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拿手法
摩擦类手法是在肌肤表面作直线或环旋移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拂法、刮法、勒法、分法、合法、扫散法等;按压类手法是以按压或对称性挤压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一类手法,包括按法、压法、点法、捏法、拿法、掐法、拨法、扪法、掩法、挤法、抄法、踩跷法等;
-
和法
概述:和法:1.八法之一;2.推拿手法名。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邪伏募原证,以及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疟疾等证。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后代在应用上有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
-
提法
概述:提法:1.针刺手法名;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推拿手法名·提法:提法为推拿手法名,正骨八法之一。常用在拿法或捏法的操作过程中,以加强手法的刺激强度。
-
掐法
概述:掐法:1.针刺手法名;以指甲进行按压经络穴位的方法。明·方贤《奇效良方·针灸门》:“掐者,凡下针于所部分经络,用手上下掐抹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止。”用力较重而刺激面积较小,为开窍解痉的强刺激手法。《厘正按摩要术·立法》:“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舒也。”
-
爪法
概述:爪法:1.刺法名;后《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参见切法:切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切而散之。”《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肘后备急方·救卒中恶死方》:“救卒死…
-
推法
出《黄帝内经灵枢》。多施于腰背两侧或臀部,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肌劳损等病症。推法的适用部位: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
合法
其起点和止点往往在穴位上。合推法为小儿推拿方法名。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关于推法:推法为推拿手法名。后代在应用上有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见曹锡珍《中医按摩疗法》。
-
刮法
概述:刮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用指甲刮动针柄促使得气的方法。《医学入门》:“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刮法也。”《保赤推拿法》:“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或用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象牙板、玻璃棒或圆针等辅助工具,以代替手指在体表上进行推动。
-
摇法
《针灸问对》:“摇,凡退针出穴之时,必须摆撼而出之,青龙摆尾亦用摇法,故曰摇以行气,此出针之法也。”握腕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在拔伸牵引下从前下至前上至后上至后下方的大幅度环转摇动肩关节。颈部摇法的作用与应用:颈部摇法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压迫的作用。
-
盘法
概述:盘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在龙虎升降法中用此。《针灸问对》又规定了每次盘转的次数,并以左右区分补泻,谓:“其盘法如循环之状,每次盘时,各须运转五次,左盘按针为补,右盘提针为泻,故曰盘以和气。”本法多用于腹部或肌肉丰满处的穴位,有促使针下得气的作用。即活动幅度较大的摇法。
-
退法
概述:退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目前退针的方法,宜从深部缓缓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气缓,当针下不觉沉紧时随即拔出。指方向向后或向下的平推法。如退六府即推六府法。
-
切法
概述:切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2.推拿手法的一种。《针经指南》列为手指补泻十四法之一:“切者,凡欲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伤荣卫也。”有二法:掐法:《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即掐法。《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心腹绞痛胀满,气冲心胸…令切鼻柱下也。”
-
搓法
概述:搓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有的搓法掺以提插,区分寒热,如《针灸问对》解释:“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气。”但单向捻转数不宜过多,否则针身容易为肌肉组织缠住,发生滞针、折针等异常情况。
-
扪法
概述:扪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出《针经指南》:“扪者,凡补者出针时用手扪闭其穴也。”《针灸问对》:“补时出针,用手指掩闭其穴,无令气泄,故曰扪以养气。”指出针后,以手指扪按穴位,掩闭针孔,无令正气外泄的方法。补法多用之。《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操作相同。
-
托法
概述:托法:1.疮疡内托法之简称;2.推拿手法名。见《疡医准绳》卷一。适用于疮疡中期毒邪盛而正气未虚,尚未溃破者,用黄芪、当归、川芎、穿川甲、白芷、皂角刺等药。用黄芪、白术、茯苓、党参、炙草、当归、白芍、皂角刺、白芷、银花、连翘、桔梗、陈皮等药,常用方如托里消毒散。出《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
卡法
概述:卡法:1.正骨手法之一种;2.推拿手法。适用于骨折后有即将撕裂、分离的碎骨片或有重叠错位者。医者以拇、食二指钳住伤处,逐渐加大力量,使碎骨片牢固地卡附于主骨之上,不致再移位;将一手的腕部或前臂垫压在患者肘或膝关节的屈侧面,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或脚踝,屈曲肘或膝关节,使该关节受到压挤以治病的方法。
