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经
概述:阴经:1.阴脉;(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漏谷穴主治腹胀、肠鸣、腰膝厥冷、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漏谷主治脾胃、肝肾、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泄泻、赤白痢、饮食不化、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等。漏谷配阴陵泉、三阴交,有温经通络除湿的作用,治下肢重病。
-
移光定位针刺心法
⑤阴经的六个原穴,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见,分别采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孙(脾),列缺(肺),水泉(肾),内关(包络)以代之。子午流注与移光定位的针灸方法,仅是以穴应病,即不论病证的千变万化,而取穴的规律则是一成不变的,这似乎有失于凝固和板滞,祛痘祛好有脓还脸红。
-
太阳阳明合病
《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阳阳明合病者,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以两经见证之中,有喘而胸满之证,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关于太阳病、阳明病、合病:太阳病: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
-
传经
六经传变,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三阴等。《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而后见目痛鼻干不眠等证者,此太阳并于阳明也;《医述·五法大旨》引陈养晦:“盖邪不由阳经而入,径中三阴,名臼直中。
-
从阴引阳
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卫生宝鉴》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合病
概述:合病是指伤寒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而发病。《医宗金鉴·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论中所著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矣。阳明,胃也,胃主饮。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
-
阴脉
3.经穴别名。指经脉中的阴经,包括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蹻脉等。《难经·三十七难》:“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切诊中的脉象分类·阴脉:《中医大辞典》:阴脉是指脉象之沉、迟、细、小、涩、结等。见《医学原始》。
-
原穴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阴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十二原穴表:原穴名称见下表:经脉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原穴的应用: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阳病治阴
概述:阳病治阴:1.病机;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大,用加减复脉汤甘润滋阴。疾病的症状在阳经,如足阳明胃经的呕吐,可针刺阴经的穴位,如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穴)、太冲(足厥阴肝经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
阴交
阴交穴穴位解剖:阴交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阴疝引睾,阴交主之。《针灸大成》:主气痛如刀绞,腹膜坚痛,下引阴中,不得小便,两丸骞,疝痛,阴汗湿痒,腰膝拘挛,脐下热,鬼击,鼻出血,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绝子,阴痒,奔豚上腹,小儿陷囟。
-
少关
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三脉聚而交会也。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等。
-
横户
概述:横户为经穴别名,即阴交。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等。《外台秘要》:任脉、冲脉、足少阴之会。
-
小关
《针灸甲乙经》作少关。阴为阳之对,交即交会,此穴在脐下1寸,为任脉、冲脉和足少阴脉交会处,故名阴交。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布;阴交穴主治腹部、肝肾等疾患:如腹满水肿、绕脐冷痛、疝气、肠麻痹、泄泻、阴痒、妇人血崩、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不孕及小儿囟陷、腰膝拘挛等。
-
交会穴
概述:交会穴为经穴分类名。出《针灸甲乙经》。简称会穴。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除能治脾经病症外,也能治肾经和肝经病症。又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
-
五输穴
概述: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六府下合穴: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
