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针
指针即以手指代针,按压、切掐或揉按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隐斜计检查
用史氏测定器不足以矫正时,可用旋转三棱镜代替,即将旋转三棱镜放在患者右眼前,检查内外隐斜时,旋钮放在上方(90°),并将指针调到“0”度附近,玻璃杆镜片水平置于左眼前,转动旋钮到被检者所视垂直光线通过光点为止,此时指针向颞侧为内隐斜,向鼻侧为外隐斜,所指数字即为隐斜度数。
-
点穴
概述:点穴:1.在人体上确定穴位;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腧穴指压疗法
腧穴指压疗法为治疗方法名。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尤其适宜于妇女儿童等患者。
-
发针
出针·发针:发针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浅刺而疾发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瘠,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意指针刺深度较浅而很快出针。《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
-
箴石
概述:箴石:1.针形砭石;《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砭石分指针与砭石·箴石:箴石为针与石的合称。《汉书·艺文志》医经下颜师古注:“箴,所以刺病也;
-
眼压检查法
定义:眼压检查法(tonometry),检查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所施压力的方法。常用指压法和眼压计测量法。嘱病人闭眼往下注视,检查者将3、4指固定于患者的额部;再将双手食指置于上睑睑板上缘部,两食指交替一压一松,借食指的感觉以估计眼压的高低,并进行双侧对比。有压陷式与压平式两大类。
-
从卫取气
从卫取气为刺法术语。与“从荣置气”相对,为针刺补法的要领。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
从荣置气
从荣置气为刺法用语。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出《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
-
气滑即出疾
气滑即出疾为针刺方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言:“气滑即出疾”指针刺时,得气快者,不宜久留针。
-
掐穴
掐穴是指用拇指或食指爪甲紧紧按切穴位。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手指补泻法
手指补泻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施以催气、行气、补泻等各种手法。出《针经指南》。后来在《金针赋》、《针灸聚英》等书中均有不同记载。参见十四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针刺体位
针刺体位是指针刺前的准备。指针刺时患者所取的姿势。参见体位:体位指针灸取穴和施术时患者身体应处的位置。如取环跳穴,必须伸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得其穴。体位分坐位、卧位和立位三种,其中以坐位、卧位为常用,立位容易引起晕针。《标幽赋》:“空心、恐怯,直立侧(针)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
气至病所
出《针经指南·寒热补泻》:“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是指这种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到达了病变部位而言(指针下的得气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使传导到病变部位,即气至病所)。它能提高疗效。
-
痏
瘢痕·痏:痏原指瘢痕,针灸学中指针刺后所留的针眼。《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厥阴之脉,令人腰痛…王冰注:“三刺其处,腰痛乃除。”疮疡·痏:痏指疮疡。《章太炎医论集》:“《本经》言其主治恶疮火疡,则肠中疮痏自除矣。”
-
泻方补圆
泻方补圆为刺法用语。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针,及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类经》张介宾注:“方,正也,当其正盛正满之谓也。”意指针刺必须等候气血盛衰之时而施补泻。
-
施术部位消毒
施术部位消毒是指针刺前的准备。指针刺操作前,对施术部位皮肤进行无菌消毒的方法。一般采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伏涂擦,稍干后,再用75%的乙醇棉球擦拭脱碘。
-
应针
应针指针刺相应的穴位。应:应合;应答;针:针刺。与“主针”相对。主针与应针对举。主:指主穴;针:指针刺。即针刺主穴之意。《医学入门》:“先下主针,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后针应针。”
-
唇针
唇针指针刺唇部人中、承浆二穴的针法。可用于针刺麻醉。唇针为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唇部人中、承浆二穴的针法,可应用于针刺麻醉,又称唇针麻醉。
-
浅刺
浅刺指针体进入组织较浅或仅及皮肤的刺法。《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脉虚者,浅刺之。”又“痒者,阳也,浅而刺之。”一般在皮肉浅薄之处或重要脏器附近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较浅,属于热、虚证候,或体质虚弱及感应灵敏患者,适于浅刺。浅刺虽不致引起不良后果,但应该获得适当的针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
调和法
调和法针刺手法之一。指针刺中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即平补平泻。参见该条②
-
达
达指针刺。公元前581年医缓诊晋景公疾,日:“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晋·杜预注:“达,针。”《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东汉·荀悦《申鉴·杂言》:“夫膏肓近心而处阨,针之不达,药之不中,攻之不可。”
-
补
补①用补药治疗虚证。《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②指针刺补法。《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
-
捻法
概述:捻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参见左右转:左右转为刺法术语。《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酸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
-
鸡足针法
鸡足针法为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即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形若鸡爪的针刺方法。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攻
概述:攻:1.灸治;即言病情深重,采用灸法已无法治愈,采用针刺也达不到病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攻伐·攻:攻指攻伐。针刺·攻:攻指针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
