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化
泛指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气化活动,其中较多用以表示三焦输布水液及肾与膀胱的泌尿功能。《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通常表示生理性的气机运行变化。如脏腑的功能、气血的输布、经络的流注等。自然六气的变化·气化:气化指自然六气的变化。
-
周雅南
周雅南近代医家(1880-1940年)。天津市人。清末诸生,通经史词章,工书法,亦善医。对《素问·灵兰秘典论》“气化则能出焉”有独到见解,谓“气化”乃全身之气化,然其要在“肾气”。临证重视调节“枢机气化”。擅治时令病、虚劳证等,长于脉诊。善用石膏、大黄、故有“石膏周”、“大黄周”之称。
-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Biomassenergy)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质能就是利用生物来源来产生能量。对农业废弃物、粪便、污水或城市固体废物等进行厌氧消化,以生产沼气和避免用错误的方法处置这些物质,以免引起环境危害。
-
决渎之官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关于三焦主决渎:三焦主决渎为三焦的主要功能之一。决渎,指疏通水道。三焦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全赖其气化作用,并与肾、脾、肺、膀胱等器官协同完成。三焦的气化,又靠命门原气的维持。若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可出现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
-
肾合膀胱
肾合膀胱为脏腑相合之一。肾为水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属阴。肾与膀胱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肾主水,水液代谢后的剩余水液,贮存于膀胱,并在肾阳蒸化作用的促进下,膀胱开合有度,排出尿液。肾阳虚则气化无权,即影响膀胱气化,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症状,体现两者相合的关系。
-
三焦主决渎
“三焦主决渎”意谓三焦的主要功能为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全赖其气化作用,并与肾、脾、肺、膀胱等器官协同完成。三焦的气化,又靠命门原气的维持。若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可出现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
-
激光疗法常规
所用功率计和能量计每年均须按要求经有关计量单位校准后方可使用。②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区,消毒、麻醉。凝固、汽化、炭化、气化或切割时,光纤或关节臂连接的刀头一般不能接触组织(接触式激光刀头和经皮穿刺治疗除外),体表治疗区周围须用盐水纱布保护,治疗后创面涂甲紫溶液,必要时包扎,按外科术后创面处理。
-
水不化气
水不化气为病机。指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小便不利、水肿等。水液的输化和排泄,必须经过气化的过程,这与肺、脾、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气化功能失调,尤以肾阳虚损,以至不能维护三焦水道的通调,则水液不能蒸发化气而输布全身,导致水湿停滞的病证。
-
期颐饼
处方:生芡实180克生鸡内金90克白面250克白砂糖不拘多少制法:先将芡实用水淘去浮皮,晒干轧细,过罗;再将鸡内金轧细,置盆内浸以滚水半日许;再者,老人痰涎壅盛,多是下焦虚惫,气化不摄,痰涎随冲气上泛,芡实大能敛冲固气,统摄下焦气化,且与麦面同用,一补心、一补肾,使心肾相济,水火调和,而痰气自平矣。
-
黄耆葛根汤
处方:黄耆1两,葛根5钱。功能主治:酒郁,内热恶寒。用法用量:水煎服。大汗而愈。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酒资湿热,得气化行,自可免于酒病焉。今气虚不能自运其湿热,故以黄耆补气,即用葛根解肌。二味成方,能使酒湿内从气化而消,外从元府而泄,安有病酒之患乎?此壮气解表之剂,为虚人伤酒恶寒之专方。
-
膏淋汤
《医学哀中参西录》上册:膏淋汤:处方:生山药30克生芡实18克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大生地18克(切片)潞党参9克生杭芍9克功能主治:治膏淋。用法用量:水煎服。内热暗生,则膀胱熏蒸,小便改其澄清。故用山药,芡实以补其虚,而兼有收摄之功;龙骨、牡蛎以固其脱,而兼有化滞之用;
-
边宝善
