气虚、阴虚,有痰。”《医宗必读·喘》:“气虚而火入于肺者,补气为先,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
头针法
头针法是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皮部的穴点、线、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气街”学说。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手足六阴经中:足厥阴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和手少阴经“上挟咽,系目系”直接循于头面;
-
眼针法
丙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之垂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八区为下焦。血络延伸,甚至涉及黑睛或其他区,说明病证多有传变,或有合病、并病发生;取穴方法:(1)用点眼棒或三棱针针柄在所选经区的轻轻按压,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微痛、舒适等均为穴位反应,此时可稍用力按压,使皮肤出现凹痕,作为针刺的标志。
-
膲
膲通焦。《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邪气留于上膲,上膲闭而不通。”
-
目睹不明
目睹不明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目昏又名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眼阉、目茫茫、目 、目 、视物 。为视物不明的证候。《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
-
胞睑病
概述:胞睑病(eyeliddisease)是指胞睑部位眼病的统称。上眼睑又称目上胞、目上睑,下眼睑称目下胞、目下睑。故眼睑疾患多从脾胃论治。后来《医学入门》又细分为上胞属脾,下睑属胃。由于胞睑位置的关系,易受六淫外邪尤其是风邪的侵袭而发病。属于风湿热合邪上攻所致者,当以疏风清热利湿治法为主等。
-
眼系
眼系即目系。是指眼球内连于脑的神经组织。《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相当今之视神经、球后血管等。
-
视歧
diplopia)为症状名。又称“复视”、视一为二、目视一物为两候。视歧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视歧多由汇聚目中之精气,由于中风、痰、热邪等而使失去协调作用,以致精气散乱,约束失权所致。常出现于风、痰、热邪所致之疾病及外伤等。
-
视惑
定义:视惑(disturbedvision)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张氏医通》卷八又认为:以长为短、以白为黑、神光自见、黑夜精明、视正反邪、视定反动、视物颠倒、视一为二、视瞻有色、视赤如白、光华晕大等视觉异常的病患亦属此证范畴。
-
三宝
2.养生术语。《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散则视歧。”在生理上,大致可分原气、卫气、营气和宗气等(各详该条)。《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内丹家指元精、元气、元神为三宝,以此作为修炼内丹的药物。《玉皇心印妙经》:“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
目眩
定义:目眩(dizziness)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目眩的病因病机:目眩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或肝阳风火、痰浊上扰所致。《诸病源候论·目眩候》:“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也。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系上属于脑,若腑脏虚,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则目眴而眩也。”
-
目系
目系(eyeconnector)又名眼系、目本。是指眼球内连于脑的神经组织。包括西医的视神经及球后血管。《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
目本
目本为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是指眼球内连于脑的神经组织[参考资料]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相当今之视神经、球后血管等。
-
精窠
精窠指眼。五脏六腑的精气汇集于眼,故名。《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参目条。
-
顾
顾①回头看。《素问·刺腰痛》:“少阳令人腰痛…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②看视,了望。《灵枢·大惑论》:“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③考虑,顾虑。《灵枢·通天》:“太阳之人…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
多卧
又称嗜卧、善眠、多眠、多寐。多卧的病因病机:多因湿胜、脾虚、胆热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肠胃大则卫气留之,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长夏而见懒惰无力,坐定即昏倦欲睡,为肺脾气虚,不胜炎暑之故,宜清暑益气汤等方。
-
不嗜食
不嗜食为病证名,指自觉饥饿,但不欲食。多由寒湿阻胃或脾胃运化失常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治用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升阳益胃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