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实
概述:虚实:1.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2.人体阴阳的消长。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气的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
知热感度测定法
即利用线香或特制的电热器作热源,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测定温热感觉的灵敏度,通过对左右敏感度差异的分析,来诊断脏腑、经络虚实,并据以拟方配穴,是临床中的一种诊疗方法。
-
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指疾病某阶段中表、里,寒、热,虚、实等性质相反的证候同时存在的情况。一般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二是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如表实寒里虚寒证;四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都相反,如表实寒里虚热证,此类证候少见。
-
温疫发斑
温疫发斑病证名。即温毒发斑、时疫发斑、时气发斑。《温疫论补注·发斑》:“温疫发斑,寒热虚实皆有之,重者二三日便见,轻者五六日方出,淡红稀小者吉,稠密紫赤者凶。必察元气虚实,脉之有力无力。欲出不出,升麻葛根汤;斑已出,不宜再发,烦渴热甚,脉洪数者,白虎汤,脉虚者,加人参。”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证治心传
《证治心传》医论著作。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在治病须明阴阳虚实,必审四时用药,辨证订方必先审四诊等方面发挥尤多。后经清·赵双湖加评,收入《三三医书》。
-
八正神明论篇
《八正神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篇名。八正指二分、二至和四立,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本篇一是论述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以及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关系;二是论述望、闻、问、切,应结合阴阳四时的虚实,着重掌握形和神的病变,故名。
-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诊断学著作。简称《伤寒金镜录》。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它袖珍本多种。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所主证候,并介绍这些证候的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
-
穴俞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王冰注:“悉可以本经脉穴俞补泻之。”腧穴(acupuncturepoint)指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出入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又是某些病痛的反应点。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文献上还有“气穴”、“孔穴”、“骨空”“穴位”“穴道”等不同名称。分三类,即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
-
支秉中
支秉中为明代医生,字改斋。精于儿科,于痘疹一证,研究尤深,认为医者对介乎可治顺证及不可治之逆证之间的痘疹一必赖医者以药力维持。遂根据痘疹患者之气血、病症之寒热与虚实情况、痘之多寡轻重,随证加以论治及处方用药,且附有病案,编撰成书,题为《痘疹玄机》共三卷。据载曾与徐春甫氏组成宅仁医会。
-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针灸治疗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等篇。意谓对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只须按经取穴治疗。而不必分补泻,与“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并列。张介宾说:“言本无虚实之可据,而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之经以取其病也。”
-
肩息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张口抬肩,气道奔迫,病机谓诸病喘满皆属于热,海藏以为火铄真气,气衰而喘,有由然矣。”
-
平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正常脉象:平指正常脉象。气血平和、饱满,阴阳平衡:平指生理学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上工平气。”性味平和的剂型为平剂。古通便、辩(辨)。如平脉法,即辨脉法;平虚实,即辨虚实。
-
膹郁
膹郁证名。指呼吸气促、胸闷痞满不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内经知要》卷下:“膹者,喘急上逆,郁者,否塞不通。肺主气,气有余者,本经自伏之火,气不足者,则火邪乘之;虚实之分,极易淆误,所当精辨。”参见喘证、喘胀、喘满等条。
-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是五脏相关理论之一。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
失心风
《证治准绳》卷五:“癫病,俗谓之失心风。”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又名痴呆、呆病。实者以豁痰、开闭、泄火、化瘀为主,宜用滚痰丸、癫狂梦醒汤、清心丸等。虚者以调补为主,宜归脾汤、养营汤等。若虚实兼治,宜用祛癫汤等。本病类似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反应性精神病等。
