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脐穴
《针灸甲乙经》:“脐中,神阙穴也。”《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所载“脐穴”即本穴。仰卧取穴。主要治疗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本穴配灸天枢、大肠俞治慢性肠炎;配灸足三里治痢疾;配灸百会、关元治虚脱。用温灸或隔盐灸。
-
横谷
横谷即横骨。《琼瑶神书·卷四》:“复溜交信筑宾连,阴谷横谷大赫亦。”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
-
狭肓
狭肓为经穴别名。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②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
鹰中外俞
概述:鹰中外俞:1.肺俞;2.云门、中府穴。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肺募穴,为手、足太阴交会穴。仰卧取穴。本穴配大椎、孔最治肺炎;配太溪、太渊、足三里治肺结核;配定喘、内关、膻中治支气管哮喘。
-
腰三针
如腰脊酸痛、小便淋沥、尿频尿闭、遗尿尿血、阴中疼痛、遗精白浊、阳痿旱泄、月经不调、痛经、血崩、赤白带下、不孕、头痛眩晕、视物不明、耳鸣耳聋、水肿、消渴、咳喘、虚劳、中风失语、手足不遂、失眠健忘、癫疾、少腹急痛、肾泄、骶部疼痛、脚膝拘急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本穴配肾俞治小便频数,老年腰痛;
-
下横
下横为横骨穴之别名。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一般直刺0.5~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2.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
-
阳白
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
阳白穴
其余腧穴消毒后,根据腧穴所处的部位不同斜刺或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其中针刺足三里,运用徐疾补泻,行补法,针上加灸。布有额神经外侧支。本穴物质为本神穴传来的天部湿冷水气,由于在下行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水湿之气还未进入本穴就己受热胀散化为阳热风气并传输于头之各部,穴内的天部层次变得明亮清白,故名。
-
胸三针
概述:胸三针指治疗缺乳症、乳汁分泌过少的三个常用胸部穴位,即乳根2穴,膻中穴。主治胸肺、乳房等疾患,如胸痛、膺肿、咳逆、哮喘、乳痈、乳痛、乳少、呕吐、呃逆、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等。②针刺本穴,可使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房性早搏短期内相对减少,对早期房颤有一定的复律作用。八会穴之气会穴;
-
三焦窬
小肠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遗精,遗尿,淋沥,尿血,疝气,妇人带下,消渴,头痛,腰骶痛,白带,小腹胀痛,腰腿痛,腹痛,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赤白痢疾,赤白带下,腰骶疼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小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骶髂关节炎,肠炎,子宫内膜炎,痔疮等。
-
八辽窬
小肠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遗精,遗尿,淋沥,尿血,疝气,妇人带下,消渴,头痛,腰骶痛,白带,小腹胀痛,腰腿痛,腹痛,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赤白痢疾,赤白带下,腰骶疼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小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骶髂关节炎,肠炎,子宫内膜炎,痔疮等。
-
小肠俞
小肠俞主治二便、腰骶等疾患: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便血,遗精,遗尿,淋沥,尿血,疝气,妇人带下,消渴,头痛,腰骶痛,白带,小腹胀痛,腰腿痛,腹痛,泄泻,痢疾,月经不调,带下,腰痛,赤白痢疾,赤白带下,腰骶疼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小肠俞治疗急慢性肠炎,骶髂关节炎,肠炎,子宫内膜炎,痔疮等。
-
膀胱俞
膀胱俞主治前阴、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涩、尿失禁、遗尿、癃闭、疝气偏坠、阴内湿痒肿痛、阴部生疮、泄泻、痢疾、腹痛、腰腿疼痛等。腰骶强痛。上述结果表明了下丘脑后部及延髓网状结构存在着一些与膀胱功能有关的兴奋型与抑制型单位,它们对针刺膀胱俞有特异的效应。
-
丰隆
丰隆丰隆主治脾胃、神志和小腿等疾患:如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头痛眩晕、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等。现代又多用丰隆治疗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血管性头痛、高血压、耳源性眩晕、支气管炎、哮喘、咽喉炎、腓肠肌痉挛等。下肢痿痹,水肿。
-
傍光俞
膀胱俞主治前阴、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涩、尿失禁、遗尿、癃闭、疝气偏坠、阴内湿痒肿痛、阴部生疮、泄泻、痢疾、腹痛、腰腿疼痛等。腰骶强痛。上述结果表明了下丘脑后部及延髓网状结构存在着一些与膀胱功能有关的兴奋型与抑制型单位,它们对针刺膀胱俞有特异的效应。
-
内庭
本穴之下为“历兑”。以上诸肌的神经支配为腓深神经。现代又多用内庭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肠疝痛、跖趾关节痛等。治疗腹股沟急慢性疼痛:用30号l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针刺左侧,拇指向前、示指向后,针刺右侧,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频频捻针,当疼痛缓解时留针20~
