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之
概述:为之为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作长疆。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足少阴、少阳之会。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配百会、气海治脱肛;刺灸法: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5~长强(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36(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
耳鸣、耳聋
脾主输精,功在升运,脾弱则清气不能升奉于耳,耳窍反为浊气所蒙,同时,脾虚则运化不健,湿浊不化,痰液内生,痰蕴生热,上壅清窍,所以痰火、湿浊引起的耳鸣、耳聋,又多与脾胃气虚有关。《医贯》卷五云:“耳鸣以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舌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苔薄白腻,脉浮或弦数。
-
气不足
气不足为病因病理学名词。指正气不足。《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
内耳眩晕病
经过30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经验积累,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用药选方、针灸、气功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处方: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钩藤15克,山萸肉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淮山药15克,泽泻12克,淡竹茹9克,菖蒲9克。加减:失眠健忘加枣仁、远志;(4)肾虚精亏治法:益肾养髓。
-
上气
2.肺气上逆喘咳。《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证治准绳·杂病》:“上气者,盖气上而不下,升而不降,痞满膈中,气道奔迫,喘息有音音是也。”《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
-
上气不足
上气不足为病机,指五脏六腑上升于头部的精气不足。《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
久聋
其脏真不亏者,病在经络,鸣声虽暴、尚属实证,治用疏风、散热、开郁、宣窍、化痰以宣开蒙闭,调治稍易,疗程较短。这时不能一味补虚固本,要注意标本同治,针对不同病机,兼解风、痰、火、郁等实邪,才能达到通窍开闭的目的,比如肾虚之聋,水不涵木,病兼肝火上盛的要注意滋阴清降;
-
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是有关房中术的最早论述。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天下至道谈》解开了这一迷团。为之出汗,曰外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张志聪谓阳常有余故须损,阴常不足故须益。故避免阴精亏损,才可阴阳调和。王冰注女子二七月经始至,以后按月经血盈满即来月经,此正常,为七可损。
-
台湾医学
吴沙(1731~在卫生行政方面,分设中央及地方卫生行政机关。(2)地方病、寄生虫病与毒蛇咬伤①甲状腺肿:此为台湾广泛分布的地方病之一,其病因与饮水中钙含量过高和碘含量过低有关,甲状腺肿在台北州浊水溪上游、新竹州大溪一带、台中州埔里地方、高雄州、台东及花莲港山地均有分布,山地人发生率最高,台湾本岛人次之。
-
原
阳经于五输穴外另有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太渊(肺),神门(心),大陵(心包),太白(脾),太冲(肝),太溪(肾),合谷(大肠),腕骨(小肠),阳池(三焦),冲阳(胃),丘墟(胆),京骨(膀胱)。《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
囟会
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
肝生于左
“肝生于左”其义有二:一是谓肝气主升。根据左升右降的理论,故肝的行气部位在左。二是属古人认为的一种胸腹体表刺禁之要害,并非指脏器的解剖位置。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
顶门
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顶门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
开关法
开关法为自我按摩方法。转动两肩关节。《医学入门·保养》:“先以左手脾(肱)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数。次以右手脾骨并肩,向前圆转九次,复以左右脾骨并左右肩,向前圆转九次,加至一九、三九亦好,但要从容和缓为之,或先缓后急亦可为之。此法疏通膏肓、降心胞络火。与张紫丘治瘵开关药方意同,善治少劳昏痛胸紧。”
-
小便黄赤
小便黄赤为病证名,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宜火府丹。宜凉胃汤。又曰肺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然下焦之热,岂但是哉,或由肾虚有火,宜补阴丸;阴虚火旺而溺赤者,咽干口燥,口舌碎痛,心烦失眠,舌红,脉细数,宜黄连阿胶汤;黄疸、泄泻、鼓胀、水肿、多汗、热淋等,小便皆可见黄赤。
-
左右补泻
左右补泻指以捻转的左右方向区分补泻,即捻转补泻法。《针灸大成》:“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为之左,大指往下退为之右…《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囟门
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
森田疗法
概述:森田心理疗法简称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慈惠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于1919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换句话说,疑病素质是神经衰弱、强迫观念症、焦虑发作、各种恐怖症等神经症发病的基础。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治疗原则的着眼点是,打破精神交互作用,消除思想矛盾,陶冶性格。