-
摄法
概述:摄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指入针后,以押手指甲在针刺腧穴所在经络上下进行按捏以催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针灸问对》:“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作用与拿法相似而刺激量较强。
-
直推法
概述:直推法为推拿手法名。直推法-拇指侧推法直推法-剑指推法适用部位: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出《黄帝内经灵枢》。
-
旋推法
注意事项:1.不可推破皮肤,一般需要辅以介质,随蘸随推。出《黄帝内经灵枢》。有疏通经络,行气消瘀等功效。后代在应用上有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在小儿推拿手法中,推法是以拇指或食、中两指的螺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推拿手法。
-
按法
概述:按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而按之。”《医学入门》:“按者,插也。”明.《金针赋》列为十四法之一:“轻浮豆许曰提。”其法本于《难经》“动而伸之”,伸即提之意。推拿手法名·按法:按法又名抑法。按法临床应用:按法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
合推法
概述:合推法为小儿推拿方法名。与分推法相对。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合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做直线合推。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属单式手法。
-
分推法
概述:分推法为小儿推拿手法名。动作要领: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做弧线分推。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
分法
概述:分法为推拿手法名。分推法:分发即分推法。动作要领:操作时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指、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做弧线分推。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
黄贞甫
黄贞甫明代医家。好学博览,曾游学湖北襄阳,得赵某授以救婴秘术,后潜心研究之,遂精医术,尤长于儿科推拿术。泰昌元年(1620年)将己之推拿经验整理成《推拿秘旨》四卷,详述儿科诊法、推拿手法及穴位,内附推拿手法图。该书存于徐赓云之《味义根斋偶钞》。
-
正骨推拿
正骨推拿是治疗骨伤科疾患的推拿按摩方法。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为“正骨推拿八法”,为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目前临床应用不尽相同,一般分为正骨手法与推拿手法两类:正骨手法用于治疗骨折、脱位,以牵,接、卡,挤、分、旋、端、靠等法为主;
-
推拿手法治疗
禁忌证:一般说来,推拿无不良反应,故亦无绝对禁忌证,但对软组织有感染性炎症,脊柱骨关节结核、肿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化脓性骨髓炎,紫癜,血小板减少症或有出血倾向者,应列为推拿禁忌。准备:推拿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一般除颈背肩胛部病变采取坐位外,其他病症要采取卧位治疗。
-
外用药物推拿疗法
外用药物推拿疗法,就是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作用等情况,使用单方或复方,按捣汁、粉末、加热、泡酒、调合等方法加工,将其结合各种推拿手法施术于患者一定部位的一种治病方法。外用药物推拿疗法的作用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抹法、拍法、握法、热烫法、膏摩法、酒精法等。在擦药过程中要不断蘸取药酒。
-
弹法
概述:弹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后世医家发展为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针经指南》:“弹者,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针灸问对》:“用大指弹之,象左补也。弹法推拿手法名·弹法:弹法为推拿手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
小儿推拿复合手法
小儿推拿复合手法是在小儿推拿中将多种推拿手法组合起来运用的特定操作方法。复合操作手法共有30多种,其名称也都是原来特定的,这些名称一是根据操作的形象而定,如双凤展翅、水底捞月、老虎吞食等:二是根据手法的名称和操作的穴位而定,如运土入水、运水入土、打马过河等;
-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为书名。石学敏主编。1996年8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针灸推拿的基础,介绍经络、腧穴及推拿的常用穴。第二部分,针灸手法与推拿手法,扼要介绍临床常用内容。第三部分,治疗,在叙述病因、病机、辨证之后,分别介绍针灸和推拿两种治疗方法。
-
上马
上马为推拿穴位名,即二人上马。出陈氏《小儿按摩经》。能利尿、通淋、清神、顺气、散结。一手有二穴:位于手掌面第五掌指关节处横纹和第五掌骨底处。《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二人者,我之大、食二指也。又以我食指尖,按儿小指根横纹旁;掐之,清补肾水,治小肠诸气,最效。”
-
小儿推拿活婴会通
《小儿推拿活婴会通》即《小儿推拿秘旨》,为推拿专著,又名《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活婴全书》。卷上首叙蒸变、惊风、诸疳、吐泻四病,其次为儿科诊法、推拿手法、穴位及图,其他外治法;卷下分别将多种儿科疾病编成歌诀,并介绍其药物处方治疗。1958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校订排印本。
-
中医按摩学
概述:中医按摩学:1.学科名。2.同类同名科教书籍。是研究用按摩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即中医推拿学。推拿古称“按摩”,明代始称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
水底捞明月