边宝善(1851~1919)为清医家。新城(今属河北)人。名医边成章之次子。精内科,对三焦及气化机制有独奇见解。与边增智合撰《气化探原》。以三因为经,以碳、氢、氧为纬,以探究各气偏盛所致之内外诸病。
-
肾虚水泛
肾虚水泛为病机。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若肾阳虚弱不能主水,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时也影响脾的运化,不能温化水湿,留溢肌肤,致水湿泛滥形成水肿。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尿量减少、腰痛酸重、畏寒肢冷、心悸气促、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等。常见于慢性肾炎、肾变性等。治宜温肾利水。
-
阳闭
概述:阳闭为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病因病机:膀胱主藏津液,借气化才能排出。如果热邪壅结膀胱,使气化功能受阻,水道不通,故使小便不通。症状:其症除小便不通外,可兼有一派热象,如发热,面红,烦躁多啼,指纹紫滞。治疗:治宜清热、解毒、利尿。初起用导赤散;若热邪壅结过甚,出现腹胀、喘急的宜八正散。
-
尿
尿①尿液。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尿为津液所化,其生成靠脾的运化,三焦水道的通调,小肠分清泌浊,最后经肾气和膀胱之气气化而排出体外。每日尿量约1500毫升,其中500毫升为基本排水量,伴随代谢产物排出(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即为少尿),余为机动排水量,随进水量的增减而变动。
-
动态观念
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中医学还用五行生克乘侮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相互资生、幅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在病理过程中相乘、相侮。饮食物化为精微物质,精微物质转变为功能和废物,这一切都是气化的作用,这种气化过程即是运动过程。
-
安营散
处方生地5两,通草1两半,人参1两半,紫菀2两,灯心1两半,当归3两,车前子3两,麦冬3两(去心)。用法用量水煎3钱,去滓温服。各家论述妊娠湿热伤阴,气不施方,故小便涩痛,淋沥不已焉。生地滋阴壮水;木通利水通淋;人参扶元补气,以助脾之气化;紫菀润肺,达州都;车前子清肺火,善利水道;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
草豆饮
处方:黑豆100粒,生草梢3钱,秋石5钱。功能主治:益肾通淋。主砂淋涩痛,脉沉涩。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滑石末3钱,温服。黑豆解毒润燥,益肾气以通津液;秋石咸寒,益阴壮水,涤热除烦;更以滑石通窍利水,务使脬中气化,则砂石自消,而小便如常,何淋沥痛急之不痊哉!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五
-
水府
水府即膀胱。六腑之一。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处,是水液汇聚之所,有津液之腑、州都之官之称。《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与肾互为表里。肾主二阴,膀胱的排尿功能与肾阳有密切关系。
-
炼气化神
炼气化神气功内丹术术语。亦称十月关、大周天等。是在炼精化气的基础上,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入神的炼修阶段。其要点是用意识调整内气之分布和运行,以增强元神。《还真集》卷上:“中关炼气化神,补离中之阴而成乾也。”按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伍柳派丹法所说,这一阶段可分为大药过关服食和守中两段功夫。
-
理气化瘀消肿汤
处方:瞿麦30克,防己9克,椒目5克,葶苈子15克,制军9克,莪术5克,枳壳5克,失笑散15克,桃仁5克,丹参15克,川朴6克。功能主治:理气化瘀,清热通腑。主肝郁气滞血瘀。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文亮方
-
水气凌心
水气凌心为病机,即水气上逆,引起心脏的病变。指肾阳虚衰,气化无力,水液泛溢,上凌于心,抑遏心阳,导致心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由于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停留体内,不能正常排泄,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气病。水气上逆,停聚胸膈影响心阳时,可致心阳不振,心气不宁,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治宜温阳益气、宁心涤饮。
-
煤气
