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瘿气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气(goiterqihyperthyreosis)是指以颈前肿大,善饥消瘦,急躁心悸,畏热多汗,手颤,眼突等为主要表现的瘿。瘿的别名·瘿气:《中医大辞典》、《中国针灸学词典》认为瘿气为瘿的别名。详见瘿病条。
-
瘿气·心脾气虚证
定义:瘿气·心脾气虚证(goiterqiwithheart-spleen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心脾气虚,以乏力,食欲不振,自汗,浮肿,便溏,心悸,气促,易感受风寒,舌苔薄白,脉缓无力为常见症的瘿气证候。关于瘿气:瘿气(goiterqihyperthyreosis)是指以颈前肿大,善饥消瘦,急躁心悸,畏热多汗,手颤,眼突等为主要表现的瘿。
-
瘿气·肝郁火旺证
定义:瘿气·肝郁火旺证(goiterqiwithpatternofliverdepressionandfireeffulgence)是指肝郁火旺,以情志不舒,胁肋胀痛,乳房胀,痛经,怕热,多汗,皮肤热,而颈胸部皮肤潮红,性情急躁,眼球突出,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瘿气证候。瘿气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
-
瘿气·阴虚阳亢证
定义:瘿气·阴虚阳亢证(goiterqi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yanghyperactivity)是指阴虚阳亢,以消瘦乏力,腰膝酸软,耳鸣目涩、月经稀少或闭经,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瘿气证候。关于瘿气:瘿气(goiterqihyperthyreosis)是指以颈前肿大,善饥消瘦,急躁心悸,畏热多汗,手颤,眼突等为主要表现的瘿。
-
臑髎
概述:臑髎为经穴别名,即臑会。别名臑髎、臑交、膈窌。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臑髎穴主治病证: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
臑交
概述:臑交为经穴别名,即臑会。别名臑髎、臑交、膈窌。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臑交穴主治病证: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
臑会
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臑会穴位于肩髎与肘尖(尺骨鹰咀)连线上,肩髎直下3寸,当三角肌后缘处。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
-
膈窌
概述:膈窌为经穴别名,即臑会。别名臑髎、臑交、膈窌。皮肤由桡神经的臂后皮神经分布。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膈窌穴主治病证:臑会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臂疾患等:如瘿气,瘰疬,肩胛肿痛,肩周炎,肘臂屈伸困难,上肢神经麻痹,癫疾,目疾,肩臂痛,上肢痹痛,肩胛疼痛,腋痛,肘难屈伸,瘰疬瘿气,腋下痛等。
-
天府
天府穴在手太阴肺经中的位置天府穴的位置上肢内侧部经穴——天府的位置天府的位置(手太阴肺经)天府的位置(肌肉)天府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取穴法: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坐位或卧位取穴。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和头静脉,肱动、静脉肌支。天府配合谷、迎香,治鼻衄。
-
天衢
概述:天衢为穴名,“衢”,乃“衙”(冲)字误,即天冲。正坐或侧伏取穴。深层有耳后神经和耳后动脉分布。天衢穴主治病证:天冲穴主治头面,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鸣,龈肿,项强,癫疾,惊悸,善惊,头痛,牙龈肿痛,耳聋,癫痫,齿龈肿,瘿气,现代又多用天冲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牙龈炎,甲状腺肿等。
-
天冲
天冲穴主治头面,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鸣,龈肿,项强,癫疾,惊悸,善惊,头痛,牙龈肿痛,耳聋,癫痫,齿龈肿,瘿气,现代又多用天冲穴治疗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聋,牙龈炎,甲状腺肿等。正坐或侧伏取穴天冲穴位于头颞部耳廓后上方,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处;(参看率谷穴)。深层有耳后神经和耳后动脉分布。
-
五户
五户穴主治病证: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天突配内关、中脘,治呃逆。
-
天瞿
天瞿穴主治病证: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天突配内关、中脘,治呃逆。
-
天突
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针刺天突也可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
玉户
概述:玉户为经穴别名。玉户穴主治病证: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
浮白
浮白穴主治头项,五官等疾患:如头痛,耳鸣,耳聋,眼目疼痛,齿痛,喉痹,颈项痛肿,咳逆,喘息,胸满,肩臂痛,足缓不收,头痛,眩晕,目痛,瘿气,现代又多用浮白穴治疗耳源性眩晕,神经性耳聋,牙痛,甲状腺肿,支气管炎,扁桃体炎,中风后遗症等。由率谷外下行,循天冲、浮白,而到耳后窍阴、完骨,如水顺流而下。
-
水穴
主治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配伍: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研究进展:针刺麻醉: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
-
扶突
主治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配伍: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研究进展:针刺麻醉: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
