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灸法
出《内经》。是把针刺的方法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
-
魏氏针灸临证手册
《魏氏针灸临证手册》为书名。魏凤坡、魏波编著。中篇为“经络腧穴”,是针灸学基础理论,先介绍基本概念,而后选常用穴近170个,分经排列,再介绍腧穴的定位、主治、功用及刺法操作。下篇“刺灸法”,重点介绍毫针、艾灸和拔罐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介绍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耳针及头针等内容。
-
邓良月
邓良月为现代针灸学家。主编或参编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经络文献通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耳穴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标准针灸经穴部位图谱》、《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中国针灸穴位通鉴》等。
-
龙玄
概述:龙玄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置:位于前臂桡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处。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上2寸,列缺穴上方0.5寸处。功能主治:主治中风口 ,下牙痛,手痛等。刺灸法:艾炷灸3~
-
夺命
概述:夺命为经外奇穴名。《医学入门》名惺惺。别名虾蟆、惺惺。出《针灸聚英》。位于肩髃与尺泽穴连线的中点,当肱二头肌中。功能主治:主治头晕,丹毒,上臂痛等。主治昏厥、上臂痛、丹毒等。刺灸法:直刺,0.5~或艾条灸5~
-
朱汝功
朱汝功为现代针灸学家。上海奉贤人。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先生的夫人。1948年,与陆先生共同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行医沪上,“求治者络绎不绝,日诊数百号”。与陆瘦燕共同编著了《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针灸书籍。
-
针灸治疗学
针灸学科名·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灸法等基础知识来研究针灸预防、治疗疾病的一门针灸学科。2.石学敏主编。第一章概论,介绍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等内容。第八章对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作了系统介绍。第九章内容为针灸现代研究与针刺麻醉。
-
针灸学中级讲义
《针灸学中级讲义》为书名。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编。196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书分三篇:上篇为经络和腧穴、中篇为刺灸法、下篇为治疗。
-
卒腹痛
概述:卒腹痛:1.证候名;2.经外奇穴名。证候名·卒腹痛:卒腹痛(suddenabdominalpain)是指以突发腹部剧痛,难以忍受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出《备急千金要方》。标准定位:位于腹部,当脐上、下、左、右各0.5寸处。主治病症:主治腹痛。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灸法:可灸。
-
简明针灸学
《简明针灸学》为书名。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科教研组编。195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针灸发展概况、经络、腧穴、刺灸法和治疗等。书末附“中医常用术语简释”等。
-
长疆
概述:长疆即长强。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督脉之络穴。位置: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处,跪伏位取穴。功能主治: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脊强痛,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刺灸法:紧靠尾骨前面斜刺0.5~或艾条灸5~
-
血清穴
概述:血清穴为经外奇穴名。利尿穴别名止泻、血清、关元上。标准定位:位于腹中线,当脐下2.5寸处。或于神阙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主治病症:主治尿潴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刺灸法:直刺1~
-
五虎
概述:五虎:1.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置:《医经小学》:“五虎四穴次指背,二节尖上七壮宜。”即在食指、无名指背侧,当第二、三节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握拳取穴。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经穴名·五虎:五虎位于大指掌面第一节之桡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主治:全身骨痛。见《董氏奇穴针灸学》。
-
营池
概述:营池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阴阳。位即足内踝下缘前、后之凹陷处,每足2穴,共4穴。主治病症:主治月经过多、赤白带下等。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3~灸法:可灸。7壮,或艾条灸5~
-
阴囊下横纹
概述:阴囊下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备急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定位:位于男性阴囊下第一横纹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口噤、目上视、腹中切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腰奇
腰奇穴位于骶区,尾骨端直上2寸,骶角之间凹陷中。经外奇穴——腰奇穴的位置经外奇穴——腰奇穴的位置腰奇穴的取法:俯卧位,尾骨尖直上2寸,约当第2、3骶椎棘突之间取穴。刺灸法:刺法:向上平刺1~灸法:可灸。腰奇穴的配伍:腰奇配照海、丰隆,有豁痰宁神的作用。腰奇配百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头痛。
-
牙痛穴
概述:牙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置:位于手掌,第三、四掌骨小头之间,距指蹼缘0.5寸处。牙痛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24(图出自《中医大辞典》)功能主治: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痛。刺灸法:—般直刺0.5~或向上斜刺0.5~
