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
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曾与岐伯等论医学。黄帝为传说中我国汉族(华夏族)的祖先。原姓公孙(一说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相传为我国文化的创始者。现有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均系托名而作。相传黄帝曾与其臣岐伯、伯高、少俞等谈论医道,故后世习称中医为“岐黄之术”。
-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岐伯
岐伯是传说中的上古时代的医学家。相传黄帝咨于岐伯等作《黄帝内经》而创中国医药。后人常岐、黄并称,以代表中医。岐伯,相传亦为黄帝之臣,又是黄帝的太医,奉黄帝之命尝味各种草木,典主医病。他还与雷公研讨经脉。相传岐伯曾乘由12白鹿拉的绛云车,遨游于东海中的蓬莱仙山,奉黄帝之命向仙人求不死之药,十分浪漫。
-
伯高
伯高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名医。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
少俞
少俞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生。相传为俞跗之弟,黄帝之臣,精于针灸术。旧说黄帝与少俞等少数臣子论医药而创医药,是为附会之说。据传系俞跗之弟、黄帝之臣。黄帝因与他及岐伯等多名臣子论述医药而著《内经》。
-
鬼容区
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相传为黄帝之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唐,王冰住《素问》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由此可知鬼臾区其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
少师
少师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臣子。以擅长人体体质之论而闻名流传于世。少师回答黄帝关于人有阴阳等问题时指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少师对五种人的体质、性格、行为特点等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叙述,少师之论点近世为朝鲜医学家发展为“四象医学”。
-
岐黄
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
-
鬼臾区
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相传为黄帝之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唐,王冰住《素问》黄帝问于鬼臾区所答:“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时指出:“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义之时,巳镌诸王版,命曰册文”由此可知鬼臾区其人,当系神农氏后相传十世之世医。
-
雷公
雷公为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的臣子,精于针灸之术。旧说中国医药是由黄帝、雷公等共同创立。《黄帝内经》中,较多内容为黄帝与雷公问答加以叙述,此皆为后世所论。另又有将南北朝时期的炮炙学家雷斅称雷公者。
-
甲乙经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
大鸿
大鸿即鬼臾区。鬼臾区又叫鬼容区,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之臣,据《内经·天元纪大论》载,鬼臾区与黄帝论五行等有关医学的内容,实是后人穿凿附会之说。
-
僦贷季
据传为岐伯之师,博通阴阳,熟诸色脉之学,人尊为“圣工”。《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比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医统》认为:“僦贷季,黄帝时人,岐伯师也。
-
秋石
秋石养生名词。外丹术指丹鼎内所生芽状物,内丹术借指药物(元神、元气)。《周易参同契》:“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俞琰注:“古记之龙虎,黄帝之金华,淮南之秋石,至阳之黄芽,无非托号以寓其微意而已。”又称龙虎石。淡秋石含有少量激素,可能对抗衰老有积极意义,但尚待现代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
王冰
王冰为唐代医学家,自号启玄子,曾官太仆令,后人因称王太仆。对《黄帝内经》研究至深。其中对穴位的注释,除参考《针灸甲乙经》外,还引用《经脉流注孔穴图经》、《中诰孔穴图经》等书。自幼喜好经方及养生,亦仰慕医道。后世伪托王氏之作,亦复不少,如《素问六气玄珠密语》、《照明隐旨》等皆属此类。
-
幼
幼年龄幼小之时,《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
医经
医经指中医经典著作。①《汉书·艺文志》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二百一十六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②后世有称《黄帝内经》、《难经》为医经者;有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为医经者;
-
素女脉诀
《素女脉诀》脉学著作。即所谓“三世医书”之一。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原书已佚,其具体内容,撰人撰年均无可考。
-
桐君
相传为黄帝之臣,以擅长本草著称。从事采药,多识草木性味,定三品药物,立君、臣、佐、使医方理论。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强调:“至於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于桐雷,乃著在於编简,此书应与《素问》同类”,“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花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识”。
-
戈颂平
戈颂平清末医家。字直哉,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先习文,后又攻医学,遍览历代医籍,尤对仲景伤寒之学有深入研究,主张疗疾先去邪宜用峻烈之剂,以免邪恋人体,伤及正气。其著作甚多,今存有《神农本草指归》、《黄帝素问指归》、《仲景伤寒指归》(一作《伤寒指归》)、《金匮指归》或称《伤寒杂病论金匮指归》。
-
王九思
王九思为明代医学家,字敬夫,鄂县人。明宏治丙辰进士,任吏部主事、郎中。与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共撰《难经集注》。字敬夫,号渼陂,鄠县(今属陕西)人。为弘治九年(1496)进士,后历任吏部主事、吏部郎中。曾与人合注《难经》,至今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行世。
-
王勃
王勃为唐代文学家(650-676年),知医,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撰有《滕王阁序》,见称后世。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知曹元有秘术,师事五年,尽得其要。因虢州多药草,后求补虢州参军。上元二年(675)往海南探父,堕水受惊而死。尝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作序,另有《医语纂要》一卷,一说为《医语》撰序。
