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椎
脊椎即脊椎骨。人体背部中间可触及的从上至下骨骼的统称,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素问·通评虚实论》:“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详见“脊柱骨”。
-
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
概述:各种暴力作用造成颈椎骨折脱位,通常合并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脊髓损伤。牵引过程中如果出现神经刺激或压迫症状应调整牵引重量和方向。另一种椎弓骨折,其椎弓等结构与上位脊柱后结构呈正常连结序列,脱位的两个脊椎椎弓、椎板和棘突分别向上下方分离张开(图2),而椎弓骨折者后结构张开在脱位椎体上方的椎弓间。
-
脊髓分裂症
概述:在胚胎时期,由于脊髓或椎管发育畸形,使脊髓分裂为两半,称为脊髓分裂症。另一种是在一个硬脊膜鞘内,包含两半脊髓,其中由纤维组织中隔分开。MRI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脊椎裂患者可有局部皮肤多毛、紫斑、小凹、色素沉着等临床表现,有神经损害的症状,尤其是长期遗尿或发生明显尿失禁者,应多考虑为脊柱裂所引起。
-
脊髓前连接切开术
名称:脊髓前连接切开术适应证:脊髓前连接切开术要用于治疗躯体双侧、中线部位的疼痛或内脏痛,上肢疼痛可做颈4~准备:术前麻醉方法和患者体位的准备:手术一般在全麻下进行,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在手术显微镜下,用锋利的刀片沿中线先切开软脊膜,然后严格沿正中矢状面从后正中沟向腹侧将脊髓纵向切成两半。
-
脊
脊背部:脊即脊背部。泛指人体背部包括脊柱、背肌等。《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脊椎:脊即脊椎,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统称。《素问·刺腰痛》:“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
背脊骨折法
背脊骨折法正骨手法之一。背脊骨即脊椎骨。即今日之绳索悬吊法。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书中有:“凡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便自归窠。”该法适用于脊椎压缩性骨折及脊椎错位的复位。
-
手提法
手提法为正骨手法。即整复脊椎错位之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其手法复位之步骤方法:患者立于桌前,助手立于桌上从高处握患者两手臂将患者提起,使患者悬空双脚离地,医者在患处按压整复,给予固定。
-
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
名称: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适应证:脊髓后正中点状切开术适用于治疗各种盆腔和腹腔脏器肿瘤引起的癌性内脏痛,以及慢性炎症、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其他原因所致的顽固性内脏痛。盆腔痛的手术节段一般在脊椎胸7~4.急性疼痛一般不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准备:术前麻醉方法和患者体位的准备: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者俯卧位。
-
整脊疗法
整脊疗法亦称脊柱旋转法、脊柱旋转复位法。整脊疗法的适应症:本疗法对损伤性脊椎病变,如颈椎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椎棘突偏歪、椎体小关节错节或交锁、关节功能紊乱及某些损伤性截瘫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有些病人甚至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肋间外肌
externalintercostalmuscle肋间外肌为联系上、下肋骨间的骨骼肌。共11对,在肋间隙内,肌较厚,肌纤维从上一肋骨的近脊椎端斜向下一肋骨的胸骨端,自肋骨与肋软骨结合处向前,肋间外肌纤维退化,而代以结缔组织膜,直到胸骨缘。
-
吸气运动
据估计,平静呼吸时因膈肌收缩而增加的胸腔容积相当于总通气量的4/5,所以膈肌的舒缩在肺通气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脊椎的位置是固定的,而胸骨可以上下移动,所以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都向上提,肋骨下缘还向外侧偏转,从而增大了胸腔的前后径和左右径,产生吸气。
-
世界骨质疏松日
现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会员国家及组织均开展了这一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还出版发行快讯,不定期刊登各成员国骨质疏松组织开展骨质疏松日活动的情况和经验,互相进行交流,使世界骨质疏松日这一天的活动成为了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全球盛会。