-
中闸
概述:中闸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置:位于脐下4寸(中极)旁开0.2寸处。位于腹下部正中线,脐下4寸左右旁开各0.2寸处。左右计2穴。功能主治:主治子宫脱垂。刺灸法:一般直刺0.5~1.5寸。直刺0.5~0.7寸。
-
止泻穴
概述:止泻穴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利尿穴。别名止泻、血清、关元上。位置:位于腹中线,当脐下2.5寸处。或于神阙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功能主治:主治尿潴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刺灸法:直刺1~
-
手足小指穴
概述:手足小指穴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足两小指头…”后《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手足小指穴。近世以在手者称小指尖,在足者称足小趾尖。功能主治:主治食注,消渴,小便频数, 疝。手小指尖并治黄疸。足小指尖并治难产。刺灸法:直刺0.1寸。
-
手逆注
概述:手逆注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置:位于前臂屈侧,腕横纹上6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位于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之中点。功能主治:主治癔病、前臂疼痛、痉挛、麻痹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5~或艾条灸5~
-
失眠穴
概述:失眠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位于足底跟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的交点处。功能主治:主治失眠、脚底痛等。刺灸法:直刺0.3~一般直刺深0.3~
-
少阳维
概述:少阳维为经外奇穴名。位置:《外台秘要》:“少阳维二穴,在内踝后一寸动筋中是。”所述位置似与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同位。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将其定位在太溪与复溜穴正中间。功能主治:主治脚气,下腿慢性湿疹,狼疮,下肢麻痹等。刺灸法:直刺0.3~或艾条灸5~
-
山根
2.经外奇穴名;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根部分。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心的参考,故又名王官,又名頞,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下极。《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山根穴的定位:山根位于两眼内眦之中点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等。刺灸法:一般沿皮刺0.3~见陈氏《小儿按摩经》。
-
气端
概述:气端为经外奇穴名(qìduānEX-LE12)。伸足,在足十趾端的中央,距趾甲游离缘0.1寸处取穴。气端穴主治脚气,足趾麻痹,足痛,脚背红肿,手足瘛疭,中风,脑充血,卒腹痛等,可用于急救。刺灸法:刺法:直刺0.1~文献摘要:《备急千金要方》: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气端,奇穴。
-
内阳池
概述:内阳池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治疗诀》。位置:位于掌后横纹大陵穴上1寸处。功能主治:主治口腔炎、咽喉痛、鹅掌风、小儿惊风筹。刺灸法:—般直刺0.5~或艾条灸5~
-
内睛明
概述:内睛明为经外奇穴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睛明在目内眦泪孔中。”《针灸学简编》列作奇穴。位置:《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称此为“内睛明”。并定位于眼内眦泪阜上。主治目赤肿痛、视力模糊、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结膜炎等。刺灸法:一般沿眶内侧壁直刺0.5~1.0寸,勿捻转提插。
-
六缝
概述:六缝为经外奇穴名。出《腧穴学概论》。位置:位于手掌侧第二、三、四、五指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各一穴(即四缝穴),以及拇指掌指关节横纹中点和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各一穴,每手六穴,左右计12穴。功能主治:主治疳积,疔疮等。刺灸法:一般直刺0.1~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肋罅
概述:肋罅(罅音xià下)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以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罅。标准定位:肋罅穴位即乳头向外4寸之肋间隙处。主治病症:肋罅穴主治腹痛、胁肋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肋头
概述:肋头为经外奇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肋头穴位于胸骨两侧缘,当第一及第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穴。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3~灸法:可灸艾炷灸3~
-
肩前
概述:肩前(jiānqián)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临床新编》。肩前与肩髃、肩后三个穴位合称肩三针,用于肩凝症、肩背痛等。深层有腋神经、肌皮神经和胸肩峰动脉分布。肩前穴主治病证:肩前穴主治肩臂痛,臂不能举,上肢关节痛,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肩凝症,肩背痛等。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灸法:可灸。
-
回气
概述:回气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置:位于骶骨尖端。功能主治:主治五痔便血、大便失禁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后腋下
概述:后腋下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瘰疬,…灸患人背两边腋下后纹上,随年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外后腋下。近代《腧穴学概论》名后腋。主治病症:主治颈项瘰疬,肩背挛急不举,喉风喉痹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后腋