-
伤寒古方订补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敦敏
敦敏诚实而聪明。《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王冰注:“敦,信也;敏,达也。”
-
吕广
吕广为三国时吴国医家。一作吕博。擅长于脉学,著有《玉匮针经》、《金韬玉鉴经》等书,均佚。兼长针灸,著有《玉匮针经》及《募腧经》等书,均佚。还注过《黄帝八十一难经》。
-
马师皇
马师皇为上古时代兽医。相传生活于黄帝时代,善治马病,是古书中记载最早的兽医。
-
夫子脉诀
《夫子脉诀》为书名。即所渭“三世医书”之一。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成书年代不详,已佚。
-
历代名医考
《历代名医考》为医史著作。又名《医学源流》、《医原图》。明代熊均(宗立、道轩、勿听子)著。见《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该书收集伏羲、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皇甫谧、孙思邈、韦讯等13位医家的生平事迹及学术思想。
-
平脉考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平议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尾翠
尾翠为经外奇穴名。《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经穴汇解》名尾翠。主治小儿疳痨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一般沿皮刺0.5~《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腧穴学概论》名小儿疳痢。
-
王瓘
王瓘为唐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据载尝撰《广黄帝本行记》,未见传世。
-
医苑
《医苑》医学丛书。包括《玉函经》、《注解胎产大通经》(梁·杨子健撰)、《秘传离娄经》(眼科著作。不著撰人)、《小儿痘疹经验良方》(清·魏君用编)、《医萃》(明·肖昂撰)、《医抄》(不著撰人,包括《玉籍方抄》、《经验方抄》)、《胤嗣录》(明·刘玚述)、《轩辕黄帝补生后嗣论》(不著撰人)共八种。
-
周溥
周溥明代医家。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明初迁居汴城(今河南开封)。及长,患羸疾不起,得高子明诊治而愈,遂从其习医,得黄帝、扁鹊脉书秘方,边读边录。反对拘泥《局方》,阐发《素问》、《难经》及东垣、丹溪之义,编为《方法考源》。又谓古籍词艰义奥,初学者不便阅览,遂撰《用药歌括》若干首,简明通晓。
-
六译馆医学丛书
《六译馆医学丛书》为医学丛书。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
-
庞安时
庞安时为北宋著名医学家。据《仇池笔记》载:有民间孕妇临产,胎儿七日未下,安时针之胎落。世医,其父以《脉诀》教授,嫌浅近不足取。复钻研黄帝、扁鹊脉书,及《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诸书,汇通百家,尤尚《难经》。书中提出温病不能全用伤寒汗下法治疗的新观点,对后世温病学派有所启迪。
-
黄元御
黄元御清代医学家。号研农、玉楸子,别名玉路,字坤载。山东昌邑人。尊岐伯、黄帝、秦越人、张仲景为“四圣”,常言自四圣以降,喉孙思邈不失古圣之旨。著有《四圣心源》十卷、《玉楸药解》八卷、《四圣悬枢》五卷、《素灵微蕴》四卷、《伤寒悬解》十四卷、《伤寒说意》十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长沙药解》四卷。
-
本草
本草古代指中药,或中药学,或中药学著作。《帝王本纪》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本草记载的药物有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其中以草类为最多,所以名为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图经》等。
-
五过
包括不细心问诊,不注意病人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不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经过,不详细分析脉症,诊脉又不能掌握关键,不进行分析比较,粗枝大叶,诊断不明,盲目治疗,引致不良后果。针刺补泻过度之称·五过:五过指针刺使用补泻手法不可过度,见《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类经》:“补之过度,资其邪气;
-
砭艾
砭艾即针灸之意。砭,砭石,泛指针刺;艾,艾灸。《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
-
吕博
吕博为三国时吴国医家。一作吕博。擅长于脉学,著有《玉匮针经》、《金韬玉鉴经》等书,均佚。兼长针灸,著有《玉匮针经》及《募腧经》等书,均佚。还注过《黄帝八十一难经》。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为综合性医书。清·黄元御撰于1753年。作者将黄帝、歧伯、秦越人、张仲景视为医中“四圣”。本书阐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蕴义,因以为名。卷一天人解,阐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营卫等;卷三脉法解;是一部包涵中医基础理论和部分临床医学的综合性著作。
-
十二脏相使论
《十二脏相使论》即《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见隋·全元起《内经训解》。灵兰,指灵台兰室,是黄帝藏书之所;本篇主要讨论十二脏腑的各种功能和脏器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心神在整体中的主导作用,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所以又名“十二藏相使论”。
-
岐伯灸经
《岐伯灸经》为书名。一作《黄帝问岐伯灸经》。撰人不详。一卷。书佚。见《新唐书·艺文志》。《岐伯灸经》为灸法著作。
-
弱
《灵枢·五变》:“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③脉象名。脉搏软而无力。《灵枢·禁服》:“脉大以弱,则欲安静,用力无劳也。”《素问·平人气象论》:“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⑤指卑湿。
-
全元起
全元起(六世纪)为隋代医家。《南史·王僧孺传》记述他曾任太医侍郎,较早注解《黄帝内经素问》。原书已佚,部分内容保存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注文中,对研究《黄帝内经素问》有相当参考价值。在学术上他“悉祖《内经》,以医鸣隋”,有“一时慕之如神,患者仰之,得元起则生,舍元起则死”的评论。
-
内经
概述:内经:1.《黄帝内经》的简称;2.经脉内行于脏腑的部分。原书十八卷,即《黄帝内经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黄帝内经灵枢》)各9卷。书中有关针灸、经络的论述,为后世针灸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外行于体表肢节的部分(即外经)相对而言。《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腑脏者,以为内经。”
-
李荃
李荃唐代人。号少室山达观子,履贯欠详。《医学入门》载,荃于嵩山虎口岩之石壁中得《黄帝素问阴符经》,惜此书不传。
-
缓风
缓风古病名。指脚气病。《济生方》论述脚气时称:“黄帝时名为厥,两汉之间,名曰缓风,宋齐之后,谓之脚气,其名虽不同,其实一也。”参见脚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