-
囟中
经外奇穴·囟中:囟中为经外奇穴名。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百会、前顶,治头风。
-
鬼门
概述:鬼门: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囟会穴在督脉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在前头部的位置囟会穴的取法: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寸处取穴。或于上星穴后1寸处取穴。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
-
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职的病症。症见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眩晕、声低、气短、倦怠乏力、便溏、胃痛而喜按,舌嫩苔厚,脉虚等。《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治宜补益中气。
-
蒲葵根
出处:蒲葵之名始见于《南方草木状》。叶阔肾状扇形,直径达lm以上,掌状深裂至中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基部阔4-4.5cm,先端长渐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长达50c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栽于庭园或宅旁,本种在广东新会县栽培较多。4.病虫害防治:绿刺蛾和灯蛾,为害叶芽和嫩叶,可用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
候
《素问·病能论》:“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⑤时令名,五天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参“三部九候”。《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
眼保健操
属自我推拿。它通过对眼部周围一些穴位的轻柔按摩,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除眼肌疲劳,减轻睫状肌痉挛,消退眼部郁血,有助于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并对近视(尤其是假性近视)和视力减退有一定治疗作用。相摩,拭目,令人目明。”《圣济总录》:“《太上三关经》云:常欲以手按目近鼻之两眦,闭气为之,气通即止。
-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右转逆阳,为之泻。《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又有根据经脉走向不同而分左右转。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转逆经为泻。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礜石
《*辞典》:礜石:出处:《本经》拼音名:Y Sh 别名:礜(《山海经》),青分石、立制石、固羊石(《本经》),白礜石、鼠乡、泽乳(《吴普本草》),太白石,石盐(《别录》)。李氏:大寒。③《别录》:除热,明目,下气,除膈中热,止消渴,益肝气,破积聚,痼冷腹痛,去鼻中息肉。棘针为之使。其热毒之性,不减砒石。
-
指捻
指捻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指捻者:凡下针之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内捻者,令气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内捻者为之补,转针头向病所,令取真气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为之泻,转针头向病所,令侠邪气退至针下出也。”《针灸大成》列作十二手法之一。参见捻法条。
-
蜀漆
《*辞典》:蜀漆:出处:《本经》拼音名:ShǔQī别名:鸡屎草、鸭屎草(《日华子本草》)。(《纲目》千金汤)各家论述:①《本经逢原》:蜀漆,即常山之苗,故《本经》治疟,及咳逆寒热,积聚蛊毒,功效与之相类。②《得配本草》:蜀漆,其气升散,其性飞腾,能开阴伏之气,能劫蓄结之痰,破血行水,消痞截疟。
-
身目俱黄
身目俱黄为症状名,指全身皮肤和白睛黄染的表现,为黄疸病之主症。《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针灸疗法,瓜蒂散搐鼻、毛茛发泡疗法等,对退黄及其他症状都有一定疗效。
-
章吉老
章吉老即章迪。章迪为宋代针灸家。字吉老。无为(今属安徽)人。为人治病,颇有效验。北宋书法家米芾曾为之书写墓志。其子章济,孙章权,亦承其业。
-
章权
章权为章迪之孙,亦擅针灸。章迪为宋代针灸家。字吉老。无为(今属安徽)人。为人治病,颇有效验。北宋书法家米芾曾为之书写墓志。其子章济,孙章权,亦承其业。
-
燧铜镜
燧铜镜为古时灸用取火之器。以铜铸成,其面凹,向日聚光成炬,故能燃艾。古代缺乏引火器材,医者以此行于灸术,诚属便利。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日:“燧铜镜,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与艾承之则火出矣。”(见《百川学海·甲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宋本)
-
小儿惊痫
是指以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昏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惊叫,急啼,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吐舌,苔薄白,脉弦滑乍大乍小,指纹色青为常见症的小儿癫痫证候。《证治准绳·幼科》:“惊痫,因血气盛实,脏腑生热,或惊怖大啼,精神伤动,外邪所人为之,其病在心,心主惊,验其症,忽然叫声发搐。”
-
开宝重定本草
《开宝重定本草》为书名,系开宝七年李昉等据《开宝新详定本草》重予修订,改名《开宝重定本草》。开宝六年(973)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详校,并以《本草拾遗》等书相参,重新整理补充修订而成。新增药物计133种,马志为之注解,翰林学士卢多逊等予以刊定。
