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络
《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设专篇论述刺络泻血所出现的不同情况及其产生原因,以及怎样观察血络。广义的络脉又包括十五络、络脉及孙络几部分,其中紧连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分支共十四条,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络脉以十五络为主体,也包括孙络、血络、浮络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
眼针法
丙经瞳孔中心做该水平线之垂线,并延伸过上、下眼眶。八区为下焦。血络延伸,甚至涉及黑睛或其他区,说明病证多有传变,或有合病、并病发生;取穴方法:(1)用点眼棒或三棱针针柄在所选经区的轻轻按压,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微痛、舒适等均为穴位反应,此时可稍用力按压,使皮肤出现凹痕,作为针刺的标志。
-
赤脉
《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设专篇论述刺络泻血所出现的不同情况及其产生原因,以及怎样观察血络。《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心脉·赤脉:赤脉指心脉。《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
血络论
《血络论》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血络指郁血的络脉。本篇主要论述奇邪客于血络,在刺络泻血所出现的昏仆、出血不止、局部血肿、面色苍白、心胸烦闷,滞针等意外情况。说明导致这些情况原因,以及指出怎样观察血络进行泻血,掌握刺络法则可以减少出现上述意外情况等。
-
黑睛病
由于其他各 病变均可蔓延黑睛,而黑睛病变常涉及瞳神,故于辨证时应分清主次,论治时才能澄源堵流,从而防止黑睛病的发展和传变。黑睛疾病的治疗:治疗黑腈疾病的主要法则是祛除邪气,消退翳障,控制发展,防止传变,促使早期愈合,缩小和减薄宿翳,诸如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清肝泻火、退翳明目等为最常用的治法。
-
积
气滞血阻:气滞血阻型积证的症状: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苔薄,脉弦。病属初起,积犹未久,故软而不坚。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治法:祛瘀软坚,兼调脾胃。正虚瘀结:正虚瘀结型积证的症状: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饮食大减,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
血精
精液色红质调,伴射精疼痛,阴部坠胀不适;脾肾两虚型:精囊炎·脾肾两虚证(cystospermitiswithspleen-kidney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肾两虚,以精中带血,伴神疲乏力,面黄白,食少,头晕目眩,多梦少眠,腰酸腿软,少腹拘急,性欲低下,或遗精滑泄,或阳痿不举,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精囊炎证候。
-
巨刺
本法与缪刺法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指出巨刺用于“邪客于经”的病痛,并“必中其经,非络脉也。”《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瘀血的络脉为主。
-
经刺
概述:经刺为《内经》刺法名。本法与缪刺法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黄帝内经灵枢·禁服》:“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日经刺。”经刺指某经有病即选用本经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
-
缪刺
是一种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缪刺是交叉取穴泻络,与巨刺的交叉取穴刺经不同。《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本法与缪刺法相似,均于病痛对侧取穴,交叉刺大经者称巨刺,刺络出血者称缪刺。
-
乳衄·肝郁火旺证
定义:乳衄·肝郁火旺证(nipplebleedingwithpatternofliverdepressionandfireeffulgence)是指肝郁火旺,以乳孔溢液,颜色鲜红或暗红,可伴有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失眠多梦,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为常见症的乳衄证候。肝气郁结,血络瘀阻,或乳晕部可触及小肿物;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虽属良性肿瘤,但其中约6%~
-
谬刺