-
母
《灵枢·禁服》:“审察卫气,为百病母,调其虚实,虚实乃止。”③指象母亲一样,滋养诸脏。《素问·阴阳类论》:“三阴为母。”④五行生克变化中,生我者为母。如土生金,则土为金母。《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灵枢·五色》:“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
中医辨证与甲皱徽循环关系的研究
中医辨证与甲皱徽循环关系的研究是对甲皱进行微循环观察、探讨和阐明中医辨证与甲皱微循环关系的研究课题。(3)血虚者可见管袢色泽淡红居多,充盈度差,流态多虚线,流速为中等.(4)气血两虚者,管袢张力、充盈度均差,流态多不清,流速慢,动静脉口径均见明显扩张,极度衰竭耐,基底色度,显示模糊不清。
-
伤寒金镜录
是现存早期的舌诊专著。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他袖珍本多种。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症候、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症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不仅能辨伤寒外感病的传变,对于杂症、内伤病的虚实,亦可从此类推。
-
寓补于攻
寓补于攻为虚实错杂病症的治疗法则之一。寓补于攻系虚实错杂证的治疗法则之一:①指把补之目的寄托于攻法之中。《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大黄(匿^虫)虫丸主之。”瘀血去则新血自生,营养自能恢复。②指在攻邪药中加入一、二补益之药,如治疫痢用人参败毒散。
-
寓攻于补
寓攻于补为虚实错杂病症的治疗法则之一。把攻之目的,寄托于补法。如产后胞衣不下属气虚者,常采用针补关元、三阴交、独阴等穴,以下胞衣。如胎死腹中属于气虚不足的患者,用黄芪合开骨散以下死胎。②在补剂中加入一、二攻邪之药。《温病条辨·中焦篇》:“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
-
诊尺肤
诊尺肤为切诊内容之一。肘关节内侧(尺泽穴)至寸口的皮肤,称尺肤。诊察这部分皮肤的缓急、滑涩、寒热等情况,结合全身症状、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
仁术志
《仁术志》为书名。清·王士雄撰。为《王氏医案》的续篇部分的原名。分正续编,正编2卷,原名《回春录》;约成书于1843年。王氏论病,溯因辨证,处方强调随证变化,不拘成方。正编详于杂病治案,续编详于温、热、暑、湿病证治案。王氏尤擅长于温热病的治疗,但对病理的分析,常拘于寒热虚实的推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
中藏经
《中藏经》为综合性医书。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前有论述49篇,以论证、论脉、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并介绍治疗方剂。书中并附《内照法》6篇。现存多种刻本,建国后有排印本及校注本。
-
小儿惊
《诸病源候论》:“小儿惊者,由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则掣缩成痫。”《幼科类萃》:“惊者,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其泻必青,渐生风而未至惊风也。夫惊邪入心,则面红脸赤,惕惕夜啼;治法以镇惊、化痰、安神、定志为主,但须究其受病之脏及病情之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
-
太阴阳明论篇
《太阴阳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从生理、病理方面,对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讨论,故名。文中反复论述脾胃相互为用的关系,说明它是孤脏而灌溉四旁的道理。脾胃虽属表里关系,但因脾胃在阴阳、虚实、逆从、内外等各种条件上的不同,故发病时虽属同一诱因而其病变则不一样。
-
仙传外科秘方
《仙传外科秘方》即《仙传外科集验方》。元·杨清叟撰,明·赵宜真集。卷1总论痈疽发背及内服荣卫返魂汤的加减法;4重点论温、热、凉性三个外用药方的用法及其他外科通用方;7为痈疽、疔疮、瘰疬、咽喉、疯狗咬等病治方;11为急救及妇、儿科杂病治方。本书论述痈疽阴阳虚实甚详,体例较零乱,但保存了不少民间验方。
-
支改斋
支改斋即支秉中。支秉中为明代医生,字改斋。履籍不详。擅长小儿科,著有《保婴直指》(佚)、《痘疹玄机)4卷。对于痘疹,主张不泥守前人的方剂,应当根据人的气血虚实寒热以及痘疹的多少轻重等不同情况,灵活施治。
-
陈慕兰
陈慕兰为近代针灸家。四明(今属浙江)人。李培卿之师。参见李培卿:李培卿为近代针灸家。字怀德。上海嘉定人。崇《内》《难》,精针灸,临证重脾胃虚实,治多奇中,针刺手法强调慢针细捻,补虚泻实,自成一家。
-
鼻翼煽动
鼻煽为症状名。又称“鼻翼煽动”。指鼻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表现。鼻翼开合煽动,为肺气闭塞及肺绝的症状。林慎菴云:“鼻煽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概言肺绝。若初病即鼻煽,多有邪热风火,壅塞肺气使然;若久病鼻煽喘汗为肺绝”(《厘正按摩要术》)。
-
鼻煽
鼻煽为症状名。又称“鼻翼煽动”。指鼻翼因呼吸急促而煽动的表现。鼻翼开合煽动,为肺气闭塞及肺绝的症状。林慎菴云:“鼻煽有虚实新久之分,不可概言肺绝。若初病即鼻煽,多有邪热风火,壅塞肺气使然;若久病鼻煽喘汗为肺绝”(《厘正按摩要术》)。
-
望形态
形指形体,包括肌肉、骨骼、皮肤等,望形是观察身体的外形,以测知肌肉、骨骼、皮肤状况的诊断方法;态是动态,包括体位姿态及活动能力等,望态是观察身体的动态,如体位姿势及活动能力等的诊断方法。从望形态不但可知病者的体质、发育及营养状况,而且有助于了解气血的盛衰、五脏的虚实、邪正的消长和伤痛的部位等。
-
外科宝鉴
《外科宝鉴》为书名。即《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撰。刊于1263年。本书主要以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外科学著作为基础,进一步整理编成。作者认为外科用药,应根据经络虚实,因证施治,不可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克伐之剂。明·薛己曾对此书予以增损补注,并附若干验案,收入《薛氏医案》中。
-
发惊