-
第二掌骨侧全息诊疗法
第二掌骨侧诊法:第二掌骨侧诊法主要采用压痛法,依据中医学的藏象原理和经络原理,体表穴位和体内的宏观部位存在信息双向通路,当机体某器官病变时,在体表对应穴位有压痛反射或其他生物学特性的改变。第二掌骨侧治法:在治法上,可以通过给该有特异性反射的穴位以刺激信号,来调理其在身体上对应部位的病理变化。
-
脊柱旋转复位法
脊柱旋转复位法正骨手法之一。本手法适用于颈椎病,腰椎后关节紊乱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具体方法为:患者正坐于凳上,医者用一手拇指按住棘突偏歪的一侧。当脊椎旋转到一定范围时,即可感到拇指下棘突轻微错动,往往伴有“喀喀”响声,此时说明偏歪脊突已复位,且相邻椎体亦恢复正常状态。
-
阴阳循环一大周天
阴阳循环一大周天为气功功法。秦仲三《气功疗法和保健》载,其功法为:呼气时,舌守下腭,口微开,气贯丹田,鼓小腹,沉气会阴,分两支沿两腿下,直至脚心(涌泉)。吸气,收小腹,舌舔上牙龈,自涌泉提气,沿两腿上,气会肛门,提肛引气上升经尾椎、脊椎和颈项,到头,顺两耳分下,会于舌尖,与呼气时的气相接。
-
十一焦
十一焦为人体部位名。焦,在此指脊椎棘突;十一焦,即十一、十二胸椎棘突间。《灵枢·背腧》:“脾腧在十一焦之间。”
-
脊椎法
脊椎法人体量度方法。系计算脊柱各椎骨,或根据脊椎骨节寻找穴位的方法。《素问·气府论》:“大椎至骶下凡二十一节,脊椎法也。”
-
背伛偻
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又名大偻、背偻、俗称“驼背”。属督脉病变,因督脉亏虚,精髓不充,或湿邪伤于督脉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补肾益髓之剂;皆中湿故也,宜煨肾散。”见于胸椎结核、先天性胸椎后突畸形、类风湿性脊柱炎。
-
肋间内肌
internalintercostalmuscle肋间内肌是联系上下肋骨间的骨骼肌。共11对,在肋骨隙内,居深层,肌纤维斜行,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从上一肋骨近胸骨处斜向下一肋骨近脊椎处。当收缩时,胸骨下降,肋骨向下斜并向内侧旋转,使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缩短,产生呼气效应。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
-
九焦
九焦即第九、十胸椎棘突间。焦,在此指脊椎棘突。《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肝腧在九焦之间。”
-
椎体
椎骨(vertebra)亦称脊椎、脊椎骨。在脊椎动物中很多块排成纵列形成脊柱的骨块(软骨鱼以下由软骨构成)称为椎骨。向背侧伸出1对髓突(neurapo-physis)包围脊髓,在其背侧合成髓弧。向腹侧突出1对脉突(hae-mapophysis)形成包围血管的脉弧,在椎体前向左右分开。骶椎和尾椎相互愈合的倾向较强。
-
截瘫
导致截瘫的常见原因为脊髓受压迫症,如脊椎或脊髓的肿瘤、炎症及脊柱或脊髓的外伤。早期病症可感下肢刺痛、麻木或感觉过敏,继之肢体发硬,行动不便,而后则丧失行动能力。如脊柱X线摄片、腰椎穿刺、椎管造影、CT等项检查。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其次则为康复治疗,如针炙、推拿、气功及体疗等。
-
十四焦
十四焦为人体部位名。焦,在此指脊椎棘突。十四焦,即第二、三腰柱棘突间。《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肾腧在十四焦之间。”
-
𦛗肉
𦛗肉指脊椎两旁的肌肉。𦛗,同膂。《备急千金要方》:“膏肓俞……摩𦛗肉之表肋间空处。”
-
透视
概述:透视(Fluoroscopy)是指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的X线诊断的基本方法。透视的特点:透视的优点是经济,操作简便,能看到心脏、横膈及胃肠等活动情况,同时还可转动患者体位,作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透视的缺点:缺点是荧光影象较暗。
-
照相
定义:照相(Radiography)亦称摄影。是指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的部位并在胶片上形成影像的X线诊断的基本方法。照片还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照片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只反映一个体位(体位即照相位置)的X线征象,根据病情和部位,有时需要选定多个投照体位。
-
摄影
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的部位并在胶片上形成影像,称为X线摄影,胶片曝光后须经显影、定影、水洗及晾干(或烤干)等步骤,操作复杂,费用较贵。照片还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一张照片只反映一个体位(体位即照相位置)的X线征象,根据病情和部位,有时需要选定多个投照体位。
-
五焦
五焦为人体部位名。焦,在此指脊椎棘突。五焦指第五、六胸椎棘突间。《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心腧在五焦之间。”
-
对耳轮体部