子午流注推拿法
在流注推拿中,如该经脉或脏腑病变为实证,在主经上可逆推,在主穴上可重泻,其他经脉、经穴上可施以补法;临床上可以通过推拿手法以开穴通闭穴之法连通经脉。其中肺经、心包经、心经、肾经、脾经、肝经为里传表。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胃经、膀胱经、胆经为表传里,气血流注从外行内,疾病的生变,~
-
阳经
阳经又称阳脉。经脉中之属阳者,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阳明经:是阳气发展之最后阶段,亦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之基础上,继续发展之意义,故阳明者为两阳合明之简称,其位置在太阳与少阳之里面,故有阳明为合之称。
-
五输配穴法
如肝经配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
-
十二经别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
头针法
头针法是利用针刺及其他物理方法刺激头皮部的穴点、线、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气街”学说。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手足六阴经中:足厥阴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和手少阴经“上挟咽,系目系”直接循于头面;
-
郄穴
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郄穴的临床应用: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
十六郄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
-
俞主体重节痛
俞主体重节痛指输穴善于治疗身体倦怠困重和关节疼痛。俞,指五输穴中的“输穴”。阴经俞穴属土,土主湿应肉;阳经俞穴属木,木主风应筋。身体困重多与湿有关,关节痛多与风和湿有关,故身重节痛多取输穴治疗。出《难经·六十八难》。
-
里寒证
指脏腑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或寒邪直中脏腑,或寒邪由表传里,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润,脉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证候。里寒证指伤寒阴证,即中寒。如太阴病的理中汤证,少阴病的四逆汤证,厥阴病的当归四逆汤证等。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
-
子午流注法
子午流注法(pointselectionbymidday-midnightflowingofqi-bloodpointmidnight-noonebb-flowacupointselection)是古代关于针灸取穴方法的一种学说。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又如乙日于乙酉时开取肝经井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穴少府等。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
-
巡经得度传
巡经得度传为病因病理学术语。见《此事难知》。伤寒由太阳经径传厥阴经,称巡经得度传。因其他阴经不上头部,只有厥阴肝经和督脉上行,与足太阳交于巅顶百会穴之故。
-
原
阳经于五输穴外另有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太渊(肺),神门(心),大陵(心包),太白(脾),太冲(肝),太溪(肾),合谷(大肠),腕骨(小肠),阳池(三焦),冲阳(胃),丘墟(胆),京骨(膀胱)。《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
阴邪
概述:阴邪:1.六淫病邪中的寒、湿等;2.侵犯阴经的邪气。具有阴属性的病邪·阴邪:阴邪指六淫病邪中的寒和湿,与风、暑、燥、火等阳邪相对而言。其性质属阴,致病多损伤阳气,阻碍气化,故名。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阴邪:阴邪指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
-
阴络
概述:阴络:1.从手足六阴经分出的络脉;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阴络:《中医大辞典》:阴络是指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中国针灸学词典》:阴络是指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阴络之色应其经。”
-
一合
一合为十二经别表里关系组合之一。指足太阳经别与足少阴经别相合。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足三阴经
概述:足三阴经是十二正经中行于下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与足太阴相交,嗣后,则足太阴在前侧,足厥阴在中间,足少阴仍在后侧。《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
子母补泻
子母补泻为针灸补泻法之一。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根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故亦称子母配穴法。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虚则补其母(土生金);
-
顺传