气化煤气包括发生炉煤气、水煤气、半水煤气等,主要的可燃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含有较大量的氮气和二氧化碳,热值较低,约为4.2×103~外观性状:无色有臭味的气体;主要成分有:烃烷,烯烃,芳烃,氢,一氧化碳等。爆炸极限:4.5%-40%最易传爆浓度:18%最易引爆浓度:15%-21%自燃点:648。
-
振中汤
处方:白术18克(炒)当归身6克陈皮6克厚朴4.5克生明乳香4.5克生明没药4.5克功能主治:健脾化湿,活血通络。用法用量:水煎服。临床应用:腿疼一室女腿疼,几不能步,治以拙拟健运汤而愈,次年旧病复发,又兼腿疼,再服前方不效,诊其脉,右关甚濡弱,询其饮食减少,为制此汤,数剂,饮食加多,20剂后,腰疼腿疼皆愈。
-
消痞化积
消痞化积为治法。指用具有行气化滞、消除痞胀作用的方药,治疗食积气滞证的治法。用行气化瘀、消滞软坚以消除痞积。如胁下肿块、坚实不移(多属肝脾肿大),或小儿疳积等病,均可采用此法。针灸常用章门、痞根、足三里、四缝等穴,针用泻法。
-
关门不利
指肾的气化障碍而致小便不利,发生水肿的病机。病因病机:肾为水之下源,肾的气化功能失职,则水液内聚,不能从小便排出,出现水肿。《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
先天
2.运气术语。先天指人体受父母精血所形成的胎元,是人身生命之本,与出生后饮食营养、生活调护的后天相对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主先天之说。《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王冰注:“六步之气,生长化收藏,皆先天时而应至也。”
-
阴邪
概述:阴邪:1.六淫病邪中的寒、湿等;2.侵犯阴经的邪气。具有阴属性的病邪·阴邪:阴邪指六淫病邪中的寒和湿,与风、暑、燥、火等阳邪相对而言。其性质属阴,致病多损伤阳气,阻碍气化,故名。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阴邪:阴邪指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
-
阴损及阳
概述:阴损及阳(yindeficiencyinvolvingyang)为病机。人体阴阳互根互生,阴虚到一定程度,就可累及于阳,使阳气化生不足,而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变化。症状:如盗汗、遗精、失血等症候耗损阴精,阳气化生所依靠的物质基础不足,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自汗、畏冷、下利清谷等气虚症候。
-
阳化气
阳化气(yangtransformingqi)是指阳主气化。阳性动而发散,事物从有形到无形的变化属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张景岳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高世栻注:“阴阳者,变化之父母,张阳化气,阴成形,言阳化而为气,阴变而为形。”
-
周岩
周岩清代医学家(1832-约1905年)。字伯度,号鹿起山人。披览医籍,精研岐黄。对此,周氏以为中医之弊,不在守旧而在弃旧,故推崇清徐大椿、陈修园、尤在泾等尊经派医家,诋毁王清任,而谓唐容川“持中西之平,阐造物之秘,洵为有功于医学”,谓西医“遗气化而究形质”,与唐容川“持中西之平”观点相仿。
-
中渎之腑
中渎之腑指三焦。三焦是一身气化和水谷出入的道路,功能如沟渠的疏通,故称。《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
-
提壶揭盖
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借喻。肺与脾肾三焦膀胱等脏器分司水液代谢,维持水道的通调。肺主气,为水道的上源,在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影响其他脏器的气化失司的情况下,可出现喘促胸满、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治疗应先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得利,故喻为提壶揭盖。
-
水郁折之
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郁的根本病机多在于肾。如肾阳衰微,症见颜面苍白,头晕眼花,腰部酸痛,四肢发冷,小便短少,面及下身浮肿不退,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可用温肾利水法,以调节制约,增强气化功能。他如汗法、逐水法、利小便法等,也属水郁折之的范围。
-
时化
时化运气术语。指四时气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雾,时化之常也。”
-
升降失常
泛指阳明气血升降顺逆的失调或上下生理平衡的改变。如脾的清阳上升,胃的浊阴下降,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其他如肺失肃降、肾不纳气、气虚下陷、心肾不交、肝阳上亢等,亦与升降失常的病机有密切关系。