谬刺即缪刺。《针灸资生经》:“予冬月当风市处多冷痹,急擦热手温之,略止。日或两三痹,偶谬刺以温针,遂愈。”是一种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缪刺是交叉取穴泻络,与巨刺的交叉取穴刺经不同。
-
条芩藕节汤
《医学探骊集》卷四:组成:条黄岑1两,藕节炭1两,栀子4钱,桂枝2钱,芥穗炭6钱。各家论述:此方以条芩为君,专能清血中之热,以藕节炭、芥穗炭为佐,能去瘀生新,用栀子凉其心肾,桂枝通行经络,加元酒一半煎之,使其身见微汗,则炭气随汗可解矣。
-
乳衄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虽属良性肿瘤,但其中约6%~需要与乳衄相鉴别的疾病:乳岩:乳岩主要是乳管内乳头状癌,在临床上与乳头状瘤难以区别,早期乳头都有溢血性液体,但乳头状癌的肿块较大,生长缓慢,乳腺导管造影和活体组织检查可以鉴别。症状:乳头溢液,颜色鲜红或暗红,乳晕部无结块或可触及肿物,质软,推之活动;
-
横脉
概述:横脉:1.泛指横行的络脉;2.委中穴外侧横见的血络;《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胃疟者…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高世栻注:“横脉,络脉也。经直络横之意。”横纹·横脉:横脉指横纹。《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
疹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由风热郁肺,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所致。《温病条辨·上焦篇》:“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麻为正疹亦胎毒。”
-
骨鲠
骨鲠的病因病机:由于饮食不慎,误将鱼刺或其他骨类鲠于咽喉、食管,或损伤肌肉,或误入或气道,邪毒乘机而入,气血凝滞,热毒熏蒸,以致咽喉肌膜产生红肿、腐烂、化脓成痈等症。刺伤血络,故见唾液中带血。松脱骨刺:对有骨刺存在而无法钳取者,可用此法:用威灵仙30g,水两碗,煎成半碗,加白醋半碗,徐徐含咽。
-
血分瘀热
概述:血分瘀热:1.热邪瘀积于血分;血分瘀热指热邪郁积于血分。热邪深陷营血分阻滞血络而成瘀或瘀热互结于血分·血分瘀热:瘀,指瘀血。血分瘀热指邪热深入营血,迫血离经致瘀,或热邪壅阻血络而夹瘀,以致瘀热互结于血分的病理变化。
-
白睛乱脉症
见《审视瑶函》。又名赤丝乱脉证(出《证治准绳·杂病》)、白睛乱脉症(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赤丝虬脉类似西医的慢性结膜炎。白睛乱脉症的病因病机:白睛乱脉症多因受邪日久,白睛血络瘀滞所致。白睛乱脉症的治疗:白睛乱脉症宜审因论治,一般以散邪祛瘀为主,可选服退赤散或归芍红花散加减。
-
血沙淋
指妇人月经来时,交合阴阳,伤于血络,而致经漏淋漓不止,俗名血沙淋。经漏又名月漏、血漏、经血不断、漏下、漏下不止、月水不绝、月水不断、经脉不止、经候不止等。指阴道出血淋沥不断,或经期血来而持续日久不止,血量较少或略增多。病因多为气虚、血热、阴虚、气郁、血瘀等,致使气血失调,冲任不固而为经漏。
-
血热伤络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泛指外感或内伤病过程中,血分热盛,灼伤血络,导致出血或发癍的病机,而此病机所导致的以咳血为常见症的证候为血热伤络。
-
血热妄行
指血分热盛而动血耗血,或血脉受热而不能壅遏营血,导致出血的病机。《温热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热入血分指邪热侵入血分的病变。而以癍疹、出血、舌色深绛、神昏躁扰等症为特征。《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
鼻血瘤
鼻血瘤的辨证分型:肝郁化火:鼻血瘤·肝郁化火证(hematomaofnosewithpatternofliverdepressiontransformingintofire)是指肝郁化火,以鼻衄反复发作,量多色深红,鼻塞不适,鼻腔或鼻咽血管瘤色暗红,血丝缠绕,伴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闷不舒、胁痛、耳鸣,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血瘤证候。
-
正虚瘀结积证
定义:正虚瘀结积证(amassmentdiseasewithsyndromeofvitalqideficiencyandbindingofstaticblood)是指正气不足,瘀结于内,以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饮食大减,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舌淡或紫,苔灰糙,脉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积证。正虚瘀结积证的治疗:治法:正虚瘀结积证治宜大补气血,活血化瘀。
-
齿衄·胃火炽盛证
定义:齿衄·胃火炽盛证(gumbleedingwithsyndromeofblazingstomachfire)是指胃火炽盛,迫血妄行,以齿龈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齿衄·胃火炽盛证的治疗:治法:齿衄·胃火炽盛证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证治要诀·诸血门》。
-
紫癜·风热伤络证