-
昆布散
《顾氏医经读本》卷六:昆布散:处方:昆布香附夏枯草川贝元参牡蛎半夏白芥子忍冬甘草各等分制法:上药研末。《准绳 疡医》卷五:方名:昆布散组成:防风、荆芥、黄连(酒炒)、昆布、海藻、海粉、羌活、升麻、连翘、青皮、胆星、贝母、牛蒡子(炒)、夏枯草、沉香、香附子、抚芎、黄芩(酒炒)。
-
云门
布有锁骨上神经中、后支,胸前神经分支,臂丛外侧束和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下方有腋动脉。主治病症:云门穴主治咳嗽,气喘,支气管哮喘,胸中烦闷,胸痛,胸胁彻背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疼痛不举,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内侧痛,喉痹,瘿气,暴心腹痛,引缺盆中痛,胁痛引背,四肢逆冷,伤寒四肢热不已,脉代不至等。
-
天五会
概述:天五会为经穴别名。人迎各一。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主治病症: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
人迎
此穴在人迎脉部位,故名人迎。布有颈皮神经及面神经颈支,深层为动脉球,最深层为交感干,外侧有舌下神经降支及迷走神经;主治病症:人迎穴主治咽喉肿痛,高血压,头痛,瘰疬,饮食难下,胸满气喘,胸满气逆,呼吸喘鸣,瘿气,喘息,食不下,支气管哮喘,扁桃体炎,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咯血,眩晕,胸闷气喘等。
-
巨骨
巨骨位于肩端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分布着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巨骨穴主治病证:巨骨穴主治肩背及上臂疼痛,肩臂挛痛,冈上肌腱炎、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伸展及抬举不便,半身不遂,瘰疬,瘿气,惊痫,瘾疹,吐血,胃出血,瘿气,颈淋巴结核,高热痉挛,下牙痛等。
-
松萝丸
《圣惠》卷五十二:方名:松萝丸组成:松萝半两,恒山半两(锉),阿魏1分,蜀漆1分,大青1分,朱砂3分(细研),麝香1分(细研)。制备方法:上为末,都研令匀,取端午日粽子尖和为丸,如梧桐子大。用法用量:常含1丸,细细咽津,令药味在喉中相接为妙。主治:上焦热结攻注,咽颈赤肿,饮食不下,欲成瘿气。
-
昆布丸
《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引《广济方》:昆布丸:处方:昆布60克(洗去咸汁)通草30克羊靥2具(炙)海蛤30克(研)马尾海藻30克(洗去咸汁)制法:上五味,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方中通草,《圣济总录》作“木通”。又1本无旋覆花、干姜、大黄、杏仁、橘皮)。加减:不能食者,加白术6分,曲末10分。主治:瘿病。
-
猪靥
《*辞典》:猪靥:出处:《纲目》拼音名:ZhūY 别名:猪气子(《纲目》)。来源:为猪科动物猪的甲状腺体。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附方:①治气瘤瘿:獖猪靥二七枚(炙),半夏(汤洗去滑)二十二枚,人参一两。(《圣济总录》猪靥散)②治瘿气:猪靥(焙)四十九枚,沉香二钱,真朱砂(罐煅)四十九粒,橘红四钱。
-
尺盖
概述:尺盖疑即天盖,缺盆(穴)之别名。主治病症: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热,胸满,胸闷,瘿气,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瘿瘤,上肢麻痹或挛急,颈肿,胸膜炎,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等。直刺或斜刺0.3~
-
缺盆
缺盆位于锁骨上窝中央,胸正中线旁开4寸处。主治病症: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喘息,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咳嗽,唾血,胸中热,胸满,胸闷,瘿气,肩臂疼痛及上肢麻痹,喉痹,瘿瘤,上肢麻痹或挛急,颈肿,胸膜炎,膈肌痉挛,颈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大,肩部软组织病变等。
-
天容
主治病症:天容穴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咽炎,扁桃腺炎,齿龈炎,腮腺炎,胸痛,肋间神经痛及颈项肿痛,肩痛不举,颈项部扭伤,颊肿,项强,瘰疬,瘿气,甲状腺肿,咽中如梗,头项痈肿,癔症,胸痛胸满,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哮喘,唾沫,咽喉炎,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胸膜炎,癔病等。或艾条灸5~
-
背臑
概述:背臑即臂臑。主治病症: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一般直刺0.5~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
消瘿散
处方:海藻(酒洗)海带(酒洗)昆布(酒洗)海马(酒炙)海红蛤(煅)石燕(煅)海螵蛸各30克制法:上药为末。兼服含化丸,并用灸法,相济以收全功。主治:瘿气。主治:气瘿。《洞天奥旨》卷十一:方名:消瘿散组成:海藻1钱,龙胆草1钱,昆布5分,土瓜根2钱,半夏1钱,麦面1撮,甘草1钱,干姜5分,附子1片。
-
腋内动脉
腋内动脉指手太阴肺经天府穴。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位于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坐位或卧位取穴。有调肺气,清上焦,疏经络作用。如咳嗽、气喘、支气管炎及哮喘、目眩、远视、口鼻出血、多睡、恍惚善忘及瘿气、上臂外侧前廉痛。配膈会、气舍治瘿气、咽肿;配肩髑、天宗治肩臂痛。一般直刺0.5~
-
含化丸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含化丸:处方:海藻海蛤(煅)海带昆布瓦楞子(煅)文蛤诃子(去核)五灵脂各30克猪靥14个(焙干,另研)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疡医》卷五方出《本草衍义》卷十八,名见《妇人良方》卷六:含化丸:别名:噙化丸处方:枇杷叶(去毛)、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