-
开宝详定本草
《开宝详定本草》即《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开宝七年)李昉等又据此书重予修订,改名《开宝重定本草》,据序言称:镂版时“以白字为‘神农’(指《神农本草经》)所说,黑字为‘名医,(指《名医别录》)所传,唐(指《唐本草》)附,今附(本书所增),各加显注,详其解释,审其形性。全书收集新旧药物983种。
-
五轮八廓
^^学说渊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八廓为天廓、地廓、风廓、雷廓、泽廓、山廓、火廓、水廓的合称。见《秘传眼科龙木论》。
-
长疆
概述:长疆即长强。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督脉之络穴。位置: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功能主治: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刺灸法: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5~或艾条灸5~
-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为儿科著作。宋·杨士瀛(仁斋)撰于景定元年(1260)。本书卷一、二“初生”,述小儿噤风、撮口、脐风、惊风;卷四论伤寒、脾胃、丹毒;杨氏于小儿胎毒反对用朱砂、水银汞类药物;此书明嘉靖时徽州朱崇正为之补遗,附以插图。现有《杨仁斋著作三种》本及日抄本建国后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目睛𥆧动
即目珠掣动。治宜养血为主,佐以清热息风,可用阿胶鸡子黄汤或四物汤加山栀、石决明、钩藤等。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卷四:“目为肝窍,肝藏血,血不足则肝火内生,故睛动。”治宜四物汤以益其血,加柴胡、山栀以清其肝,使阴血内荣则虚风自息。若因肝经血燥而致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其化源;
-
目睹不明
目睹不明为症状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者,五脏六腑阴阳精气,皆上注于目。目昏又名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眼阉、目茫茫、目 、目 、视物 。为视物不明的证候。《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
-
头倾视深
头倾视深为症状名。衰老末期精气空虚的症状。《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头倾,头低垂不能举;视深,目下陷而无光。张志聪注:“髓海不足,则头为之倾。神气衰微,则视深目陷。”
-
毕法
毕法(约1750~1780)为清外科医家。字苍霖。精外科证治,与名医许克昌论研医理。尝发愿著《外科证治全书》,遂博采方书,以叙痈疽证治。年仅三十而卒,其书仅成3卷。后许氏为之续成,共5卷。
-
伤积治法
伤积治法即乳滞、食积的治疗方法。初得之时,乳食不消,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幼科类萃》:“小儿胃气有虚有实,虚则吐泻不食之证,实则痞满内热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可矣。小儿脾常不足,倘贻误病情,则会长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使精血化源匮乏,气血俱虚,终将形成疳疾。
-
刘企向
刘企向为清代医学家。字若政,陕西咸阳人。业儒,涉猎岐黄,后致力医学,就诊者踵接。著有《月婴宝筏》(1721),简切详明,便于据症检方,于矫正产婆之妄治,正确处理新生儿之证治颇有裨益。雍正十年(1723),同邑萧弘士得明孔弘擢传录之《活幼疹书》,以其简明实用,遂请刘氏为之检阅。
-
妇人血分
病因病机:《圣济总录》:“论曰血分者,经水流通之际,寒湿伤其冲任为之中止,气壅不行,播在皮肤,邪气相搏,经血分而为水,发为肘肿,故曰血分。”病因寒湿伤于冲任,血壅经隧,气机不行,以致经脉不行,经血分而为水,流入四肢。方用调经散(当归、肉桂、没药、琥珀、赤芍、细辛、麝香),加红花、丹皮、牛膝。
-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爱尔兰的WilliamC.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ōmura获得,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许多寄生虫会导致疾病。之后,阿维菌素被修改成伊维菌素,而伊维菌素对动物和人体内的许多寄生虫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中就包括导致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寄生虫。
-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获得,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继CT、B超等影像检查手段后又一新的断层成像方法,与CT相比,MRI具有高组织分辨力和无放射损伤等优点。
-
特定恐惧症
概述:特定恐惧症(specificphobia)是一种对某种特定物体或场景产生强烈、持久且不合理的恐惧,害怕随之而来的后果,并对恐惧的物体或场景主动回避,或者带着强烈的害怕和焦虑去忍受的一种焦虑障碍。心理治疗:主要是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包括暴露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认知矫正等。
-
杂病治例
《杂病治例》,明代医书。窃叹此术,自为之固不及耶?乃延其后人,礼貌之,恳求之,慨然以《太素脉诀》、《杂病治例》见与。连日检阅研究,知其切脉辨证,疗病用药,深有奥妙,绰有法度。予读儒书,叨承上命,而为民牧,敢不以济人利物为心乎?因诀察理,循例治病,其济利岂浅浅哉。
-
重订囊秘喉书
《重订囊秘喉书》全2卷,清代杨龙九原著,王士翘编订,张汝伟评点增录。平装,32开,中国医学大成丛书。爰述大概而为之序。另有《喉科直诀》、《咽喉急症秘书》、《喉科七种》(内有《喉科秘方》、《喉科秘本》、《喉科要领》、《喉科抱珍集》、《曾氏世传喉科》、《喉科秘方二集》、《喉科全部》等,现存有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