定义:紫癜·风热伤络证(purpurawithsyndromeofwind-heatinjuringcollaterals)是指风热袭表,灼伤血络,起病较急,以皮肤紫癍色较鲜红,呈腰部以下对称性分布,略高出皮肤,或有痒感,伴发热,腹痛,关节酸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水煎服,每日1剂。关节肿痛者,加秦艽10克、防己10克。
-
肾岩·湿浊瘀结证
定义:肾岩·湿浊瘀结证(peniscarcinomawithpatternofintermingleddampness-turbidityandstasis)是指湿浊瘀结,以阴茎龟头或冠状沟出现丘疹或菜花状结节,逐渐增大,痒痛不休,溃后渗流血水,有的可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畏寒,乏力,小便不畅,尿道涩痛,舌质暗红,舌苔白微腻,脉沉弦为常见症的肾岩证候。
-
臊瘊·肝经湿热证
定义:臊瘊·肝经湿热证(condyloma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inliverchannel)是指肝经湿热,以外生殖器或肛门等处出现疣状赘生物,色灰或褐或淡红,质软,表面秽浊潮湿,触之易出血,恶臭,伴小便黄或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或弦数为常见症的臊瘊证候。治法:臊瘊·肝经湿热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
眼角
眼角是眦(canthus)的俗称。又名目眦。指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两眦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
-
五轮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中医眼科将眼局部由外至内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个部分,分别内应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命名为肉 、血 、气 、风 、水 ,总称五 。颞侧联合处交角锐小,称小眦,又名锐眦或外眦。
-
络脉
络脉是指从经脉分出,遍布于全身的分支脉络。《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脉具有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通达经脉未能经过的部位等功能。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络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
络刺
络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是指浅刺小络出血,与经刺相对,与“十二刺”中“赞刺”“五刺”中的“豹文刺”相仿。指浅刺皮下血络的针刺方法,三棱针及皮肤针的刺法均属此。本法多用于治疗热证、实证,例如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中暑、高热、惊厥、昏迷、丹毒、痔疾、急性软组织挫伤等。
-
筋脉
筋脉①即筋。《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详见“筋①”。②指经筋血脉。见“筋脉和同”。③指局部血络。见“筋脉横解。”④指宗筋,即作用于房室用力的筋脉。“筋脉懈惰”。
-
交经缪刺
交经缪刺即缪刺。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指左侧有病取右侧穴,右侧有病取左侧穴的交叉刺法。《标幽赋》:“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其本自《内经》中的缪刺、巨刺法。《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临床一般以浅刺井穴和呈现瘀血的络脉为主。
-
长虹贯日
长虹贯日为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乃赤脉虬丝,纵横粗细,上气 而缠风 ,最不宜治。参见赤脉贯睛,赤丝乱脉证:赤脉贯睛为病证名。治宜清热泻火,可选用黄连天花粉丸或洗心散加减。又名赤丝虬脉、白睛乱脉。宜审因论治,一般以散邪祛瘀为主,可选服退赤散或归芍红花散加减。
-
缠络
出《经络汇编》。参见络脉:络脉指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支脉。与经相对。《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
-
蚂蝗咬伤
概述:蚂蝗咬伤(leechsting)是指蚂蝗叮咬皮肤,以局部流血不止和轻微痒痛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若再出血,可往伤口上撒一些云南白药或止血粉。(6)若蚂蝗侵入肛门、阴道、尿道等处、要仔细检查蚂蝗附着的部位,然后向虫体上滴食醋、蜂蜜、麻醉剂(如1%的卡因、2%利多卡因)。局部再涂擦碘酒或九一丹软膏防止感染。
-
保胃安脾汤
《医学探骊集》卷五处方郁金3钱,延胡索4钱,紫蔻仁2钱,枳实3钱,香附米3钱,牵牛2钱,毛苍术4钱,茯苓3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黄疸。因内积郁闷之气,客于脾胃,使脾胃之气不得自知,久之其脾胃虚衰,其败坏之色先染脾胃脏腑,久之随血络液络将其黄色散布于周身,甚者其面目黄如橘色,饮食俱懒入口。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对金饮