《诸病源候论》:“小儿惊者,由血气不和,热实在内,心神不定,所以发惊,甚则掣缩成痫。”《幼科类萃》:“惊者,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其泻必青,渐生风而未至惊风也。夫惊邪入心,则面红脸赤,惕惕夜啼;治法以镇惊、化痰、安神、定志为主,但须究其受病之脏及病情之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
-
对待
对待指脉诊中,把两种形状、性质相对的脉象并列,作为对比的方法。如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大小等。《医原》:“经以浮沉、缓急、大小、滑涩八脉,……即于八脉中,分对待、微甚……。”
-
足痛
足痛为症状名,是指踝关节以下部位疼痛,包括足心痛、足背痛、足跟痛、足趾痛等。足痛一证,有虚实之分。气虚血亏足痛,是久病或大病之后,气虚血亏,血虚不荣所致。《古今医鉴·脚气》:“凡足疼痛,皮不肿赤,筋不拘急,遇夜痛甚,凡此气虚而血不荣也。”《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
成无已
成无已(11世纪)为金代医学家。根据《内经》、《难经》等古医书理论对《伤寒论》作全面注解、辨析,于1144年(皇统四年)著《注解伤寒论》十卷,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著作。成氏注解和论述虽不免有自相矛盾和误谬之处,然仍不失为我国注解和阐发伤寒学的先启,对其后伤寒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五诊
五诊指五脏辨证。临床要综合五脏见证,审察其阴阳虚实。《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
玉机真脏论篇
《玉机真脏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玉机,含有珍重之意;真脏,指真脏脉。本文重视对真脏脉的论述,故名。内容包括五脏脉息与四时的变化,脉的胃气,疾病的传变,五脏的虚实等。其中尤以论脉为重点,指出脉息的变化,取决于胃气,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无胃之脉为真脏脉,真脏脉见,则预后不良。
-
水疡
水疡为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忽然一珠,生于睥眦气 之间者多,若在风 ,目必破损。有虚实大小之殊,实者小而痛甚,虚者大而痛缓,状如黑豆,亦有横长而圆者,头风人多有此患,清空膏选用。”据诸家记载,本病“与木疳相似,但部分稍异,色亦不同,黑者属水”(《审视瑶函》)。
-
王若谷
王若谷即王惟德。对痈疽的诊治经验颇为丰富,主张要善辨证之阴阳虚实,强调辨证论治,一反过去有些医书所述的那种只注重根据疮肿所生部位去诊治或只是简单地循经投药的说法,而重视全身症状在鉴别诊断上的意义。在治疗上,也很有独到之处,除外治法外,还重视内治,所倡用的方剂,如阳和汤等,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
-
禁服
禁服为针灸临床术语。禁:禁止;服:服从。要服从现定的治疗方法,禁止没有把握地乱医乱治。《黄帝内经灵枢》设禁服篇,论述针灸时先要了解经络、腧穴的基本原理,疾病的虚实寒热,针刺的补泻徐疾然后才能施治。
-
庄在田
庄在田即庄一夔。江苏武进人。读儒书,兼学医,后鉴于侄孙辈每因痘疹及惊风而夭折,钻研痘疹及惊风等证较深。他不同意一般以小儿无补法的见解,多用温补兼消散以治疗痘症,又认为慢惊风也属虚寒;唯有急惊风可用清凉,反对一味用清凉药物。急惊属实热,治当清热为主,反对不辨虚实寒热,一概用凉药治惊风之论。
-
尺肤诊
尺肤诊即诊尺肤。肘关节内侧(尺泽穴)至寸口的皮肤,称尺肤。诊察这部分皮肤的缓急、滑涩、寒热等情况,结合全身症状、脉象,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
-
血气形志篇
《血气形志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内容之一说明经脉里的气血多少之不同,指出太阳、厥阴为多血少气之经,少阳、太阴、少阴为多气少血之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示人在治疗上掌握虚实补泻的方法;二是说明形志苦乐所得的不同症状和施用针灸药物的不同疗法。文中以血气多少与形态疾病为重点,故名。
-
方盛衰论篇
《方盛衰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方,比较的意思;本篇主要讨论阴阳盛衰逆从的道理,并从年龄、季节等方面来说明人身阴阳逆从的变化。方中还认为产生各种梦境是由于五脏虚实的变化而致阴虚阳亢的现象。同时又论述了五诊十度对正确诊断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王洪绪
简介:王洪绪即王惟德(17~18世纪中叶),清代外科学家。学术贡献:行医40余年,撰有《外科证治全生集》一书(1740)。对痈疽的诊治经验颇为丰富,主张要善辨证之阴阳虚实,强调辨证论治,一反过去有些医书所述的那种只注重根据疮肿所生部位去诊治或只是简单地循经投药的说法,而重视全身症状在鉴别诊断上的意义。
-
许知可
简介:许知可即许叔微。许叔微(1079-1154年)为南宋医学家。学术贡献:许知可对《伤寒论》很有研究,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
-
许学士
简介:许学士即许叔微。许叔微(1079-1154年)为南宋医学家。学术贡献:许学士对《伤寒论》很有研究,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对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有进一步阐发和补充。他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至晚年将平生应用的验方和医案,整理编写成《类证普济本事方》。
-
五过
包括不细心问诊,不注意病人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不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经过,不详细分析脉症,诊脉又不能掌握关键,不进行分析比较,粗枝大叶,诊断不明,盲目治疗,引致不良后果。针刺补泻过度之称·五过:五过指针刺使用补泻手法不可过度,见《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类经》:“补之过度,资其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