概述:后腋为经外奇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瘰疬,…灸患人背两边腋下后纹上,随年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后腋下。近代《腧穴学概论》名后腋。主治病症:主治颈项瘰疬,肩背挛急不举,喉风喉痹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针灸学
概述:针灸学:1.中医学的学科之一;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医用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临床及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以及腧穴与针感、腧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
-
凤眼
概述:凤眼为经外奇穴名。《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肘后备急方》:“卒吐逆…后《太平圣惠方》、《针灸集成》等均有记载,并谓治小儿雀目,目生白翳,指不能屈伸等。位于拇指桡侧缘,指骨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心胸烦满、呕吐、呃逆、五指尽痛、屈伸不利、雀目障翳等。刺灸法:直刺0.2寸。
-
风痱
2.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太平圣惠方》卷十九:“风痱,身体强直,口噤不能言。”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风痱,定位在中脘穴下0.5寸一穴,左右旁开1.5寸各一穴,共3穴。刺灸法:艾炷灸3~
-
耳上发际
概述:耳上发际即耳上。耳上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备急千金要方》:“卒癫,灸耳上发际各五十壮。”位置:即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位于耳尖直上入发际处,与角孙同位。功能主治:主治瘿气、癫痫等。刺灸法:沿皮刺0.3~
-
耳上
概述:耳上: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痫,若目反上视,眸子动,当灸囟中。次灸两耳上,卷耳取之,当卷耳上头是也。《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耳尖直上三横指处。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暴痫等。刺灸法:沿皮刺0.3~见《类经图翼》。即耳上发际。
-
关元上
概述:关元上为经外奇穴名。即利尿穴。别名止泻、血清。标准定位:位于腹中线,当脐下2.5寸处。或于神阙与曲骨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主治病症:主治尿潴留,腹痛,腹泻,痢疾,血尿,淋病,肾炎等。刺灸法:直刺1~
-
上明
概述:上明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上明穴的定位:上明穴在额部,眉弓中点,眶上缘下。上明穴上明穴穴位解剖: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 匝肌→眶内。进入眶内可刺及额神经干、提上睑肌和上直肌,有动眼神经分布。刺灸法:刺法:轻压眼球向下,向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提插。灸法:禁灸。
-
夹承浆
概述:夹承浆为经外奇穴。有清热疏风的作用。夹承浆夹承浆穴取穴方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在下颌部颏唇沟两旁约1寸凹陷处取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颏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下颌缘支和下唇动脉分布。1、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2、急性牙髓炎,牙龈炎,根尖周炎等。刺灸法:直刺0.2~斜刺或平刺0.3~
-
四花
概述:四花为经外奇穴名。出自《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崔氏别录》)。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功能主治: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刺灸法:艾炷灸7~
-
四花患门
概述:四花患门:1.经外奇穴名;四花(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四花患门:四花患门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刺灸法:艾炷灸7~功能主治:主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盗汗,心痛,胸背引痛等。
-
地合
概述:地合为经外奇穴名。出《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刺疔捷法》。位置:位于承浆穴下方,下颌骨正中向前突起之高点处。功能主治:主治头面疔疮、牙痛等。刺灸法:斜刺0.3~
-
血门
概述:血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医经小学》。标准定位:位于脐上4寸,再旁开腹正中线3寸处。位于中脘旁3寸处。以及急性胃炎等。主治妇人腹中血块、胃痛纳呆、消化不良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艾炷灸5~或艾条灸10~
-
针灸大辞典
《针灸大辞典》为书名。程宝书主编。1987年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共收词目4070条,包括经络、经穴、奇穴、刺灸法、其他疗法、疾病治疗、针灸歌赋、针灸仪器、针灸医家、针灸医籍等十大部分。
-
太祖
概述:太祖为经外奇穴别名。《中国针灸学》:“椎顶又名太祖。”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作崇骨别名。椎顶即崇骨。出《针灸集成》。位置:位于后正中线,第六颈椎棘突下缘。功能主治: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以及支气管炎,癫痫等。刺灸法:直刺0.5~7壮,或艾条灸5~
-
安眠1
概述:安眠1为经外奇穴名。标准定位:位于翳风与翳明两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失眠,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等。刺灸法:直刺1~1.5寸。
-
兴隆
概述:兴隆为经外奇穴名。《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兴隆二穴,小肠为腑,主心中冷惫年深,气上攻或结双痃或痞块,兴隆二穴与针通。标准定位:以一寸为边长,作等边三角形,倒置脐上,一角顶点置脐中,底边呈水平,上两角顶为穴位。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脐上1寸,再旁开1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