-
肾阳
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是肾之阳气。肾所藏之精,需赖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体内各部分器官组织的繁殖后代的作用,尤其是脾胃的功能,需命门之火温煦,才能完成正常的腐熟水谷和运化精微的任务。肾阳是肾阴功能活动的体现,对人体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有温煦与推动作用。
-
肾间动气
指两肾之间所藏的真气,是命门之火的体现。人体脏腑经脉之气以及三焦气化,均赖肾间动气的作用。《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
伤损昏愦
伤损昏愦为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卷九十。因跌打损伤较重,气血耗损、神气散乱所致。症见神志昏迷,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湿凉,呼吸表浅,反应迟钝,脉数无力。类似创伤性休克。治宜益气化瘀为主,急服独参汤、复元通气散、花蕊石散,并以中西医结合急救之。或视昏愦之深浅,考虑给予保温、输液等中西医结合急救之。
-
柔化
柔化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黄今)化,间气为柔化。”司天在泉主一年的气化,间气主六十日的气化,太阴之年的间气称为柔化。
-
妊娠小便不利
妊娠小便不利病证名。多因孕妇阳气素盛,妊娠后聚血养胎,不能上承,心火偏亢,移热于小肠、膀胱,气化受阻,小便不利;小肠积热者,症见口渴,心烦,尿赤,或有尿频,尿急者,宜清热利尿,方用八正散加减;肺脾气虚者,兼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纳呆等,治宜补益脾肺,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
气机不利
气机不利为病机,是指气流通不畅,甚至阻滞,或气郁不散,从而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郁等。通常用以说明脏腑气化过程中升清降浊机能的紊乱,因而产生呃逆、胸脘痞闷、腹胀、腹痛、二便失调等症。治宜疏理。
-
魄门
魄门为七冲门之一。指肛门,即肛管与肛门及其周围的括约肌组织,有控制粪便排出的作用。出《难经·四十四难》。王冰注“谓肛之门也。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脾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若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则血不循经运行,从而发生各种出血性疾病。《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中,血由气摄,脾虚则营气化生不足,影响统摄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疾患。
-
六腑气
六腑气为病证名。指六腑气化功能失调而致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
精血同源
精血同源是指血由水谷精气化生,精也有赖于水谷精气的培育补充,二者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同出一源,相互影响的关系。精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的统称。血本源于先天之精,而生成于后天饮食水谷;由于肾主藏精,肝主藏血,如精血不足,一般治以养肝补肾。
-
津液之腑
津液之腑人体器官名。膀胱是贮藏津液的器官,故称。《灵枢·本输》:“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张景岳注:“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
结核
概述:结核:1.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主治肺结核及其他结核病。一般直刺0.3~治法:因风火气郁结聚,初起伴有寒热者,用荆防败毒散解表,继服连翘解毒饮;若湿痰凝结气郁者,宜行气化痰,用五香流气饮或千金指迷丸。中医所言结核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淋巴结炎,或淋巴结核及部分皮下肿物等病。
-
寒湿腹胀
《症因脉治》卷三:“寒湿腹胀之证,身重不温,手足厥冷,腹胀无汗,…”多因季令气候失常,天寒阴雨连绵,或居处卑湿,寒湿自腠理达于脉络及腹腔内,影响脾胃升降气化而腹胀。宜以祛寒化湿法为主。麻桂术甘汤;下身重,多汗者,宜防己茯苓汤;寒湿内伏,术附汤;中气虚弱,理中汤。参见腹胀、外感腹胀条。
-
寒交暑
寒交暑“寒”指太阳寒气,“暑”指少阳暑气,以上临下曰“交”。“寒交暑”即太阳寒气交前岁少阳之暑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