-
阴经
概述:阴经:1.阴脉;(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漏谷穴主治腹胀、肠鸣、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漏谷主治脾胃、肝肾、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泄泻、赤白痢、饮食不化、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等。漏谷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温经通络除湿的作用,治下肢重病。
-
颡大
概述:颡大:1.经穴别名;头维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头维穴的位置(骨骼、血管)头维穴的位置(肌肉)取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
肾气
概述:肾气:1.经穴别名;仰卧位,脐中旁开4寸处取穴。穴位解剖:大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一般直刺1.0~2.5寸透神阙治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大横穴对儿童肠道蛔虫症有显效。
-
裂结窬
裂结窬穴位解剖:大肠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等。大肠俞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痔疾;大肠俞配命门、肾俞,治腰痛。
-
漏谷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漏谷穴主治腹胀、肠鸣、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漏谷主治脾胃、肝肾、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泄泻、赤白痢、饮食不化、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等。漏谷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温经通络除湿的作用,治下肢重病。
-
本池
廉泉是阴维脉、任脉的交会穴。泉,乃水之源也。本穴在结喉上缘,凹陷处,内通舌之下海泉。廉泉穴主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纵涎出,口燥舌干,口舌生疮;本池穴研究进展: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针刺廉泉对甲状腺功能有良好调节作用,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针刺廉泉可使甲状腺体缩小,症状消失,基础代谢率下降。
-
大肠俞
本穴系大肠在背之俞穴,与大肠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因而得名。皮肤由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分布。大肠俞主治胃肠、腰骶、下肢等疾患:如反胃噎膈、饮食不化、肠鸣腹胀、绕脐切痛、肠澼泄痢、便秘脱肛、脏毒便血、遗尿癃淋、痛经、腰腿痛、脊强不得俯仰等。大肠俞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痔疾;
-
上门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
腹屈
穴位解剖:腹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及第十一肋间神经。主治病症:腹结穴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
-
幽门
幽门穴主治脾胃及胸腹部等疾患:如呕吐多唾,饮食不化,积聚疼痛,少腹胀满,肠鸣泄注,下痢脓血,胸中痛引腰背,咳嗽,妇人乳汁不通,乳痈,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现代又多用幽门穴治疗胃痉挛,胃扩张,肝炎,妊娠呕吐,肋间神经痛,胃痛,心烦,腹泻,痢疾,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乳腺炎,乳汁缺乏等。
-
肠窝
概述:肠窝为经穴别名,即腹结。穴位解剖:腹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主治病症:腹结穴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
-
长窟
概述:长窟为经穴别名,即腹结。穴位解剖:腹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主治病症:腹结穴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
-
阳窟
穴位解剖:腹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主治病症:腹结穴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腹结配中脘、天枢、灸神阙,治绕脐痛。
-
临窟
穴位解剖:腹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主治病症:腹结穴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腹结配中脘、天枢、灸神阙,治绕脐痛。
-
头维穴
头维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头维穴的位置(骨骼、血管)头维穴的位置(肌肉)头维穴的取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
-
头维
头维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头维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头维穴的位置(骨骼、血管)头维穴的位置(肌肉)头维穴的取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
-
乳首
概述:乳首为乳中的别名,见《普济方》。《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乳中