水底捞明月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用于治疗发热等症。《小儿按摩经·手诀》:“先清天河水,后五指皆跪,中指向前跪,四指随后,右运劳宫,以凉气呵之,退热可用。若先取天河水至劳宫,左运呵暖气,主发汗,亦属热。”《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水底者,小指边也;
-
㨰法
概述:㨰法为推拿手法名。又称滚法。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医士学校《中医推拿学》。指用手背部在体表一定部位作连续往返㨰动的手法。㨰法的操作方法:㨰法的操作方法是将手部掌指关节略微屈曲,以掌背近小指侧部分紧贴于治疗部位上,然后有节律地连续摆动掌部,进行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协调运动,使手掌部呈来回滚动状。㨰法的作用:㨰法有疏通经络,舒展筋脉,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等作用。
-
收诊法
概述:收诊法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幼科推拿秘书》。《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诸症推毕,以此法收之,久病更宜用此。”《幼科铁镜·卓溪家传口诀》:“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气血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保赤推拿法》:“不拘何症,推拿各穴毕,掐此(肩井)能周通一身之血。”
-
挽法
挽法推拿手法名。出《诸病源候论·偏风候》。用手左右推拉或移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左右挽,前后拔。”
-
运法
运法推拿手法名。该法仅在体表皮肤上旋围摩擦,不带动深层肌肉组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推拿仙术》:“运者医人用右手大指推也…②用手活动患者的可动关节。《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运膏肓:此穴在背上第四椎下脊两旁各三寸,药力所不到。参见摇法条。
-
筑法
筑法推拿手法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指用空拳敲击治疗部位。
-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以腋部夹紧患肢的腕部向后牵拉,一手托住患肘鹰嘴部,另一手挟置患肩并缓稳柔和地向前推。适用于肘部疾患。
-
指压法
指压法推拿手法名。以手指用力按压穴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①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穴位,然后顺着一定的方向反复滑动。②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穴位,手指不滑动。参见按法、点法、压法等条。
-
镇定
镇定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在使用分筋或理筋等手法结束名,保持手法的短暂静止状态,以巩固和加强其展筋定痛等作用的手法。操作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手指和手掌静压在患处片刻。一是用手握住患部肢体的远端,将患部固定在有利于恢复的姿势,停留片刻。
-
掌压法
掌压法推拿手法名。两手相叠,用手掌部按压穴位或病患部位。用力较重,可持续按压,亦可呈间歇性按压。多用于腰脊等处,有行气活血,舒筋止痛的功效。
-
推拿秘书
《推拿秘书》推拿专著。清·骆如龙撰于1691年。193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此书时删去骆氏自序及末卷,成四卷本,改名《幼科推拿全书》。卷一列保婴赋等歌赋,杂论儿科病诊法;卷二述推拿穴位;卷三论各种推拿手法;卷四为多种病症的推拿治法。全书论述推拿疗法比较系统、全面,在同类著作中影响较大。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推拿抉微
《推拿抉微》推拿专著。涂蔚生撰。作者以《保赤推拿法》一书为基础,参考《推拿广意》,以及唐容川、陈紫山、陈飞霞等人有关推拿论述编成此书。第一卷(集)介绍认症法;第二卷论述推拿手法;第三-四卷为16科多种病症的药物处方。书中所附作者评述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928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石印本。
-
(扌衮)法
概述:㨰法为推拿手法名。又称滚法。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医士学校《中医推拿学》。指用手背部在体表一定部位作连续往返㨰动的手法。㨰法的操作方法:㨰法的操作方法是将手部掌指关节略微屈曲,以掌背近小指侧部分紧贴于治疗部位上,然后有节律地连续摆动掌部,进行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协调运动,使手掌部呈来回滚动状。㨰法的作用:㨰法有疏通经络,舒展筋脉,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等作用。
-
(扌鹵)法
(扌鹵)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指双手有力紧贴或握住患者肢体。然后急速滑开。有活血消肿作用。
-
推拿麻醉
运用推拿手法刺激穴位以达到镇痛效果,使病人能在意识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的方法。推拿麻醉的操作: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运用有关经脉上的穴位组成处方,尤其运用深层有骨面可以作手法支撑点的穴位,如拔牙术及颈部手术取合谷,输卵管结扎术取三阴交等。术前诱导主要应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手法要柔和、深透;
-
推摩法
推摩法①小儿按摩法。《一得集·推摩法论》:“以手五指分主五脏,指尖属脏;本节属府。热清寒温,实泻虚补,分顺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定温清补泻之法,俱有下数,或三百或五百,不可乱推。又有揉以运气,掐以定惊。②推拿手法名。指用手掌边推边摩的推拿方法。
-
捵法
捵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捵是拉长、扯平的意思。①用一手或两手握住患肢的手指或足趾作上下颤动,使患肢有如波浪起伏地抖动。②即拨法。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