对耳轮体部是指对耳轮垂直的主体部分。其上分布着腹、胸、颈、脊椎等耳穴。
-
椎骨
椎骨(vertebra)亦称脊椎、脊椎骨。在脊椎动物中很多块排成纵列形成脊柱的骨块(软骨鱼以下由软骨构成)称为椎骨。向背侧伸出1对髓突(neurapo-physis)包围脊髓,在其背侧合成髓弧。向腹侧突出1对脉突(hae-mapophysis)形成包围血管的脉弧,在椎体前向左右分开。骶椎和尾椎相互愈合的倾向较强。
-
特殊部位的防护
对放射线敏感的器官或在主放射线束内及邻近的部位应进行特殊防护。如脊椎摄影时,用来保护乳腺和生殖器的方法即为遮盖防护。乳腺和生殖器的遮盖可以用一些含铅的垫子放于皮肤表面上。男性:主要防护耻骨联合的下缘,遮盖住睾丸。接触防护使用的是1mm铅当量的男性或女性性腺大小的模型,并不遮盖其周围组织。90%的辐射量。
-
X线摄影体位
X线检查时,患者位于胶片(或荧光板、影像增强器、下同)与球之间,身体位置与胶片、球管的关系,称为体位。体位的名称,通常按两种方法命名:(1)按X线进行的方向命名:X线玩管位于检查部位的后面,胶片位于其前面,X线由后向前投照,故称为后前位。反之,X线由前向后投照,则称为前后位。
-
胂
胂为人体部位名。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原作“胛”。《黄帝内经太素》、《备急千金要方》、《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王注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均作“胂”)。《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
-
脊背强
脊椎肌肉、筋脉强急之证。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因督脉、膀胱经脉病变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脊背强,《灵枢》云,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其病实,则脊强。又曰,足太阳之脉病,则腰脊强痛。参见脊强、背痛条。
-
背窬
背窬(xū俞)病证名。指新生儿脊椎管没有完全闭合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保婴易知录》:“小儿初生背上有孔窬一二个,其内有膜完护脏腑者,得生;如无膜露见脏腑者,即死无救。”与脊柱裂相类似。
-
背偻
曲背俯身,脊椎突出之证,又称背伛偻、大偻。因肝虚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所致。《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亦可由督脉虚,精髓不充,或中湿邪所致。
-
原发骨骺骨软骨病
疾病别名扁平椎Calve病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疾病概述原发骨骺骨软骨病又名扁平椎或Calve病,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部位,但以胸椎中段最常见。本病有自限性,症状可在数月内自行消失。病变椎体也可在数年内逐渐恢复多正常厚度。(2)病儿常见倦怠,活动减少,夜啼。(4)后期出现脊柱后凸畸形。相关出处外科学第五版
-
脊缝
脊缝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图谱》。位于背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4.5寸之两侧线上,从第一胸椎棘突下方起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方止,与每一棘突下方相平,左右相对2穴,计34穴。主治压迫性脊髓炎、脊椎关节风湿病。一般直刺0.3~
-
斜纹肌
斜纹肌obliquemuscle,obliquelystriatedmuscle见于线形动物(蛔虫)、环节动物(蚯蚓)、软体动物(乌贼)等。是对肌肉纵向,呈斜横纹的肌肉。横纹斜行的原因是邻近嵌接的细丝一点一点的离开排列原位的缘故。Z膜发育不良,称为密体(densebody)的小体存在于Z膜部分。I细丝的宽度为7毫微米,与脊椎运物相同。
-
横膈
横膈是向上膨隆的薄的横纹肌,封闭胸廓下口,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前连胸骨,侧边与肋骨相连,后与脊椎贴近,终止于中心腱。当膈肌松弛时,其右侧被肝脏顶上,左侧被胃、脾顶上,形成两个穹窿形突起,当膈肌收缩,左右两个穹窿形突起向周围降落,收缩越强,膈位置越低,胸腔上下距拉长,胸腔容积扩大。
-
牛分枝杆菌
牛分枝杆菌在生长特性、化学组成及毒力的潜在性上与结核杆菌极少相似。牛分枝杆菌一般不引起肺部感染,而主要产生髋关节、膝关节及脊椎部骨髓中病变及淋巴结感染。如能对已感染的牛(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予以控制,及对牛奶严格消毒和管理,此菌引起的感染不难控制。
-
日光反射耳穴法
日光反射耳穴法为耳穴诊断方法之一。在日光照射下术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持患者耳尖部,用右手拇指从下向上轻压对耳 ,对耳 会呈现高度强的横的黄白色道,随即出现高度弱的暗红色道,黄的色道平行排列或阶梯形。 ^^出现阶梯形,凹凸不平,皮肤皱纹粗糙且呈暗红或色区暗是诊断脊椎骨质增生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