《丹台玉案》卷四:对金饮:处方:黄连槐花苍术各3.6克甘草白术厚朴枳壳陈皮藿香当归各3克功能主治:清热燥湿,凉血止血。主湿热侵袭大肠,血络损伤,大便下血。功能主治:大肠下血。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服。摘录:《玉案》卷四《痘疹会通》卷四:组成:陈皮5分,甘草5分,苍术8分。主治:吐泻伤食。
-
加味解毒散结汤
处方:板兰根30g,马勃4.5g,薄荷10g,蒲公英30g,瓜蒌15g,元参15g,苦桔梗10g,生地12g,赤芍12g,草河车12g,郁金10g,蜂房3g。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湿热隐于血分,痰阻血络,结聚成块,形成淋巴肉芽肿。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摘录:《千家妙方》卷下引关幼波方
-
止血粉
1:29):组成:川贝母1两,阿胶珠3两,三七面5钱。主治:溃疡病出血。药理作用:止血粉有明显的抑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及对胃蛋白酶有吸附作用。各家论述:阿胶甘平,能凝固血络,补血止血;方出《本草纲目》卷二十六引《濒湖集简方》,名见《华氏医方汇编》卷六:组成:韭汁、石灰(风化)。制备方法:上为末。
-
犀角地黄汤加味
处方:犀角3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薇10克,紫草10克,知母10克,沙参10克,生槐花3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5克。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滋阴解毒。主风火热毒,伤其血络,营血瘀滞,淫于腠。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谭家兴方
-
苏红洗肝散
《眼科菁华》卷上:组成:生地、芍药、当归、川芎、羌活、薄荷、防风、紫苏、红花、蒺藜、蝉衣、甘草、菊花。主治:肝虚火旺,火烁血络,膏液蒸伤,目珠生细条如丝,或细颗如星,四散而生,初小后大,长大牵连混合,凝脂四起,风 变成白膏样。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煎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麦冬饮子
概述:麦冬饮子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卷:肺虚热迫,迫动血络,而血不归经,故咳血衄血不止焉。生地滋阴凉血以止血,麦冬润肺清心以降热,黄耆补气摄血,人参扶元固经,阿胶滋阴益血,当归养血归经,合五味敛热安肺而咳血衄血无不止矣。
-
提疬丹
《青囊秘传》:方名:提疬丹组成:巴豆(去壳)、白信、降药各等分。《种福堂方》卷二:方名:提疬丹组成:水银1两,硼砂1两,火消1两,明矾1两,皂矾1两,食盐1两,朱砂2钱。制备方法:用粗瓦盆放前药,上合粗碗1只,盐泥封固,炭火炼三炷香,先文后武,冷定取出升在粗碗上药,白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
-
络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十五络脉、孙络、血络、浮络,以及后世增补的丝络、缠络等,均属络脉范畴。《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莫枚士《研经言》注:“以连本经之脏腑曰属,以萦本经相表里之脏腑曰络。”
-
朱砂掌
朱砂掌为症状名。指两手掌大小鱼际处肤色红赤,压之退色,皮肤变薄的表现。手掌大、小鱼际部位出现密集红色小斑点,颜色鲜红或暗红如朱砂,甚则融合成片,压之可以暂时褪色,称朱砂掌。由血络瘀阻所致。朱砂掌与胸颈部的蜘蛛痣,较常见于臌胀病。
-
白睛红赤
白睛红赤多见于风热侵于白睛表层的疾患。‘《张氏医通》卷八:“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一般因于风火邪毒入侵者,多见目赤肿痛;目的是了解发病的原因,是属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倦饮食及外伤中的何种因素。《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飞血者,谓赤脉散于白睛之上是也。常见于风火眼、火疳等多种眼病。
-
便血·肠风伤络证
定义:便血·肠风伤络证(hematocheziawithsyndromeofintestinalwindinjuringcollaterals)是指热邪灼伤血络,以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便血证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
-
小儿紫癜·风热扰络证
小儿紫癜·风热扰络证(infantilepurpurawithsyndromeofwind-heatdisturbingcollaterals)是指风热之邪外感,内窜血络,以起病较急,紫癜反复发作,小腿及臀部为多,颜色较鲜明,伴有瘙痒,发热,或腹痛,关节肿痛,尿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小儿紫癜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