-
分刺
分刺为古刺法名。九刺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指针刺直达肌肉的间隙处的刺法。主要用以治疗肌肉酸痛等病。
-
门
《灵枢·玉版》:“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②指气穴、俞穴,经气循环而出入之处。《灵枢·小针解》:“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③指针刺的针孔。《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间歇运针
间歇运针针灸学名词。指针刺得气后每隔一定时间断续地给予捻转或提插等操作,使患者的针感得到保持或加强的针刺手法。每次运针或间时间隔可视病情而定。
-
刺激参数
刺激参数(stimulationparameter)是指针刺时对腧穴施加刺激条件及刺激量等方面的各项数据。如手法运针的刺激参数,包括手法操作过程中提插、捻转的幅度、频率及持续时间。记录和积累刺激参数,并加以分析,对研究针刺原理、提高临床疗效和交流经验等都有重要意义。
-
砭针
概述:砭针:1.针刺;2.用碎瓷片刺血治病;针刺·砭针:砭针指针刺。《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因古代砭石与针刺并用,后世虽废砭而用针,仍称针刺为针砭。明·万密斋《片玉心书·丹毒门》:“砭针法: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连刺,令出恶血。”杨继洲注:“砭针者,砭石是也。”
-
按脊疗法
按脊疗法是以手指按压脊柱及其两旁的穴似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推拿方法。按压的穴位主要是督脉的经穴,亦可按压其两侧的夹脊穴,或共同使用。按脊疗法的临床应用:按脊疗法对胸腹部急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最简便的方法是在与疼痛部位相平或稍高的脊柱部取穴。如上焦心肺病症.可取第七颈椎棘突至第七胸椎棘突间的穴位;
-
口腔病针灸法
口腔病针灸法包括针刺、艾灸、灯火炙、耳针(含耳穴磁针)、指针、气功红外线信息治疗仪穴位信息输入、激光穴位照射、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方法。一般实火多取手、足阳明经穴位,用泻法;虚证多取足少阴经穴位,用补法。适用于牙痛、三又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和拔牙等。
-
五过
包括不细心问诊,不注意病人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不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经过,不详细分析脉症,诊脉又不能掌握关键,不进行分析比较,粗枝大叶,诊断不明,盲目治疗,引致不良后果。针刺补泻过度之称·五过:五过指针刺使用补泻手法不可过度,见《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类经》:“补之过度,资其邪气;
-
针麻术后效应
针麻术后效应指针麻手术后尚能持续存在一段时间的针刺效应。针麻很少发生药物麻醉通常出现的后遗症、并发症和其它术后不良反应,相反,它具有包括促进组织的代谢活动、增强网状内皮系统机能等在内的后效应.表现为镇痛、抗创伤反应、抗手术感染以及抗手术刺激所引起的生理机能紊乱等。
-
齐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收齐。”原文指收气与长、化之气相平,意即收气正常。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音jì济)·齐:齐音(jì济)。《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必齐主治。”《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其时为齐。”齐,指针刺的刺数和深浅的程度。古以针为砭剂,相当于服药的剂数。
-
平刺
平刺(horizontalinsertionofneedle)为针刺角度之一。亦称横刺、沿皮刺。指针体与腧穴皮肤约呈15°左右针刺角度刺入的方法。主要用于肌肉浅薄,下有骨骼处的穴位。在透穴时亦常应用。横刺的方向,应视具体穴位或补泻要求而定。
-
已刺勿醉
已刺勿醉为针刺宜忌之一。指针刺不久,不可酗酒。《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说“已刺勿醉”。
-
已刺勿渴
已刺勿渴为针刺宜忌之一。指针刺不久,不可大渴。《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说“已刺勿渴”。
-
下针八法
下针八法指针刺过程中的八种行针手法:①指循、扪、弹、弩、爪、按、伸、提。出《窦太师针经(乙抄本)》:“下针法:循扪弹弩,爪按伸提,此八字系八法,如神之妙。”(见黄龙祥《元代珍稀针灸三种》)②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见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注解标幽赋》。
-
已刺勿怒
已刺勿怒为针刺宜忌之一。指针刺不久,不可大怒。《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说“已刺勿怒”。
-
已刺勿饱
已刺勿饱为针刺宜忌之一。指针刺不久,不可过度饱食。《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说“已刺勿饱”。
-
下针十四法
下针十四法指十四种进针基本操作手法。参见“十四法”: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出《针经指南》。后《金针赋》略去捻法而增加提法,并指出了各法的用途。即“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扪为穴闭;《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三才法
三才法指针刺操作时按浅、中、深三层分别行针的针刺方法。针刺进入腧穴的深度分为浅部、较深部、深部,分别为天部、人部、地部,即三才法。
-
爪切进针
爪切进针为进针方法之一。即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住穴位,右手持针沿着指甲旁迅速刺入,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指针刺前用左手大拇指指甲切按穴位处皮肤的方法。《针灸大成》:“爪切者: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针之穴,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不伤于荣卫也。”在《针经指南》十四法中,爪与切分为二。
-
针柄
针柄指针身之后的部分。一般用铜丝或银丝缠成,是执针着力的部位。
-
以知为数
“以知为数”意谓针刺次数以见效或痊愈为准。知,指治之得效或全愈;数,指针刺次数的限度。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
-
左持而御之
左持而御之为针刺术语。指针刺过程中,左手的作用主要是护持针身,使之不得弯曲,以利右手将针顺利刺入。参见右主推之:右主推之为针刺术语。指针刺过程中,右手的作用主要是用力将针进入穴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
右主推之
右主推之为针刺术语。指针刺过程中,右手的作用主要是用力将针进入穴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
令志在针
令志在针指针刺时施术者应集中精力进行针刺操作,专心致志地体会针下的感觉。《黄帝内经灵枢·终始》言:“必一其神,令志在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