-
内府秘传方
《回春》卷五:别名:内府神效方组成:海藻(热水洗净)、昆布(洗净)、海带、海螵蛸、海粉(飞过)、海螺(醋炙。如颈下摇者用长螺,颈不摇者用圆螺)各等分,甘草少许。主治:瘿气。用法用量:每夜临卧口中噙化1丸。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附注:内府神效方(《外科证治全书》卷四)。
-
瘿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有六瘤记载,即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又名大脖子、瘿病、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气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参照本条治疗。
-
泥瘿
治宜用海藻汤、海藻散、昆布散之类内服。又名大脖子、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气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参照本条治疗。
-
肩骨
肩骨为穴名。见《东医宝鉴》。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劳瘿
出《诸病源候论·瘿候》。又名大脖子、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古典医书将本病分为气瘿、肉瘿、血瘿、筋瘿和石瘿等五类。气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参照本条治疗。详见瘿病条。
-
软坚散结
指用具有消痰化瘀、软坚散结等作用的方药,治疗痰浊、瘀血停滞而形成的瘿瘤、瘰疬、肿块、症积的治法。《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如浊痰凝聚的瘰疬、瘿气,宜消痰软坚散结,常用浙贝母、海藻、昆布、牡蛎等;久疟而脾脏肿大,宜软坚破结,用醋泡制的鳖甲、三棱、莪术等。
-
海带丸
处方:海带、贝母、青皮、陈皮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瘿气久不消。用法用量:《种福堂方》有海藻。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三
-
海藻溃坚丸
《赤水玄珠》卷十五:海藻溃坚丸:别名:海藻散坚丸处方:海藻1两,昆布1两,川楝肉1两,吴茱萸(汤泡)1两,木香5钱,青皮5钱,小茴5钱,荔枝核(炒)5钱,玄胡索(炒)5钱,肉桂5钱,海带1两,橘核(炒)1两,桃仁(麸炒,去皮尖)1两,木通7钱。功能主治:木肾如斗,结硬如石。主治:瘿气大盛,久不消散。
-
浸酒
《千金》卷四:浸酒:别名:浸药酒处方:大麻子3升,庵(艹闾)子2升,桃仁1升,桂心4两,灶屋(火台)煤4两,土瓜根6两,射干6两,牛膝8两。摘录:《准绳·疡医》卷五《圣惠》卷二十五:方名:浸酒组成:杜仲8两(去皱皮,炙微黄色),石南3两,羌活3两,附子3两(炮裂,去皮脐),牛膝3两(去苗),防风2两(去芦头)。
-
牛靥
《*辞典》:牛靥:出处:《纲目》拼音名:Ni Y 别名:牛食系(《圣惠方》)。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甲状腺体。功能主治:《纲目》:治喉痹,气瘿。附方:治瘿气令内消:黄牛食系三具(干者)。纳于瓷瓶子中,以瓦子盖头,盐泥固济,候干,烧令通赤,待冷取出,细研为散。每于食后以粥次调下一钱。
-
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消渴病、消渴痹(消渴心痹、消渴痛痹、消渴肾病、消渴晕厥、消渴中风、消渴水肿、消渴坏疽、消渴视物昏渺等)、血浊、瘿病、瘿气、瘿瘤、瘿病发热等疑难、急危重症诊疗工作的能力。传统非药物疗法、外治疗法和中药制剂是体现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诊疗特色的重要方面。
-
三棱化瘿丸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方名:三棱化瘿丸组成:三棱6g,莪术6g,归尾9g,丹参12g,青皮6g,穿山甲6g(醋炙),生牡蛎12g,昆布9g,海浮石9g。功效:行气活血,软坚消瘿。颈部粗肿日久,赤络显露,按之硬痛,呼吸不畅,声音嘶哑,呛咳气急,或吞咽障碍,舌质暗红,脉象沉涩。
-
天旧
天旧为经穴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处。有清头风、通鼻窍的作用。主治头面、口鼻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面肿、口、鼻塞、鼻衄、耳鸣、项强、瘿气、喘息、瘈疭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鼻炎、高血压、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遗尿、足跟痛等。一般沿皮刺0.3~
-
肩隅
肩隅即肩髃。出《灸法图残卷》。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扁肩
扁肩为经穴别名。出《经穴汇解》。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阳蹻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本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配肩髃、曲池治瘰疬;配阳溪治风疹。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
-
胸蓋
胸蓋为穴名。见《古今医统》。即脑盖,络却之别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处。有搜头风、定神志、消肿结的作用。如头痛、眩晕、青盲内障、目视不明、口、鼻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等。一般沿皮刺0.3~
-
脑蓋
脑蓋为经穴别名。络却为经穴名(LuòquèBL8)。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处。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有搜头风、定神志、消肿结的作用。如头痛、眩晕、青盲内障、目视不明、口、鼻塞、颈肿、瘿气、呕吐、癫疾、瘈疭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