《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载乳中为十三鬼穴之一。别名:乳头(《圣济总录》),乳首(《普济方》),当乳。分布着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及外侧皮支。朱丹溪曰:“乳房,阳明经气所经;故本穴能治目病也。现代仅作胸腹部取穴标志,禁刺灸。《针灸甲乙经》:禁不可灸刺,灸刺之,不幸生蚀疮,疮中有脓血清汁者可治。
-
外陵
外陵者,腹壁丰满隆起,有如地面之丘陵,相对于腹中之空匮而言也。腹结在大横下1寸3分,本穴在天枢下1寸。仰卧位,当脐下1寸,中线旁开2寸处取穴。穴位解剖:外陵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
-
心念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心念穴研究进展:对心率的影响: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心俞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增加,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
-
合骨
概述:合骨:1.内踝骨;3.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催产:合谷穴位注射催产素2u治疗第二产程子宫收缩无力产妇,与对照组比较,合谷组平均第二产程时间1小时16分,对照组1小时40分,两组有明显差异。②电针合谷穴,对来自牙髓引起疼痛性反应的镇痛作用强于尾部引起的疼痛反应。
-
大横
大横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大横穴的位置大横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大横穴的位置(肌肉)大横穴的位置(内脏)大横穴的取法:仰卧位,在脐中(神阙)旁开4寸处取穴。大横穴穴位解剖:大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
-
上关
上关穴主治耳、面颊、口齿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耳痛,聤耳,上齿龋痛,牙关不开,口眼 斜,目眩,青盲,偏头痛,齿痛,口噤,口 ,面痛,癫狂,痫证,惊痫,现代又多用上关穴治疗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头痛,中耳炎,牙痛,下颌关节炎,颞颔关节功能紊乱,面肌痉挛,眩晕等。仰卧取穴。
-
心俞
心俞穴主治心神及局部等疾患:如心痛、胸闷、惊悸、癫狂痫、卧不得安、失音不语、咳嗽唾血、咯血、便血、肩背痛、痈疽发背、手足心热、遗精等。心俞穴研究进展:对心率的影响: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针刺心俞可使心动过缓者心率增加,心动过速者心率减慢。
-
腹通谷
仰卧位,在肓俞上5寸,上脘(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腹通谷穴穴位解剖:腹通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深层有第7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上动脉分支分布。腹通谷穴的功效与作用:腹通谷有补脾和胃、宽胸理气的作用。本穴之名“通谷”,亦喻其能通胃肠,乃通彻谷之上游也。
-
天项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主治病症: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
手三里
所属部位:前臂定位:标准定位: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穴位解剖:手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神经分布同温溜(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针刺正常人和胃病患者手足三里,可使弛缓的胃蠕动加强,紧张的胃蠕动减慢,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
迎香
主治鼻塞不通,口眼 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迎香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迎香穴的位置迎香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迎香穴的位置(肌肉)取法: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当鼻唇沟中取穴。
-
天顶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主治病症: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
面鼽
所属部位:面四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眼 匝肌和提上唇肌,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静脉。四白穴是治疗目疾与三叉神经痛的主穴,主治目赤痛痒,眼睑 动,目翳,近视;直刺或斜刺0.3~0.3寸,局部酸胀;
-
腹结
穴位解剖:腹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主治病症:腹结穴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腹结配中脘、天枢、灸神阙,治绕脐痛。
-
天鼎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主治病症: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
骨空
3.两骨间的空隙部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所属部位:面四白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眼 匝肌和提上唇肌,深进眶下孔、眶下管,可能刺及孔、管内的眶下神经、动脉和静脉。直刺或斜刺0.3~0.3寸,局部酸胀;
-
梁丘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梁丘穴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对急性胃脘痛患者针刺梁丘观察胃电图的表现,发现针刺梁丘后,可使治疗前较低的胃电波波幅升高(P0.01),甚至有恢复到正常胃电波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