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顺传:顺传为伤寒病证发展的一般规律。外感病按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由轻逐渐变重的传变方式。如从太阳经传人阳明经或少阳经,由表入里,或由阳经传人阴经等。《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
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出《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原穴名称见下表: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
纳支法
纳支法为子午流注方法之一。此凡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曰迎而夺之,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出针扪穴,名日随而济之。”后者以十二经脉配合十二地支,遇阴经开井荥输经合五穴,遇阳经开井荥输原经合六穴。《针灸大成》:“迎者,迎其气之方来,如寅时气来注于肺,卯时气来注于大肠,此时肺、大肠气方盛,而夺泻也。
-
两感伤寒
两感伤寒出《素问·热论》。指阳经与阴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病势较重,《注解伤寒论·伤寒例》:“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成无己注:“表里同病者,谓之两感。”《通俗伤寒论·两感伤寒》有回阳、温通、健运等治法,用附子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香砂二陈汤等主方。
-
厥阴为阖
厥阴为阖生理学术语。指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厥阴是阴经之里,好象内门的门扇,故为阖。
-
害肩
害肩为六经皮部之一,为厥阴皮部名。《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三阴中,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皮部名称表六经名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皮部名关枢害蜚枢持关蛰枢儒害肩皮部(背面)皮部(正面)
-
风癫
发病时仆地吐涎沫,无所觉,眼目相引,牵纵反强,声如羊鸣,食顷方解。1.五癫指阳癫、阴癫、风癫、湿癫、马癫。《景岳全书》卷三十四:“马痫、牛痫、猪痫、羊痫、鸡痫者,即今人之谓羊癫、猪癫也。《外台秘要》卷十五:“五癫病者,腑脏相引,盈气起寒厥,不识人,气争,瘈疭吐沫,久而得苏。”2.癫证与痫证的合称。
-
返本还原
返本还原是指子午流注纳干法开输穴的同时,必须同开原穴,其中本是指本日的值日经,原指值日经的原穴,因为“原”穴是十二经出入的门户,故逢输必开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甲戌时开胆经井穴窍阴,丙子时取小肠经荥穴前谷,戊寅时取胃经输穴陷谷,同时取胆经原穴丘墟。
-
肠垢
参见便肠垢、热痢、协热利:便肠垢指大便排出垢腻腐败物质。《医学入门》卷五:“肠垢即热泻,鸭溏即寒泻。”可用白头翁汤、芩连芍药汤、香连丸等方,益以楂肉、槟榔、川军等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
补生泻成
补生泻成为针刺补泻法之一。见何若愚《流注指微论》。法以针刺浅深结合生成数区分补泻:补法从0.1~0.5寸,即用一、二、三、四、五“生数”;由于阳经的经浅、络深;阴经的经深、络浅。
-
苏积散
《得效》卷九:组成:香苏散、五积散。主治:脚气,因风寒暑湿之气相感阴经而成,其病寒热或头痛,忽然脚弱,有筋一条自脚胫骨至臀及腰面起作痛。用法用量:上合和。每4钱加槟榔1个切片、木瓜2片、生姜3片、葱白2根,水2盏煎,不拘时候热服。加减:未效,加金铃子、木香。
-
表里传
表里传太阳表证直接传变为少阴里证。见《此事难知·太阳六传》。《证治准绳·伤寒》:“太阳传少阴肾水,名曰表传里。为病急当下而反不攻不发,所以传里也。”阳明经与太阴经为表里,少阳经与厥阴经为表里(见《素问·热论》王冰注),故凡相为表里之阳经与阴经的传变,亦称为表里传。参见传经条。
-
十二经脉脏腑属络
十二经脉脏腑属络指十二经脉的属络关系。《灵枢·海论》日:“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是指十二经脉中的每条经脉都有其隶属和联络的脏腑,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
内外配穴法
内外配穴法是选取内侧穴位与外侧穴位进行配伍的方法。使用本法时,有主次之分。反之,阴经病选用内侧穴位为主穴,以外侧穴位为配穴。如足内翻选足太阳经申脉穴为主穴,以足少阴经照海穴为配穴;另外,阴陵泉与阳陵泉,内关与外关,三阴交与足三里,间使与支沟,血海与梁丘等都可以归属于内外配穴法。
-
生成数
阴经的经深、络浅,所用补泻浅深的标准各不同,各经络规定的数字如下表:经脉络脉针刺浅深补(生数)泻(成数)肾、膀胱、三隹胃、心、心包0.1寸0.6寸小肠、心、心包膀胱、三焦、肺0.2寸0.7寸肝、胆大肠、脾0.3寸0.8寸肺、大肠小肠、肝0.4寸0.9寸脾、胃肾、胆0.5寸1.0寸
-
阴日阴时开阴穴
阴日阴时开阴穴为子午流注用语。子午流注的开穴规律,逢阴日,必在属阴的时辰内开阴经的穴位。如乙日乙酉时开足厥阴肝经的井穴大敦;丁亥时开手少阴心经的荥穴少府等。《针灸大全》中所说的:“阴日无阳时”即指此而言。
-
阴维病
阴维病是指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心痛、胃痛等阴经里证。《难经》:“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吕广注:“阴为荣,荣为血,血者心,故心痛也。”《奇经八脉考》引张洁古释:“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荣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
-
阴刺
十二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这是左右配穴的针刺法,如取足内踝后足少阴经的原穴太溪(左右均取),以治寒厥。因其刺阴经之穴而治阴寒之病,故名阴刺。用于治疗寒厥,如下肢寒厥,可针刺两侧足内踝后少阴经穴。